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唐洲雁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唐洲雁 頁數:366
Tag標簽:無
前言
中美關系在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是不需要做很多說明的。怎樣認識美國,怎樣對待美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它之所以復雜,來自美國自身固有的兩重性:第一,它在許多方面是先進的。美國的獨立,在人類歷史上建立起第一個近代的共和制國家,并且向全世界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用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里的話來說:在很長的時期內,學習新學的中國人曾產生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因為那時的外國只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進步的。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力量更一直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第二,它對外實行侵略擴張和以強凌弱的政策,當壟斷資本取得統(tǒng)治地位后尤其如此。這不能不深深刺痛一百多年內受盡外來壓迫之苦的中國人的心,激起他們極大的憤慨。這種兩重性同時存在,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又有不同的表現和側重,這就使問題更加復雜化了。
內容概要
《毛澤東的美國觀》毛澤東對美國的認識經歷了將近70年的發(fā)展,期間充滿了曲折和變化,在不同時期對美國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策略也充滿了變化,《毛澤東的美國觀》關照了毛澤東一生對美認識的全過程,共分五章:毛澤東美國觀的初步形成,毛澤東反對法西斯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中國革命視野下毛澤東的美國觀,面向世界視野下毛澤東的美國觀,反對霸權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毛澤東的美國觀》努力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全面而準確地把握毛澤東對美國的認識,以助于拓寬毛澤東思想的研究視野,推動中美關系史、中共黨史以及其他相關學科和領域的研究。
作者簡介
唐洲雁,男,1962年出生,安徽宿松人,南開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長期從事毛澤東著作編輯和研究,參加過《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毛澤東年譜》(1949-1976)等著作的編輯和寫作。專著《鄧小平理論的內在邏輯與歷史發(fā)展》曾獲國家圖書獎。撰寫或主編有關毛澤東的書籍10余部(本),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獨立承擔過兩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毛澤東美國觀的初步形成第一節(jié) 美國精神在青年毛澤東思想中的積淀一、從書本中接受美國精神二、在新文化運動中接觸美國思潮三、在社會改良運動中試行美國理念第二節(jié) “俄國道路”對“美國精神”的消解一、巴黎和會后對美國帝國主義本質的初步認識二、走俄國人的路——對美國精神的消解第三節(jié) 對美國帝國主義本質認識的定位一、華盛頓會議后對美國帝國主義本質認識的強化二、在反對帝國主義的認識框架下第二章 反對法西斯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第一節(jié) 著眼于國際反法西斯陣線的建立一、只要加入國際反法西斯聯盟,“都是受我們歡迎的友邦”二、現在是中美兩國“進一步聯合對敵的時候了”三、美國“已經在步英國的后塵”四、“應與英美作外交聯絡”第二節(jié) 在抗日、民主與團結的旗幟下一、打好“美國牌”,制止國民黨新的反共高潮二、“放手與美軍合作”三、借助美國調處,促進民主改革四、聯美策略的逐步轉變第三章 中國革命視野下的美國觀第一節(jié) “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中立美國”二、“和平、民主”的曙光三、“準備斗爭”第二節(jié) “中間地帶”的革命一、“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二、從“中間地帶”到“兩個陣營”第三節(jié) “將革命進行到底”一、對美國出兵干涉的估計二、“不承認”與“一邊倒”三、中美關系的歷史總結第四章 面向世界視野下的美國觀第一節(jié) 反對帝國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一、朝鮮戰(zhàn)場上的正面對抗二、打破美國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三、“一定要解放臺灣”四、“東風壓倒西風”五、“金門炮戰(zhàn),意在擊美”第二節(jié) 反對修正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一、中蘇美國觀的分野二、“反帝反修”雙拳出擊三、“兩個中間地帶”與“世界革命”第五章 反對霸權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第一節(jié) “聯美抗蘇”策略的確立一、“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二、再打“美國牌”三、理想主義與現買主義第二節(jié) 從“一條線”到“三個世界”一、“聯美抗蘇”的“一條線”二、“三個世界”的劃分結語 毛澤東認識美國的歷史軌跡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一、中文部分二、外文部分后記之一后記之二
