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年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宮崎市定 頁數(shù):188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作者宮崎市定(1901-1995),是日本著名的漢學研究大家,系內藤湖南之后的日本京都學派的二代掌門。其學術研究的觸角,幾乎涉及漢學沃壤的全部領域。作為日本東洋文化及漢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敏銳地看到中日兩國之間,歷史上真正的平等睦鄰外交正是起始于煬帝執(zhí)政的隋朝。于是,作者便“試圖通過隋煬帝這樣一位個體人物來考察那段重要的歷史”,并想通過他專業(yè)、縝密和駕輕就熟的“深層次”的探究,“寫出些許前人所不曾言及的內容”。美國漢學家Anhurwright曾經這樣評價隋煬帝:“(他)既被視為典型的亡國昏君,在一大團歪曲的歷史記載和傳奇性道聽途說之下,今人即想窺測此人的真實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見其一二?!比A人歷史學家黃仁宇也在他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寫道:“今日我們要寫隋煬帝的傳記,事實上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那么,本書的作者,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一本什么樣的“隋煬帝傳”呢?宮崎教授認為:對于隋煬帝的生平研究,不可單以興趣為出發(fā),甚至專門為了獵奇而雜說。他強調:“其實,隋煬帝的傳記不必借用小說的形式,單單述說歷史事實本身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故事。我甚至認為反倒是純史實讀起來更有意思、更有厚重感。于是,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便盡可能尊重歷史史料。”他希望“歷史學的終極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對人文關系的探究”。所以作者“不愿僅只撫摸史料的表面浮塵,更想切人內部做深層次的探究”。于是就有了《宮崎市定說隋煬帝》這本書。
內容概要
隋煬帝其實相當勤奮敬業(yè),在位十四年中多數(shù)時間奔走在巡游的路上;開鑿大運河是為了鞏固國家統(tǒng)一;攻打高麗是為了消除邊境威脅。在他統(tǒng)治的前半段,功業(yè)可說相當輝煌。即使隋煬帝弒父繼位的事情,實際上也并非可以一口斷言的史實。然而,盡管有關他的野史那么漏洞百出,人們卻津津樂道了千余年;而其半生功業(yè),卻很少有人公平地論斷。
作者簡介
宮崎市定,出生于日本長野縣,畢業(yè)于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曾留學法國。歷任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文學部長兼教育學部長、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以及法國巴黎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客座教授。是戰(zhàn)后“京都學派”第二代巨匠,最負盛名的東洋史學研究家。1958年,宮崎市定以專著《九品官人法之研究:科舉前史》獲日本學士院大獎;1989年,日本政府頒予其文化功勞者勛章。著作《宮崎市定全集》共二十五卷,幾乎包括漢學全部領域。從社會結構、政治體制、經濟型態(tài)、文化性質、權力關系、政府組織各方面對漢文化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譯者簡介:楊曉鐘,男,1964年11月生,教授。2000年6月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日語語言文學碩士畢業(yè)同年12月獲得副教授任職資格。2005年12月獲得教授任職資格。譯著、編著圖書共二十余種。盂簡,男,1964年5月生,1989年畢業(yè)于西安外國語大學日語系1989-1995年,國營、日資企業(yè)從事翻譯管理工作,1996年至今先后在國際義化培訓學院、西安外事學院任教。魏海燕,女,1981年10月生,先后在西北職教中心、西安通信學院、西安翻譯學院等院校任日語教師?,F(xiàn)于西安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yè)攻讀碩士學位。
