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馬瑞芳 頁數:266 字數:184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全球化語境中,面對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迅速發(fā)展與變化,民族心理結構的重組與來自各種渠道的文化交匯,當下的回族文學正處于覺醒與嬗變、返樸與升華之階段,明顯表現出一種認知本土、多維建構之態(tài)勢,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之成就。這是廣大回族作家選擇既開放又堅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進性與科學性認知回族文學的價值取向與民族現代性之建構。 回族文學是中國文學這個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多樣的民間口頭文學遺產,其歷史悠久、區(qū)域性影響廣泛,同中亞與西亞以及世界歷史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同時擁有眾多創(chuàng)作的作家書面文學傳統(tǒng),構成現代文學之雄厚基礎,成為考察其回族現代民族性之前提與依據。華夏獨特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形成的文化積淀,孕育了豐富多彩而又極具特質的物質與精神文化,從古代回族神話、口頭文學一直延續(xù)到當代回族作家文學,期間浩浩乎經歷了幾百年之歷史煙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晚近以來,回族作家文學浸潤著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顯著一股蓬勃鮮活之氣。回族文學在新時期以來的發(fā)展,基礎扎實、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滿園,涌現出了強大的文學隊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學藝術共同體,共同體成員共同擁有豐富的遺產,并在文化想象與文化表達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現出其獨特的自我意識。他們共同努力,勤奮耕耘,一批叫得響、立得住、受讀者歡迎的精品力作不斷涌出,不僅在少數民族文學界形成優(yōu)勢陣容,在中國文學長廊里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寧夏人民出版社歷來關注和助推回族文學的發(fā)展,力薦優(yōu)秀作家與作品,為回族文化留下豐富的心靈傳記與動人的時代樂章,這是我們一貫堅持的主張。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就曾推出一套“當代回族作家叢書”,相繼編輯出版了木斧、胡奇、張承志、馬犁、馬連義、張寶申等中國文壇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后來,又陸續(xù)策劃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題材為特色的文學圖書和理論著作,有力地促進了回族文學的持續(xù)發(fā)展與繁榮。這一時期的回族文學,在歷史記憶、文化想象、族群認同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局面?! ∥膶W的民族性是以該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美學觀作為一種本質性之精神實體,藝術地表達一定社會與民族獨特的歷史與精神生活,在精神與實踐之具體運動過程中不斷變化與深化,并在文學文本中圓滿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學一方面體現民族歷史、社會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態(tài),兩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學的每一個結構層面里,最終體現在多層面組成的民族文學總體風格特色中。一個民族總是生存在特定之社會環(huán)境中,傳承著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匯,這是尋覓民族文化心理軌跡之出發(fā)點。長期的游牧農耕文化鑄就了少數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之特性,這就是少數民族文學生存繁榮之土壤。在民族社會生活之表層,揭示出一種深刻的意蘊,亦即那些能夠左右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之特質,民族賴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有之歷史文化氛圍以及特定的文化歸屬、情感歸屬、靈魂歸屬、信念歸屬、民族心理結構與民族性格?;刈遄骷易匪荼久褡逄囟ㄖ裎幕c族群記憶,并對文化的積淀、地域的影響、生活的特質與當下現實進行深入探索,通過異彩紛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韻味,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民族審美特質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勞質樸、豪爽寬厚、勇敢機智的性格內涵;讓世人真實地了解到這一民族之所以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之內在因素。