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

出版時間:2011-8-1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井上清  頁數(shù):415  字數(shù):473000  譯者:閆伯緯  
Tag標簽:無  

前言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井上清是日本知名的日本史學者。他的多種有關日本歷史的著作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曾陸續(xù)被介紹到中國。據(jù)稱,他本人還曾來中國(西安)友好訪問,并與中國學術界進行過學術交流。他的唯物史觀的歷史論述廣為中國學術界和讀者所稱頌?!度毡練v史》(巖波新書)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第1版是1963年9月25日,第34版是1981年4月20日)問世的。此書刊行后在日本引發(fā)了廣泛的影響,當時的刊行量超過100萬“部”(套)(據(jù)井上清教授1983年2月26日給譯者來信中稱),這在當時日本刊行的書籍中是不多見的。不但在日本國內,甚至還被譯成德文介紹到西方德文通行地區(qū)。譯者與井上清教授素昧平生,只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當時中國對外文書籍翻譯尚無定制的情況下,曾應北京三聯(lián)書店之邀曾譯過他的著作《日本歷史——“國史”批判》。當譯者在工作之余獲悉上述《日本歷史》刊行后,為開闊視野也頗想一讀。但因譯者孤陋寡聞、眼拙為甚未見國內書店陳列此書。為此,譯者曾不揣冒昧地自薦井上清教授表達了這一意愿。出乎意料之外,井上清教授卻盛情不吝地回贈給譯者一套該書。譯者讀過該書后感觸是多方面的。首先,譯者在讀有關日本歷史書籍過程中,相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日本歷史書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受舊日本歷史書籍影響深重的日本某些有關日本歷史的論述而言,最突出的感覺是上述《日本歷史》一書是撥開了這些論述的陰霾,還了日本歷史的本來面目。該書不論在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各部分的論述賦予作者的印象都是如此。據(jù)譯者所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日本歷史書籍,特別是教科書一類,從頭到尾都是強化渲染與灌輸唯心的“皇國史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后,作為一種思潮,“皇國史觀”的日本歷史論述卻仍然時隱時顯。迄今,屢屢見諸媒體的有關日本歷史教科書應遵循何種基本觀念編寫的斗爭事例不斷出現(xiàn)。但井上清先生的《日本歷史》卻堅定地將被歪曲的歷史撥亂反正,還了日本歷史的本來面目。其次,為把被歪曲的日本歷史還以它本來的面目,其姿態(tài)就必須是戰(zhàn)斗的與批判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經占領日本的盟軍總部批準的唯一的日本歷史教科書《國史》出籠。對該書的斗爭與批判就此拉開了序幕。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1947年1月)刊行后又幾經修訂于1953年8月在日本刊行、1957年又被介紹到中國的上述《日本歷史——“國史”批判》就是一個戰(zhàn)斗與批判的回合。批判日本歷史的“皇國史觀”,由于它形成的時間與空間背景,畢竟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中國讀者來說,進一步了解與認識日本歷史的本來面目,不僅對認識今日日本有益,從增進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而言。對深入地理解與認識“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實質也是有益的?;谶@種想法,譯者感覺到將堅持唯物史觀的《日本歷史》介紹與推薦給中國讀者一讀,無論從開闊視野角度而言還是從認識日本,了解日本的過去、現(xiàn)在而言,都是有益的。譯者愚見,井上清教授的上述《日本歷史》的論述將會給中國讀者在這一方面給予很大助力。譯者譯此書的初衷與愿望就是如此。由于譯者對日本歷史的無知與蒙昧,在譯書過程中雖曾獲得友人與編輯部門人士的協(xié)助與指導,但為水平所限,不足與錯誤之處勢難避免,敬希讀者惠予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被譽為日本有良知的歷史學家井上清,曾因其堅持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而被國人所知。
《日本歷史》,就是作者以戰(zhàn)斗和批判的姿態(tài),堅持“良知”下寫的一本完整的日本通史,還被歪曲的日本歷史以本來面目。《日本歷史》按照社會發(fā)展的時間進程,從日本原始社會一直寫到1960年,重點敘述了日本天皇制的完成以及走向軍事帝國主義的進程,于其中,可以隱約看到中國、朝鮮在日本歷史進程中的影子,有友好往來,有文化的滲透和影響,更有近現(xiàn)代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侵略。
對中國讀者來說,無論是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還是為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都需要對一衣帶水的日本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認識。

