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田靜 頁數(shù):169 字數(shù):20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說到漢,自然就想到漢人,漢語,漢字,漢碑,漢賦,漢儀,漢制,漢子……。一個偉大的朝代,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是我們永遠為之驕傲,關(guān)于它的論述,已經(jīng)多移不計其數(shù),我不是學(xué)才專家,說不出更新的見解,我知道漢文化是繼承了周、秦文化雄沉之骨,保持了文化的絢麗之風(fēng),又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文化,異域國度文化交流融匯,它開始于多源,結(jié)果于復(fù)合,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以致于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盡管有不斷的演變,創(chuàng)新,但其體制,風(fēng)貌再也沒有脫離了這個基礎(chǔ)的范圍。
內(nèi)容概要
元成之世,雖是西漢走向衰落的分水嶺,但卻造就了一批文臣武將、能工巧匠一、美女英雄,留下了講不完的傳說故事。整理書目的劉向,一代明相瞿方進,治河能手王延世、賈讓,威震異域的趙充國、陳湯,和親匈奴的王昭君,舞蹈家趙飛燕……一個個名傳千古的人物,均在此時粉墨登場,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活劇。 本書是《漢文化叢書》系列之一的《元成之世》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七略》的影響、漢元帝生平大事、西漢由盛而衰的分水嶺、漢元帝的皇后嬪妃、漢成帝生平大事、漢成帝時期的大臣、漢成帝的皇后嬪妃、漢成帝時期的大事等內(nèi)容。
書籍目錄
西漢走向衰落的元成之世 第一章 對元成之世的評價 一、漢元帝“柔仁好儒” 二、漢成帝“耽于酒色” 三、重用儒生實施儒政 四、土地兼并之風(fēng)日盛 五、漢匈和親邊疆平穩(wěn) 第二章 宦官外戚輪流專政 一、宦官干政 二、外戚專權(quán) 第三章 漢與周邊各族的關(guān)系 一、漢匈和親 二、平定羌變 三、與其他各族的關(guān)系 第四章 劉向編撰書目提要 一、劉向其人 二、如何編書 三、《七略》的影響多才藝,善史書的漢元帝 第一章 漢元帝生平大事 一、即位風(fēng)波 二、大行善舉 三、恩師被害 四、西漢由盛而衰的分水嶺 五、大權(quán)旁落 六、渭陵調(diào)查收獲 第二章 元帝周圍的大臣 一、漢元帝的儒學(xué)老師 二、京房及其考功課吏法 第三章 漢元帝的皇后嬪妃 一、皇后王政君 二、傅昭儀和馮昭儀 第四章 漢元帝時期的大事 一、重用儒臣 純?nèi)蔚陆? 二、史氏許氏 輪流專權(quán) 三、陳湯矯詔 平滅郅支 四、昭君出塞 千古傳頌 五、史游編撰《急就》耽于酒色的漢成帝 第一章 漢成帝生平大事 一、耽于酒色 政治無能 二、昏庸無能 淫亂后宮 三、修建陵墓 第二章 漢成帝時期的大臣 一、丞相翟方進 二、王商、史丹 三、薛宣、朱博 四、文武全能辛慶忌 第三章 漢成帝的皇后嬪妃 一、命運不濟的許皇后 二、德才兼?zhèn)涞陌噫兼? 三、專寵后宮的飛燕姊妹 第四章 漢成帝時期的大事 一、昌陵的營建與罷建 二、王氏專權(quán) 五侯受封 三、治理黃河 初見成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西漢走向衰落的元成之世 第一章 對元成之世的評價 西漢的歷史,一般以宣、元之間為一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宣帝是“中興之主”,維持了西漢平穩(wěn)發(fā)展的局面,但從元帝開始,社會矛盾日趨嚴重,西漢開始進入衰世,所謂“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漢元、成二帝在西漢王朝214年的統(tǒng)治中(不含王莽),共占有42年,約合西漢統(tǒng)治總年數(shù)的1/5。