與此同時,回族有著很強的內聚力,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許多有識回族作家反思內聚力之二重性,在謳歌本民族這種內聚力所形成的勤奮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之同時,還揭示了這種內聚力的消極之一面,即它所帶來的封閉、對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礙本民族進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觸及與揭示了這些心理細節(jié)之復雜內涵,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經認識到困擾本民族發(fā)展之因素,這種反思與覺醒,對于文學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助推作用。每個時代的樂師,皆應彈奏出自己時代之樂章。時代精神既包含著現代意識,又囊括了當下人們可以感知的文學風格、審美習性、哲學思考、價值取向、社會情緒等多種社會基因。由于歷史的變遷與各民族之融合,回族文學正處于動態(tài)變化與不斷被創(chuàng)造之過程中。當下民族經濟生活從自然形態(tài)逐步向市場化形態(tài)轉變,從而導致了民族心理結構之重組與來自各種渠道的文化交匯。全新的經濟格局以及新的社會心理與理念,既令人惶惑而又令人興奮地進入現代場景的五彩生活之中。在這種精神交匯、思潮輻輳之當代場景里,一向以穩(wěn)重、莊嚴著稱的少數民族文化也與其他文化一樣,表現出順應與參與之積極態(tài)度。在當今社會轉型期,這種特質遭遇著前所未有之文學嬗變,新時期以來回族文學之實踐也愈來愈表明了這種嬗變之不可抗拒性。故現在對回族作家作品或某種文學現象進行界定時,我們已失去了往日文學批評所表現出的輕松與從容,已經很難用回族固有之思維習慣、審美判斷、情感表達方式來明確界定,這是回族文學自身在發(fā)展中帶來的質的增生,也是對新的敘事模式的一種激情召喚。在這種文化愉悅交匯與思潮盡情輻輳的當代場景中,自然亦形成了現代理念與傳統(tǒng)理念雙重意識觀照下的當代回族文學的時代特征與價值判斷。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回族文學的發(fā)展出現了嶄新之局面,涌現出了一大批作家作品。這個時期的回族作家較之五六十年代的回族作家,顯然有了更自覺更強烈的民族文化歸屬感,對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入之認識與感受。在創(chuàng)作上,他們不滿足于從表象上表達民族特色,而是努力深入到民族生活、民族心理的更深層次中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人物內心世界中之積淀及其變化,力求在創(chuàng)作中將民族化與現代化、民族意識與現代意識、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較好結合起來,從而將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與文化性格揭示出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世紀末的回族文學,在民族性上,顯然得到了極大的強化與普遍認同。這個時期的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其現代生態(tài)主義寫作已進入了他們的寫作視野,突出表現了在中國最浩渺、廣闊的人文地理空間、人與環(huán)境及其他生態(tài)之特殊遺存關系。宏大敘事不再“一枝獨秀”;許多作品視角下移,通過描繪普通人、底層與草根故事,把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成長還原為具體人的精神成長,放大了人性描寫,從而受到文壇關注。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也主張多元共存,敘事類型、敘事視角、敘事模式與敘事手法皆逐漸呈現出多樣化與個性化之趨勢。很多回族作家在通過作品體現民族性上,有了一種自覺意識,有了文化歸屬感;在創(chuàng)作中描繪民族生活、表現民族的生存狀況,皆更加凸顯了民族性。這個時期的作品,與作為主流文學的漢族的作品相比,沒有停留在表現民族性的表象上,而是從精神之層面,從思想理念與心理情感之層面去揭示民族性,作品所呈現給讀者的,更多的是一種異質文化表象圖景。在很大程度上,讀者與社會也正是從這種異質文化圖景來接受作品的。這種異質文化圖景與民族性是一致的,并且凝結為一種精神動力,一種文化品格?! 『茱@然,文學的民族性之形成與獲得是一個建構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身份認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別重要之意義。人類學家科班說:“任何地域共同體,只要其成員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共同體成員的存在,并希望維持他們的共同體的整體性,就是一個民族。”(耶爾·塔米爾:《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59頁)對作為民族的實體的共同體之認同,將自己看成是共同體中之一員,在共同體中確定自己的文化身份,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關鍵之一步。如果沒有這種身份上之自覺認同,也就不會有民族性之形成。但這里的認同,不僅僅是一種身份之認同,不是那種一廂情愿地認為我就是那個民族的簡單表述,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一種文化的歸屬感。