作者簡介

日本人,生于日本四國島高知縣,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系,日本著名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名譽教授。治學與著述中,井上清都主張“人民的歷史學”,反對國家主義史觀,用“人民的歷史學”批判日本官方編定的歷史教科書。為此,他對日本曾經的軍國主義罪行以及后來不正視甚至歪曲日本近、現(xiàn)代史與修改歷史教科書等行為都給予痛斥,被譽為日本有良知的歷史學家。著有《日本軍國主義》、《關于釣魚島等島嶼的歷史和歸屬問題》、《戰(zhàn)后日本歷史》等書。

書籍目錄

凡例

日本史時代劃分一覽表
前言:日本歷史的發(fā)展與時代劃分
1.原始日本——人類的共性與日本的個性
2.大王國家與部民——奴隸制與國家形成的特征
3.大化革新——從虛擬的氏族制到法制齊備之國
4.古代天皇制——仿中國唐朝與“現(xiàn)人神”
5.莊園與農民——律令體制的崩潰與武士的形成
6.貴族政治及其文化——從國家主義到貴族主義
7.武家的“草創(chuàng)天下”——六波羅政權與鐮倉幕府
8.封建社會初期的特征——農奴制的發(fā)展與民族文化的形成
9.鐮倉幕府的滅亡——在鄉(xiāng)武士與農民顯示力量;蒙古來犯
10.古代遺制的清算——“忽”的發(fā)展與室町幕府的矛盾,
11.“上□下”與戰(zhàn)國時代的戰(zhàn)亂——“土-揆”與“國-揆”和戰(zhàn)國大名
12.自由城市的萌芽——產業(yè)、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與城市
13.國民的活力與文化——文化的群眾化和日本與西方文明的交往
14.秩序與權威的改組——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統(tǒng)一全國
15.士農工商、穢多、非人——嚴密的封建統(tǒng)治網
16.鎖國與封建制——被窒息的國民活力
17.農民與町人力量的增長——封建社會的最后階段
18.平民文化的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
19.封建制度內部矛盾的激化——享保與天明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20.促成變革的各種因素的發(fā)展——革命與改革的預言、近代的前提
21.對外開放——封建制度危機與民族危機
22.推翻幕府——擺脫危機
23.明治維新(一)——革命與反革命
24.明治維新(二)——自上而下的近代化
25.自由民權的斗爭——民主革命與東亞團結的聯(lián)系
26.自由民權運動的挫折——起義、統(tǒng)一戰(zhàn)線、失敗
27.完成天皇制——古代與近代的結合及其矛盾
28.初期國會與政黨——從民權到國權
29.修訂條約與中日甲午戰(zhàn)爭——從被壓迫國到壓迫國
30.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官僚、資本家、地主、群眾
31.走向帝國主義之路一日俄戰(zhàn)爭與吞并朝鮮
32.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國內外形勢——帝國主義日本政治的基本結構
33.世界資本主義總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革命與日本
34.民本主義、米騷動、原內閣——向波拿巴主義靠攏
35.日本帝國主義危機——四大矛盾之展開
36.侵略中國——大日本帝國的崩潰(一)
37.太平洋戰(zhàn)爭——大日本帝國的崩潰(二)
38.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日本與世界——日本復興的兩條道路
結束語:日本歷史的總結與展望
譯者附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迄今所知的最早在列島社會出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陶器上有繩子痕印或與此類似的花紋而稱其為繩文式陶器文化。本書將其簡稱為繩文文化,并稱該時代為繩文時代。繩文文化延續(xù)數(shù)千年,直到公元前3一前2世紀,其遺跡與遺物,從北海道到沖繩本島遍及日本各地。通過漫長的歲月,人們雖未能從漁獵采集經濟解脫出來,也沒有發(fā)明金屬器具,但由于不懈的社會勞動,也逐步地提高了生產力與文化。繩文時代,根據(jù)陶器外型與花紋的變化,以出土情況,大致可分為早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五個時期。在早期,由于人們已經有了弓箭,可知已經進行了比舊石器時代更為發(fā)達的狩獵。到前期之末,人們已經懂得乘獨木舟出海捕魚了。住處是從地面下挖6-7平方米的方形或圓形穴,中間立一柱,四周葺以草木為房蓋,即豎穴。早期的居住集團規(guī)模很小,在同一地點定居的時間短。但進入前期后,豎穴都相當多地排列在近海的高地上,成為小部落,現(xiàn)今還可見使用較久的爐灶遺跡??芍谝坏囟ň拥臅r間也長了。到了中期,部落也在遠離海岸的腹地發(fā)展起來。如長野縣八岳山麓就發(fā)現(xiàn)過很多中期居住遺址。這一時期,在相當廣泛的地區(qū)都進行了物物交換。