書籍目錄
一 南北朝時期/1二 武川鎮(zhèn)軍閥勢力的崛起/11三 隋文帝登場/23四 隋文帝的家庭/37五 平定江南/47六 嫡系爭奪的陰謀/57七 隋煬帝即位/69八 大運河與長城/81九 日出之國/91十 高句麗戰(zhàn)爭/103十一 楊玄感叛亂/113十二 逃往揚州/127十三 隋煬帝之死/141十四 新的氣息/153后記/163隋代史雜考/165解說/183
章節(jié)摘錄
楊堅作為皇后的父親,此時地位急劇攀升,一躍成為朝中重臣。大臣們早就厭倦了天元皇帝不務正業(yè)、放蕩不羈的樣子。楊堅的出現(xiàn)就好像救命稻草,使大家又看到了希望,人們都紛紛投奔于他??墒腔栌沟奶煸实?,也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猜疑心和嫉妒心。當他發(fā)現(xiàn)皇后的父親楊堅正在逐漸擴張勢力,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時,便決定鏟除他。一天,天元安排好一切便宣楊堅進宮,只要他稍有不軌舉動,就會命人將其殺掉??墒且苍S楊堅更是棋高一著,或許他早在天元皇帝身邊安插人手,對宮里任何動向他都了如指掌了吧,這天他來到宮里,舉手投足都透著十二分的小心,神閑氣定、鎮(zhèn)定自若。始終沒有給天元任何下令動手的機會,最終這次暗殺計劃以失敗告終。接下來,天元又命楊堅為江南討伐軍總司令,將他派往揚州。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楊堅自己提出要去揚州的??膳R行前,楊堅卻稱患了腳氣不得不推遲出征,這托詞聽起來未免有些過于蹊蹺!原來,他早就看出天元皇帝荒淫無度,活不了多久。因此當他早早得知皇帝生病的消息后,便謊稱自己患病在身,故意推遲出征。比起天元皇帝,這位皇室外戚,無論從哪方面看都顯得更為深謀遠慮。果然就在楊堅借口生病拖延出征期間,天元皇帝果真發(fā)病且病情突然加重。楊堅早就收買了天元身邊的近臣,那些人一看太上皇病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幾個人一商量就把楊堅叫進宮來。楊堅則謊稱自己是奉皇帝圣旨來宮中探病的,實則召集心腹大臣,一行人急忙趕到宮中,一來便住下不走了。也就在當天,剛剛二十二歲的天元皇帝病死了,他只留下了一個年僅八歲的靜帝。楊堅封鎖了天元太上皇死亡的消息,并假借圣旨頒布新令,對朝廷事務一一做了安排,將所有天下大權及宮內指揮權都攬于自己手中。他先是將自己封為全國軍事總監(jiān),這個官銜就相當于全軍總統(tǒng)帥。接下來,他又下詔召回在地方任職的五位皇室親信,讓他們火速獨自進京。這樣一來就有效地防止了這些人以地方為根據(jù)地謀反叛亂。之后他才將天元太上皇的死訊昭告天下,那已是天元死后的第二天。與此同時,他還發(fā)布了一封偽造詔書,內稱皇帝將一切后事均托付給了楊堅。詔書中委任他為“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按筘┫唷奔纯梢韵虺⑸舷滤泄賳T發(fā)號施令;“假黃鉞”則可代替天子對任何人施以懲罰;“都督中外諸軍事”即擁有指揮軍隊的所有權力。一句話,就是要求所有的官員民眾都要把楊堅當做是皇帝的指定代理人,對其必須是絕對服從,如果有人膽敢違背楊堅的意志就是違背皇帝的旨意,會以欺君犯上之罪受到懲罰。可是,實際上政治是靠實力說話的,不是誰定個什么規(guī)定就一定能讓所有的人臣服。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也許就可以拒絕遵守皇上的旨意。與之相對,擁有天下最高權力的人,無論是誰都必須通過實力來證明自己,這樣才能杜絕別人的背叛。在當時,有兩位頗具實力的軍隊統(tǒng)帥,他們手握地方兵權,且遠離中央控制,表面上遁世超然,實則相當有分量。一位是駐守鄴城的尉遲迥,一位是安營于洛陽的韋孝寬。對于楊堅來說此時的首要任務即是必須向他們顯示政治實力。楊堅巧妙地利用了兩人之間的競爭意識,想出一個一箭雙雕的妙計。尉遲迥早在少年時期就曾討伐平定了前南朝領地:蜀(即現(xiàn)在的四川),并將其納為北周領土,功高蓋世。而且尉遲家族盛產美女,他的孫女就是個大美人,曾經得到天元皇帝的寵幸。雖然過程有些不光彩,但最終也算是和皇室扯上了關系,從而穩(wěn)固了尉遲家在朝廷中的地位。他駐守的鄴城從前是北齊國的國都,是山東一帶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北齊亡國后,那些曾經為北齊效力的官員一時無所事事,他便重新任命那些失業(yè)的前朝大臣,借以收攏人心。這足以顯示尉遲迥處事之精明周到??