章節(jié)摘錄
第三節(jié) 對美國帝國主義本質認識的定位在建黨、大革命時期以及土地革命戰(zhàn)爭前期,與當時許多著名的中共領導人一樣,毛澤東不僅毫不遲疑地接受了蘇聯與共產國際對于帝國主義的分析,而且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共同話語體系中找到了評判美國的思想武器。他根據列寧和共產國際關于民族殖民地綱領的基本思想,把帝國主義時代的世界格局劃分為“被壓迫民族”和“壓迫民族”兩部分,認為中國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部分,它將站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行列里,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宣戰(zhàn)。而在這場將會改變中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斗爭中,只有蘇聯和各國的工人階級才是中國共產黨人真正的國際支持者??梢哉f,與青年時期相比,此時在毛澤東的思想深處,“美國例外論”已蕩然無存。一、華盛頓會議后對美國帝國主義本質認識的強化如果說,通過五四運動的覺醒,青年毛澤東已經初步認清了美國“對內由壟斷資產階級專政”、“對外侵略和擴張”的真實面目的話,那么這種認識到了華盛頓會議以后,則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并最終提升到關于“帝國主義的本質”這一認識高度。從此,美國在毛澤東的心目中,便成了“帝國主義”的代名詞,“美帝國主義”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革命的對象之一。導致毛澤東對美國“帝國主義本質”認識得以深化和定位的契機,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召開的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是繼巴黎和會之后召開的又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美國既是會議的發(fā)起者,又是會議的東道主,中國問題則是其中心議題之一。因此,華盛頓會議同樣引起了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與巴黎和會時人人寄予厚望相比,中國人對華盛頓會議的反應是既有期待,也有憂傷,但不再有熱情。這說明相當多的人對美國的認識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作為剛剛完成了世界觀轉變的共產黨人,毛澤東的美國觀自然更不例外。華盛頓會議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劃分遠東及太平洋勢力范圍的會議。會議閉幕的當天通過了《九國公約》,它以美國提出的所謂“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和“中國門戶開放”原則為基礎,意在通過協調列強對華政策來限制個別國家,尤其是日本在中國謀取的特權。因此,《九國公約》實際上是各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掠奪中國的一個協議。此后,在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勢力幕后操縱下,中國各派軍閥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引發(fā)多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如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等,使中國政局陷入極度混亂。華盛頓會議的召開,使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民當前所受的最大痛苦,還不是一般的資本主義剝削,而是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正是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1922年7月召開的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黨在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tǒng)一中國使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在這一綱領的指導下,中共二大對華盛頓會議的實質又給予了進一步的揭露,指出這只不過是美國與各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重新分配市場、調整關系的一次會議?!八o中國造成一種新局面,就是歷來各帝國主義者的互競侵略,變?yōu)閰f同的侵略,這種協同的侵略,將要完全剝奪中國人民的經濟獨立,使四萬萬被壓迫的中國人都變成新式主人國際托拉斯的奴隸?!