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論

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陜西人民  作者:亞當·斯密  頁數(shù):349  字數(shù):39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m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作者簡介

作者:(英)亞當·斯密

書籍目錄

PART 1 Of the PROPRIETY of ACTION  SECTION 1 OF THE SENSE OF PROPRIETY  SECTION 2 OF THE DEGREES OF THE DIFFERENT PASSION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PROPRIETY  SECTION 3 OF THE EFFECTS OF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UPON THE JUDGMENT OF MANDIND WITH REGARD TO THE PROPRIETY OF ACTION;AND WHY IT IS MORE EASY TO OBTAIN THEIR APPROBATION IN THE ONE STATE THAN IN THE OTHERPART 2 of MERIT and DEMERIT;or,of the Objects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SECTION 1 OF THE SENSE OF MERIT AND DEMERIT  SECTION 2 OF JUSTICE AND BENEFICENCE  SECTION 3 OF THE INFLUENCE OF FORTUNE UPON THE SENTIMENTS OF MAN-KIND,WITH REGARD TO THE MERIT OF DEMERIT OF ACTIONSPART 3 Of the Foundation of our Judgments concerning our own Sentiments and Conduct ,and of the Sense of DutyPART 4 Of the EFFECT of UTILITY upon the Sentiment of ApprobationPART 5 Of the INFLUENCE of CUSTOM and FASHION upon the Sentiments of Moral Approbation and DisapprobationPART 6 Of the CHARACTER of VIRTUEPART 7 Of Systems Of MORAL PHILOSOPHY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m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編輯推薦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m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道德情感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4條)

 
 

  •   書的質(zhì)量不錯。是在老師的推薦下決定給朋友買的這本書,本身內(nèi)容就哲學(xué),再加上是英文本,所以較難懂,希望大家選擇時注意。
  •   這本書寫的很不錯,推薦給學(xué)生的
  •   全是英文。。。不過非常有助于學(xué)習英語的人,但是要有決心才能研究完。。。買前還是得慎重??!
  •   如果水平不夠的話,建議先閱讀中文版,用詞比較生澀
  •   哲學(xué)家康德曾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律”。顯然,后半句話對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論》來說是最好的注釋。
  •   經(jīng)濟的富裕,最終是為了道德的提高。這可以說是亞當.斯密為什么在寫了《國富論》后還要寫《道德情感論》的一個原因。
  •     強烈不推薦閱讀?。?!
      
      摘譯本,沒有章節(jié)名,只有一段段的語錄,上下文的邏輯關(guān)系都被肢解了,可惜了一本經(jīng)典。
      
      強烈不推薦閱讀?。?!
      
      強烈不推薦閱讀?。。?br />   
      強烈不推薦閱讀?。。?br />   
      強烈不推薦閱讀?。?!
      
      強烈不推薦閱讀?。。?br />   
      強烈不推薦閱讀?。?!
  •     《道德情操論》是斯密另一重要著作,體現(xiàn)了其理想主義情懷。本書中的理論是人性本善的,這點雖然不夠現(xiàn)實,但是令人憧憬。
      
      斯密并未直陳人性本善,但是認為人對于自己的價值(Praise-worthiness)重視程度甚于他人評價,表明人是有良知的。進而推出賄賂法庭實是無益,因為人訴諸法庭是為求公正,而在賄賂下即使判決有利,也難言公正。這卻忽視了人的求利本性,因為多數(shù)人上法庭不單單為了公正,更是為了利益。
      
      寫出《國富論》的斯密并非不了解人的求利本性,于是隨后寫道許多時候,聰明人也會動用不光彩的手段,但是如同那些通過不正當手段取得高位的人一樣,他們會受到內(nèi)心的煎熬。斯密顯然更愿相信和憧憬人具有超越利益的良知。我也是如此。
      
      看完全書才能理清斯密的思路。最后部分,斯密梳理了歷史上關(guān)于美德的理論,主要分為三種,即認為美德分別存在于合宜(propriety)、審慎(prudence)和善(benovolence)中。斯密雖然分別演繹三種理論并加以批判,但其本身傾向及著墨最多處是認為美德存在于合宜中。
      
      從開始一路講來,斯密體現(xiàn)出不同于康德等倫理學(xué)的最大一點,是其倫理的相對性,或者說是實用主義色彩??档碌膫惱硎窍忍斓?,是無需他人認可的,也是普世的。斯密的倫理是分析的,其句式多是“如某人如此這般,他人會如何認為”。斯密往往避免直陳某種行徑是善或是惡,取而代之的是重視某種行為在他人眼中如何,這是經(jīng)驗和實用的分析。
      
      我個人認為,一個理想的人,不墜入世俗而迷惘的人,其行為動機不外乎“志、情、趣”三者。志是價值觀,情是基于生物感情的升華,趣是閑暇的智力活動。追求權(quán)力與金錢也應(yīng)基于志向,毫無志向地追求則是迷惘。
  •     是在單位的閱覽室翻到這本書的,在序中提到08年汶川地震溫總理五次推薦的書籍,邊開始看起了這種中規(guī)中矩的“思修書”。
      封面上打著“西方古典經(jīng)濟學(xué)的哲學(xué)基礎(chǔ),堅定市場經(jīng)濟信念的必讀書”,閱讀過程很快。
      
      書摘:
      
      人不是不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喜悅之事,而是他人對別人所說的悲傷難過之事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同情,這會令訴說者心理獲得極大的滿足,而且如果他們對前者缺乏同情則是最令人感到震驚或者說寒心的,會覺得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等等。
      
      
      不管什么時候,如果情緒失控,交際和聊天就是恢復(fù)平靜最有效的藥物,同樣也是寧靜、愉快的心情的最好保護劑,這些對寧靜的心情對自足和享受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論自我評判的原則》
      評判他人的行為時,是將自己置身他人的處境所感受的情感和動機來決定自己的態(tài)度,同樣,自我評判是從他人的立場所感受的情感和動機來決定究竟給予何種態(tài)度??梢哉f,如果不置身事外的第三點,以一定的距離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動機,人就絕不可能對自己的行為最初全面的評述,也決不可能做出任何判斷。
      當人努力考察自己的行為時,努力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并對此表示贊許或譴責時,他似乎被分為了兩個人:一個是審查者和評判者,扮演和自己不同的另一個的角色;另一個是被審查和被評判的行為者。
      
      
      真正堅強和堅定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強的人,在所有情況下都始終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用以審查自己行為的自我滿意的程度,是較高還是較低,恰與為獲得這種自我滿意所必需的自我控制的程度成比例。為客服人們天生的情感所必需的自我控制的程度愈高,由此獲得的快樂和驕傲也就愈大,并且這種快樂和驕傲決不會使充分享受它們的人感到不快。痛苦和不幸決不會來到充塞著自我滿足之情的心靈之中。
      
      因本性而對別人的高興和悲痛最為同情的人,是最能獲得對自己的高興和悲痛的強大控制力的人。最人性的人,自然是最有可能獲得最高的自我控制力的人。
      
      
      所有可能促使人的行為優(yōu)雅和令人欽佩的感情,應(yīng)該來自對一般行為準則的尊重,同樣也應(yīng)該來自情感本身。你幫助了別人,別人則僅是處于感恩的義務(wù)而不帶任何感情地回報你的幫助,你會認為這比不感恩更讓人不舒服。
      
      幾乎所有有關(guān)美德的一般準則,在許多方面都是含糊不清的,允許有很多例外,需要作出很多修正,以致幾乎不可能完全通過對它們的尊重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格言或許是規(guī)范行為的最好的一般準則。但是,非常呆板、固執(zhí)地信奉格言行為,顯然是極其荒唐可笑的迂腐行為。
      
      人有時會根據(jù)某種錯誤的義務(wù)感作出錯誤的行為,所以自然的感覺有時也會占據(jù)優(yōu)勢,并且引導(dǎo)他作出與之相反的正確行為。(義務(wù)感,哈哈哈)
      
      個人的身體狀況、財富、地位和名譽,是人一生幸福所依賴的主要對象,而對它們的關(guān)心則被看成是謹慎美德的應(yīng)盡職責。當明智謹慎的行為指向比關(guān)心個人的健康、財富、地位和名譽更為偉大高尚的目標時,常被稱做審慎。將軍、政治家等人的謹慎,總是與許多更偉大和更顯著的美德,諸如英勇、善行以及對于正義準則的神圣尊重結(jié)合在一起,而它們都是有恰如其分的自我控制所維持的。這種較高級的謹慎,如果達到最完美的程度則必然意味著藝術(shù)、才干以及在各種可能的環(huán)境和情況下最合宜的行為習慣或傾向。
      
      對一個人的全部感情,如果完全是以對這個人高尚的行為和舉止所懷有的尊敬和贊同為基礎(chǔ),并為許多經(jīng)驗和長期的交往所證實,則是最可尊重的感情。(很贊同,交友之道)
      
      不同的階層和社會團體的劃分以及權(quán)力、特權(quán)和豁免權(quán)的分配決定著其所在國家的所謂政體。政體的穩(wěn)定性,取決于每個階層或社會團體維護自己的權(quán)力、特權(quán)和豁免權(quán)免受其他階層侵犯的能力。無論什么時候,某個階層的地位和狀況比從前有所上升或下降,政體都必然會被或大或小地改變。(通俗易懂)
      
      謹慎、正義和仁慈除了帶來最令人愉快的東西外,不會產(chǎn)生別的傾向,稱贊謹慎之人時,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他一定享受著在沉著鎮(zhèn)靜和深思熟慮的美德的保護下,為人處世時必然能夠享受到的一種安全保障。稱贊正直的人時,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從不傷害或冒犯別人的心情中可以得到的安全保障。在為人稱贊的所有美德中,無論是實踐這些美德的人,還是其他一些人,他們對美德所產(chǎn)生的東西及其效用的感覺,總是與對美德合宜性的感覺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構(gòu)成贊同的重要因素。但是,自我控制有時只構(gòu)成其微不足道的要素。在自我控制的美德中,突出的令人注目的品質(zhì),似乎總是努力表現(xiàn)的高尚和堅定及其所必需的強烈的合宜感,而其后果卻經(jīng)常為人們所輕視。
      
