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回族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寧夏人民  作者:楊懷中  頁數(shù):794  

內(nèi)容概要

  回族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民族。中華文明哺育了回族,回族也以其成就和貢獻對中華民族進行了回報。認識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格局,了解回族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宗教即是其重要組成。

書籍目錄

關(guān)于編寫新型回族史的意見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上)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中)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下)回族與中華文明回族文化的反思論回族文化的源與流回族道德淺論我的回族文化基因試論“回族武術(shù)”回回一詞的起源和演變回回名源古今論元代的回回軍士及其活動清代陜西回族的人口變動東北地區(qū)回族源流考述回族學學科體系芻論華夏大地上的回回民族論回族對國家的新貢獻對回族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理論假設城市界面下的回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論回族人口地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試論回族在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論回族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回族現(xiàn)象觀察的“點”與“面”——從三本回族調(diào)查資料的研究取向談起回族起源的DNA證據(jù)《天方性理》所反映出的回回宇宙觀校點本《回回藥方》前言對《普濟方》和《本草綱目》中的回回醫(yī)方的考證論寧夏回漢團結(jié)四十年八十年來回族教育的回顧冀魯邊區(qū)(渤海)回民支隊初創(chuàng)時期遇到的幾個特殊問題海南回族的歷史來源與社會變遷——對海南省三亞市羊欄鎮(zhèn)兩回族村的歷史學與人類學考察城市化進程中的福建回族社區(qū)——以晉江市陳埭鎮(zhèn)回族七村為例寧夏城市回族婚姻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以銀川、吳忠、靈武為例銀川市區(qū)回漢民族居住格局變遷及其對民族間社會交往的影響中國回族的“普埃布洛”——甘南臨潭西道堂尕路提大房子研究土生波斯李殉元代回回畫家高克恭叢考近百年的鄭和研究中國在1421年發(fā)現(xiàn)了世界——在第二屆昆明鄭和研究國際會議上的主題演講馬注的家世及生平……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對杜文秀,既不同意他采取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方式,又在杜文秀等西部起義回民遭到危險時派兵援助,盡可能予以幫助;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由于角色的多元性,馬德新的思想行為既有一定的內(nèi)在邏輯性和統(tǒng)一性,也有一定的矛盾以及不一致的地方。第四,復雜的、對立的人物評價。歷史對馬德新的評價極為復雜,清廷在云南回民起義之初認為他帶領(lǐng)回民抗暴栽官、占據(jù)城池,視其為“叛逆”,后知馬德新等只為復仇、不反朝廷,雙方議和,清廷先后授予他“四品伯克”“二品伯克”“滇南回回總掌教”的稱號,肯定了他對云南東南部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所起的積極作用;在清朝的滿漢官吏中,理性派認為馬德新對云南省城一帶的安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肯定他“能申明大義”,“能約束回教”,“具圣賢作用”。極端派則認為他是“叛首”“逆賊”[6];穆斯林對馬德新的評價也截然不同,有人把他看做云南東南回民的保護者和功臣,認為他對云南的伊斯蘭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有一部分回民對馬德新率領(lǐng)云南東南部起義回民與清廷議和持有異議,甚至有人把他叫做回民的叛徒,說他對云南回民具有不可饒恕的罪行[7];還有人稱他為“屠殺云南哲赫林耶起義一大東溝回民起義的劊子手”[8]。總之.對馬德新的評價,或語焉不詳,或毀譽失真,或情感失度,或理念偏執(zhí)。以往的研究大多從某一個角度,或者受時代的、政治需要的影響,往往采取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以完全否定、盲目批判的方式,對馬德新及其活動作出具有鮮明階級立場和時代局限性的評價。甚至對馬德新的評價與某些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糾纏不清,使學者難以對其進行嚴肅的學術(shù)研究和客觀公正的評價。今天看來,無論是站在清廷或漢族地主階級的立場上的政治評價,還是20世紀50年代在極左思潮指導下的學術(shù)評價(肯定、歌頌杜文秀革命派,否定、批判馬德新妥協(xié)派),都忽視了馬德新所處時代以及當時各種事件的復雜性,服務于政治的學術(shù)研究,必然會影響學術(shù)研究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簡單的價值判斷、特定歷史時代的、特定政治立場的、單向度的思維方式,既不足以解釋歷史,也無助于指導現(xiàn)實。既不能正確揭示具有多樣性和多面性的馬德新的政治思想和學術(shù)思想,也不能充分說明復雜的社會背景下的復雜的社會、民族、宗教關(guān)系。

編輯推薦

《了解回族(套裝上下冊)》是《回族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精品書系之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了解回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