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

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丁振祺 編譯  頁數(shù):385  字數(shù):195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陳恕    愛爾蘭文學(xué)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它包含著凱爾特文學(xué)和英愛文學(xué)兩個部分。凱爾特文學(xu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而英愛文學(xué)也有300年歷史。    富有想象力的凱爾特英雄傳奇、民間傳說、詩歌和歌謠有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為后世所矚目。    凱爾特文藝復(fù)興最初起源于威爾士和蘇格蘭。蘇格蘭詩人詹姆斯·麥克菲森“翻譯”的古代蓋爾語詩歌以及古代武士故事,開創(chuàng)了18世紀60年代崇尚古代凱爾特文化的新時期。他的《莪相作品集》(1765)把民間傳統(tǒng)和歷史融為一體,繼承并發(fā)揚了凱爾特文學(xué)傳統(tǒng),促進了愛爾蘭民族和地方文學(xué)的發(fā)展。    英愛文學(xué)是從17世紀開始形成的,它和凱爾特、蘇格蘭以及歐洲文化都有許多共同點,但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學(xué)傳統(tǒng)。    首先談?wù)動圻@個詞。它在政治上的含意是指居住在愛爾蘭、信奉新教的新興特權(quán)階層(Protestant Ascendency)或世襲的英國殖民者的后裔。他們從博因河戰(zhàn)役(Battle of the Boyne,1690)到19世紀中葉一直控制著愛爾蘭。在文學(xué)上這個詞的含意比較廣泛,它指的是用英語寫的愛爾蘭文學(xué)作品,它既包括這些殖民者后裔作家的作品,也包括既不信奉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又不是英國殖民者后裔的其他作家的文學(xué)。    英愛文學(xué)的形成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一、殖民地文學(xué)階段:從17世紀后期開始,出生在愛爾蘭并用英語寫作的作家不斷出現(xiàn),他們與信奉天主教的居民不同,大部分是信奉新教的英國殖民者的后裔。他們移居英國,把倫敦看成他們的文化中心,其作品從語言到主題與英國作家相似。但由于這些作家兼有兩種文化傳統(tǒng),所以和英國作家也有區(qū)別。他們的文學(xué)可以匯人英國經(jīng)典的主流,不僅在英國文壇上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英愛文學(xué)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這當(dāng)中有不少重要人物,如《格利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他是整個英語文學(xué)中最犀利的愛爾蘭諷刺作家。他在晚年回到愛爾蘭后,為愛爾蘭人民繼續(xù)仗義執(zhí)言。在《布商的信札》(The Drapier's Letters,1727)中,他揭穿了英國投機商伍德的陰謀。他的《一個溫和的建議》(A Modest Proposal)以獻策為名,揭露了愛爾蘭上層人物對平民百姓的無比殘酷。這篇深刻諷刺的文章已成為英國文學(xué)的經(jīng)典,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此外,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1670—1729)是英王朝復(fù)辟時期(1660—1688)最出色的風(fēng)尚喜劇作家之一,他突破了當(dāng)時戲劇作品矯揉造作、把宮廷生活理想化的框架,而以比較客觀的、輕松愉快的和幽默諷刺的手法,揭示了宮廷生活的腐敗。散文家理查德·斯蒂爾(Sir Richard Steele,1672—1729)以他描寫習(xí)俗的小品文成了英國啟蒙主義時期(從光榮革命到18世紀30年代)新的散文文學(xué)中崛起的一支新軍。戲劇家理查德·謝里登(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51—1816)則以他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出現(xiàn)在啟蒙主義后期的戲劇舞臺上。    