      
      ps:某些翻譯有些突兀,讀來拗口的同時句子語義也有些費力。
      
  •     人類的情感,和道德準則,并非憑空而來。
      這本書,讓人理解造物者在人類心靈中杰作。
      把道德情操建立在同情之上,通過注視自身,他人,以及造物者。斯密探究了人類美德和缺陷的根源,帶有一些目的論的色彩,也讓人信服。
      倫理學(xué)和法學(xué),組成道德哲學(xué)。缺少倫理學(xué)的教育,人們就無法理解法的正義根源,缺少內(nèi)心的終極審判者,不能心服口服的面對法律。
      現(xiàn)在的學(xué)校教育,缺少這種入木三分的倫理學(xué)教育,而代之以空洞的概念與口號,非常讓人惋惜。
  •     悲慘與不幸絕不可能入住完全自足的胸懷。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人們更多想起他的《國富論》,想起自利,想起自由主義,想起那雙著名的“看不見的手”,卻長期忽視了這本書。在生命中最后的歲月,知道自己已時日無多后,斯密竭盡全力修訂了本書的第六版,足以見它在作者心里的至重地位。
       在翻閱了前幾章后,感覺這本倫理學(xué)著作對人們的心理、情感、價值取向根源進行了諸多深入細致的剖析,只是就文字本身的魅力而言,還是沒法和蒙田比,在久經(jīng)蒙田熏陶后,現(xiàn)在我的文字都開始像他了。
       廢話不多說,我們來論節(jié)制?!耙粋€真正剛毅堅定的人,一個賢明正直的人,一個被自我克制這所偉大學(xué)校徹底培育出來的人,一個在這個熙來攘往追逐名利的塵世中,也許經(jīng)歷過黨派斗爭的歪曲和不義、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苦難與危險的人,在所有場合,對他自己的被動的情感,都保有這種克制力量。無論是獨自一人離群索居,或是在紅塵中迎來送往,他表露出幾乎相同的臉色,并且懷著幾乎同樣的心情?!?br />    我們心靈所受及的痛苦,并不取決于痛苦本身,而在于我們?nèi)绾慰创谟谖覀兊倪@種態(tài)度。如果我們能夠借助一定的方法大大減輕心靈所感知的痛苦,那么心靈減負后也會幫助肉體解脫,因為身心是相通的。只是我們中的一些人由于各種因素,有意無意地給這條相通的路徑設(shè)置了諸多障礙。肉體只聽從心靈中欲望的驅(qū)使而不加辨別,又無視其中理性、節(jié)制的勸告,此時肉體與身體并非完全暢通,就像淤積毒素的血管使血液無法在心臟和器官間自由輸送一樣,久之,心臟和器官的機能都開始衰竭——它們原本即是一體的,和諧運作,你若將它們相互交流的管道阻隔,那么誰都無法安好。久之,肉體因為瘋狂地透支和濫用病弊叢生,心靈因為長久得不到外物滋養(yǎng)而瀕臨干涸。
       世人附和“哀莫大于心死”。殊不知,身若行有分寸,心何至于死焉?若知事后心死,當初何苦執(zhí)迷來?可憐之人,多有可嘆之處。那些口口聲聲堅稱“心已死”之人,當初頭腦清醒些,不為眼前甜蜜浮華所惑,不獨念于當下紛至沓來的快感,后來的悲劇即便不能完全避免,卻也不至于使她們沉淪到那般哭天搶地、誓與全世界為敵的景況。
       這不是在發(fā)表冷冰冰的馬后炮,更不是要勸阻我們努力追求幸福,而是希望大家把“執(zhí)著”和“執(zhí)迷”區(qū)分開來,把“熱愛”和“沉溺”區(qū)分開來,把“勇敢”和“魯莽”區(qū)分開來,心中長存前車之鑒,后來之事自能更加順達。
       在詳細討論這種區(qū)分難度前,我們必須對某一種時下盛行的觀點進行商榷?!坝械抡弑赜醒?,有言者不必有德。你說的比唱的還好聽,那你倒是自己試試看?!”這看起來是非常具有致命殺傷力的批評,其實歸根結(jié)底卻顯得底氣不足,因為說這話的人批評論者顯得雄糾糾氣昂昂,卻說不出更想不到論者的建議,更遑論“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又怎么能指責別人做不到呢?在我,我做不到,但我在追求著。
       之前,我鼓勵我的朋友們不畏前路艱難地追求幸福,可是應(yīng)該付出多大的激情去追求,如何保證激情不超出合適的限度(也就是在追求上做到節(jié)制)以免過頭后它使我們身陷“幸?!倍鵁o法自拔呢?思考這一問題的行動本身,就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們不妨先從欲望入手。前文我之所以用“聽從欲望驅(qū)使”而考慮再三不加入“心甘情愿”、“蠱惑”、“奴役”之類詞,是因為我發(fā)局欲望本身不應(yīng)當受是非對錯的評斷,欲望制造了沖突,我們應(yīng)當避免沖突而不是苛責欲望。準確地說,是人在欲望之下失去節(jié)制后自己制造了沖突,我看到一輛豪車,一個美女,一棟別墅,我對它們產(chǎn)生了好感,我欣賞它們,它們讓我有身心愉悅的感覺,這是一種欲望。顯然,到目前為止這種欲望似乎并沒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它看起來那么積極、健康、純潔且自然。緊接著,出于進一步滿足這種美好的感覺,快感,我萌生了占有它們的念頭,這時問題就開始變得棘手了,悲劇也由此而生。美好的事物,一般并非我們通過想念就能得到,它要求至少拿出一些汗水,一些心思才能讓自己得償所愿,如果它要求的汗水、心思超出了我們所能給的,我們又沒法讓自己放棄哪怕減少對滿足的需要,不幸和痛苦就接踵而來,特別是在嘗試所有正當手段仍不能成功時,歹念就產(chǎn)生,更大的不幸和痛苦隨之相伴一生。
       分析到這里,我們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癥結(jié)就在于判斷出自己對幸福的可承受力,明白什么是自己能夠得到的,什么是自己無能為力的,幸福是一種能力,自由也是一種能力,并不是每一種幸福、每一種自由都能被每一個人奢望。我們可能說,無數(shù)人的煩惱的最大根源在于不自知,這一點大致也能適用于我們追求幸福的過程。理論上,最大的困難恰在于對自己本身能力的認知,之后才能知道什么要得起什么不敢要,然后就是同滿足不得的失望作斗爭(現(xiàn)實中,人們即使不自知,如能克服這種失望也能自足,堅守住這最后一道防線反倒成為最具現(xiàn)實意義難度的了)。除此之外,各種因素又制約著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和對失望的克服,且這些制約又極難避免,怎么辦?
       人總有心境澄明的那一刻,可能是晨初,可能是午后,也可能如我一般在深夜,在這種時刻,那些羈絆蒺藜對我們的束縛是最少甚至是幾近于無的——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一拳深扣我心:這真是我要的嗎?我是這樣的人嗎?也就是沉思,也就是反省,不要因為存在心煩意亂的可能性就放棄沉思,不要因為瑣事纏身太過匆忙就放棄反省,心靜一陣子,答案自然浮現(xiàn)。
       這不是我們?nèi)菀走_致的境界,可若肯潛心一試,終究能有所成的。
       凡事若無所執(zhí)念,亦無強求,自能安得自適乎?
      
  •      在《國富論》一書中,斯密提出了非常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一個人該如何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呢?在斯密看來這只“看不見的手”也很重要,當然“看不見的手”被替換為“內(nèi)心的那個人”,至于這個“內(nèi)心的那個人”具體指的是誰,我們無從知曉,但肯定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除此之外還存在著的其他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或者是“物”,簡單說就是一種“準則”。例如,斯密在文中提到:當他人的幸?;虿恍以诟鞣矫娑家牢覀兊男袨槎〞r,我們不敢按自愛之心可能提示的那樣把一個人的利益看得比眾人的利益更為重要。內(nèi)心的那個人馬上提醒我們,太看重自己而過分輕視別人,這樣做會把自己變成同胞們藐視和憤恨的合宜對象。(166頁)簡單地概括來說,內(nèi)心的那個人就是一個抽象和虛擬的旁觀者,僅有這樣一個虛擬的旁觀者就足以能夠讓我們保持高尚的情操了嗎?在斯密看來顯然是不夠的,除了“內(nèi)心的那個人”之外,我們還需要有真實的旁觀者來監(jiān)督我們的行為。斯密在另一處提到:內(nèi)心的那個人,我們感情和行為的抽象的和理想的旁觀者,經(jīng)常需要由真實的旁觀者來喚醒和想到自己的職責;往往正是從真實的旁觀者那里,即從那個我們能夠預(yù)期得到最少的同情和寬容的人那里,我們才有可能學(xué)好最完善的自我控制這門課。(186頁)道德情操的自我控制從來都不能自我實現(xiàn),如果離開了內(nèi)心的那個人以及真實的旁觀者的話,人類的道德情操可能會回到最粗糙最原始的水準。其實在這一本書中,斯密多次提到內(nèi)心的那個人以及真實的旁觀者,或許在他看來,這兩個要素的存在才是個人以及社會道德情操得以維系的重要根源吧!
      
       毋庸諱言,斯密的寫作當然離不開那個時代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如何看待宗教。斯密寫作的年代其實早已經(jīng)過宗教改革,處于文藝復(fù)興和啟蒙思想的熱衷時期。斯密的宗教觀也處于這樣的一種承前啟后的過渡期,我們既能讀到一些“舊”的宗教情節(jié),也能聞到“比較嶄新”的宗教味道。比如說,“對于陷入這種不幸境地的人來說,那種局限于現(xiàn)世的粗陋人生觀或許不能給予多少安慰。………他們已被判死刑并永遠留下不好的名聲。只有宗教才能給予他們某種有效的安慰。只有宗教才能告訴他們,在洞察一切的上天贊同其行為時,人們對它所能抱有的想法是無關(guān)緊要的。只有宗教才能向他們展示一個世界——一個比眼前這個世界更為光明、更富有人性和更為公正的世界——的景象,那里,在適當?shù)臅r候會宣布他們是清白無辜的,他們的美德最終會得到報答?!保?50頁)斯密在這里對宗教的表述,多少有點中世紀逆來順受的感覺,但是他似乎并沒有對宗教這么盲目的崇拜,這種逆來順受只有在你不被人世間所有人所理解的情況下,換言之當你的美德被誣蔑為可恥時,很多時候我們能夠訴諸的就只剩下宗教了。只有在這種場合,公正的神才是需要的,這也是宗教存在的最大意義,借用斯密的話來說就是:在每一種宗教和世人見過的每一種迷信中,都有一個地獄和一個天堂,前者是為懲罰邪惡者而提供的地方,后者是為報答正義者而提供的地方。斯密清晰的認識到宗教的這種本質(zhì),恰恰又是文藝復(fù)興和進步主義的遺產(chǎn)。
      
       亞當·斯密的道德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我雖然勉強讀完了全文,但是卻沒有徹底理解全文(或許連百分之五十都沒有理解正確),隨意自己不敢妄下結(jié)論,但是我認為斯密比較經(jīng)典的語言還是能夠獲得共識的,現(xiàn)摘抄部分如下:
      
       1)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zhì)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的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271頁)
      
       2)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常常使我們懷著最壞的猜疑和妒忌心理去看待任何一個鄰國的繁榮和強大。獨立和互相接界的國家,由于沒有一個共認的權(quán)威來裁決相互之間的爭端,彼此都生活在對鄰國的持續(xù)不斷的恐懼和猜疑之中,每個君主幾乎不能期待從他的鄰國那里得到正義,致使他毫無二致地這樣對待他的鄰國。(296頁)這段話對國際關(guān)系學(xué)者來說并不陌生,斯密討論的或許是國際關(guān)系研究中的永恒主題。當然,他本人也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但是軟弱無力。
      
       3)堅忍不拔實際上不外是在恰當?shù)卦u價痛苦、勞動和危險——總是為了避免更加劇烈的痛苦、勞動和危險,而選擇比較輕微的痛苦、辛勞和危險——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謹慎、良好的判斷和鎮(zhèn)定自若。(391頁)
      
