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掌故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迅雷  頁數(shù):307  

內(nèi)容概要

《寧夏掌故》是一部關于寧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它以翔實的資料、通俗的語言,娓娓敘述自清末民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寧夏發(fā)展與變遷的歷史。它的出版,恰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和寧夏文史研究館建館55周年獻上一份珍貴的禮物,成為寧夏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紀念碑。     《寧夏掌故》,計載文218篇。以親歷、親見,親聞為主,自清末民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舉凡與寧夏文史有關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及人物等等方面,或述親身經(jīng)歷、聞見雜事,或記名人軼事、地方名流,或敘往昔交游、史海春秋,或憶社會百態(tài)、往事逸聞,或道風土人情、地方物產(chǎn)。這些軼事掌故、瑣聞雜記,雖是歷史片斷,然鮮為人知,史料彌足珍貴,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且篇幅不長,文筆瀟灑自如,意味雋永綿長,用詞樸實無華。

書籍目錄

名人軼事  于右任中秋過賀蘭山  馮玉祥會晤端王  我首次見到馮玉祥  馮玉祥征途留詩  馮玉祥車陷寧安堡  “吉回回”  吉鴻昌照相  吉鴻昌與馮建忠  關于王樹楠  蔣介石來寧夏  蔣介石視察寧夏片斷  宋美齡在寧夏  張學良蒞臨中寧  范長江的《大風歌》  張治中錯把寧夏當青海  吳佩孚寧夏留蹤  孫殿英趣事紅旗漫卷  毛主席接見回族青年  斯諾、馬海德在預旺堡  夜宿青龍寺題詩  馬廣武喜迎紅軍  鮑羅廷歸國過銀川  同心城里結同心  紅軍月夜下彰恩  追憶《賀蘭風》  楊得志司令員拉馬抗戰(zhàn)之聲  火燒漢奸  討汪鋤奸大會  “寧做戰(zhàn)場鬼,不當亡國奴”  喊句口號看電影  一毛錢捐款  贈給抗日軍官的一曲挽歌  日偽戰(zhàn)俘在寧夏  一副抗日春聯(lián)  “三六”血債一周年檄文  黃辛灘上的蘇聯(lián)轟炸機  歡送青年軍  抗日“勝利炮”放過之后地方名流  謝威鳳其人  “柳仙”張晟  馬元章掩護于右任  中衛(wèi)縣長吳福申  “朱亂子”  于镕治渠軼事  蘇盛華從容應訴  蘇盛華與鴿子窩  洪壽林與“愛民如天”錦幛  洪壽林對紅軍的“三送”  洪清國有個漢民干兒子  “和平老人”郭南浦  虎嵩山與馬鴻逵  陸范九為民請命  王錫齡春酒席資慰勞抗戰(zhàn)將士  司空道士張郁如  單刀吳雁明  張宜之歪改《陋室銘》  季云口書  馮秀才讀信  中寧壽星崔信馬氏家庭  馬書城軼事  馬書城誕辰獻金  馬鴻賓在中寧  馬鴻賓在三不拉放舍飯  馬鴻賓放兵歸田  馬鴻賓的教子觀  馬鴻賓為民疏浚渠道  馬鴻賓貢獻植棉方法  馬鴻賓拒赴南京  馬鴻逵脫險記  馬鴻逵拒降  馬鴻逵資助《寧夏曙光》  馬鴻逵與蒲少峰  馬鴻逵的新墩花園  馬鴻逵修“云亭渠”  馬鴻逵視察海如學校  馬鴻逵與秦腔  馬鴻逵出席的一場婚禮  馬鴻逵的告密箱  馬鴻逵用人趣聞  馬鴻逵的軍馬場長  馬鴻逵軍隊的“拾兵”  馬鴻逵軼事  馬鴻逵“全羊席”犒軍鬧笑話  馬鴻逵在重慶連家花園  云亭紀念堂逸事杏壇逸事  陳立夫為國立綏寧師范學校題名  傅作義訪綏寧師范  羅家倫在寧夏的一次講演  王云五與恩和完小的《萬有文庫》  張禹川與固原地區(qū)的回民教育  回紳馬義龍搬掉龍王辦學校  李淑芳固原興女學  丁德隆尊師重教  何義江捐款興修學校  恩和高小女子班  戰(zhàn)區(qū)教師服務團  銀川萬慈學校的由來  ~次學生成品展銷活動  強搬學校的一場風波  寧夏中學的“急公好義”之風  寧夏師范學校校歌  海如學校校歌  海如學校抓學生上學菊部譚故  “覺民學社”名稱由來  中衛(wèi)秦腔“誠意班”  王子君與月華樓劇場  塞上女伶王月樓  葛云霞獻藝起風波  王玉本的“絕活”  光盛班與“孫葫蘆”  皮影藝術家趙滿瑞  寧硯臣改行說評書  一位評書藝人  勝利魔術團的首次演出官場百態(tài)  賀萬壽因名得貴  “小德張”閱兵  愚縣長難木城隍  賀明堂之死  王敏悟之死  曹玉亭之死  蔣頂王與李大刀  衙門肉臭,行人掩鼻  平均地權與按戶抓兵  “周鞭子”挨鞭子  馬仲英進犯寧夏  葛神甫與傷兵  尹冀湯天津辯冤  董福祥的“宮保府”  靈武舊縣府楹聯(lián)拾零大千社會  官討吃  中衛(wèi)哥老會  張李氏與貞節(jié)褒章  馬三宰牛  舊時經(jīng)商種種  難胞冉翁  公雞拜堂,豆樁代郎  “西烈王”反清  一封荒誕離奇的信件  西塔頂上神秘人  銀川平康里  中寧最早的窯子史海鉤沉  釋“賀蘭”  “寧夏號”飛機的由來  我首次接觸的國民軍  國民軍在寧夏提倡剪辮放足  寧夏的剪辮與放足  中寧縣的萬家不姓萬  銀川——我爺?shù)某? 尷尬的元旦節(jié)  元旦化裝溜冰大會  寧夏首次國際婦女節(jié)  四月四日兒童節(jié)  寧夏最早的發(fā)電機  新文字獄  馬宏道在寧夏的學術講演  李叔堅《國學之研究》講演  贈聯(lián)勸弟  丁柳村的楹聯(lián)  放午炮  城門掛捆草要子  寧夏首次集體婚禮  我所知道的寧夏之最往事軼聞  西塔倒影  西塔倒影  一百零八塔之謎  寧夏蘇武廟  寧夏的岳飛詩碑  可疑的定河針  鐵桶堡冰龍  畢府“看墻”    詹家樹影  魏寨古井  固原的小西湖  河曲奇觀  樹王厄運  “石炭井”名稱由來  一種奇特的刑具  西河口的苦嘆民歌塞上風情  寧夏的“花兒”  回族的口弦  端陽游園“刁香包”  抹銅牌與配錢詩  對洋片  民間傳統(tǒng)游戲“打崗”  民間傳統(tǒng)棋技“和尚打老虎”  舊時的娃娃賭博  平羅城門洞內(nèi)的木雕靴  官橋迎水盛會  中衛(wèi)元宵節(jié)的“燈架”  中衛(wèi)縣的“活城隍”  城隍出府  搶寡婦  字紙爐  送生箱地方風物  賀蘭硯  灘羊二毛皮  甘草王  中衛(wèi)沙毛山羊皮  掃雪  張寡婦黃酒  廣武醋  中寧民間的酒棗、蒸棗  熱甜饃與面茶  中衛(wèi)的蒿籽面  蕎面飴鉻  碾轉子  寧夏話雕  鴿子魚  西吉彩鯽何處來  黃戈郎  渾脫與羊皮筏子  同心水窖  紅色墨汁  寧夏的大轱轆車  隆德的袍子和裙子  中寧縣鳴沙、白馬的壓沙田  駱駝十二生肖  太歲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926年9月,馮玉祥采納了李大釗同志“進軍西北,解圍西安,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建議,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五原誓師”。其時,于右任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委身份授旗并監(jiān)督。誓師后,馮玉祥撥出2.5萬人馬(號稱10萬),歸于指揮。這支隊伍途經(jīng)寧夏,取道平?jīng)?,赴援陜西。行軍時, 于右任偕蘇聯(lián)顧問團團長賽福林、副團長西林及共產(chǎn)黨員史可軒等乘汽車進發(fā)。他們經(jīng)臨河,過磴口,黃昏至石嘴山以北,迷失路途,誤入沙漠地帶,汽車進退不得。當天適逢中秋佳節(jié),沙漠行軍,烈日當頭,燥熱難熬,進入夜間又寒氣襲人。因行軍匆匆,大家白天滴水未沾,雖有皓月當空,卻困渴交加。史可軒自告奮勇,帶人到黃河汲水,解除了大家的困苦。中秋節(jié)的第二天,于右任、史可軒一行到達銀川,稍事停留,于右作改乘馬車向南行進。