最有名的例證就是以長野縣和田崖附近出產的黑耀石為原料制成的石鏃。該石鏃不僅遍布關東①與信濃、越前、越后各地,還東及今之福島縣,西及今之愛知縣、福井縣,甚至跨海到了佐渡島。從后期到晚期,人們從高地向平原附近活動。部落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從居住遺址和貝冢中出土的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勞動工具,種類既多,數(shù)量也增加了。這正說明勞動生產得到發(fā)展而且是多樣化了。東日本與西日本在文化形態(tài)上也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差別。繩文文化在陶器的形狀與花紋上,東日本與西日本雖原來就承認有某些差別,但直到后期,也無質的差別,各地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可是到了晚期,東日本仍按原來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釣具等骨器變得非常精致,陶器的裝飾,如青森縣龜岡出土的典型的龜岡陶器就極為復雜了。相反,在西日本,從繩文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變化卻很小,陶器甚至比以前更質樸。但出現(xiàn)了具有新性質的強有力的勞動工具,如似乎是用于挖土的大型打制石斧等。估計這是西日本的人們在探索新的生產方法和走向農業(yè)的道路。繩文文化雖已發(fā)展到這一步,但始終未能進行農耕與畜牧。繩文時代人們所豢養(yǎng)的唯一家畜是狗。狗這種動物在世界各地都是人類最早的朋友和助手。從繩文文化中期以后的遺跡中,曾出土過可能是用來粉碎谷物的石臼和上述的大型打制石斧。于是,有的說法就推斷當時已經開始了諸如種植稗和芋頭等的原始農業(yè)。這種說法還沒有得到肯定。即使如此,估計也不會是當時的主要生產方法,人們依然主要還是靠漁獵采集經濟。在這種生產力水平上,能勞動的人都勞動,就這樣也只能勉強維持社會生活。因此,也就沒有產生自己不勞動而剝削他人勞動的富者與受他們剝削的貧者之別的條件。繩文時代任何時期的居住遺址都是同樣粗糙,并無大小優(yōu)劣之分。人死后都葬于共同的墓地,既無較他者美觀的個人墳墓,也無較其他死者附有不同的隨葬品。這就意味著在該社會里并無貧富賤貴之分。在這種社會里,狩獵、捕魚、建造住處等主要的生產大概無法靠單獨個人,只能靠社會全體的共同勞動。而且,弓箭、船只與網等主要勞動工具無疑也是為整個社會所公有。因為,如果這些屬于個人私有,那么,擁有生產工具的富者與不擁有這些工具而只能從事勞動的貧者之間會有差別的。但并無顯示這種貧富之差的任何證據(jù)。集體生產勞動與生產工具公有,換言之,即這種原始公社制集體很可能就是以母系血緣聯(lián)結的人們的母系氏族公社。雖然還沒有能直接證明這一點的文物,但從當時生產力與部落的規(guī)模以及后世的母權制的事實,是可以做這樣推斷的。而且,從中期與后期的繩文陶器中表現(xiàn)人的陶偶即陶俑也多為女性形象。陶俑多半與萬物有靈,即與相信能左右人類命運的“萬物有靈論”有關。其所以表現(xiàn)為女性形象,也可能是認為女性生兒即是生命的本源,在這一點上感到女性有神奇的力量,也可能是意味著對母祖的崇拜。日本人種與日本語雛形的形成根據(jù)下述兩點,可以說繩文時代就是日本歷史的開端,即第一,在這個時代,可以認為日本人種的雛形已經形成。人類學者一般的說法是,繼繩文文化之后,自朝鮮傳來了嶄新的高級文化(即下文談到的彌生式陶器文化)并很快地就居于支配地位。這時.新的人種有若干雖然也渡海而來,但他們既未滅亡繩文時代人,也未與其混血并消滅其人種特征。相反,新的人種倒是被繩文時代人所同化。假定如此,那么,就不能不說繩文時代的人們就是迄至今日的日本人種的雛形。那么,究竟是繩文時代人與舊石器時代人在人種上一脈相承,還是舊石器時代人由于某種原因而消逝,隨后,處于繩文文化的人種來到并成為日本列島的主人,或是舊石器時代人與新來的人種共存、混血成了新的人種呢?在這方面,考古學者與人類學者都沒有得出任何結論。但是,舊石器文化與新石器文化有著連續(xù)性的考古資料卻日益被發(fā)掘出來。當然,文化的連續(xù)不一定就意味著人種的一脈相承。然而,如果能肯定這兩種文化的連續(xù)性,則創(chuàng)造這種連續(xù)發(fā)展起來的文化的人種,也就有很大可能是同一的。即使舊石器時代人與繩文時代人基本上是同一人種,或者就是彼此不同的人種,繩文時代人在與大陸隔斷數(shù)千年期間,都不能不在日本列島上過著幾乎是孤立的生活。因此,在這期間,他們就適應了日本列島的各種自然條件,產生了人種與文化方面的獨具的特征。雖然我們不能斷定他們的遠祖究竟是居住在大陸還是東南亞,但可以認為,繩文時代人在與之不同的自然條件與文化條件下生活了幾千年到一萬年的過程中,演變成了與其遠祖不同的人種,成為日本人的雛形。第二,日語的核心可以認為是形成于繩文時代。根據(jù)語言年代學的推斷,現(xiàn)今日本本州等地的語言與沖繩的語言源出于同一祖語,從公元前后才分離并各自獨特發(fā)展起來的。假定如此,那么,構成兩語共同核心的日本祖語,一定在繩文時代就已存在了。日本祖語究屬何種語系,雖有種種學說,但尚無定論。在日本周圍各民族語中,能找出與日本語有親族關系的最有條件的只有朝鮮語。假定日朝兩語是親族,那么,以語言年代學來推斷兩語與其共同的祖語分離的時期,據(jù)說,至少在距今3500年到5000年以前,亦即在繩文時代中期以前。