19世紀初,民族獨立的斗爭高漲,在文學(xué)上,謳歌愛國領(lǐng)袖以及諷刺英國殖民當(dāng)局的政治歌謠十分盛行。如英國詩人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描寫吟涌詩人的《吟誦詩人》(The Bard,1757)、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描寫佃農(nóng)的《佃農(nóng)的周末夜》(The Cotter's Saturday Night,1786)以及瑪麗亞·埃奇沃思(Maria Edeeworth)和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的地方主義小說等,這標志著人們的民族意識在加強。    二、地方文學(xué)階權(quán)(1800—1842):在這40年中,文學(xué)的主要標志是:愛爾蘭民族文學(xué)形成前,以小說為代表的文學(xué)開始形成。在作家隊伍中除了有信奉新教的殖民者后裔作家,如瑪麗亞·埃奇沃思、摩根夫人(Lady Moran)外,還有像格里芬(Gerald Griffin)、班寧兄弟(Michael and John Banim)這樣的中產(chǎn)階級作家,甚至還有像佃農(nóng)出身的天才小說家威廉·卡爾頓(williamCarlleton)。這些作家的小說源自民間傳說,在英語文學(xué)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們描寫的那個邊遠、原始、怪癖、有魔力的凱爾特世界,對國內(nèi)外的讀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瑪麗亞·埃奇沃思的《拉克倫特堡》(Castle Rackrent)是愛爾蘭傳統(tǒng)中第一部有意義的小說,標志著愛爾蘭地方小說的開端。    三、獨立的民族文學(xué)階段(1842—1922):19世紀40年代后期,愛爾蘭又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們對愛爾蘭的社會、政治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民族意識發(fā)生了新的覺醒。1845年以后的大饑荒、1848年“青年愛爾蘭”武裝起義的失敗、1858年“愛爾蘭共和兄弟聯(lián)盟”(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的成立、60年代的芬尼運動……這都促使天主教和新教的民族領(lǐng)導(dǎo)人組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展開了反對英國統(tǒng)治的斗爭。    在文學(xué)領(lǐng)域里,和民族獨立運動遙相呼應(yīng),出現(xiàn)了托馬斯·戴維斯(Thomas Davis)這類作家。他們號召青年人到傳統(tǒng)的文化遺產(chǎn)中去開辟一個新的愛爾蘭文化基地。從此,以“青年愛爾蘭”為中心的詩歌蓬勃地開展起來。    30年代英國殖民者在愛爾蘭進行了土地測量。他們把愛爾蘭學(xué)者集合起來對愛爾蘭的地名和有關(guān)歷史進行調(diào)查。這個調(diào)查喚起了許多詩人的民族意識。詩人詹姆斯·克萊倫斯·曼根(James(:larenee Mangan,1803—1849)發(fā)表了他的《奧胡賽的馬圭爾頌》(O Hussey's Ode to the Maguire)和《黑色的羅莎琳》(Dark Rosaleen)等詩歌。塞繆爾·弗格森(Samuel Ferguson,1810—1886)根據(jù)民間故事和勇士傳奇寫成了《西部蓋爾族敘事詩》(Lays of the Western Gael,1865)利《康格爾》(Congal,1872),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世界。斯坦迪什·奧格雷迪(Standish O Grady,1846—1928)以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部愛爾蘭祖先生活斗爭的英雄歷史——《愛爾蘭歷史:英雄時期》(History of Ireland:Heroic Period,1878)。    道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1860—1949)主張通過復(fù)活愛爾蘭的傳統(tǒng)來振興文藝。他的詩歌集如《在爐火旁》(Beside the Fire,1890)和《康納赫特情詩》(Love Songs of Connacht,1893)等,語言簡潔、具體、形象,為通俗詩歌的創(chuàng)作樹立了榜樣。