       4)一個風流女子對社會上流傳的有關(guān)她的行為的頗有根據(jù)的猜測甚至會報以一笑。同樣一種沒有根據(jù)的猜測,對一個清白的處女來說卻是一種道德上的傷害。(150頁)
      
       5)被人敬愛和知道自己值得別人敬愛是我們多么巨大的幸福啊。被人憎恨和知道自己被人憎恨又是我們多么巨大的不幸啊?。?40頁)
      
       6)如果我們不離開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離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動機,就絕不可能對它們作出全面的評述,也絕不可能對它們作出任何判斷。(173頁)
  •     道德情操論 是 adam smith 對自己的國富論人性基礎(chǔ)的解釋。
      
      限于作者的時代限制,有些道理在現(xiàn)在看來過于亢雜,也不是很清楚。但觀點很清晰明了。人是利己的,除此之外還有同情的本能。同情的本能,構(gòu)建了三大道德: 正義、仁慈以及謹慎。然后又構(gòu)成成了社會道德體系。
      在這本道德哲學(xué)的書中,也夾帶了adam smith 的私貨,即政府只能完善道德,不能對社會秩序的完善提供更大的幫助。即作者的無政府,或者小政府主義。
      
      總體來說,是本很好的書。但如果要讀懂,要對哲學(xué)史上的道德哲學(xué)派系有一定了解,而且也要對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建議再版的時候,可以把這些信息加進去。
  •     自從前總理推薦了本書之后,這書已經(jīng)鋪天蓋地冒出了至少七八個版本了。商務(wù)的這個版本可能是最常見,也最容易找到的版本。我在其他好幾個地方看到有人問這個版本的翻譯好壞問題。遺憾地說,這個翻譯對理解這本書有根本性的偏差,在序言中即可看出,譯者們自己就對這本書理解錯了。
      
      這里不舉那些我認為翻譯得不好的地方,比方說其中的一些專有名詞的奇怪翻譯,還有一些術(shù)語和措辭我認為不恰當?shù)牡胤剑T如把sympathy和compassionate不加任何區(qū)分地翻譯成“同情”的地方就不說了。只舉明確地是錯譯的地方。
      
      這也并非是勘誤表,我只是隨機地列一些。不客氣地說,如果仔細追究的話,幾乎每頁都可以找到錯誤或者不當?shù)牡胤健?br />   
      
      p12. 他們渴望由于連他們自己也認為不值得稱贊的什么東西而受到稱贊,并為一些美德受到冷遇而感到羞愧,這些美德他們有時也會偷偷地實行,并對它們懷有某種程度的真誠的敬意。
      
       They desire to be praised for what they themselves do not think praise–worthy, and are ashamed of unfashionable virtues which they sometimes practise in secret, and for which they have secretly some degree of real veneration.
      
      糾正:羞于一些不再流行的美德。
      
      p123.
      
      在忘恩負義的人的眼里,恰如想行善而未成功的人的優(yōu)點似乎會因失敗而縮小一樣,企圖作惡而未成功的人的缺點同樣也會縮小。
      
      As the merit of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do good seems thus, in the eyes of ungrateful mankind, to be diminished by the miscarriage, so does likewise the demerit of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do evil.
      
      糾正,在不知感激的人類眼里。此處是全稱,并非特指某些人類。
      
      p132. 如果仁慈的感情在幾乎成為罪過之前就付諸行動,那似乎應(yīng)該得到最高度的贊揚。相反,狠毒的感情化為行動幾乎不會過分遲緩或多加考慮。
      
      The benevolent affections seem to deserve most praise, when they do not wait till it becomes almost a crime for them not to exert themselves. The malevolent, on the contrary, can scarce be too tardy, too slow, or deliberate.
      
      糾正,這句中文意思翻譯得非常不通。直譯為:這種仁慈的感情當?shù)玫阶罡叩莫勝p,如果不是等到非得表達他們不可(不表達幾乎成為一種犯罪)
      
      p187. 我們道德情感的合宜性決不那么容易因?qū)捜荻植还降呐杂^者近在眼前,中立而又公正的旁觀者遠在天邊而被損壞。
      
      The propriety of our moral sentiments is never so apt to be corrupted, as when the indulgent and partial spectator is at hand, while the indifferent and impartial one is at a great distance.
      
      糾正,這句話的意思,不幸完全翻譯反了。以至于讓下面的一大段完全不能理解。當為:
      沒有什么比寬容而又不公平的旁觀者近在眼前,中立而又公正的旁觀者遠在天邊而更能讓我們道德情感的合宜性遭到損壞的了。
      
      p196. 并且真正感受到懊喪和悔恨的刺痛在開始煩擾和折磨自己,這是他以前預(yù)見不到的。
      
      and actually feels, what he had only foreseen very imperfectly before, the stings of remorse and repentance begin to agitate and torment him.
      
      糾正:這是他以前只是不那么清楚地感覺到的。
      
      p197. 這一章的名字翻譯得不對,
      
      論道德的一般準則的影響和權(quán)威,以及它們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則
      
      Of the influence and authority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Morality, and that they are justly regarded as the Laws of the Deity
      
      Rules of Morality和Laws of the Deity相對,所以應(yīng)該是,論一般的道德準則
      
      p267. 這種我們天天聽到人們在談?wù)摰氖虑橐呀?jīng)司空見慣。人們也似乎認為,這是為那種本身是最不義和最無理性的行為進行的一種十足的辯解。
      
      Such a thing, we hear men every day saying, is commonly done, and they seem to think this a sufficient apology for what, in itself, is the most unjust and unreasonable conduct.
      
      糾正,這種事情,我們每天都聽到有人說,就是尋常的做法。而且他們認為這已經(jīng)足夠給那些最不義和最無理性的行為做辯護了。
      
      緊接著的下面一段,為什么把obvious reason翻譯成淺顯的理由?緊接著是一個排版的錯誤,把“社會”排成了“死會”。
      
      p282. 可以看到,調(diào)節(jié)天性在其它各方面所作所為的那同一種至高無上的智慧,在這一方面也指導(dǎo)著它所給予的那種次序;這一智慧的強弱,常常同我們的善行的必要性的大小或有用性的大小成比例。
      
      The same unerring wisdom, it will be found, which regulates every other part of her conduct, directs, in this respect too, the order of her recommendations; which are always stronger or weaker in proportion as our beneficence is more or less necessary, or can be more or less useful.
      
      糾正,這一智慧的強弱,實際上是指recommendations的。這句話我就不翻譯了。
      
      
      p302, 他將盡可能使自己的政治計劃適應(yīng)于人們根深蒂固的習慣和偏見;并且,將盡可能消除也許來自人們不愿服從的那些法規(guī)的要求的不便之處。
      
      He will accommodate, as well as he can, his public arrangements to the confirmed habits and prejudices of the people; and will remedy as well as he can, the inconveniencies which may flow from the want of those regulations which the people are averse to submit to.
      
      糾正,消除那些因為人們不愿服從,從而缺乏管理所帶來的不便之處。
      
      p302,相反,在政府中掌權(quán)的人,容易自以為非常聰明,并且常常對自己所想象的政治計劃的那種虛構(gòu)的完美迷戀不已
      
      The man of system, on the contrary, is apt to be very wise in his own conceit; and is often so enamoured with the supposed beauty of his own ideal plan of government, that he cannot suffer the smallest deviation from any part of it.
      
      糾正,man of system, 老式說我也不知道怎么準確翻譯才好。這里聯(lián)系下文可知道是,那些迷戀系統(tǒng)的人,怎么也不是“在政府中掌權(quán)的人?!?br />   
      p314, 其出色的運用以具有那種勇氣為必需條件,正如死亡通常要通過某種檢測來確定一樣。
      
      The proper exercise of it supposes that courage, as death is commonly the certain consequence of detection.
      
      糾正,死亡通常就是被發(fā)覺之后的必然下場。
      
      
  •     【按語: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道德情操論(1759)》文筆極其優(yōu)雅細膩甚至頗有女人味,與《國富論》的恢宏格調(diào)有很大差異;而且卷4中甚至還批評了休謨將善惡與效用緊密關(guān)聯(lián)起來的做法。因而《道德情操論》是一部極為獨立的作品,并不完全適合被看為《國富論》的道德基礎(chǔ)——那種角色倒不若由《人性論》卷3來承擔。
      
      《道德情操論》卷1-2說:行為的適宜性(Propriety相當于proper, appropriate的名詞形式,也類似于‘正當(rightness)’)或優(yōu)缺點(merit or demerit)是由道德感來判斷的,這一道德感在同情中確立適宜性。較為核心的卷3將道德判斷的基礎(chǔ)回溯到一個公正的旁觀者,“它是理性、道義、良心、內(nèi)心中的那個居民,內(nèi)心的那個人,判斷我們行為的偉大法官和仲裁者(It is reason, principle, conscience, the inhabitant of the breast, the man within, the great judge and arbiter of our conduct)?!薄?40】這里斯密還從經(jīng)驗的角度界定了與良心關(guān)系稍模糊的一般道德準則,并將對一般準則的尊重界定為責任感。卷4分析效用在道德判斷中的角色時通過區(qū)分效用和對適宜性的感知而限制了效用的重要性。卷5考量了習慣和時尚對道德的影響。卷6提供了對品格美德的應(yīng)用性概念分析;卷7提供了對過往道德體系的分析。
      
      斯密的論述具有自然主義的清澈,略微向宗教敬虔表示敬重,但絕不達到神經(jīng)質(zhì)的程度。經(jīng)驗的,但并不屈從于既定的經(jīng)驗主義的哲學(xué)傳統(tǒng),那個公正的旁觀者并不是現(xiàn)實的旁觀者,而是“理性、原則、良心、內(nèi)心中的那個居民、內(nèi)心的那個人?!?但也深受休謨知識論中對知覺和理性的區(qū)分的影響。這使得斯密的倫理學(xué)向幾種主流解釋敞開,這卻也可能意味著缺乏恒久的原創(chuàng)性。而且沉溺于精細的道德心理學(xué)描述或許使得斯密難以與大不列顛式的道德風尚維系必要的距離?!?br />   
      
      
      卷1 論行為的適宜性(Of the Propriety of action)
      
      篇1 論合宜感(of the sense of propriety, Propriety相當于proper, appropriate的名詞形式,也類似于‘正當(rightness)’)
      
      1 論同情(of sympathy) 人的天性總有憐憫和同情的本能(principle),甚至在暴徒身上也有。我們是通過想象和換位思考(changing places in fancy)來同情別人或形成類似感受。同情不僅僅指憐憫,還可指代我們對任何一種激情的同感(fellow-feeling)?!舅姑埽骸兜赖虑椴僬摗罚跣憷虻茸g,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頁3-4,下同】“同情更多的是來自看到激發(fā)對方激情的境況,而非因為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chǎn)生(Sympathy, therefore, does not arise so much from the view of the passion, as from that of the situation which excites it)?!薄?】即參照自己代入類似處境中的情感的想象。
      
