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汪興隆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汪興隆 頁數(shù):32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拾螺記》十五夜,月亮升上天空,母親坐在門口對我說:“在圓圓的月亮里面,有—棵菩提樹,樹下有—位老人,坐在那里打草鞋。”接著,念月亮兒歌:月光光,荷寶箱,豬銜柴,狗燒火,貓咪蒸飯氣呵呵,雞公洗碗鈴鈴響,猢捌挑水井邊坐,一坐坐出個大窩窩,窩里栽上幾株禾,收成夠養(yǎng)老婆,老婆養(yǎng)不起,只好養(yǎng)豬婆,豬婆養(yǎng)得肥又大,它若不下崽,冬天牽到街上賣,賣了幾塊大銀元,一家人留下好過年。
作者簡介
汪興?。航髋R川人,1929年出生。1948年畢業(yè)于江西省宜黃農(nóng)業(yè)??茖W校。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年底轉業(yè),后從事中學生物教學工作多年。1962年獲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學函授本科學士學位。教學期間,在全國性雜志發(fā)表論文多篇,并編著有《農(nóng)業(yè)科技》一書。1991年離休,在家玩習書畫。
書籍目錄
記得兒時騎竹馬怪癖的祖父寂寞的父親母親是童養(yǎng)媳天·九·斧三把車兒歌偏方死得做官的爹,死不得討飯的娘叉魚野豬遭遇老虎風吹雞蛋殼武功外甥欺負舅舅老屋興昌大哥遠游耕讀偶記我的私塾先生貴生清明祭掃行橋小學壯丁日本鬼子竄擾一個殘酷的笑話窮年亂世活命難耘禾鼻屎管菊軒夜半大火起新房謀出路二道販子漫長的路途乏善可陳的農(nóng)校生活文化教員百發(fā)叔各人頭上一塊天剿匪大生產(chǎn)運動土改斗爭部隊生活速記老班長郅習水劉教員學文化桂花橋畔堂姐轉業(yè)還家最好的時光回家后的新打算終身大事一個恐怖的故事阿蓮三面紅旗健康糕秋溪中學點滴吳健民徐景庸支農(nóng)口里沒味,來個現(xiàn)場會風波身不由己香花毒草紅旗戰(zhàn)斗隊“四舊”游街差一點成了土匪看守瓜園苦大仇深鄧文征貧宣隊工宣隊株連家業(yè)母親去世了老來福種養(yǎng)老伴的劫數(shù)臨川一中岳母老打工仔老岳母去世了樂樂幼兒園發(fā)財記菜園老棺材最快樂的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我家世居江西臨川的烏頓汪村。族譜記載,大約隋唐五代時,先祖由安徽歙縣,經(jīng)婺源遷居此地,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烏頓汪村是一處山巒圍合的彈丸小盆地,山水清秀,物產(chǎn)饒益。村莊鼎盛時期,曾哺息生民數(shù)以干計,后來漸漸衰落下去,到我記事時起,整個村落人丁已不足百。我沒有見過祖父。聽我父親說,祖父、太祖父三代單傳,祖父脾氣怪異,祖母生下我父親,幾年之后便被祖父趕走了。祖父認為,孩子不要多,有一個傳后即可。他靠一己之力將我父親拉扯大。祖母許氏被趕出汪家后,嫁至鄰縣南城鄉(xiāng)下一個名叫伏牛的村子,在那里生了一個兒子,叫進寶。進寶長大后,在南城的盱江上撐船謀生。站在汪家村南面的山脊上,可以看見南邊流過的盱江。盱江流過南城、南豐、廣昌等縣,向下游漸次注入汝水、撫河、贛江,最后匯入鄱陽湖,通過長江入海。小時我見過這個同母異父的叔叔,他曾來過汪家,看望他從未謀面的哥嫂。那時他二十幾歲,還未成家,他對我說:“下次來汪家,給你買小飛機玩。”我對他沒有什么印象,只記得母親叫我喊他“叔叔”。沒過多久進寶叔突然生病去世了。父親聽到弟弟生病去世的消息,心里很悲傷,跑去伏牛村,為他同母異父的弟弟料理后事。我沒有見過祖母,只聽父親說過她老來可憐,其他什么都不知道。祖母伏牛鄉(xiāng)下的婆家家境貧寒,丈夫在她生下進寶不久就去世了,她老來孤苦伶仃,四壁肅然。后來祖母也去世了,父親再一次跑去伏牛鄉(xiāng)下,為祖母料理后事,并將她的靈柩從伏牛抬到汪家的祖墳山上安葬。祖父性格特別,討厭本村人,他說:“死了也不葬在汪家的祖墳山上。”他生前給父親交代,他去世后,要葬在蓮花崗南面的山坡上。蓮花崗在汪家村的西南面,是西側面前山的中峰,屬南城地界,道路很不方便。聽說那里風水好,有不少外縣異鄉(xiāng)人死后都葬在那里。清明掃墓時,我曾看到那里古墓累累,在向陽的山坡上,新墳舊墳整齊排列,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個大饅頭。祖父的墳墓在向陽山坡的東側,墳頭未立墓碑,只放了一塊大白石頭為記。