他是文藝復(fù)興運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喬治·拉塞爾(George Russell,1867—1935)自稱AE,也是文藝復(fù)興運動初期很有影響的詩人。他的詩歌集《還鄉(xiāng)隨想曲》(Homeward Song by the Way,1894)和《大地的氣息和其他詩歌》  (Tile Earth Breath and OtherPoems,1897)奠定了他神秘詩人的地位。    威廉·巴特勒·葉芝(W.B.Yeats,1865—1939)是19世紀末愛爾蘭文藝復(fù)興運動的杰出領(lǐng)導(dǎo)人,也是一位著名詩人和劇作家。在文學(xué)上,他選擇了弗格森和奧格雷迪根據(jù)神話創(chuàng)作的道路。他的長詩《奧辛漫游》(TheWanderings of Oisin,1880)、詩集《神秘的玫瑰》(The Secret Rose.1893)和散文《凱爾特朦朧》(Celtic Twilight,1893)都是以歷史和民間傳說為依據(jù)寫成的。他以農(nóng)村現(xiàn)實和民間的想象創(chuàng)作了《霍里汗之女凱瑟琳》(Cathleen M Houlihan,1902)。這個劇本給抗英的愛國者以巨大的鼓舞。    新一代詩人相繼涌現(xiàn),改變了過去詩歌神秘和朦朧的基調(diào),以現(xiàn)實主義的筆調(diào)來寫詩,從而使詩歌能更好地反映農(nóng)村的生活和社會的現(xiàn)實。他們中間有帕德里克·科拉姆(Padraic Colum,1881—1972)、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1879一1944)、詹姆斯·斯蒂芬斯(James Stephens,1882—1950)、謝默斯·奧沙利文(Seamus O Sullivan,1879—1958)、戈加蒂(Oliver StJohn Gogarty,1878—1957)、鄧薩尼爵士(Lord Dunsany,1878—1957)、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以及三位復(fù)活節(jié)起義的領(lǐng)袖:帕特里克·皮爾斯(Patrick Henry Pearse,1879—1916)、托馬斯·麥克多納(Thomas MacI)onagh,1878—1916)和約瑟夫·普倫基特(Joseph Mary Plunker,1887—1916)等。    文藝復(fù)興運動最顯著的成就表現(xiàn)在戲劇上。愛爾蘭本土的戲劇發(fā)展較晚,凱爾特語中沒有戲劇傳統(tǒng),中世紀教會和行會演出的奇跡劇形式上都是英國的,到了18世紀戲劇才有所發(fā)展,大部分愛爾蘭作家都在英國施展了他們的才華??蹈窭锓?、法夸爾、戈德斯密斯、謝里登在17世紀英王朝復(fù)辟時期和18世紀英國戲劇歷史上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到了19世紀,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和蕭伯納(George Betnard Shaw,1856—1950)又成了倫敦戲劇舞臺上顯赫的人物。蕭伯納的諷刺劇《武器和人》(Arms and the Man,1894)轟動了倫敦舞臺,影響極大。王爾德的風(fēng)尚喜劇《認真的重要》(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被認為是繼康格里夫和法夸爾的戲劇傳統(tǒng)以來最完善的一部劇作。在愛爾蘭本土,葉芝的《凱瑟琳女伯爵》(The Countess Cathleen)和馬丁(Edward Martyn,1859—1923)的《石南荒野》(The Heather Field)1889年在安辛特音樂廳的成功演山,揭開了愛爾蘭戲劇運動的序幕。    葉芝、馬丁、格雷戈里夫人發(fā)起這場戲劇運動,正是因為他們對愛爾蘭當(dāng)時的戲劇狀況十分不滿。商業(yè)性戲劇占據(jù)戲劇舞臺,而真正嚴肅的戲劇卻得不到上演的機會。他們迫切地感到愛爾蘭戲劇必須要有真正有藝術(shù)價值的愛爾蘭題材,也必須改變過去英國戲劇舞臺上愛爾蘭人物的形象,如衣衫襤褸、愛吹牛的愛爾蘭流浪漢。葉芝還主張戲劇語言的鮮明、樸素和高尚,希望能恢復(fù)那種有詩歌想象的戲劇。1904.年他們共同創(chuàng)建了阿比劇院,給有才華的愛爾蘭作家提供了發(fā)揮他們才能的場所,使他們脫穎而出。從此一大批劇作家出現(xiàn)在阿比劇院的舞臺上,如喬治·莫爾(George Moore,1852一1933)、艾麗斯·米利根(Alice Milligan)、AE、詹姆斯·卡曾斯(James Cousins)、帕德里克·科拉姆(Padraic Colum)、謝默斯·麥克馬納斯(Seamus MacManus)等。劇院也培育了像辛格(J.M.Synge)和奧凱西(Sean O Casey)這樣負有盛名的劇作家。    