即是說,認同共同體的歷史記憶,認同共同體的文化行為與文化價值,認同共同體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將自己的命運與共同體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將自己的信仰、情感、價值理念等歸屬于共同體中,從共同體中尋找歷史淵源、精神淵源、文化淵源、情感淵源,在共同體中塑造與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文學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構起來的?! Q定一個共同體之成為共同體的是文化,體現民族文學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學怎樣獲得民族性,說直接一些就是怎樣表達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從本質上來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們日常之生活,人們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情感形式,人們的精神信仰,以及人們?yōu)楸磉_精神信仰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儀式符號。建構民族文學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學中表達民族的生活,關注民族個體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與現實處境,從民族之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民族精神與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運。而要表達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運,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的回族作家有豐富的文化想象力與感受力,而這種想象力與感受力則是在回族作家對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獲得的?;刈遄骷覍γ褡逦幕⒚褡鍌鹘y(tǒng)、民族生活之認同,對于作品民族性之獲得,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吧钤谧约旱拿褡逯芯哂懈嗟膬?yōu)點。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認的可能性,不管這個他者是自己的長輩還是同輩。他們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們一樣。而這種理解在我的內部創(chuàng)造了在這個世界上我并非無足輕重的感覺……民族生活使個體能夠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憑自身不能體驗的自我實現。”(耶爾·塔米爾:《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80頁)當民族與民族生活對我們的回族作家有這樣的意義的時候,回族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個自然之過程。亦即說,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傳統(tǒng)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這樣,回族文學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夠得到彰顯與強化,這是保證回族文學獲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過這些散發(fā)著濃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承載著堅韌、清潔、挺拔與希望的博大、寬厚的精神載體,看到了記錄時代、緊貼大地、挖掘普通人內心世界的民間情懷,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對生活的豐厚積累和深刻洞察。這些作品,是對回族優(yōu)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賴與傳承,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某種浮躁之風的抵阻。因為昨天的文化自覺,回族作家開始了對自我的審視與書寫;因為今天這些作品的呈現,使我們對未來的回族文學充滿更多的文化自信與美學期待?! ‘斶@套叢書與讀者見面的時候,正值全國第22屆圖書博覽會在寧夏舉辦。我們由衷地希望這套“回族當代文學典藏叢書”成為此次盛會上的一個亮點,讓回族文學所傳遞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國與世界。因為回族文學的意義與價值,不僅在于對本民族的精神表達與民族性建構,還為構建文化強國貢獻著獨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語境中,回族文學對維系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并拓展華夏文明與世界文化對話,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這正是“智惠天下”之意涵所在。
內容概要
馬瑞芳所著的《故鄉(xiāng)的柳絲》將自己的命運與共同體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將自己的信仰、情感、價值理念等歸屬于共同體中,《故鄉(xiāng)的柳絲》從共同體中尋找歷史淵源、精神淵源、文化淵源、情感淵源,在共同體中塑造與被塑造。
作者簡介