后記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京都大學教授井上清先生著作甚多,中譯本也較多,其中也有本書譯者過去的譯著。1983年本書譯者獲井上清教授賜函,并惠贈《日本歷史》(巖波書店1981-1982年“巖波新書(青版)”上、中、下3冊)。得悉,該著在1963-1966年初版出版發(fā)行后截至1982年各冊均再版24-34版不等。而且,各冊發(fā)行量皆逾百萬。此外,該著德文版當時也已出版。為此,在征得原著者意見后,本書譯者即根據(jù)日文原版著手譯書。爾來,幾經波折,遲至90年代中期,本書出版事宜始見端倪,并終得以面呈讀者。為出版方便,本書將原著上、中、下3冊按合同規(guī)定,極個別章節(jié)調整后合為1冊。另,日文原版每冊扉頁與每章之前附有1-3頁不等的有關的歷史文物影印插圖等。出于技術原因,并經原著者同意,本書將這些照片與插圖等刪去。在譯書過程中,本書譯者匯同閆紀青、孫衛(wèi)敏、王潤芝共事,并由本書譯者審定全書譯稿。最后,復經前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馬君雷先生校閱,陜西人民出版社吳秉輝先生、曹秀君女士、周遠女士對本書出版惠予支持與協(xié)助。在此一并致以謝意。