19世紀后半葉的小說并不活躍,也沒有多大的創(chuàng)新,但謝里登·勒法紐(Sheridan Le Fanu)的哥特派小說和威廉·阿林厄姆(william Arlingham)的詩體小說是個例外。女作家薩默維爾和羅斯(Edith Somerville,1858—1949:Martin Ross,1862—1915)沒有參與文藝復(fù)興運動,她們的作品是獨具一格的。她們合寫的《真正的夏洛蒂》(The Real Charlotte,1894)反映了愛爾蘭農(nóng)村半封建制度開始瓦解時地主和佃農(nóng)的關(guān)系。描寫大戶人家成了19世紀末愛爾蘭小說的中心主題之一。    愛爾蘭文藝復(fù)興的創(chuàng)作優(yōu)勢在詩歌和劇本,但是到了20世紀初,散文、小說開始發(fā)展起來?,F(xiàn)代愛爾蘭小說可以說是從喬治·莫爾和詹姆斯·喬伊斯開始的,又相繼在20和50年代的兩代人中得到了進一步穩(wěn)定的發(fā)展。    民族獨立后的愛爾蘭作家都是革命的產(chǎn)物,因此他們和國家、革命事業(yè)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的作品主題也與國家的命運和前途緊密相關(guān)。莫爾(George Moor,。)的《關(guān)于婦女的戲劇》(A Drama in Muslin,1886)就是一部反映婦女地位和多種形式的社會不公問題的小說。人們認為,他在屠格涅夫《一個運動員的札記》啟迪下寫成的《未開墾的土地》(Untilled Field,1903)標志著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誕生。    喬伊斯是真正把小說藝術(shù)推向前去的人。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Young Man,1916)可以看成是他對語言、體裁、象征技巧的進一步探索。其杰作《尤利西斯》(Ulysses,1922)則可以看做是這種探索的光輝結(jié)晶。他成功地采用了“意識流”的技巧,為荒誕派學(xué)者的研究展示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繼喬治·莫爾、詹姆斯·喬伊斯、詹姆斯·斯蒂芬斯之后,又出現(xiàn)了丹尼爾·科克里(Daniel Corkery,1878—1964)、謝默斯·奧凱利(Seamus O' Kelly,1881—1918)等知名小說家。    四、現(xiàn)代階段:愛爾蘭經(jīng)歷了長期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特別是1916年的復(fù)活節(jié)起義,終于擺脫了英國的統(tǒng)治,在1921年宣告成立了自由邦,本地信奉天主教的資產(chǎn)階級取代了信奉新教的英愛新興特權(quán)階層的統(tǒng)治。他們對作家采取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天主教會更是如此,他們把矛頭指向作家。1929年通過的文學(xué)出版物審查法(The Literary Censorship Act of 1929)就是一個例證。1922年由于派別分歧所導(dǎo)致的愛爾蘭內(nèi)戰(zhàn),影響了整整一代愛爾蘭作家。在文學(xué)上,內(nèi)戰(zhàn)前愛爾蘭作家傾向浪漫;戰(zhàn)后,愛爾蘭的作家則傾向于保守,其原因就在于作家難以把握這個動蕩不定的社會。他們對社會的不滿表現(xiàn)在作品中往往有一種冷嘲的基調(diào)。    30年代較有影響的詩人有克拉克、卡瓦納、麥克多納、麥克尼斯等??死?Austin Clarke,1896—1974)的不少詩歌都針砭了令人窒息的作品審查制度,描寫了靈與肉、藝術(shù)解放和教會壓迫之間的沖突??ㄍ呒{(Patrick Kavanagh,1904—1967)最有雄心的長篇敘事詩《大饑荒》(The Great Hunger,1942)表現(xiàn)了—個愛爾蘭農(nóng)村的單身漢的不幸遭遇,他的文化、物質(zhì)、性生活等等,一切都被剝奪了。其他詩人還有多納·麥克多納(Donagh MacDonagh)、帕特里克·麥克多納(Pattrick MacDonagh)、帕德里克·法倫(Padraic Fallon)、羅伯特.費倫(Robert Ferren)等。他們?nèi)砸詯蹱柼m的素材、愛爾蘭的傳統(tǒng)模式寫詩。流亡國外的北愛爾蘭詩人路易斯.麥克尼斯(Louis MacNeice,1907—1964)、威廉·羅杰斯(William Robett Rodgers,1909—1969)雖然住在倫敦,但仍用愛爾蘭的題材寫詩。約翰·休伊特(John Hewitt,1907—1987)退休后從英國回到北愛爾蘭,仍堅持以阿爾斯特英國移民后裔的身份進行創(chuàng)作。    