      2 論心心相通的愉快(of the pleasure of mutual sympathy) 同感會讓人高興:從朋友的角度來體會,為志同道合而興奮?!巴閰s總是能夠增加快樂,也緩解痛苦。”【9,過于經(jīng)驗描述,未必在任何結(jié)構(gòu)中都靠譜,也即未必具有普遍性吧?】
      
      3 從看別人是否協(xié)同我們的感情來判斷他們的情感是否得當(Of the manner in which we judge of the propriety or impropriety of the affections of other men, by their concord or dissonance with our own)以(同情中表達出來的)自己的感情為標準和尺度去判斷別的感情是否得當??梢詮膬蓚€方面研究情感(sentiments):情感同其產(chǎn)生的原因或引起它的動機之間的關(guān)系;情感同它傾向于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系?!耙环N情感是否與激起它的原因或?qū)ο笾g協(xié)調(diào),決定了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行為是否合宜,是彬彬有禮還是粗野鄙俗。一種情感希望產(chǎn)生或通常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優(yōu)還是劣(即人們應(yīng)該對這種感情表示報答,還是加以懲罰)決定于它所引起的行為是有益還是有害(In the suitableness or unsuitableness, in the proportion or disproportion which the affection seems to bear to the cause or object which excites it, consists the propriety or impropriety, the decency or ungracefulness of the consequent action. In the beneficial or hurtful nature of the effects which the affection aims at, or tends to produce, consists the merit or demerit of the action, the qualities by which it is entitled to reward, or is deserving of punishment)。”【13-14】情感與其原因的關(guān)系近年很少得到研究。
      
      情感的兩種對象:1、與當事人沒有任何特殊關(guān)系,如鑒賞力的對象。這里很容易達成一致,會因鑒賞力的恰當和精確而贊賞,不一定考慮有效性;2.與某當事人有特殊關(guān)系。這里旁觀者與當事人很難達成完全一致,情感常有數(shù)量和程度的嚴重差別?!耙驗楸瘋a(chǎn)生的同情與悲傷本身從來不會完全相同?!薄?8】
      
      4 論親切可敬的美德(of the Amiable and respectable virtues) 當事人與旁觀者的情感彼此體諒中產(chǎn)生的兩種美德:自我克制和仁慈?!巴昝赖娜诵哉沁@種同情別人勝過同情自己的精神?!薄?1】這里斯密提及了判斷行為褒貶的兩個標準:完美標準和多數(shù)標準。
      
      
      
      篇2 論各種程度合宜得體的激情(of the degrees of the different passion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propriety)
      
      引言 為了讓旁觀者看來合宜,激情的表達需要mediocrity,而“人們完全是根據(jù)自己對相應(yīng)表達方式的理解和同情,來判別各類情緒的表達是否合宜?!薄?4-5】
      
      1 論源于肉體的各種激情(of the passions which take their origin from the body) 涉及肉體的激情,不宜于用強烈的方式表達,因為無法引起同情。對肉體欲望的控制是節(jié)制(temperance)的美德。
      
      2 論源于想象的特殊趨向或習慣的激情(Of those passions which take their origin from a particular turn or habit of the imagination) 源于個人的想象習慣的激情難以得到同情和理解,如深陷情感中的人。在與對象不對稱的激情中,“愛情是唯一一種顯得既優(yōu)雅又使人愉快的激情?!薄?1】
      
      3 論不友好的激情(of the unsocial passions) 如憎恨和憤怒之情,需要大大降低。
      
      4 論友好的激情(of the social passions) 仁慈、憐憫等,幾乎總能博得中立的旁觀者的好感。
      
      5 論自私的激情(of the selfish passions) 介于上兩種之間?!耙騻€人運氣的好壞而生的高興或悲傷情緒構(gòu)成的?!薄?0】這里斯密補了句,“人類幸福的主要原因是意識到自己被人所愛(the chief part of human happiness arises from the consciousness of being beloved)。”【41】
      
      
      
      篇3 幸與不幸如何影響人對行為合宜性的判斷及為什么在一種情況下比在另一種情況下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贊同(Of the effects of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upon the judgment of mankind with regard to the propriety of action; and why it is more easy to obtain their approbation in the one state than in the other)
      
      雖然都不如當事人的感受強烈,斯密認為其實對快樂的同情比對悲傷的同情更自然。因此我們炫富而隱窮。人生中是虛榮(vanity)在吸引我們?!?1】等級差別使得人們易于對富者和強者發(fā)生共鳴。“仰慕和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蔑視或至少是怠慢窮人和小人物的這種心理…是道德情操敗壞的一個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薄?9】達到尊敬和仰慕的兩條路:財富地位或美德,而大部分人跟隨前一條路。
      
      
      
      卷2 論優(yōu)缺點或獎懲的對象(of merit and demerit or of the objects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篇1 論優(yōu)缺點的感覺(of the sense of merit and demerit)
      
      還有一種行為的品質(zhì),不涉及行為是否適當,而“是一種毋庸置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這就是優(yōu)缺點,即應(yīng)該得到報答或懲罰的品質(zhì)(There is another set of qualities ascribed to the actions and conduct of mankind, distinct from their propriety or impropriety, their decency or ungracefulness, and which are the objects of a distinct species of approbation and disapprobation. These are Merit and Demerit, the qualities of deserving reward, and of deserving punishment)?!薄?7】
      
      “感激和憤恨是一種迅速和直接引起報答和懲罰的情感?!薄?9】體現(xiàn)為適宜的感激對象的行為,均應(yīng)該得到報答;體現(xiàn)為適宜的憤恨的對象的行為,均應(yīng)該受到懲罰。這里的激情也需要得到impartial spectator的同情。對恩人,對受難者。
      
      “由于我們對行為適當性的感覺直接取決于我們是否完全理解行為者的感情和動機,所以我們對其優(yōu)點的感覺則來源于那些對受行為影響者的感激的間接體會?!瓕?yōu)點的感覺似乎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混合而成:一種是對行為者情感的直接的理解之情;一種是對從他的行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間接體會?!薄?5】
      
      在注解中,斯密說,造物主賜給人本能和直覺去贊同懲罰等維系社會秩序,而非借助理性。【78】而且斯密辨析了對行為適當性的贊同和對優(yōu)點(或善行beneficence)的贊同的一個區(qū)別:前者需要同當事人的情感的一致,而后者不需要情感上的真正一致。
      
      
      
      篇2 論正義和仁慈(of justice and beneficence)
      
      “仁慈總是不受束縛的,也不能被強迫的。”【79】但“還有一種美德,對它的遵守并不由我們自己的意愿而決定,它可以用強力迫使人們遵守,誰違背它就會招致憤恨,從而受到懲罰。這種美德就是正義,違背它就是傷害?!薄?0】Lord Kame在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morality and natural religion中首先強調(diào)了正義和其它社會美德的差異:正義有更嚴格的束縛。責罰(blamable)和外力懲罰的區(qū)別?!罢x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僅僅是一種消極的美德(negative virtue),它只會阻止我們?nèi)χ車泥徣?。一個只是不去危及鄰居的人身、財產(chǎn)或名譽的人,的確只具有很少的實際優(yōu)點。然而,他卻遵從了被特稱為正義的全部規(guī)范,并做到了與他同等地位的人們按照正常的規(guī)范強迫他去做或者他不去做就會受到懲罰的一切事情。我們常??梢酝ㄟ^不實施或不作為的方式就能履行有關(guān)正義的全部法規(guī)?!薄?3】
      
      斯密說,“每個人生來首先和主要關(guān)心自己”【83】,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應(yīng)當用看待別人的自然眼光來看待自己,而不應(yīng)該用平??创约旱难酃??!薄?4】這樣就能意識到自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從旁觀者角度,就會有對罪惡的悔恨意識。
      
      接下來,斯密論述說,“與其說社會存在的基礎(chǔ)是仁慈,還不如說這種基礎(chǔ)是正義(Beneficence, therefore, is less essential to the existence of society than justice)?!薄?7】斯密還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想象:“依靠公眾對其效用的理解,在人們相互之間缺乏愛或感情的情況下,社會能夠像它存在于不同的經(jīng)商者中間那樣存在于形形色色的人中間;并且,即使在這一社會中,沒有誰明確負有任何義務(wù),或者一定要表示出對別人的感激,但是根據(jù)一種共同的股價,社會仍然可以通過全然著眼于實例互惠的行為而維持(Society may subsist among different men, as among different merchants, from a sense of its utility, without any mutual love or affection; and though no man in it should owe any obligation, or be bound in gratitude to any other, it may still be upheld by a mercenary exchange of good offices according to an agreed valuation)。”【87】 就社會而言,行善猶如建筑物的裝飾品、而“正義則像是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薄?8】
      
      為了維護正義,“造物主將那種惡有惡報的意識培植在人們心里,同時讓他們產(chǎn)生違逆正義就要受到懲罰的害怕心理?!薄?8】“對社會的熱愛是人的一種可貴的天性,希望人類為了自身的原因而保持團結(jié),即使他本人沒有從中獲取好處?!薄?9,斯密對正義的起源的分析似乎沒有休謨那么系統(tǒng)】最后還有宗教意識的補足。
      
      
      
      編3 就行為的優(yōu)點或缺點,論命運對人類情感所產(chǎn)生的影響(of the influence of fortune upon the sentiments of mankind, with regard to the merit or demerit of actions)
      
      褒貶針對動機或情感、情感導(dǎo)致的行為、行為的后果?!昂蠊Q于命運而并不取決于行為者。”【94】行為的“實際后果,對行為的優(yōu)點或缺點仍有著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且?guī)缀蹩偰軓娀驕p弱我們對它們的感受。”【95】
      
      完美的感激或憤恨對象的三個條件:1、是快樂或痛苦的原因,95,98,將情感與苦樂聯(lián)系起來了?】;2、有能力感受那些情感;3.在意愿的促動下產(chǎn)生那些情感。因此,單單產(chǎn)生苦樂本身,也是激起感恩和憤恨的原因。
      
      最值得贊美或譴責的行為如果沒有產(chǎn)生預(yù)期的效果,“我們對其優(yōu)點和缺點的感覺就會慢慢減弱?!薄?9】而且這也是造物主的安排,“這個世間的人們,只應(yīng)為他們的行為而受到懲罰,而不應(yīng)為他們所具有的動機和打算接受懲治?!薄?09】
      
      
      
      卷3 論評判我們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chǔ)以及責任感(of the foundation of our judgments concerning our own sentiments and conduct, and of the sense of duty)
      
      章1 論自我贊同和不贊同的原則(of the principle of self-approbation and self-disapprobation)
      
      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感情。在經(jīng)驗中我們也是通過審視他者然后轉(zhuǎn)向自身的。“當我努力審視自己的行為時,…我就像把自己分成兩個人:一個是我扮演和另一個我不同的角色,即審察者和評判者;另一個我則是接受審察和被評判的行為者。第一個我是旁觀者…第二個我是行為者?!薄?17-8,如果我能知覺到道德感,為何必須借助旁觀者,只是一個假設(shè)?后面似乎說旁觀者處在內(nèi)心深處,對于超越暫時激情是必要的】
      