編輯推薦

《日本歷史》:日本歷史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政治上、社會上和思想上的變動,表面上萬象升平,而底流在激蕩。因而,在國民之間對日本歷史面貌在看法上有著很大的分歧,甚至是對立。在老一代與新一代、統(tǒng)治階級與覺醒了的群眾之間,對歷史面貌的觀點也各有不同。我自然是站在新一代與覺醒了的群眾所持有的新的對歷史面貌的看法這一邊?!锨?/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日本歷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井上清,很讓人敬佩的日本學者
  •   看日本一流的史學家,怎么樣看待自己民族的歷史!
  •   給我同學的禮物
    客觀講述日本歷史
    挺好的
    要耐心才能看的書
  •   日本歷史蠻有意思的,就是略短啊
  •   找一本中文版的日本歷史就很不容易,很多本還是缺貨,這本書里面的內容也可以的,絕對實用又便宜、、、
  •   要了解敵人,研究敵人,才能打敗敵人,中國真正研究日本的人太少了,介紹的書也太少了,值得一讀。
  •   條理很清晰,不過就寫到日本戰(zhàn)后初期
  •   日本人對自己的評價。
  •   井上清先生不愧是出色的唯物主義史傢
  •   書送來的時候外觀很好
  •   翻譯得不算很好,錯別字,語句不通之處屢見。
  •   沒什么不好的地方,內容相當好
  •   這個作者的第二本書了。就是沖著作者來買的
  •   只是做為學習和增長知識的目的看這本書,購買就有必要了。
  •   拿到手就是封面有點破損,,其他的還沒發(fā)現(xiàn)
  •   井上清教授絲絲入理的馬克思主義史觀看待日本的歷史
  •   是一本日本的通史,從古代一直到二戰(zhàn)結束,特別喜歡書中的“日本史時代劃分一覽表”,表中列示了在不同時間,我國、日本、朝鮮等國的橫向對比,還加入了對日本按社會經濟結構的劃分,對于學習歷史的時候,可以清晰知道在相同的時間,人家的發(fā)展去到哪個程度,這是很有益處的。
  •   了解日本歷史的好版本。
  •   這本書讓我開闊了眼界啊 想不到日本歷史是這樣的
  •   有國內流行的唯物史觀的味道,歷史事件描述不多,比較概略。
  •   要想毀滅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他。書講得很到位
  •   內容不錯。。。。書很厚,沒耐心的人估計看不完。。。
  •   這本書跟坂本太郎的那本差好幾個檔次,印刷也一般,隨便翻翻,呵呵
  •   還行吧,描述得很詳細的~
  •   感覺不錯,一改國內文人寫史的弊端,沒有刻意的粉飾和篡改歷史!
  •   總體給人感覺不錯~~
  •   有點舊,像舊書
  •   補缺之作
  •   井上清,本以為日本歷史學家能有什么高見,不僅文字晦澀(可能是翻譯爛),而且其立論、立場、觀點簡直活脫脫的大陸中學歷史教科書一樣。終于明白中國史學界為什么好評這位井上清先生了。
  •   破損嚴重啊 ??!
  •   內容還行,紙質極為粗糙
  •   日本歷史
  •   還沒看,期待精彩內容
  •   對想了解日本歷史的人,挺好
  •   還蠻好看的書,很有內容。
  •   日人寫的歷史,研討一把。
  •   《歷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