在50年代,托馬斯·金塞拉(Thomas KinseIla,1928—  )以大量的詩歌而名聲遠揚。和他同代的作家有理查德·墨菲(Richard Mmphy,1927—  )、約翰.蒙塔古(John Montague,1929—  )、安東尼·克羅寧(Alathony Cronin,1928—  )、尤金·沃特斯(Eugene Watters,1919—1982)、肖恩·露西(Sean Lucy,1931—  )、巴茲爾·佩恩(Basil Payne,1928—  )、布倫丹·肯內(nèi)利(Brendan Kennelly,1936~)等。    到了60年代,在北愛爾蘭出現(xiàn)了一批很有才華的詩人,如謝默斯·希尼(Seamus}teaney,1939—  )是阿爾斯特詩派的帶頭人。其他詩人有邁克爾·朗利(Michael Longley)、德里克·馬洪(Derek Mahon)、謝默斯·迪恩(seamus Deane)、詹姆斯·塞門斯(James Simmons)、弗蘭克·奧姆斯比(Frank ormsby)和保羅·馬爾杜恩(Paul Muldoon)等。在愛爾蘭南部的詩人有伊萬·博蘭(Eavan Boland)、邁克爾·哈特尼特(Michael Hartnett)、康利斯·埃利斯(Conleth Ellis)等。    30年代英愛戲劇家中,除了奧凱西還有保羅·卡羅爾(Paul Vincent Carroll,1900—1968)、邁克爾·莫洛伊(Michael Joseph Molloy,1917—1994)和沃爾特·梅肯(Walter Macken,1915—1967)等。到了50年代,一批像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布倫丹·貝漢(Brendan Behan)、約翰·基恩(John B.Keane)、休·倫納德(Hugh Leonard)、布賴恩·弗里爾(Brian Friel)等優(yōu)秀劇作家就更令人矚目。他們的題材新穎,技巧也有很大突破,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戲劇的特色。貝克特是現(xiàn)代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他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1953)并沒有吸引人的情節(jié),對話也很少,但卻取得了驚人的效果,表現(xiàn)了人生在凄涼、荒誕的世界里短暫而無意義。    在小說方面,30年代的小說總的說來仍偏向保守。雖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在1922年已經(jīng)出版,但它并沒有影響到弗蘭克·奧康納和利亞姆·奧弗萊厄蒂(Liam O Flaherty,1896—1984)的小說體系。試驗性小說還是后一個時期的事,是屬于弗蘭·奧布賴恩、塞繆爾·貝克特和更年輕一代人的事。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作家本身。他們過分地關(guān)注人際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他們過多地注重環(huán)境,而又處在一個迅速變化和難以捉摸的社會里,這就使他們很難把握自己的愛和恨;他們在孤立主義約束人們思想的社會里,也遇到了各種難以逾越的障礙,這就使得小說無法得到真正的繁榮。一些長篇小說家轉(zhuǎn)向?qū)懚唐≌f,因為短篇小說可以避免涉及影響人物的環(huán)境和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而且它能迅速地捕捉生活,對事件作出反應(yīng)。因此短篇小說在革命后期得到很大的發(fā)展。    奧弗萊厄蒂除了寫下了反映他在阿蘭群島的生活的《黑色的靈魂》(The Black Soul,1924)、歷史性小說《饑荒》(Famine,1937)、反映革命時期斗爭的《告密者》(The Informer,1925)外,還寫下了許多短篇小說。他特別擅長描寫島上生活、節(jié)日禮儀、動物和人類的活動。伊麗莎白·鮑恩(Elizabeth Bowen,1899—1973)寫的《鮑恩庭院》(Bowen's Court,1942)表達了她對愛爾蘭生活的眷戀和對祖國的同情。法蘭克·奧康納(Frank O Connor,1903—1966)以他反映英愛戰(zhàn)爭的《民族的客人》和描寫兒童心理的《戀母情》等優(yōu)秀短篇而被人們稱為短篇小說的大師。肖恩·奧費朗(Sean O'Faolain,1900—1991)以英愛戰(zhàn)爭的愛爾蘭內(nèi)戰(zhàn)為背景,寫下了《仲夏夜的瘋狂》(Midsummer Night Madness,1932)、《一袋銅幣》(A Purse of Coppers,1937)等短篇小說集。