墳墓正前方,對著南城縣北門的萬年橋,萬年橋東面的山上,有一座古塔。清明掃墓時,如遇晴天,我和父兄站在墳前,可以清楚地看見那座古塔的影子。母親回憶起祖父的時候,也認為他性格特別?!稗r(nóng)忙時,他很少去田間勞動。他養(yǎng)了幾只母雞消遣,每天在家中守著母雞下蛋,有時他會饒有興趣地說:'如果不守住母雞下蛋,家里大黃狗就會去偷蛋吃?!?父親對此從不多說什么,大概因為祖父年歲已高,父親以為做兒子的應該讓他在家享受一點清閑罷了。不過祖父有個嗜好,那就是喜歡喝燒酒,每年家里都要為他用稻谷釀制一缸燒酒。那酒的度數(shù)很高,可以點著火,所以叫燒酒。農(nóng)忙時祖父看到父親一個人忙不過來時,也會去田間幫助收割稻谷。他去田間勞動,大熱天也從來不帶茶水,只用小酒壺裝一壺燒酒,放在田頭草叢里,口渴了,便去喝上一口,這樣就解了渴。我父親不喝酒,他說“燒酒麻麻辣辣,叫人難以下咽”。我也不喝酒,感覺喝酒就像喝防治中暑的“十滴水”那樣難受。有一年春天,一場春雨過后,天花水暖。晚上,父親舉著火籃,火籃內(nèi)燒著松明柴,身背松明柴簍、魚簍,手拿魚叉,去田間小溪叉魚。那時村莊面前的荒塘水堰小溪里,魚很多,不一會兒他就叉回來幾條活蹦亂跳的大鯰魚。
后記
五年前,父親七十五歲的時候,在我的鼓勵下,他開始整理自己過去的生活。父親一生平淡,但他有很好的記憶力,老來常常會回憶起小時生活的細節(jié)、年輕時的戰(zhàn)友、中年的蹇迫以及新近發(fā)生的人與事。我鼓勵他,把這些往事整理出來,寫成書,可以為兒女們留下一筆家庭財富,也算是給自己一生作一個交代。父親欣然應允,全然不顧此乃我為他所準備的,一個用來打發(fā)他老來無聊的圈套。我勸說他,寫回憶錄吧。寫回憶錄,向來是那些創(chuàng)造歷史的大人物才有資格做的事,現(xiàn)在,時代進步了,小人物的悲歡也成了值得保留的歷史,這里面,當然也包含有一點小人物自我經(jīng)營的虛榮心,但關鍵的是,人到老來,時日昏聵,得有那么一口氣來提掇,得有點事情做,要不然,整天把電視機當成精神寄托,遲早會把自己養(yǎng)成老年癡呆,所以,對于老人來說,還是寫下一點聊勝于無的東西為好。因此,這本回憶錄,基本上就是我倆共謀的結果:我出主意,父親出氣力。最初,父親寫成的是一些零碎的文字,篇章各各獨立。記錄的是一些印象較為深刻的兒時生活。我母親向來節(jié)儉舍不得給他買體面的筆記本或稿紙,因此,最初的那些文章,父親把它們寫在他收集來的,學生們剩下不要的作業(yè)紙上,作業(yè)紙參差不齊,就像經(jīng)年的賬本一般。到第二稿的時候,他得到了一些備課紙,那種抬頭上有綠色“科課時計劃”字樣的老式備課紙。他按照自己人生的經(jīng)歷,把這些故事綴成連貫的章節(jié),鄭重地抄寫在備課紙上。期間,我記得,他戴著老花鏡,坐在一張小杌子上。把紙攤在一把只有兩張A4紙幅寬的木凳上,寫啊寫的。寫字臺光線不好,他不習慣,他寧肯掇了杌子和小木凳坐在陽臺上,像放學回家的小朋友,沉浸在自己的家庭作業(yè)里一樣,也像坐在家門口納著鞋墊的鄉(xiāng)村老太婆——那些記憶中的人事,就像鞋墊上的花花草草。我負責鼓勵。我囑咐他多花時間多修改,三分文章七分修改,改到改無可改為止。時間,不必計較。去年夏天,父親很鋪張地買來宣紙,把它們裁成A4紙的尺幅,再將它訂成線裝書的模樣,然后,將定稿的文字,用小楷,抄經(jīng)一般抄錄下來。文稿到底完成了,書名叫《人生碎影》,副標題則實話實說,叫“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人生記憶”。他再也不想修改了,改不動了。這前前后后,四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現(xiàn)在,我坐下來,反復翻看父親的故事。怎么說好呢,在文字的放大鏡下,我內(nèi)心深邃平靜,卻常常又悲從中來——父親平凡、瑣碎的人生,平常、悲哀、專注、不由自主,宿命一般似曾相識,宿命一般,欲說還休。然而,父親還是我印象中的父親,雖然他有屬于私己的世界,但他一樣生兒育女,一樣養(yǎng)家糊口,勞碌奔波,一樣忠實于他別無選擇的歲月,忍受他人生所有的因果安排?;蛟S,天下每一條父親的道路,大概都是這樣吧。我感謝他記錄下的這一切,整個身心為此釋然。在征得父親的同意之后,我把書的名字改成《拾螺記》。因為文字中的父親,常常喚起我心中一個真實的景象:暮春時節(jié),雨中一處小小的村莊,雨中的田野,雨中,披著蓑衣的人,在田間躬身勞作。田野,在青山的倒影里。雨歇的時候,勞作的人站起身來,他若有所思,手中碰巧捏著的,或許只是一個空空的螺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