      
      
      章2 論對贊美和值得贊美的熱愛;兼論對譴責和該受譴責的畏懼(of the love of praise, and of the love of praise-worthiness; and of the dread of blame, and of that of blame-worthiness)
      
      “每個人不但生來就渴望受到別人的而愛,而且也希望能真的成為可愛的人?!薄?18】“對贊揚的喜愛至少似乎是出于對值得贊揚的喜愛?!薄?19】“成為值得贊同的對象,則無疑是他最重要的目的?!瓕@個目的的追求就是對美德的追求?!薄?22-3,美德是首要的,這Aristotle傳統(tǒng)嘛】
      
      對于陷于可悲處境的人(如被懷疑殺害親生子的卡拉斯),局限于現(xiàn)世的粗俗人生觀無法帶來安慰,唯有宗教的世界才帶來安慰?!?26】
      
      科學(xué)家較為自信,藝術(shù)家和詩人則不。喜歡贊揚就是渴望獲得同類們的好感,這是因為“造物主把人設(shè)定成了人類的直接審判員。”【133】但這種直接審判員只適合初審,“最終的判決還要依靠于高級法庭,依靠于他們自己的良心法庭,依靠于那個想象的公正無私的和通曉萬物的旁觀者的法庭,依靠于人們心中的那個人——人們行為的偉大的審判員和仲裁法庭(an appeal lies from his sentence to a much higher tribunal, to the tribunal of their own consciences, to that of the supposed impartial and well-informed spectator, to that of the man within the breast, the great judge and arbiter of their conduct)。”【134】“心中這個半神半人(demigods)的人就會像詩中所描寫的情形,雖然有著部分神的本質(zhì),但是也有著部分人的本質(zhì)?!薄?35】不過斯密在此表現(xiàn)了對宗教的猶豫,一方面說,人物造物主是更高的法庭;另一方面又引用馬亞隆的懷疑論講話,將天國與人類中的偉大者相對立起來。
      
      
      
      章3 論良心的影響和權(quán)威(of the influence and authority of conscience)
      
      良心的影響和權(quán)威都是非常大的。自我的利益總是顯得過于重要,需要第三者(a third person)的立場來獲取公平。促使高尚的人做出自我犧牲的,“并非人性溫和的力量,并非造物主在人類心中所點燃的微弱的仁愛之火,就能夠抑制最強烈的自愛的欲望之火。它是一種在這種情形下自我發(fā)揮作用的更為猛烈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動機。它是理性、道義、良心、內(nèi)心中的那個居民,內(nèi)心的那個人,判斷我們行為的偉大法官和仲裁者(It is reason, principle, conscience, the inhabitant of the breast, the man within, the great judge and arbiter of our conduct)。”【140】促使我們踐履神一般的美德的,通常并非對人類之愛,“而是對光榮而又崇高的東西的敬愛,一種對偉大和尊嚴的敬愛,一種對自己品質(zhì)中那些優(yōu)點的熱愛(the love of what is honorable and noble, of the grandeur, and dignity, and superiority of our own characters)?!薄?40】
      
      為了達到公正,甚至要求助于深奧的哲學(xué)。兩種哲學(xué)家的路徑:增強我們對別人利益的感受;減少我們對自己利益的感受。后者中斯多葛學(xué)派認為,“人不應(yīng)該把自己看做與別人無關(guān)的某一脫離群體的、孤立的個人,而應(yīng)該把自己看做世界中的眾多公民的一員,看做自然界巨大愛的國民總體中的一個成員?!薄?43】但斯多葛派的無感情(apathy)是不應(yīng)當受人歡迎的。但人們更多受激情而不是冷漠影響。
      
      
      
      章4 論自我欺騙的本性和論一般準則的來源和用途(Of the nature of self-deceit, and of the origin and use of general rules)
      
      我們強烈和偏激的自私激情常常會誤導(dǎo)內(nèi)心的那個人?!白詯壑膸缀鯇⒁磺惺虑槎伎浯蠛颓饬恕@種自我欺騙,是人類的致命弱點?!薄?63】造物主用一般準則來補救這個問題?!坝捎谖覀冊诟鱾€場合憑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對事物的優(yōu)點和合宜性所具有的自然感覺而贊同什么或反對什么的經(jīng)驗,一般的道德準則就得以形成?!薄?64,一般準則同良心是什么關(guān)系呢?良心同下面將講到的責任感又是什么關(guān)系。很含混模糊呢】一般準則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而一般準則又能糾正我們的曲解。
      
      
      
      章5 論被視為造物主法則的道德一般準則的影響和權(quán)威(of the influence and authority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morality, and that they are justly regarded as the laws of the Deity)
      
      “對一般行為準則的尊重,被恰當?shù)胤Q為責任感(sense of duty)。”【167】僅僅出于責任感的朋友和妻子不是最好的。但這種對一般準則的尊重,為正直的人和卑劣者做了最本質(zhì)的區(qū)分。
      
      接下來斯密提供了一種道德心理學(xué)的解釋:一般準則何以被看成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由于天性的引導(dǎo),人最初是一種模糊的關(guān)于神秘存在的印象并按照神人同性的方式設(shè)想之;隨后哲學(xué)研究證實之,“無論我們認為自己的是非之心(moral sense)建立的基礎(chǔ)是什么…不容置疑的是,上天為了指導(dǎo)我們這一生的行為,才賦予我們這種是非之心?!欠侵脑谌祟愄煨灾衅鸬街渥饔茫?,它們所規(guī)定的準則,就應(yīng)該認為是神的指令和戒律,由神安置在我們內(nèi)心的那些代理人頒布。”【171】其它考慮也能證實這一結(jié)論:一般準則與天然感情有時未必一致,“事物的自然進程有利于壞蛋,而人們的天然具有的感情則傾向于具有美德的人?!盵174]人類常常通過法律來補救,但也常常無能為力,因而“當我們喪失信心,不再認為在這個世界上能找到一種可以阻止非正義的行為取得成功的力量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向上天呼吁?!薄?75】因而,一般準則被看成神的規(guī)則,宗教加強了責任感。這里斯密對宗教表示了積極肯定。
      
      
      
      章6 責任感成為我們行為唯一動機的情況;及其與其他動機共同發(fā)生作用的情況
      
      很多人因此誤以為宗教原則是唯一值得稱贊的行為動機。但事實上,“我們熱愛自己必定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而并不僅僅因為我們被要求才去這樣做?!薄?78】因此涉及到責任感和其他情感的關(guān)系。親切的感情可以與一般準則攜手;私人的情感需要尊重一般準則,但沒有這些私人的情感,我們則可能平庸。一般準則對正義有細致規(guī)定,但其它美德方面則不然。
      
      
      
      卷4 論效用對贊同情感的影響(of the effect of utility upon the sentiment of approbation)
      
      1 論效用的形態(tài)給予一切藝術(shù)品的美,及這種美的廣泛影響(of the beauty which the appearance of utility bestows upon all the productions of art, and of the extensive influence of this species of beauty)
      
      “效用是美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樣的論點早已被關(guān)注,而斯密指出:“任何藝術(shù)品所具備的這種適宜性及巧妙的設(shè)計,比人們指望它達到的目的常常更受重視。”【189】用這種論點斯密解釋了財富和地位等的重要性,“財富和地位所帶來的愉悅,就會被人們看成某種重要、美麗而高尚的東西,值得我們?yōu)楂@得它們而付出畢生精力?!薄?93】這也促進了科學(xué)和藝術(shù),人類的生活水平。這里斯密還首先提及了“看不見的手”:“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引它們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并為不斷增加的人口供給生活資料?!薄?94】
      
      斯密還用這種對美的愛解釋了對制度改良的動機?!俺鲇谀撤N制度的精神,出于某種對藝術(shù)和發(fā)明的熱愛,我們有時似乎不重視結(jié)果,而過于重視手段??释黾游覀兺男腋?,與其說是由于同情同胞的痛苦或歡樂,不如說是為了改善某種美好的有規(guī)則的制度?!薄?95】
      
      
      
      2 論人的品質(zhì)和行為因效用而產(chǎn)生的美,及這種美的概念與原始的贊同原則的關(guān)聯(lián)(of the beauty which the appearance of utility bestows upon the characters and actions of men; and how far the perception of this beauty may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original principles of approbation)
      
      “美可能屬于國民政府,但必然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屬于智慧和美德的?!鞣N品質(zhì)好像從它們的益處或不便之處獲得美和丑?!薄?97】休謨曾“把我們之所以完全贊同美德的原因歸結(jié)于我們對這種產(chǎn)生于效用的美的知覺(to resolve our whole approbation of virtue into a perception of this species of beauty which results from the appearance of utility)?!薄?98】
      
      而斯密這里要否定贊同與效用性之間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拔覀儺a(chǎn)生贊同感很少是以內(nèi)心氣質(zhì)的有用性為最初根據(jù)的;贊同的情感總是包含有某種合宜性的感覺,這種感覺和對效用的直覺是完全不同的?!薄?98】譬如對我們最有用的品質(zhì),如高的理智和理解力,自我控制等品質(zhì),人們贊同它,“最初是因為正義、正當和精確(just, right and accurate),而不是僅僅因為有用或有利?!薄?99】
      
      接下來對幾種美德的分析中,區(qū)分了仁慈和大度(generosity),對大度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先人后己,犧牲一些我們擁有的利益,從而來為一個朋友或者長輩換取相對等的利益。…他們犧牲自己的利益以保護他人的利益,他們把自己轉(zhuǎn)變到旁觀者的情感中,根據(jù)他們的角度來考慮問題。”【201】還有公益精神。在這些例子中,我們的欽佩,“與其說是因為專注于效用上,還不如說是因為這些行為出于意料然而偉大、崇高、高尚的合適性。當我們觀察這種效用時,毫無疑問地,會發(fā)現(xiàn)效用給予這些行為一種新的美,并由此使它們更進一步博得我們的贊同(In these and in all other cases of this kind, our admiration is not so much founded upon the utility, as upon the unexpected, and on that account the great, the noble, and exalted propriety of such actions. This utility, when we come to view it, bestows upon them, undoubtedly, a new beauty, and upon that account still further recommends them to our approbation.)?!薄?02,這一卷中,斯密倒是限制或反對了效用或功利呢】
      
      
      
      卷5 習慣和風氣對有關(guān)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of the influence of custom and fashion upon the sentiments of moral approbation and disapprobation)
      
      習慣和風氣或支配我們判斷種種美時采用的原則。【207】風氣是地位高或品質(zhì)好的人所呈現(xiàn)的。不僅支配藝術(shù)作品,也印象自然對象的審美。Buffier神父認為美存在于最常見的形態(tài)和顏色之中。
      
      習慣和風氣對道德感的影響則并非像審美那樣巨大。卻也使得情感更加敏銳或遲鈍。這里斯密比較了文明國家的優(yōu)雅美德和未開化社會中令人吃驚的自我控制。
      
      
      
      卷6 論有關(guān)美德的品質(zhì)(of the character of virtue)
      
      這是斯密在第6版中新加的1卷,應(yīng)用倫理學(xué)內(nèi)容。
      
      篇1 論個人品質(zhì)對自己幸福的影響;或論謹慎(prudence)
      
      斯密刻畫了一個謹慎的人的普通品質(zhì)。謹慎不是最高貴的美德。
      
      
      
      篇2 論可能對別人的幸福產(chǎn)生影響的個人品質(zhì)
      
      這里斯密說自然法學(xué)(natural jurisprudence)是得到最少發(fā)展的?!安晃:虿黄茐奈覀冟徣诵腋5哪撤N神圣的和虔誠的尊重,是構(gòu)成最清白和罪正直的人品的基礎(chǔ)?!薄?34】關(guān)心的順序:自我,家庭成員…斯密對友愛的論述很到位,區(qū)別了愛情?!?42】也解釋了人們?yōu)楹斡瞄T第和財產(chǎn)來判斷人而不是用智慧和美德,因為前者涇渭分明。
      
      在團體中,國家是最重要的?!皯?yīng)當消滅迦太基”。愛國的兩條原則:尊重政體和維護同胞。
      
      遍及萬物的善行(universal benevolence),這里斯密解釋和褒揚了對神意的思辨精神和沉思生活的高貴性。
      
      
      
      篇3 論自我控制(of self-command)
      
      兩種激情:恐懼和憤怒類;享樂類。合宜感。
      
      
      
      卷7 論道德哲學(xué)的體系(of systems of moral philosophy)
      
      本卷考察過往道德理論。有關(guān)道德原則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1.美德的本性何在(仁慈、適宜還是審慎)?2.什么使得我們理解美德(自愛;理性或道德感知力)?
      