拉文(Mary Lavin,1912—1996)的小說表面上看來是描寫中產(chǎn)階級舒適富裕的生活,但她真正關(guān)心的是中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念。她以外柔內(nèi)剛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中產(chǎn)階級價值觀的庸俗和脆弱的本質(zhì)。    如果說30年代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夜》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學(xué)形式,開辟了語言試驗的新領(lǐng)域,那么貝克特的《墨菲》(Murphy,1938)和奧布賴恩(Flann O' Brien)的《雙鳥嬉水》(At Swim Two Birds,1939)則是以不同的荒誕派小說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小說模式。貝克特的小說《墨菲》被認為是20世紀的杰作,他因為“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xiàn)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而獲得1969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奧諾蘭(BrJan O' Nolan,1911—1966)的筆名奧布賴恩更為人們熟悉,他的小說《雙鳥嬉水》一開始,講故事的人就告訴讀者他要寫三個故事,然后三個故事在同一層次上相互交叉、平行地向前發(fā)展,最后匯合到一起結(jié)束。這和傳統(tǒng)的小說在技巧上大相徑庭,頗有新意。    到了50年代,愛爾蘭社會又有了很大的改觀,除了政府領(lǐng)導(dǎo)層的更換之外,年輕的一代接替了那些為民族獨立作出貢獻的老一代,一批新的作家也成長起來。他們大都在二三十年代出生,沒有老一輩革命理想的束縛。特別是二次大戰(zhàn)后,歐洲和北美洲社會的迅速變化,使更多的人把目光轉(zhuǎn)向世界。他們中間不少人到國外——英國、美國、歐洲大陸和非洲去尋找他們的事業(yè)。布賴恩·穆爾(Brian Moore,1921—1999)是這一時期典型的愛爾蘭小說家。他生活在國外,但意識到自己民族的根,把愛爾蘭的背景和世界的前景看得一樣重要。這個時期小說的另一特點是強調(diào)個人和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如埃德娜·奧布賴恩(Edna O'Brien)的小說就著重描寫人物與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和教育的決裂,以及在現(xiàn)實面前要做出抉擇的心態(tài)。人物經(jīng)過反思、懷舊,最后懷著痛苦的心情回到兒童時代所生活的故土。探索自我的小說還有約翰·麥加恩(John McGahern)的小說《警察局生涯》(The Barracks)。50年代后的作家不像老一輩作家期望通過歷史尋求答案,或是借助歷史使問題顯得更清晰,他們并不認為探索歷史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如朱莉婭·奧費朗(Julia O' Faolain)的《墻壁里的女人》(Women in the Wall,1975)就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歷史性小說,而是通過一個混亂的社會,表現(xiàn)人物的心態(tài),探索長期存在于人類本性中的那些似非而是的東西。    當(dāng)代愛爾蘭小說家的境況要比35年前的條件好得多,而且他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首先,他們可以更集中地、忠實地、直率地表現(xiàn)人的情感,反映人類錯綜復(fù)雜的本性,而不必過多地顧慮它的性質(zhì)和社會后果;其次,基于對人類本性無論在哪一個階段都無多大改變的認識,他們對過去采取了更加懷疑的態(tài)度;再者,作家采用了更加活潑的創(chuàng)作形式和手法:零散的結(jié)構(gòu)、不連貫的歷史、幻想和幻覺——一切喬伊斯以后小說家的手法都用上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無論在人物、背景、主題、隱喻等方面,都擺脫了狹隘的地方主義而面向世界。這都說明當(dāng)代愛爾蘭小說已邁出了新的一步,正在健康地向前發(fā)展。    愛爾蘭文學(xué),特別是愛爾蘭文藝復(fù)興時期以來的作品早就被中國人民所喜愛,如葉芝、辛格、格雷戈里夫人的作品在20世紀20年代就被魯迅、茅盾、郭沫若介紹到中國來。