元成二帝統(tǒng)治期間的42年,正是西漢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時期?!∧敲矗瑵h王朝為什么在他們統(tǒng)治時期走向衰落?原因是什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評價元成二帝? 元成之世,是西漢帝國國勢日趨衰落的轉(zhuǎn)折期,這與當時土地兼并高潮再起,階級矛盾進一步尖銳化有關(guān),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元帝劉臾表面上“柔仁好儒”,實際上姑息、縱容宦官、奸佞迫害賢臣,政治黑暗腐??;由于成帝劉驁“湛于酒色”,寵任外戚亂政,才使西漢走向衰亡?! ∵@一時期,對外關(guān)系比較平穩(wěn),田莊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說明事物是復(fù)雜的,在衰敗中也有平穩(wěn)和發(fā)展的一面。史家對元成二帝,早有評價,認為元帝“柔仁好儒”,成帝“湛于酒色”。 一、漢元帝“柔仁好儒" 所謂元帝“柔仁好儒”,是班固在《漢書?元帝紀》中的評語。我們單就字面含義講,所謂“柔仁”大概就是《漢書?元帝紀贊》中所說的“牽制文義,優(yōu)游不斷……寬弘盡下,出于恭儉,號令溫雅,有古風(fēng)之烈”。所謂“好儒”大概是“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如果按這樣解釋,對元帝的評價,應(yīng)該是褒多于貶的。這是漢家臣子班彪、班固父子的個人觀點。我們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全面評價漢元帝這個人物,有助于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 西漢王朝從漢元帝時,已逐漸開始走向沒落。當時,土地兼并嚴重,外戚宦官專政,社會動蕩不安,出現(xiàn)流民?! ≡凼翘柗Q一代“中興”之主的宣帝的兒子,早年為太子時,曾因奉勸其父重用儒生,被訓(xùn)斥了一番。宣帝說:“我大漢立國,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何以要單純?nèi)斡玫陆?,況且儒生迂腐,不達時變,喜歡是古非今,使人眩亂于名實,不知何去何從,豈足委任!”宣帝還斷言:“亂我家者,太子也。”并曾一度想改立淮陽王為太子。 我們認為,在對漢元帝“柔仁好儒”的評價中,“柔”字最能夠準確反映他的性格。元帝的確是一個優(yōu)柔不斷、性格柔弱的人。我們從他歷次發(fā)布的詔書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例如在《漢書?元帝紀》中記載他常說“懼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由”、“朕戰(zhàn)栗恐懼,不燭變異”、“元元失望,上感皇天,陰陽為變,咎流萬民,朕甚懼之”、“朕戰(zhàn)戰(zhàn)栗栗,夙夜思過失,不敢荒寧”等等,從這些的詞句來看,他不僅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當機立斷,而且貽誤戰(zhàn)機,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jīng)優(yōu)柔、懦弱到對自己的統(tǒng)治失去信心的地步?! ≈劣谠鄣摹叭省眲t要大打折扣了,即使不是虛情假意,也只能是對佞臣宦官石顯之流講“仁”了,而對自己的老師蕭望之和賢能之臣劉向、張猛等人就不講仁了。在石顯等人陷害蕭望之下獄和蕭望之被迫自殺的事件中,元帝不是有意縱容,就是故意裝糊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P(guān)于“好儒”,也只是表面現(xiàn)象。元帝即位后,的確任用了很多儒臣,在詔書中也多次引用儒家經(jīng)典,并采用過一些振興和發(fā)展儒學(xué)的措施。