      篇2 論已對美德的本質(zhì)作出的各種說明(of the different accounts which have been given of the nature of virtue)
      
      1 美德存在于合宜性(propriety)的體系 這里斯密陳述了Plato的體系,并且區(qū)分了對正義的幾種界定:狹義的不傷害;適宜,對人的全部的美德;更廣義,全部的美德。Plato在最后一種意義上使用正義?!?96-297】美德在于各司其職; Aristotle的體系中美德在于中庸的性情,亞里士多德還區(qū)分了認識和行動。
      
      斯密大篇幅談?wù)摿怂苟喔饘W(xué)派的觀念。自然引導(dǎo)人從自然到完美?!白匀欢喽嗌偕俚貢垢鞣N不同的事物和環(huán)境作為適宜選擇或拋棄的對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美德和行為的是否合宜,就存在于對它的選擇和拋棄之中。存在于…從中選取最為適合選擇的對象。…從中選取最輕的危害。….按照自然,按照自然或造物主規(guī)定我們的行為的那些法則和指令去生活?!薄?00】人生是一種需要高度技巧的游戲。自殺。斯多葛派會演繹出怪論:沒有某種道德缺失比別的道德缺失更嚴重,沒有謬誤比別的謬誤更嚴重。
      
      斯密還提及了現(xiàn)代的如Clark, Shaftbery的體系,都沒有給出同情這樣的判斷合宜性的標準?!爸荒茉跊]有偏見的見多識廣的旁觀者的同情中找到?!薄?21】
      
      
      
      2 美德存在于審慎(prudence)的體系 這里主要論述了伊壁鳩魯?shù)捏w系。一切被還原為肉體的快樂。
      
      
      
      3 美德存在于仁慈(benevolence)的體系 晚期柏拉圖主義者,折中派?!霸谏竦谋拘灾?,仁慈或愛是行為的唯一原則?!薄?29】Hutcheson博士?!巴昝赖钠返拢嬖谟谥敢覀兊娜啃袆右栽鲞M最大可能的利益的行為之中,存在于使得一切較低級的感情從屬于對人類普遍幸福的追求的做法之中?!薄?32】這個體系不能說明諸如審慎、克制、堅忍不拔等較低級的美德。遺漏了自愛和自愛原則中優(yōu)美的東西。
      
      
      
      4 放縱的體系(of licentious systems) 這是孟德維爾博士(Dr. Mandeville)的體系。公共利益、公共道德都是欺詐而已,是對虛榮的熱愛。斯密批評說愛慕虛名和熱愛真正的榮耀不是一回事。Mandeville的結(jié)論是,“個人之惡便是公眾之利?!薄?43】沒有這種惡或激情,社會的一切產(chǎn)業(yè)和商業(yè)也將崩潰。
      
      
      
      篇3 論有關(guān)贊同的體系(systems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approbation)
      
      一種是基于自愛。但這種體系缺乏對同情的深刻認識?!巴闊o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可能被看做是一種自私的本性?!薄?49】
      
      一種人類標準是理性。但這里斯密采納了休謨對感知和理性的區(qū)分。理性只被理解為歸納理性,因此不能充當?shù)赖抡J知的標準。
      
      一種認為情感是認知的根源。道德感是一種反省的官能?!百澩筒毁澩部梢院芮‘?shù)乇环Q為是非感或道德感?!薄?57】也有一些反對意見,這種道德感如何區(qū)分不同的正面或負面情感的。
      
      
      
      篇4 論不同的作者據(jù)以論述道德實踐準則的方法(of the manner in which different authors have treated of the practical rules of morality)
      
      這里斯密比較了一般原則的方法和決疑法(casuistry),追溯了后者在宗教懺悔中的起源,并予以了抨擊。認為在道德哲學(xué)中有益的是倫理學(xué)和法學(xué),不包括casuistry, 并且附帶贊美了一下Grotius的自然法學(xué)體系。
      
      江緒林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
  •     
      他老人家的這本書,與其說是道德哲學(xué)論述,不如說是高情商的行為指南,把主要論點用圍脖體抽出來,就能煲它個半年的心靈雞湯。
      
      來,我給大家翻一個!吧乍嘿!
      
     ?。?br />   有野心的人覺得,將來自己爬到了高位,有錢有權(quán),他自然可以學(xué)會像上等人一樣優(yōu)雅而有風度,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人們會忘記他們?yōu)榱双@得晉升而采用的各種邪惡手段。
      
     ?。?br />   
      大爺,您介話說的,這得讓多少人晚上睡不著覺?。?br />   
      還有這個:
      
     ?。?br />   在許多政府里,最高職位的候選人們都凌駕于法律之上;因而,如果他們能達到自己的野心所確定的目標,他們就不怕因自己為獲得最高職位而采用的手段而受到指責。
      ----------
  •     這部書我讀得相當吃力。
      謝宗林可能是個了不起的經(jīng)濟學(xué)專家,但在翻譯這方面確實不怎么樣。很多句子遵循的是西方語言的規(guī)律和西方人的閱讀習慣及思維方式,這讓我讀起來很是吃力,全書充斥著各種華麗的長句、復(fù)句、從句,甚至有時候在我讀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搞不清楚主語是什么了,又得回頭去找主語。當閱讀無數(shù)次被語法打斷,閱讀的意義還有么?閱讀的快感何在?
      
      一本好的外國圖書,翻譯的文學(xué)功底和語言功底必須一等一,不僅要考慮原作者的本意,更改考慮中國讀者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
      
      
      
      
  •      我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當下流行的心靈雞湯式的段子和語錄體論斷來源于這本書。
       比如伊庇魯斯國王的故事。一個至今以各種版本(包括經(jīng)典的“牧羊人的夢想”)流傳于網(wǎng)絡(luò)的故事。伊庇魯斯國王向親信列舉了自己打算進行的征服之舉,并且列舉到最后一次的時候,親信問:“陛下打算接下去做什么呢?”國王說:“打算同朋友們一起享受歡樂,并且努力成為好酒友?!庇H信又問:“哪么現(xiàn)在有什么東西妨礙陛下呢?”(第181頁)
       又比如關(guān)于正義的論述。“我們對個人命運和幸福的關(guān)心,在通常情況下,并不是由我們對社會命運和幸福的關(guān)心引起的?!保ǖ?10頁)
       “因為有人從我們身上不正當?shù)厝∽吡艘恍」P錢的時,我們告發(fā)這一傷害行為,與其說是出于自己對已經(jīng)失去得那一金額的關(guān)心,不如說是出于一種保護自己全部財產(chǎn)的關(guān)心。同樣,當某個人受到傷害或摧殘時,我們要求對他身上犯下罪行的人進行懲罰,與其說是出于對那個受到傷害的人的關(guān)心,不如說是出于對社會總的利益的關(guān)心?!?(第111頁)
       你是不是最近幾天在微博上看到過類似的話?
       這就是經(jīng)典。
       盡管過去了200多年,斯密對人性的觀察還是發(fā)散著敏銳的光芒。他說的種種似乎就在我們身邊。他說:“無論在平民還是基督教會中,敵對派別之間的仇恨常常比敵對國家之間的仇恨更為強烈,他們各自對付對方的行為也往往更為殘暴?!保ǖ?88頁)
       “人類生活的不幸和混亂,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對一種長期處境和另一種長期處境之間的差別估計過高。貪婪過高估計貧窮和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高估計個人地位和公眾地位之間的差別;虛榮過高估計湮沒無聞和名聞遐邇之間的差別?!保ǖ?80頁)
       有時候他略顯俏皮,他筆下的文人相輕讓人笑而不語:“數(shù)學(xué)家和自然哲學(xué)家由于不受公眾評價的制約,很少受到要維護自己聲譽和貶低對方聲譽的誘惑而組成派別和團體?!薄皩τ谠娙嘶蚰切┳钥渥约鹤髌穬?yōu)秀的人來說,情況總是與此相異。他們非常容易分成各種文人派別;每個團體往往公開地和幾乎總是隱秘地把別人當作不共戴天的仇敵,……”(第154頁)
       渴望成為娛樂界或政治界明星的人們一定同意以下這些:“盡管這會產(chǎn)生一種約束力,使他隨之失去自由,然而,人們認為,這使大人物變成眾人羨慕的客觀對象,并補償了因追求這種地位而必定要經(jīng)歷的種種辛苦、焦慮和對各種欲望的克制;為了取得它,寧可永遠失去一切閑暇、舒適和無憂無慮的保證?!保ǖ?2頁)
       有時候他使我們?nèi)粲兴迹骸霸煳镏鞒鲇跇O為明智的目的使絕大部分人或許是所有人心中的父母之愛較之兒女的孝順更為強烈。種族之延續(xù)和繁衍全靠前一種感情而不是靠后一種感情?!保ǖ?71頁)
       他歷數(shù)種種黑色和灰色的利己主義人性,并試圖給我們開出藥方:良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他說:(促使高尚的人在一切場合和平常的人在許多場合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它是一種在這種場合自我發(fā)揮作用的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一種更為有力的動機。它是理性、道義、良心、心中的那個居民、內(nèi)心的那個人、判斷我們行為的偉大的法官和仲裁人?!保ǖ?65頁)
      
