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4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默利爾·亨斯博格 譯者:崔永紅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馬步芳(1902—1975)是“西北諸馬”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曾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國民黨青海省黨部執(zhí)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先后兼任青海警備司令部司令、青海省保安處處長、國民政府軍第八十二軍軍長、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等職,集黨政軍權力于一身,是本世紀30至40年代統(tǒng)治青海地區(qū)的封建軍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他曾出任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一度勢傾西北。馬步芳及其家族統(tǒng)治青海長達40年,對青海的歷史產生了深重的影響。對馬步芳及其家族進行深入研究是青海乃至西北近現代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專著已有多種,國外也在研究,我翻譯的這本小書就是目前所見外國學者系統(tǒng)研究馬步芳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本書是美國學者默利爾·亨斯博格(Merrill Ruth Hunsberger)博士于1978年在坦布爾州立大學(Temple University)完成的亞洲史博士學位論文,1986年由美國密西根州安亞伯國際縮微大學復印,內部交流。亨斯博格博士于1940年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蒙哥馬利縣,他20歲時到過香港,開始對中國文化發(fā)生興趣,喜歡閱讀中國歷史和哲學著作。1966年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此后,他集中精力學習、研究漢語和中國及日本歷史。1978年獲博士學位后,他先后在馬里蘭州大學臺灣分校、坦布爾大學、艾德里安學院執(zhí)教。1982年移居加拿大,1984年以來一直在加拿大沃特魯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歷史系從事中國及日本近現代史的教學,對中國西北近現代史相當熟悉。為寫《馬步芳在青?!愤@本書,他曾于1970—1972年專程去臺灣搜集資料,查閱了大量有關西北的書刊資料,又利用了臺灣所藏國民黨的檔案材料,還與馬步芳家族成員馬繼援、馬呈祥等,馬步芳舊時僚屬趙佩、羅平、馬紹武以及西北籍學者周開慶等人多次晤談,還與馬繼援等有過書信往來。本書共10章,除4章屬背景介紹和對一些重大事件的重點記述評論外,作者分列“軍事”、“意識形態(tài)”、“行政管理”、“教育”、“經濟政策”5個專章對馬步芳作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最后一章是對馬步芳總結性的總體評價。與已出版的關于馬氏的研究論著相比,此書的特點之一是緊緊聯系中國30至40年代的歷史大背景,注重拿馬步芳與陜、甘、寧、川、新以及山西、廣西等地的軍閥相比較,在比較中突出馬步芳的特點。作者還運用西方現代政治學、經濟學、人文地理學及傳記學的某些理論和方法進行論述,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作者在書中除較多地引用漢文報刊、書籍的資料外,還引用大量西文資料,包括外國政府文件、學者的論著、記者和官員的游記以及有關傳記、年鑒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國學者不易見到的。
翻譯并出版這本書,是因為它有一定的資料價值,對我們研究青海歷史有參考和借鑒意義?!八街?,可以為錯”,外國學者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對于開闊我們的視野也不無裨益。
本書的主要觀點我認為基本上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作者認為馬步芳在青海實行的是“獨裁統(tǒng)治”。無論是在軍隊中還是在行政管理系統(tǒng)中都貫徹任人唯親的原則,“利用裙帶關系作為維護其統(tǒng)治的關鍵手段”,“他通過對青海商業(yè)和工業(yè)的壟斷與民爭利”。作者認為馬步芳的壟斷經濟政策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40年代后期青海省軍政所需經費主要來源于此。馬步芳在“經濟上的壟斷與在政治上的獨裁是完全一致的”。作者認為,馬步芳在意識形態(tài)上注重實用主義,他巧妙地利用伊斯蘭教教義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自己服務。他始終堅持反對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不變,以此博得蔣介石的信任和支持。馬步芳對國民政府的服從以保持自己對青海的統(tǒng)治權為條件。作者認為馬步芳執(zhí)政期間,一貫關注青海省的初等教育,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等教育發(fā)展滯后,同時指出馬步芳不愿培養(yǎng)較高層次人才是擔心這些人將不利于他的統(tǒng)治。書中肯定馬步芳在禁止種植和使用鴉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又指出,他利用青海省禁煙委員會收集鴉片,轉手倒賣,牟取暴利。對馬步芳開展的掃盲教育和植樹造林工作,書中作了適當肯定。作者認為馬步芳的“六大中心工作”被標榜為以革新社會為目標,但“馬步芳不是一個社會革命家,而是一個熱衷于保護其既得利益的保守的軍閥”,“馬步芳像所有的軍閥一樣,注定要失敗”,因為“他的思想和策略與國家發(fā)展、民族融合增進的時代潮流相?!?。書中不少見解,能給人有益的啟示,如對解放前青海未能出現工業(yè)化原因的分析言簡意賅,切中肯綮。書中還較多地引用著名記者范長江的考察材料以及與此相類似的其它資料,對馬步芳剝削人民的本質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如指出“營買糧”制度完全是無償征發(fā);馬步芳為養(yǎng)活龐大的軍隊,不斷增加農牧工商稅收,還低價收購羊毛等土特產,獨占貿易,盤剝各族人民等等,我們認為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基本上是客觀的。
當然,作者作為一名未履足青海的外國學者,在接觸資料有限的情況下,研究青海的歷史,評價馬步芳,難免有其局限性。由于受條件限制,作者未能很好利用大陸當時已有的關于西北諸馬的有關資料。不過,在作者寫這本書的70年代中期,以青海為例,可資參考的資料確實不多,作者利用的材料有相當的部分來自受馬步芳控制的《青海民國日報》,在臺北他訪談的對象又主要是馬步芳家族成員,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勢必影響到作者據以得出的結論。例如對馬步芳某些方面的介紹和評價,就直接引用了馬繼援等人的原話。在寫到馬步芳的征兵制度時,援引30、40年代來過青海的一些記者的片面意見,認為當時青海的征兵制度“優(yōu)越”,“青海可供選擇的職業(yè)很缺乏,因而增加了以當兵為職業(yè)的吸引力”。似乎窮苦老百姓樂于在馬家軍中當兵。這與當時盛行繩捆索綁的抓兵現象,各族人民象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兵役的事實相去甚遠,書中引用的西文資料固然珍貴,但其中與事實有出入甚到舛誤之處也是存在的。除了材料的局限外,勿庸諱言,作者的社會歷史觀、價值觀、思想方法等與我國學者的差異也是明顯的。書中史實和論述不夠準確甚至失實之處在所難免,譯者在個別地方加注作了必要的說明或闡明自己的看法。由于種種原因,在所有可以持異議的地方全都加注也是不可能的。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注意鑒別和分析。
本書翻譯過程中得到我?guī)熩w盛世教授、吳均教授、李文實教授的具體指導和幫助,得到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關心與支持,省委黨校的丁萍同志協助整理核對了部分資料,中央民族學院的陳小強同志幫助查了部分書目,青海人民出版社政史室的同志為此書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謝。書中翻譯得不夠準確甚至錯誤之處,望專家指正。
崔永紅
1994年8月于青海省社會科學院
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章青海
第二章諸馬的興起
第三章孫殿英事件
第四章軍事
第五章意識形態(tài)
第六章“六大中心工作”
第七章管理
第八章教育
第九章經濟政策
第十章軍閥殘余馬步芳
尾語
附錄
參考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