闭驗槿绱耍泄捕髲娬{:“中國的反對帝國主義的運動也一定要并入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革命潮流中,再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聯合起來,才能迅速的打倒共同的壓迫者——國際資本主義?!雹僮鳛楫敃r中共黨內嶄露頭角的理論家和實踐家之一,毛澤東對華盛頓會議踐踏中國主權的實質也進行了無情揭露和批判。他在這次批判中所持的思想武器實際上就是列寧和共產國際對帝國主義的分析,基本的框架則是中共二大綱領所規(guī)定的內容。1923年4月10日,在《外力、軍閥與革命》一文中,他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侵華政策進行了抨擊,指出華盛頓會議在中美關系史上是一次值得高度注意的會議,大大地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危機;它使中國社會在目前及將來一個時期內,“政治將更發(fā)黑暗,財政更發(fā)紊亂、軍隊更發(fā)增多,實業(yè)更發(fā)停滯,壓迫人民的辦法更發(fā)厲害”。毛澤東分析指出:“何以知道必然是這樣呢?你看國際資本帝國主義的政治形勢是何等的反動,他們現在是協調著步驟來侵略中國。他們的步驟以先是不協調的,經華盛頓一番商量便協調了。雖然他們的協調終久是要破壞的,但目前及最近之將來,他們?yōu)檠a償前次大戰(zhàn)的虧失及蓄養(yǎng)下次大戰(zhàn)的精力,是斷然要取協調主義的。美國的門戶開放主義居然能通過在中國擁有勢力范圍的英法日,就是明顯的證據。”與此同時,他還指出,華盛頓會議雖然意在協調美日矛盾,但由于美國在華政策所取得的優(yōu)勢地位,實際上加深了美日之間的矛盾,因此“中國分裂于國際資本主義的侵略”也就是必然的事情。從巴黎和會之前到華盛頓會議之后,毛澤東由對威爾遜和平主義的希望和推崇逐步轉向失望和批判,這是其美國觀發(fā)生根本轉變的時期,也是其民族國家意識顯著增長的一個重要階段。毛澤東聯系自己五四前后的切身體會指出,華盛頓會議明明是美國勾結其他列強共同侵略中國的會議,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居然對美國抱有天真的幻想?!八麄兠孕琶绹欠鲋袊暮糜选?,這是最危險不過的事情。他特別強調,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其實都是種種騙人的鬧劇,美國的在華利益,與它有“生死關系”,在這個“生死關系”問題上,美國人和中國人是“勢不兩立的”。
后記
金秋十月,是北京最美的季節(jié)。我心無旁騖,潛心于博士論文的最后寫作。壓力不在電腦屏幕上閃爍的字里行間,而在于導師當初給我提出的目標要求:要通過這篇文章的寫作使你的研究水平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將最后的結論送先生審閱之余,我不禁捫心自問:你達到老師的要求了嗎?這一刻,我就像一個無法交出滿意答卷的高考學生,內心里不僅沒有大考之后的解脫,反而充滿了誠惶誠恐的感覺。細細回想起來,走出大學校門已經二十個年頭。那時候風華正茂的我在南開大學接受了七年的哲學思維訓練,滿懷信心地踏上了現在的工作崗位。一直到世紀之交、千年更替的2000年,終于僥幸地評上了高級職稱,完成了從一個青年學生到知識分子的漫長蛻變。短暫的喜悅之余,更多的是惶惑和不安。十幾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業(yè)務能力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單位工作的需要。我不想說這是因為哲學讓我養(yǎng)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但與周圍的同事相比,自己確實缺少他們那樣敏銳的“史眼”和“史筆”。作為文獻編輯和研究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接觸的材料不可謂不多,可卻總像狗熊掰棒子一樣,做一件丟一件,常常有一種入寶山而空回的感覺。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缺乏史學的基礎訓練,沒有建立起一個歷史的知識框架,裝進去的材料自然難免掛一漏萬,形不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正是這種困境,使我萌發(fā)了重回大學深造的渴望。2001年,根據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知識缺陷,我選擇了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yè)來圓自己的博士夢。
編輯推薦
謹以《毛澤東的美國觀》獻給:毛澤東誕辰115周年,中美建交3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毛澤東作為青年知識分子,曾經受到美國的文化和精神的影響;作為一位有修改的政治家,他結交過大量美國朋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他甚至很樂意跟美國這樣的對手打交道。他高瞻遠矚、對中美關系的發(fā)展產生了戰(zhàn)略性的深刻影響,同時他也有自己喜怒哀樂、是非好惡,對美國有個性化的認識。從早年在書本上讀到華盛頓、林肯的故事算起,到1976年最后一次會見尼克松為止,70年來,毛澤東對美國的認識,小的坎坷和曲折不算,大的反復和變化,至少有6次之多。每一次大的變化后面,無不耐人回味。毛澤東一生接觸和交往的美國人,上至美國總統(tǒng),下至決普通士兵,記者,外交人員。粗略估計,大致100人。每一個人身后都有一串串鮮為人知,引人入勝的故事,《毛澤東的美國觀》按歷史順序一一解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