       CX 2012.12
      
  •     關(guān)于這種純理論的論述 實在是沒法看下去 很多的觀點個人覺得很有問題 (有時間的話寫幾個)讓讀的人不爽的是 在那么多的道理說服不了你時 作者也沒有給些例子論證 這也進一步讓你懷疑作者的觀點在今天還適不適用
  •     讀來讀去,感覺全書寫人性的本原問題,談及本原的冰山一角:同情。同情即相同的情感體驗,這似乎應(yīng)該是《國富論》中“無形的手”的理論依據(jù)。經(jīng)濟學(xué)研究的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其中人與人的關(guān)系可以簡單歸結(jié)為同情;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可以歸結(jié)為人的自然屬性和客觀規(guī)律。
  •     正如馬克思所言,Adam的寫作很可愛,瑣碎、啰嗦與不停地繞邏輯無論在《國富論》還是這本《道德情操》中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Adam仿佛站在要終結(jié)倫理學(xué)的位置上大聲疾呼,卻只是在用現(xiàn)象解釋現(xiàn)象;用線性的形式邏輯來推演復(fù)雜的感情波動;把認識工具性的共感放到倫理中的核心地位;共感背后的“潛規(guī)則”推卸給心理學(xué)作為自然法;用隱約的語句描寫推動下的行為似乎在想要滿足些什么而卻又沒有深入研究這情感在需求什么而是視作理所應(yīng)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而一帶而過;更多的時候把一種道路作為reason;完全沒有思考關(guān)于文化背景下的認識,考慮到他的時代,對文化人類學(xué)所知甚少;忽略了倫理學(xué)在意識層面的要求,只分析共感;把倫理縮減為只剩下反應(yīng);不少事例又借助文學(xué)劇作和哲學(xué)作品;Adam不是用“同情”這種本能構(gòu)建文化,而是用本能覆蓋文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     但永遠無法替代真實的喜怒與憂傷
  •     這是一部偉大的倫理經(jīng)典,讀了這本書覺得把《國富論》中對市場經(jīng)濟基礎(chǔ)理解為“自私”不太妥當,斯密的基本意思更應(yīng)該是“自慮”。對于自己的行動,應(yīng)以一個公正且無偏的第三方來審視和判斷,最后做出合宜、謹慎、克制和仁慈的行為,以使自己獲得自己的贊同,取得內(nèi)心的寧靜。
      讀此書過程中,如同面前站著一位思想縝密細致的圣人,將他心中所思所想不緊不慢地向你娓娓道來,在讀書的同時對自己品行進行深刻的反思。不過,因為我不信神,不接受他對神的崇拜。
  •     我們對亞當斯密了解的更多的應(yīng)該是他的《國富論》,每個學(xué)習經(jīng)濟學(xué)的學(xué)生都會受到他的經(jīng)濟思想的洗禮。但是很少有人會去注意《道德情操論》,后者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社會意義絲毫不低于《國富論》。讀完《道德情操論》,讓我對人生、正義、社會等哲學(xué)、心理學(xué)、社會學(xué)方面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分享如下:
      
      一、《道德情操論》的結(jié)構(gòu)
      在道德的是非上,作者認為一個行為,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不好的;要么是值得稱贊的,要么是值得譴責的;要么是令人舒適的,要么是令人反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解釋了什么事好的道德,自然不好的道德也就一目了然了。作者提到:在論述道德原理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第一,美德或美好的品行究竟是什么?或者說,是什么格調(diào)的性情和什么取向的行為,構(gòu)成**和值得稱贊的品行,構(gòu)成那種自然受到尊敬、推崇與贊許的品行?第二,這種品行,不管他是什么,究竟是怎么被我們心里面的什么能力或機能推薦給我們的,令我們覺得他是值得稱贊的?或者說,究竟透過什么機制,以及怎么運作,以至于我們的心靈會喜歡某一行為取向,而不喜歡另一行為取向;會把前者稱為是對的,而把后者稱為是錯的;會認為前者是該受到贊許、推崇與獎賞的對象,而后者則是該受責備、非難與懲罰的對象?我認為這就是作者要闡述的道德觀,這就是《道德情操論》的主題內(nèi)容。
      而在整篇書中的編排來看,作者又圍繞主題內(nèi)容進行了一個設(shè)問句的編排。當我們贊許任何品行時,我們自己所感覺到的那些情感,…….來自于四個在某些方面彼此不同的源頭。第一,我們對行為人的動機感到同情;第二,我們對因他的行為而受惠的哪些人心中的感激感到同情;第三,我們觀察到他的品行符合前述那兩種同情通常遵守的概括性規(guī)則;最后,當我們把他的那些行為視為某一有助于增進個人或社會幸福的行為體系的一部分時,他們好像被這種效用染上了一種美麗的性質(zhì),好比任何設(shè)計妥善的機器在我們看起來也頗為美麗那樣。在任何一個道德褒貶的實例中,扣除了所有必須被承認來自這四個原理的那些道德情感后,應(yīng)該不會有什么剩下來。第一篇到第四篇,就是上面的四個步驟;第五篇就是講述影響因素,第六篇提出了什么是好品格,最后一篇借助好品格的論述,闡述了什么事美德、什么感情和行為值得稱贊。
      
      二、讀后感
      1.我們的道德觀應(yīng)該是從心而發(fā),順心而為,其中的心當然“善心”為宜。我們還有一個脫離于我們自身的“本我”來審視我們自己的一切行為,我們的行為還必須接受外界環(huán)境和原則的約束。美好的道德就是那個得到贊許的感情和行為(如果可以稱為“品行”的話)。
      2. 我們內(nèi)心的平靜時多么的重要啊,他讓我們聽到清晨小鳥的叫聲和夜晚小蟲的撕咬聲,聞到空氣的清新和鮮花的芬芳,感受到我們脈搏的跳動和生活的節(jié)奏。然而,我們脆弱的感情時常被外界環(huán)境干擾,我們疲憊的身軀受欲望驅(qū)使東奔西跑。一次又一次,我們讓干澀的眼睛休息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才得到暫時的喘息。
      3.敏感的感覺對于人來說,就像蝸牛的觸須對蝸牛的重要作用一樣。我們根據(jù)感覺,憑借我們的敏感調(diào)整我們的感情,糾正我們的行為,使得我們的感情和行為舉止得到周圍大家的認可。
      4.對于美德,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并通過不斷的訓(xùn)練和學(xué)習得到鞏固。但是,美德需要更多的逆境來修煉,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置身于不利的環(huán)境。于是,真正擁有美德的人,總是那么的少;而擁有美德的人,似乎是那么的不同尋常。
      5.通常情況下,處于逆境的人總是會遭受到一些非人的禮遇,也會獲得大眾的同情。他的表現(xiàn)也成為了大家重新衡量他人格高度的依據(jù),如果他默默地接受折磨,自信地笑面世人,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表示自己的抗爭,他將得到同情之外的鼓勵和掌聲。
      6.同情感,除了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我們還要了解的是對象的心智水平,對他的感情進行一個初步的判斷。然后再將自己和他聯(lián)系起來。
  •     初次接觸,是在經(jīng)濟學(xué)說史書本上,亞當斯密與國富論那章。便摘取了道德情操論中的幾節(jié)。具體內(nèi)容已經(jīng)記不清,只記得是說的同情憐憫以及人類對財富的追求。當時的感覺就是:這些道理我們都懂,只是沒有斯密般邏輯的語言和簡潔的表述,這可能也歸功于本書是英語著成。原版我后來翻了一下,真的是很生澀,全是長難句。后來有幸看到了譯本,真的覺得很經(jīng)典。
      且不論是否是溫總理推薦,光憑斯密在世時對本書的重視程度就值得一讀。這些道理流傳幾百年至今依舊實用,不得不真心仰慕斯密。
      譯本尚未讀完,讀完再來感想。
      
  •     道德情操論毫無疑問是亞當斯密著作之一,本書主要是通過外在行為上的約束,使得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和諧,從而塑造了良好的道德情操,社會就能良性運轉(zhuǎn);我國的儒家思想?yún)s是從人的思想開始教化,要求你行仁義,施仁政,從內(nèi)心開始要向善,從而達到外在行為的變化。
      這是中西方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
  •     一個多月了,終于把《道德情操論》讀了一遍,第一遍讀,很難有什么深刻的見解,還是要再讀幾遍。讀書筆記很難整理,書的體系本來就非常完整。筆記只能化整為零,將自己讀書時候的一些想法羅列一下。
      
      朋友之間的相互同情
      
      “不管同情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它是怎樣產(chǎn)生的,再也沒有比滿懷激情地看到別人的同感更使我們高興,也沒有比別人相反的表情更使我們震驚?!保≒11)我們總是生活在別人目光之中,總是需要不斷的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希望快樂的時候?qū)⒆约旱南矏偼瑒e人分享,也希望在痛苦的時候?qū)⒈瘋瑒e人分擔。然而,我們真正缺少的不是能夠一同分享快樂的人,而是能夠一同分擔痛苦的人。如果你能在遭遇痛苦時,隨時找到一個可以毫無顧忌的傾訴并且能深刻感受到你的痛苦的人,那么你絕對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當不幸者找到一個能夠向他傾訴自己悲痛的原因的人時,他們是多么寬慰??!由于他的同情,他們似乎解除了自己的一部分痛苦,說他同不幸者一起分擔了痛苦也并非不合適。相反,對不幸者來說,最殘酷的打擊是對他們的災(zāi)難熟視無睹,無動于衷?!保≒12)面對真正在意的朋友時,千萬不要在他們遭遇痛苦,陷入窘境時,冷言冷語,譏諷嘲笑,再沒有比朋友的冷漠更鋒利的刀子了。也許你會覺得他們遭遇的痛苦微不足道,也許你會覺得完全是他們自己的愚蠢才讓他們陷入了窘境,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完全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但只要你心里還把他當作朋友,那就請用最真誠的態(tài)度去擁抱他,用最溫柔的語言去溫暖他吧!
      
      肉體激情為何不能持久?
      
      “我們對肉體所產(chǎn)生的各種欲望所抱有的反感;對這些欲望的一切強烈的表示都是令人惡心和討厭的?!保≒30)肉體總是被看做是禁錮人類自由最大的牢籠,肉體帶給人們疼痛、饑餓、疲勞、情欲,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滿足肉體的需求,但是卻不能對這種需求表示諒解。人類的理性在肉體帶給我們的激情面前無能為力,只能選擇順從。智慧的人從來不會沉溺在肉體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他們認為過強的食欲在任何場合都是不合適的;同樣的理由,肉體的疼痛,無論如何不能忍受,大叫大喊都是沒有男子氣概的表現(xiàn);還有情欲,他們認為沉迷在情欲之中的人都是沒有理智和禽獸無異的人。
      
      肉體的欲望可以給人們帶來快感和安慰,但是往往不能持久,滿足之后總會伴隨著巨大的空虛。“至于自己感受到這些欲望的人,一旦這種欲望得到了滿足,他對激起它們的客觀對象就不再欣然贊同了,甚至它的出現(xiàn)會使他感到討厭;他徒勞地到處尋找剛才還使他欣喜若狂的魅力,現(xiàn)在他可能會像別人一樣對自己的激情毫不同情。我們吃過飯以后,就會吩咐車去餐具;我們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激起最熾烈、最旺盛欲望的客觀對象,如果它們正式肉體所產(chǎn)生的那些欲望的客觀對象的話。”(P30)
      
      為什么我們要成為社會的上層?
      