但是,在實際中,元帝并不真正信任儒生和賢臣,而是聽任佞臣、宦官石顯等人對賢臣、名儒的迫害。例如,在蕭望之被迫害自殺之后,元帝起初非常后悔,遂提拔任用另一位師傅周堪為光祿勛,任用周堪弟子張猛為光祿大夫、給事中,異常信任。此舉使弘恭、石顯之流感到恐懼,就想方設(shè)法詆毀周堪、張猛,并利用天變之機,造謠誣蔑說是因為周堪、張猛做事不周造成的。于是,元帝故伎重演,據(jù)說其內(nèi)心還是想重用周堪、張猛二人,但又害怕弘恭、石顯之流,就把周堪貶為魏郡太守,張猛為槐里縣令。周、張離開中央后,天象又出現(xiàn)變異,元帝這才明白天象變異與周、張二人沒有關(guān)系。于是又把周、張二人召回中央,任命周堪為光祿大夫,張猛為大中大夫、給事中,雖然是重新委以官職,但實際上是各降了一級。經(jīng)過此事,石顯之流看到了元帝的懦弱,更為得勢。他們已經(jīng)控制了尚書大權(quán),尚書五人全是石顯的黨羽。周堪奏事必須通過尚書,而其結(jié)果全由石顯決斷,周堪為此憂慮憤怒而死。周堪死后,張猛人單勢孤,也在石顯的迫害下,于公車署自殺。周堪為一代帝師,當世名儒,張猛也是一位干練之才,曾出使匈奴,與呼韓邪單于簽訂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的友好盟約,奠定了漢匈和好的基礎(chǔ)。像周堪、張猛這樣的曠世之才,都被石顯迫害致死,對漢政權(quán)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在這里,元帝負有直接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皇@迫害致死的名儒還有易學(xué)大師京房。京房看到漢各級官吏腐化墮落的情況,便向元帝建議推行“考功課吏法”。此舉得到御史大夫鄭弘、光祿大夫周堪等人的支持。元帝也認為可行,但遭到石顯及其黨羽的反對。石顯不敢直接攻擊“考功課吏法”,而是以讓京房直接到地方試驗為理由,把京房排擠出中央,到魏郡任太守,以“考功課吏法”治郡。 京房離開中央后,石顯就誣告京房與張博同謀,“誹謗政治,狡猾不道”,京房因此被判死刑?! 〈送?,被石顯迫害致死或遭貶斥的賢臣還有御史中丞陳咸、待詔賈捐之、鄭令蘇建等,郎官馮逡也因奏言石顯專權(quán)而遭受迫害,甚至連由馮逡薦舉的馮野王,也無端受到排擠。石顯如此迫害賢臣,都是在元帝的支持、默許下進行的,這怎么能說元帝重用儒士? 在石顯等人的淫威下,有些名儒如貢禹和丞相匡衡等,看到石顯聲勢顯赫,也都投靠到石顯門下,這些人其實已經(jīng)不能發(fā)揮儒生的作用。 漢元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毫無建樹,卻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據(jù)說元帝投銅丸擊鼓的技藝很高,已經(jīng)超過了專業(yè)演奏家?!稘h書?元帝紀贊》則說“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jié)度,窮極幼眇”。這也說明元帝是一位精通書史、多才藝的皇帝。他對音樂造詣尤深,不僅能擊鼓、彈琴、吹簫,而且會使用多種樂器演奏,還能譜曲配唱,對拍節(jié)的掌握已經(jīng)達到窮極要妙的地步。在中國歷史上,多才多藝的皇帝,多不理政事,元帝正是這樣的君主,在嬉戲玩樂中一步一步把漢政權(quán)推向衰亡之路。薛廣德說元帝“日撞亡秦之鐘”,決非夸張之詞?! 漠敃r歷史事實分析,漢朝在元帝時并沒有到不可挽救的程度。元帝如果能把他的才華用在治理國家方面,聽從賢臣的勸諫,鏟除石顯等奸佞之徒,革新政治,漢政權(quán)還是大有可為的?! ‘斎?,我們也不能說元帝沒有一點善政,如提倡節(jié)儉、救濟災(zāi)民、假民公田、征收口錢由三歲提至七歲等,均屬善政。但這些與其委政宦官、濫殺忠良、擾亂政局相比,則是微不足道的?!∥覀冋J為,西漢王朝的衰亡,元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h成帝“耽于酒色" 至于說成帝“耽于酒色”,倒是比較準確的評語?!h成帝劉驁,在中國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是“赫赫有名”的。