涩F(xiàn)如今的尉遲迥已年逾七旬,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已經人老氣衰反應遲鈍,再也沒有當年的英武之勢了。尉遲迥以北周王室第一舊將自稱,同北周王室一樣,他也不是漢人,因此更有了一份親近感。雖不是武川鎮(zhèn)軍閥,但因姻親關系,和北周武帝成了表兄弟。然而此時出現(xiàn)的漢人楊堅,不曾有過任何顯赫的戰(zhàn)績,卻能仗著外戚的身份,迅速掌握朝中大權,如今更是騎到了自己頭上,這讓尉遲迥憤憤不平。于是他暗中開始收整軍隊以防不測,并盤算著一旦時機成熟,就率領軍隊一舉攻入長安,肅清亂臣,整頓朝綱。這一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楊堅的耳朵里,楊堅立刻起用尉遲迥的競爭對手,打算利用韋孝寬除掉尉遲迥。韋孝寬出身國都長安的漢人名門,在與北齊的常年交戰(zhàn)中屢次帶兵于戰(zhàn)場的最前線,立下無數(shù)戰(zhàn)功;尤其是在與北齊的最終決戰(zhàn)時,更是大顯神威、威名赫赫。此時他正為了應對南朝的反抗鎮(zhèn)守洛陽,時任洛陽駐軍總督。楊堅派韋孝寬趕赴鄴城,代替尉遲迥接任鄴城駐軍總督,時值韋孝寬七十二歲。于是一場生死角逐便在兩位七旬老將之間展開。
后記
迄今,對于隋煬帝的生平研究大多數(shù)以興趣為出發(fā)點,甚至專門就是為了獵奇。而且這種傾向由來已久,唐朝《開河記》《迷樓記》等小說中所描述的內容幾乎原原本本被人們當成了史實?!端鍩燮G史》或直接稱《艷史》,就是這樣一本把想象的故事經過加工綜合而編出的通俗小說。可是,當它搖身一變更名為《隋煬帝外史》后,就基本被認定為歷史事實了。德川寶歷年間(175l-1764)日本還出了此書的日譯版,并且收入明治四十四年(1911)由早稻田大學出版部發(fā)行的《通俗二十一史》里。明治二十六年(1893)發(fā)行出版的《隋煬帝》也只是它的另一個譯本。其實,隋煬帝的傳記不必借用小說的形式,單單述說歷史事實本身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故事。我甚至認為反倒是純史實讀起來更有意思、更有厚重感。于是,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便盡可能尊重歷史史料。然而,這樣做并不容易,原因在于歷史學的復雜性,并不是說要尊重史料,就拿一本《隋書》照葫蘆畫瓢就萬事大吉了,《隋書》本身已經包含了許多野史的記述,前后沖突矛盾之處比比皆是。就說隋煬帝弒父繼位之事,似乎已經成為定論為中國人所接受,但實際上它并非可以一口斷言的史實。就連備受推崇、可信度較高的《資治通鑒》對此也采取了謹慎的態(tài)度。一開始根據(jù)《隋書》的本紀記錄了隋文帝的自然死亡過程,其后根據(jù)列傳作為異說講了對惰煬帝弒父篡位的疑惑。我的這本書也大體依照這樣的基調來處理。有關這一問題我曾另外做過考證。有關這一章節(jié),《資治通鑒》的記述非常到位,尤其是在人物關系的把握方面,在寫作這本書時也給了我有力的支持。近來的史學家似乎有回避描寫當權者、不重視人文關系的風潮,這或許緣于某種誤解吧。歷史學的終極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對人文關系的探究。理由很簡單,所謂人類生活說到底不就是人文關系嗎?人文關系當然也應該包含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層面。認知這一關系的變遷過程應該是歷史學的重大課題。如此一來,以其中的帝王一族為對象進行研究就再自然不過了,為什么要回避呢!問題僅僅在于我們是否有能力把它做好。這里,我并無意評價自己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只是想說我對從事這樣的研究很有信心,首先我個人今后依然會寫,同時也很有信心推薦其他同人也來寫。另外,和本書記述內容有關的學術論文如下:布目潮諷《楊玄感叛亂》[《立命館文學》第二三六期昭和四十年(1965)];拙作《隋代史雜考》[《史學研究》第七十二期昭和三十四年(1959)四月];山崎宏《隋朝官僚的性格》[《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紀要》五十一期昭和三十一年(1956)]。
編輯推薦
在《宮崎市定說隋煬帝:傳說的暴君與湮沒的史實》中,日本久負盛名的漢學大師宮崎市定講述著名“暴君”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作者“試圖通過隋煬帝這樣一位個體人物來考察那段重要的歷史”,并“寫出些一許前人不曾言及的內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