      “財富和地位經(jīng)常得到應(yīng)該只有智慧和美的才能引起的那種尊敬和欽佩;而那種只宜對罪惡和愚蠢表示的輕視,卻經(jīng)常極不適當?shù)芈湓谪毨Ш蛙浫躅^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辛苦和勞碌是為了什么呢?貪婪和野心,追求財富、權(quán)力和優(yōu)越地位的目的有事什么呢?我們的努力的想要成為富人,我們努力的想要走上社會上層,不僅僅是要獲得更多的財富,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求,我們渴望的更多的是得到精神上的贊揚和認同?!拔覀兊?,是虛榮而不是舒適或快樂。不過,虛榮總是建立在我們相信自己是關(guān)心和臧彤的對象的基礎(chǔ)上。富人因負有而洋洋自得,這是因為他感到他的財富自然而然地會引起世人對他的注意,也是因為他感到,在所有這些由于他的有利地位而很容易產(chǎn)生的令人愉快的情緒之中,人們都傾向于贊同他。”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富裕和有地位的人引起世人的高度尊敬,而具有智慧和美德的人卻并非如此。我們還不斷地看到:強者的罪惡和愚蠢較少受到人們的輕視,而無罪者的平困和軟弱卻并非如此。為何如此?當我們用想象力來描繪大人物的狀況時,幾乎都是對一種完美和幸福狀態(tài)的抽象的想象。正是這種狀態(tài)在我們所有的空想和虛幻的夢想之中,被概略地描述成自己一切欲望的終極目標。因此,我們對那些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的滿足保佑一種特殊的同情。我們贊同他們的一切愛好,并促成他們的一切希望。我們認為,任何損害和毀壞這種令人愉快的狀態(tài)的舉動都是令人遺憾的!我們甚至希望他們永存于世;并簡直不能想象死亡會最終結(jié)束這種完美的享受。
      
      這也是人類奴性的表現(xiàn),當我們中有一個人高高在上的時候,其他的人往往都會仰視他、崇拜他、寬容他,將他看做是自己的終極目標。為何專制的君主能夠享有神一般的權(quán)力和尊重,恰恰是因為人們把他當做是自己的終極愿望,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像君主一樣的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努力成為富人、大人物,走向社會的上層,只有這樣你的缺點才能被人包容;只有這樣你的另類會被理解為特立獨行;只有這樣你的放縱會被理解為風流不羈;只有這樣你的錯誤才能被別人寬容。
      
      我們?nèi)绾芜M行自我評判?
      
      生而為人,我們有豐富的感情,可以感到花草樹木、禽蟲蟻獸感受不到的情感,痛苦、快樂、興奮、頹廢、怯懦、勇敢、榮耀、溫柔……也正是因為這些情感,發(fā)自內(nèi)心的沖動,會讓我們做出和人類理性背道而馳的事情。我們?nèi)绾尾拍茉诶硇院透行灾g保持平衡?“如果我們不離開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離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動機,就絕不可能對他們做出全面的評述,也絕不可能對它們做出全面的評述,也絕不可能對它們作出任何判斷。”(P137)只有當我們假定自己是自己行為的旁觀者,并且用這種眼光來盡力想象這種行為會對我們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樣我們才能有更深刻的自我評判。別人的眼光是檢查我們自身的行為是否合宜唯一的鏡子。
      
      我們的情感總是由別人而不是自己引起的,當我們產(chǎn)生一種感情的時候,我們很快就會從別人的回應(yīng)之中知道他們是否贊許我們的感情。如果他們表現(xiàn)出贊許,我們就會感到高興;如果他們對此似乎有些厭惡,我們就會感到苦惱?!霸煳镏鞑粌H賦予他某種被人贊同的愿望,而且賦予他某種應(yīng)該成為被人贊同對象的愿望。前一種愿望,只能夠使他希望從表面上去適合社會;后一種愿望,對于使他渴望真正地適合社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P138)
      
      人類在社會中總是扮演者兩種角色,一個是旁人的審查者和評判者,另一個這是被審查和被評判者。“造物主把人變成了人類的直接審判員;造物主在這方面正如在其它許多方面一樣,按照自己的設(shè)想來遭人,并制定他作為自己在人間的代理者,以監(jiān)督其同胞們的行為?!闭且驗槿绱耍藗儾拍軌虮3掷硇院透行缘钠胶?,當我們受到感性的支配時,會根據(jù)別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不斷修正我們情感的強度,努力達到旁人能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霸谶@兩種不同的努力,即旁觀者努力體諒當事人的情感和當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緒降低到旁觀者所能贊同的程度這樣兩個基礎(chǔ)上,確立了兩種不同的美德。在前一種努力的基礎(chǔ)上,確立了溫柔、有禮、和藹可親的美德,確立了公正、謙讓和寬容仁慈的美德;而崇高、莊重、令人尊敬的美德,自我克制、自我控制和控制各種激情,產(chǎn)生于后一種努力之中?!?br />   
      我們追求的“美”可靠嗎?
      
      自從我們腦海中發(fā)展出了“美”、“強壯”這些抽象概念,人類社會產(chǎn)生了多少妒忌、虛榮和混亂啊。“美”這個本應(yīng)是最善良,最可愛,最應(yīng)當去追求的詞卻變得面目猙獰、陰森恐怖。“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種故事古今中外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yōu)榱嗣?,要裹小腳,要把女人的腳趾硬生生纏斷,擠壓變形。歐洲人嘲笑我們愚昧落后,然而他們卻為了細腰,用禮服摧殘女人的腰肢?,F(xiàn)代人為了“美”,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借助機器和科技,我們有更便利的方式去摧殘我們的身體。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我們所謂的“美”,這個“美”真的可靠嗎?
      
      “我們的美感所賴以產(chǎn)生的那些想象的原則,是非常美好而又脆弱的,很容易因習慣和教育而發(fā)生變化;但是,道德上的贊同與不贊同的情感,是以人類天性中最強烈和最充沛的感情為基礎(chǔ)的;雖然它有可能會發(fā)生一些偏差,但不可能完全被歪曲。”(P253)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美”并不是是真正的“美”,沒有任何穩(wěn)定性可言。今天我們的審美標準是大眼睛、高鼻梁,明天的標準可能就會不一樣。印第安曾有一個部落,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要用木板將頭部固定好,用力把頭部擠壓成正方體的外形,他們認為這是“美”,但是這在我們看來只是野蠻和無知。那么我們?nèi)绾伪WC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美”,在旁人看來不是無知和愚昧的表現(xiàn)。
      
      那么我們要追求的“美”應(yīng)該是什么?有一種美,可以穿越時空、永恒不變,那就是上帝之美,生命之美,它被上帝藏在我們生命最隱秘的角落,只有那些最智慧,最堅定的人經(jīng)過漫長的尋找、感悟才有可能找到。這種美是《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用生命追求的繪畫之“美”,是用生命激情澆鑄的美,是還原人性中最本質(zhì)、最原始的美,它不會改變,不會因為習慣和地域的變化出現(xiàn)不同,不僅是人類,連天神都會被這種美震撼、打動。我們?nèi)绾稳フ覍に??生命之美本來就孕育在生命之中,去享受生命的過程也就是發(fā)現(xiàn)生命之美的過程。不論是繪畫、寫作、舞蹈、歌唱還是簡簡單單的生活,只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體悟,都能或多或少的感悟到這種“美”。追求生命之美,不一定要刻意去尋找,好好的生活,把自己的喜歡的事情做到最好,達到“美”的要求,猛然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生命之美已在你生活之中。
      
      
  •     暫且不論這本書的翻譯!但是斯密在我心中就是神呀!神一樣的著作!什么成功學(xué)書籍!神馬其他~~~~~~~~你懂得 在這里是如此的渺?。∫苍S我真的是找不到形容詞了!因為 這本書在我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我詞窮了!@~@
  •     Two steps to apprehend some stuff. First,you must go through it in person,and then you get ride of it to be a stander-by
  •     寫下一點點的領(lǐng)悟
      同情別人,產(chǎn)生行為,利他。(倫理學(xué))
      同情自己,產(chǎn)生行為,利我。(經(jīng)濟學(xué))
      利我,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財富,社會進步,利他。
      
      書里面一段話:如果社會財富只聚集在少部分人手里,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不得人心的,必將造成社會的不穩(wěn)定。
      
      經(jīng)濟導(dǎo)致的財富分配不均,緩兵之計是要靠倫理學(xué)灌輸同情別人的理念,因此不能決不能讓心中的道德與法律毀滅,要讓它們頑強的生長。
  •   那是你買的有問題 。。。
  •   @三十功名塵與土,是....我不是特指此版本么....
  •   補充一點吧,雖說前面說不說專有名詞翻譯了,不過還是應(yīng)該把casuistry翻譯成,決疑論,而不是雄辯術(shù)。雄辯術(shù)的翻譯讓很多地方完全不知所云。
  •   商務(wù)的總還算好的。你且去看看中央編譯的。。。
  •   看了下P21的翻譯,完全是狗屁不通
  •   自然在先,還是人在先????
  •   上MOOC的非理性行為課,課前閱讀篇目有關(guān)于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還在啃啊。。。
  •   這個不能怪譯者,原文文風如此,即是是英語母語的人讀原著也會有你這種感覺。
  •   是嗎~不過確實可以理解那種翻譯的難度,一方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東西,但這種原汁原味又多少和中國人閱讀習慣相矛盾~很難取舍
  •   個人感覺謝版不如商務(wù)版譯得好。原文的句式雖然是西方的(廢話),但邏輯關(guān)系相當清楚;謝版的用詞比商務(wù)版要現(xiàn)代一些,但是邏輯性差一點。我讀謝版的時候經(jīng)常讀到一句要停下來想一下作者的意思,有時候還需要去翻原文才能理解。誤譯的話兩個版都有,有能力當然還是推薦看原文了。
  •   最近被這本書折磨的死去活來,若不是為了寫讀書報告,斷然不會拿著英文原版虐待自己。但是感受和你很相同,作者只是在羅列現(xiàn)實,一大堆的現(xiàn)實,羅列過來羅列過去還只是現(xiàn)實,作者并沒有說明原因,哪怕多舉幾個例證,反正說服不了我們的時候就再多說幾個現(xiàn)實,然后,然后就原地打轉(zhuǎn)繞過來繞過去繞不清楚了。。。。。。。。
  •   “在道德的是非上,作者認為一個行為,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不好的;要么是值得稱贊的,要么是值得譴責的;要么是令人舒適的,要么是令人反感的?!钡赖驴偸窃诒砻嫔嫌卸喾N表現(xiàn),以致于和那些值得譴責的行為混在一起。
  •   哈哈。讀完的感想何在?
  •   我花了一個星期的空余時間來讀這本書,呵呵,可能讀得太快了些,以至于閱讀時有些不能理解的就跳過去了,準備重讀下這部經(jīng)典。但是,老實說,很多內(nèi)容,似乎都可以從自己的經(jīng)歷和觀察中找到,道理也很淺顯,可是就不明白為什么斯密得這么繁瑣得來講述。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