他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于非命?! h成帝即位不久,就清除了石顯亂政集團,說明皇權(quán)還是很有威力的?!∪绻傻垡源似橇刂普尉謩?,漢帝國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漢家的命運還會有新的起色?!】上С傻蹧]有把握好這一有利時機,反而拱手把政權(quán)讓給外戚王氏?! ⊥馄萃跏巷w揚跋扈,完全控制了皇帝。有一次,成帝召見劉歆,很欣賞他的才華學(xué)識,當即就想任命劉歆為中常侍。左右的人對成帝說:“此事應(yīng)該先告訴大將軍王鳳?”成帝說:“這樣的小事,不用告訴大將軍。”周圍的人非??只牛瑖樀靡辉龠殿^,要求先稟告王鳳?!〕傻壑坏媒o王鳳說,結(jié)果,王鳳不同意。試想一下,成帝連任命中常侍這樣的小事情都要稟報大將軍王鳳,可見王鳳把他已經(jīng)沒有放在眼里了,這哪里還像一個堂堂的皇帝? 漢成帝還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為了滿足其腐化的生活,從漢成帝即位時起,就花了大量金錢,建造霄游宮、飛行殿和云雷宮供自己享樂。他還在甘泉紫殿中設(shè)云帳、云幄、云幕,極盡奢華,世人稱之為“三云殿”。不僅如此,還為他死后享樂大修陵墓,先修初陵,嫌規(guī)模小,又改建昌陵,調(diào)集千萬役夫,點燃脂燭,日夜趕修。昌陵地勢地低下,耗費巨大,史稱“取土東山,且與谷同價”,以至于“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fā)如雨,役百乾谿,費疑驪山,靡敝天下……百姓財竭力盡……”乾谿是楚靈王的葬地,驪山是秦始皇的陵墓,都是歷史上耗費巨大的工程,谷永以昌陵與乾谿、驪山相比喻,其勞民傷財?shù)膽K狀可想而知?! 〕傻圻€有個愛好,就是喜歡看人獸搏斗。 為了滿足這一喜好,他命人大肆捕捉野獸,把抓來的熊羆虎豹運到長楊宮射熊館,讓胡人與野獸搏斗取樂。為了捕獸,農(nóng)民生產(chǎn)荒廢,莊稼被踐踏毀壞不計其數(shù)。成帝還有喜歡化裝外出尋樂的癖好,曾在富平侯張敞的陪同下,北至甘泉,南至長楊、五柞,斗雞走馬無所不為。由于成帝長期外出,致使“典門戶奉宿衛(wèi)之臣執(zhí)干戈而守空宮”,大臣們很長時間都不知道皇帝的去處。成帝荒淫到如此地步,政治上的混亂可想而知了。 成帝還是個罕見的好色之徒。他最初寵愛的是許皇后,這引起了王氏集團的擔心,一有機會他們就攻擊許皇后,再加上許皇后色衰,成帝便也移情別戀?! h成帝冷落了許皇后,開始寵愛班婕妤。班婕妤是《漢書》作者班固的祖姑。她生了一個男孩,數(shù)月即夭折。班婕妤美而不艷,麗而不俗,又博通文史,知書達理?!∷龥]有一般女子“好妒”的毛病,把侍女李平進獻給漢成帝,李平又得寵幸,也被封為婕妤。漢成帝說:“當初孝武帝的衛(wèi)皇后也從微賤而起?!币虼速n李平姓“衛(wèi)”,她就成了衛(wèi)婕妤?! 〉?,貴為君王的成帝,即使身邊女人再多,也總想著到宮外世界去尋求刺激。鴻嘉元年(前20),漢成帝在富平侯張放的陪同下,身著便裝,微行出游,跑到鬧市區(qū)去尋歡作樂,竟遇到了絕代美女趙飛燕,飛燕成為他最寵愛的女人。后來,他得知飛燕還有個更加美麗的妹妹趙合德,便將合德召進宮內(nèi)。從此,趙飛燕姊妹雙雙得寵,俱立為婕妤。不久,漢成帝廢掉許后,立飛燕為皇后,合德為昭儀。成帝為討得趙氏姐妹的歡心,便賞賜飛燕珍寶無數(shù),又給昭儀修建了豪華無比的昭陽宮。成帝整天迷戀酒色,不理朝政,與趙氏姊妹玩樂,最后竟死在“溫柔鄉(xiāng)”中?! ∠駶h成帝這樣在政治上昏庸無能、自甘墮落,在個人生活上迷戀酒色、荒淫無道的帝王,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少有的。外戚王氏正是利用成帝的這一點,培植起來自己的勢力?!『髞硗趺Т蹪h建新,實際是成帝為他奠定了基礎(chǔ)。班固在《漢書?成帝紀贊》中說:“建始以來,王氏始執(zhí)國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蓋其威福所由來者漸矣?!