馬瑞芳回族,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學科帶頭人、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榮譽委員,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曾任山東省作協(xié)副主席、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山東省人大常委。主要著作有:《馬瑞芳重校評點》《蒲松齡評傳》《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論》《聊齋人物論》《從到》《馬瑞芳說聊齋》《馬瑞芳趣話》等經典系列(四部);“新儒林”系列長篇小說《藍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散文集《煎餅花兒》《學海見聞錄》《假如我很有錢》《野狐禪》《女人和嫉妒》《百家講壇這張魔鬼的床》等。曾獲全國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全國紀實散文獎、首屆全國少數民族創(chuàng)作散文一等獎、全國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獎、全國女性文學理論創(chuàng)新獎等。
書籍目錄
煎餅花兒
祖父
附:祖父在父兄心中
等
馬老太語錄
父親的痕跡
遺產
美國女博士和中國老太太
看閑書
感冒
雨中行
移家記
蝸居 “制高點”
“貧民窟” 博導樓
重回“制高點”
家庭喜劇一籮筐
家有指揮家 長點兒智力
闔家看球 誰吃雞腿
紅玫瑰和豆腐渣 手機換代
年終報表和過家家
一封沒寫成的信
狄叔叔的火爐
吳組緗先生
荒煤老師
馬烽一字錯趣事
癡情白羽
臧老爽朗的呵呵大笑
沙葉新和沙葉芳
柯巖大姐的溫馨瞬間
那個春意盎然的年夜
都是副的
攝影絕活兒
聚會海迪家
別字記趣
故鄉(xiāng)的柳絲
西寧清真寺
天山野炊
百脈泉與李清照
柔美的殷墟
卡拉奇巴士
走馬觀花敘利亞
歐瑪亞宮的歌舞宴
圣西門古堡有位老導游
阿拉伯男人的世界
大馬士革訪女大使
華盛頓掠影
華盛頓地鐵 越戰(zhàn)紀念碑
華盛頓廣場的兩組雕塑
給齊奧塞斯庫掃墓
二戰(zhàn)統(tǒng)帥和摩爾多瓦美女
從猶太紀念館到奧斯維辛集中營
嫻雅記波蘭
胡大姐和“金姑爺” 肖邦情結
托馬斯 小笨馬雅庫什
章節(jié)摘錄
煎餅花兒 每當讀到蒲松齡的《煎餅賦》:“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蔽铱傆幸环N特殊的親切感?! 〖屣?,是魯中人民的日常食物。煎餅,引起我對童年——20世紀50年代的遐想。 鳥兒啁啾,天光方曙,哥哥姐姐就圍在廚房門口,像檐間嘰嘰喳喳的小雀,嗷嗷待哺: “娘攤新煎餅噦!” “我要個黃斕的!” “我要個軟和的!” 我不伸手。煎餅?攤得再好吧,能比得上對門油餅鋪的酥油餅好?假如我堅持“絕食”,沒準兒娘掏兩百塊錢(舊人民幣)給我買一片很窄很窄的油餅。上小學的幾員“大將”中,我最小,常受點兒特殊照顧。如果我的“絕食”換來的卻是“死科子”的訓斥,那說明娘連買青菜的錢也沒有了。我只好去吃高粱煎餅。菜呢?自腌青蘿卜。剛斷奶的小妹一見煎餅就咧嘴號啕,被特許吃細糧。大家常向她翻以白眼,統(tǒng)購統(tǒng)銷之初,細糧的比例是相當小的?! ∈刮沂謵阑鸬氖?,三哥創(chuàng)作了一幅漫畫打趣我。他畫了一個極丑的小妞兒,張著豁牙的嘴啃油餅。還圖文并茂,旁白日:“這餅真香!” 家門口小商販的奚落,更令我尷尬。 “咸漬漬,又酥又香的油餅哩,買塊帶著上學去吧,小姑姑?”賣油餅的漢子說?! 百I倆熱包子上學吧,小姑姑?羊肉煎包,一咬一包油!”那花白胡子又招呼道?! ∵@些比我大幾十歲的人一本正經地叫我“姑姑”,頗令我悻悻然?!爸艄展鞯膶O子,穿開襠褲的爺爺”,轉彎抹角凈親戚,本是回族人的特點,不足為奇,只是那花白胡子尤使我反感。從我記事,他就蹲在我家門口賣油煎包了,可直至我到省城上中學,我仍無從知曉,他那煎包究竟是不是“一咬一包油”! 對煎餅,我倒是也有好的回憶。當母親的煎餅囤兒露了底時,她就把那些七大八小、零零碎碎的煎餅花兒,用油鹽蔥花炒得松軟可口,大家吃起來,風卷殘云,流星趕月,“脫一瞬兮他顧,旋回首兮精光!”那副形象,真是登不得大雅之堂。 哥哥姐姐卻對煎餅深惡而痛絕。煎餅之制,“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推磨的角色是他們。頭暈目眩也罷了,還常因此上學遲到。那位嚴厲得全縣聞名的中學校長,在大會上怒斥不守紀律者,就把他們三人“金榜題名”: “某某,他的妹妹某某,他的弟弟某某,要特、特、特別地注意!” 因為學了語法,哥哥姐姐知道這“特、特、特別”表達的是十分嚴重的語氣,自不能等閑視之。更何況校長又每晨親自把守校門盤查呢!從此,他們雞嗚即起,天亮時已推完磨,背上書包走了。 油餅鋪的漢子來勸母親了:“過得這么艱窘,還上什么學?叫姑姑們下學吧!” “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他們上學!” 母親的“聲明”頗有點兒“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味兒。至于上學是為學本領,為建設社會主義,那是老師們教的,少先隊學的,是中學校長“特、特、特別”指出的。 ……
編輯推薦
《回族當代文學典藏叢書:故鄉(xiāng)的柳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承載著堅韌、清潔、挺拔與希望的博大、寬厚的精神載體,看到了記錄時代、緊貼大地、挖掘普通人內心世界的民間情懷,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對生活的豐厚積累和深刻洞察。這些作品,是對回族優(yōu)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賴與傳承,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某種浮躁之風的抵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