后記

筆記作為一種短雋有味,文字清奇而又雅俗共賞的文學體裁,始自魏晉,盛于宋代,在我國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1990年,在中央文史研究館及蕭乾館長的倡導下,全國文史研究館通力合作編輯出版《新編文史筆記叢書》。本館積極響應,于是冬開始征稿與編審工作。1994年10月,《寧夏述聞》( 載文129篇,約10萬字)作為《新編文史筆記叢書》全50冊之一冊,由上海書店出版發(fā)行,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頗多好評。此后十余年來,我們又不斷的挖掘史料和征稿、編審,終“積沙成塔”,本書內(nèi)容愈加豐富多彩,史料益加豐厚翔實。值此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和寧夏文史研究館建館55周年之際,我們重新訂證與補充史料,調(diào)整與充實欄目,刪節(jié)文章28篇, 新增文章117篇、歷史照片38幅,匯集成冊,名日《寧夏掌故》,計載文218篇,約20余萬字。以親歷、親見,親聞為主,自清末民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舉凡與寧夏文史有關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及人物等等方面,或述親身經(jīng)歷、聞見雜事,或記名人軼事、地方名流,或敘往昔交游、史海春秋,或憶社會百態(tài)、往事逸聞,或道風土人情、地方物產(chǎn)。

編輯推薦

《寧夏掌故》內(nèi)容愈加豐富多彩,史料益加豐厚翔實。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寧夏掌故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寧夏民國時期的各種人物故事做了很深刻的闡述,價格很實惠,送貨速度快,非常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