边@實際上是含蓄地指出成帝要為王莽篡漢負責(zé)?! ∪⒅赜萌迳鷮嵤┤逭 【C觀元成二帝當政時期,重用儒生是共同的特點。元帝即位后,重用儒生,委之以國政,名儒蕭望之、周堪、貢禹、薛廣德、韋賢、匡衡、韋玄成、劉向、鄭弘等人相繼為丞相。推行儒政、仁政,如提倡節(jié)儉、減少政府開支,減輕百姓負擔,削減衛(wèi)卒,生子由三歲出口錢,改為七歲仍出口錢;成帝時,算賦由120錢減為80錢,等等,都堪為善政。還有擴大博士弟子名額,令郡國設(shè)置五經(jīng)百石卒吏,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讓光祿大夫劉向整理宮中藏書,等等,對促進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是有益的措施。同時京房提出的“考功課吏法”如能認真執(zhí)行,對于政治清廉,提高官吏的工作效率,也有所裨益。但是,由于儒家的保守、迂腐以及讖緯迷信的消極作用,特別是由于宦官當政,元帝優(yōu)柔寡斷,使儒家仁政難以貫徹執(zhí)行,而其消極因素卻得到惡性發(fā)展?! ∪寮业挠亻煛⒈J?、迷信的表現(xiàn),首先是把日食、月食、地震以及水旱災(zāi)害等天文現(xiàn)象和自然災(zāi)害與政治聯(lián)系起來。如翼奉給元帝上封事時就說:“《易》有陰陽,《詩》有五際,《春秋》有災(zāi)異,皆列終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彼^“五際”,即指每逢初卯、酉、午、戊、亥五個地支年份,國家必有災(zāi)害發(fā)生,稱為“五際厄運”。翼奉認為元帝初元二年(前47)就是甲戌年,屬于“五際厄運”之年,故地震頻繁,陰氣大盛。所以如此,是由于“二后之黨滿朝,非特處位,勢尤奢僭過度”之所致。翼奉的論說以災(zāi)異附會政治,以約束君主政治之失,雖屬迷信,也未嘗不有積極意義。前此,翼奉曾因天變而勸元帝“顯諸仁,藏諸用”,即行仁政,節(jié)用愛民,元帝就接受了翼奉的意見,下詔“江海陂湖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稅,損大官膳,減樂府員,步苑馬,諸官館稀御幸者,勿繕治,太仆、少府減食谷馬,水衡省食肉獸”。而這一次涉及外戚史高。許嘉所謂“二后之黨”專權(quán)于政的嚴重問題,元帝可就不接受意見了,初元三年四月乙未,武帝茂陵白鶴館火災(zāi),翼奉又上疏建議因天變而徙都于成周(洛陽),以表示“與天下更始者也”,從而使?jié)h家政權(quán)“延長而無窮也”。其實天變與徙都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事,翼奉把兩者拉在一起是毫無道理的,也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這回元帝還是沒有接受意見,以七廟在長安不能東徙,而拒絕遷都。 在翼奉之后,易學(xué)大師京房又借天變之機,上奏“考功課吏法”。本來為整頓吏治,懲治官吏胡作非為,建立考功課吏法是十分必要的,但京房把它與天災(zāi)聯(lián)系起來就顯得節(jié)外生枝,而優(yōu)柔寡斷的元帝,聽從了宦官和權(quán)臣的意見,不僅沒有推行考功課吏法,而且借故把京房處以死刑,說明儒家借天意說教的政治,對事實毫無補益?! ?/pre>編輯推薦
西漢時期的都城制度既有對前代都城的繼承和發(fā)展,但更多的是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儒家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對都城的建設(shè)影響巨大,嚴格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制度在這里反映得淋漓盡致,這些都對后代都城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深入研究西漢時期的都城及其未央宮無疑對于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