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陜西人民 作者:周國平 頁數(shù):1653
Tag標簽:無
前言
周國平,1945年出生,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他的專業(yè)是哲學,在尼采思想的研究和尼采著作的翻譯方面卓有建樹。但是,他的影響并不限于學術(shù)界。他兼事哲學和文學,除學術(shù)論著外,還寫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廣泛的社會階層中,尤其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中,他的作品擁有許多熱心的讀者。盡管如此,周國平并未成為一個新聞人物。作為一個學者,他是甘于寂寞的,多年來始終謝絕新聞媒介的采訪和宣傳。他堅持認為,作家應該僅僅用自己的作品說話。在一個文化產(chǎn)品及其操作過程日趨商業(yè)化的時代,這樣一位嚴肅作者的作品仍能潛入人心,獲得眾多讀者的自發(fā)喜愛,這個現(xiàn)象是值得深思的。 集哲學和文學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為一體,是周國平作品的顯著特色。他的哲學論著閃著詩性的光華,他的文學隨筆透著哲學的智慧。他的多數(shù)作品在形式上擺脫了學術(shù)的艱澀,也不騖藝術(shù)的新奇,寫得質(zhì)樸平實,所表達的又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切己感悟。這無疑是他的作品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也許在于,在他的作品中貫穿著對人生重大問題的嚴肅思考和對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關(guān)注,這一內(nèi)涵引起了我們時代有識之士的共鳴。面對洶涌的世俗潮流,周國平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個守望者,守護人生那些永恒的基本的精神價值,了望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值此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不管世風怎么日下,人心仍有不可消解的向上的潛力,總有一些人重視精神生活勝于重視物質(zhì)生活,始終在默默地尋求著生命的真正意義,關(guān)心著人類的未來。不難想見,正是他們組成了周國平的一個雖然有限卻相當穩(wěn)定的讀者群。 我們不認為周國平的作品會非常暢銷,但相信它們有持久的生命力,會流傳下去,不斷獲得新的讀者和知音?;谶@一認識,我們決定出版這套《周國平文集》。我們愿以此為喜愛并有心搜集或研究周國平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個完整的版本,也為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保存一份有價值的資料。 文集收入了周國平在1995年底以前所寫作的文字,曾于1996年出版第一版共五卷,2002年增補第六卷。此次出版,分為三卷。其中,第一卷是隨感和散文,第二卷是散文、紀實作品和詩,第三卷是學術(shù)論著。 2005年11月 周國平,1945年出生,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他的專業(yè)是哲學,在尼采思想的研究和尼采著作的翻譯方面卓有建樹。但是,他的影響并不限于學術(shù)界。他兼事哲學和文學,除學術(shù)論著外,還寫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廣泛的社會階層中,尤其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中,他的作品擁有許多熱心的讀者。盡管如此,周國平并未成為一個新聞人物。作為一個學者,他是甘于寂寞的,多年來始終謝絕新聞媒介的采訪和宣傳。他堅持認為,作家應該僅僅用自己的作品說話。在一個文化產(chǎn)品及其操作過程日趨商業(yè)化的時代,這樣一位嚴肅作者的作品仍能潛入人心,獲得眾多讀者的自發(fā)喜愛,這個現(xiàn)象是值得深思的。 集哲學和文學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為一體,是周國平作品的顯著特色。他的哲學論著閃著詩性的光華,他的文學隨筆透著哲學的智慧。他的多數(shù)作品在形式上擺脫了學術(shù)的艱澀,也不騖藝術(shù)的新奇,寫得質(zhì)樸平實,所表達的又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切己感悟。這無疑是他的作品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也許在于,在他的作品中貫穿著對人生重大問題的嚴肅思考和對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關(guān)注,這一內(nèi)涵引起了我們時代有識之士的共鳴。面對洶涌的世俗潮流,周國平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個守望者,守護人生那些永恒的基本的精神價值,了望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值此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不管世風怎么日下,人心仍有不可消解的向上的潛力,總有一些人重視精神生活勝于重視物質(zhì)生活,始終在默默地尋求著生命的真正意義,關(guān)心著人類的未來。不難想見,正是他們組成了周國平的一個雖然有限卻相當穩(wěn)定的讀者群。 我們不認為周國平的作品會非常暢銷,但相信它們有持久的生命力,會流傳下去,不斷獲得新的讀者和知音?;谶@一認識,我們決定出版這套《周國平文集》。我們愿以此為喜愛并有心搜集或研究周國平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個完整的版本,也為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保存一份有價值的資料。 文集收入了周國平在1995年底以前所寫作的文字,曾于1996年出版第一版共五卷,2002年增補第六卷。此次出版,分為三卷。其中,第一卷是隨感和散文,第二卷是散文、紀實作品和詩,第三卷是學術(shù)論著。 2005年11月
內(nèi)容概要
周國平文集收錄作者1995年底以前所寫作的文字,曾于1996年出版第一版共五卷,2002年增補第六卷。此次出版,分為三卷。其中,第一卷是隨感和散文,第二卷是散文、紀實作品和詩,第三卷是學術(shù)論著。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出生,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他的專業(yè)是哲學,在尼采思想的研究和尼采著作的翻譯方面卓有建樹。但是,他的影響并不限于學術(shù)界。他兼事哲學和文學,除學術(shù)論著外,還寫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廣泛的社會階層中,尤其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中,他的作品擁有許多熱心的讀者。盡管如此,周國平并未成為一個新聞人物。作為一個學者,他是甘于寂寞的,多年來始終謝絕新聞媒介的采訪和宣傳。他堅持認為,作家應該僅僅用自己的作品說話。在一個文化產(chǎn)品及其操作過程日趨商業(yè)化的時代,這樣一位嚴肅作者的作品仍能潛入人心,獲得眾多讀者的自發(fā)喜愛,這個現(xiàn)象是值得深思的。
書籍目錄
周國平文集:第1卷
人與永恒
散文(1983一1990)
散文(1991—1995)
散文舊作
精神的故鄉(xiāng)(1996)
隨感(1996—1998)
周國平文集:第2卷
散文(1996—1998)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憂傷的情欲
周國平文集:第3卷
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
尼采與形而上學
人性的哲學探討
尼采散論
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附錄:自傳、周國平著譯年表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于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2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凡是領(lǐng)悟人生這樣一種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jīng)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愛得最熱烈時也不會做愛的奴隸。3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類。但解除孤獨畢竟只能靠相愛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擾亂了孤獨,反而使人更感孤獨,猶如一種官能,因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4每逢節(jié)日,獨自在燈下,心中就有一種非常濃郁的寂寞,濃郁得無可排遣,自斟自飲生命的酒,別有一番酩酊。人生作為過程總要逝去,似乎哪種活法都一個樣。但就是不一樣。我需要一種內(nèi)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xù)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于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復安寧時。
編輯推薦
《周國平文集(套裝全3卷)》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