其中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不僅被學(xué)習(xí)英語的學(xué)生搬上舞臺,而且在30年代還被改編成中國話劇《三江好》在國內(nèi)上演,給抗日斗爭的中國人民很大的鼓舞。解放后,奧凱西的劇本也被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近年來,中國學(xué)者對喬伊斯、貝克特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這說明中國的文學(xué)愛好者對愛爾蘭文學(xué)的持久興趣。    現(xiàn)在云南人民出版社把一套《愛爾蘭文學(xué)叢書》獻給大家,其中包括《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奧凱西戲劇選》、《王爾德唯美主義作品選》、《蕭伯納戲劇集》、《貝克特選集》、《喬伊斯詩歌·劇作·隨筆集》、《葉芝抒情詩選》等,相信這些經(jīng)典一定會引起廣大讀者更廣泛的興趣。

內(nèi)容概要

  愛爾蘭文學(xué)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它包含著凱爾特文學(xué)和英愛文學(xué)兩個部分。凱爾特文學(xu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而英愛文學(xué)也有300年歷史。富有想象力的凱爾特英雄傳奇、民間傳說、詩歌和歌謠有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為后世所矚目。
  凱爾特文藝復(fù)興最初起源于威爾士和蘇格蘭。蘇格蘭詩人詹姆斯·麥克菲森“翻譯”的古代蓋爾語詩歌以及古代武士故事,開創(chuàng)了18世紀60年代崇尚古代凱爾特文化的新時期。

書籍目錄

遠古時代
杜倫三兄弟尋寶還債記(第一個悲劇故事)
米迪爾和伊泰娜
利爾的子女(第二個悲劇故事)
庫赫林時代
康諾爾·麥克·內(nèi)薩怎樣當(dāng)上烏爾斯特國王的《庫爾尼奪牛戰(zhàn)記》的前事
庫爾尼奪牛戰(zhàn)記
1.枕邊戰(zhàn)
2.庫赫林堅守北谷孤軍御敵
3.庫赫林和瑪伊芙的戰(zhàn)地談判
4.與費迪亞的搏斗
5.烏爾斯特覺醒了
6.公牛之戰(zhàn)
烏斯那契三兄弟的命運(第三個悲劇故事)
庫赫林之死
國王弗格斯·麥克·利德和小小人
芬恩和芬安納勇士團時代
年輕的芬恩
芬恩怎樣成為芬安納勇士團的首領(lǐng)的
芬恩和芬安納勇士團
奧依辛的母親
追捕特莫德和格拉尼婭
奧依辛到了長生不老的樂土
爐邊故事
黑帽俠盜
1.國王柯那爾的馬群
2.三個中了邪術(shù)的少女
3.十三只兇殘的野貓
4.奸詐的徒弟
5.三個巨妖
古冢的穹殿
安托埃王的三個兒子
驕傲的公主
金國之鳥
杰拉德伯爵的邪術(shù)
巨人和小人
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杜倫三兄弟尋寶還債記 (第一個悲劇故事) 兩千年以前,愛爾蘭島上居住著這樣一個民族,他們是神和神的子孫,面龐上容光煥發(fā),舉止灑脫,秀麗無比。他們酷愛詩歌、音樂和人的體態(tài)美。這些優(yōu)美的佳人都是達娜女神的后代,所以史稱達娜人。 在那時候,愛爾蘭屢屢受到一股叫做福莫林人的兇殘的海盜的侵襲。這股海盜,從北方濃霧繚繞的國土上越海而來,趕走牛羊,蹂躪家園,還把沉重的賦稅強加在達娜人身上。用來把小麥磨成面粉的每一塊石磨,揉生面團的每一只木盆,烤面包的每一塊石板,年年都要納稅,不得有誤。除此以外,福莫林人還要征收人頭稅,每人每年得交納一盎司的金子。如果有人膽大妄為不予理睬,那他的鼻子就會被毫不憐惜地從臉上割下來。 毒眼巴勒是福莫林人的君主,殘暴成性,愛爾蘭島上的人對他萬分畏懼。他只有一只眼睛,但是這只眼睛像利劍般十分厲害,只要對敵人瞧一眼,對方就倒下死了,好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如今巴勒老了,那又大又松弛的眼瞼皮耷拉著,蓋在那只陰森可怕的毒眼上。如果想毀滅對方,他的臣民得用滑車和繩索把眼瞼吊起,然后再調(diào)節(jié)眼光的方向才能行。愛爾蘭島上的居民,在他們的國王銀手紐安達統(tǒng)治下,被迫決定每年納稅進貢,換取屈辱和安寧,放棄了反抗這么強大的敵人的念頭。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壓迫者的殘酷欺榨的憤恨心情,與日俱增,日夜盼望有一位英勇的首領(lǐng),能率領(lǐng)他們驅(qū)走入侵者,贏得自由和獨立。 正在這些年月里,愛爾蘭出了一個年輕的勇士,名字叫長臂盧夫。雖然他的確由達娜人所生,但卻是由費羅人撫養(yǎng)長大的。成年以后,盧夫離開費羅人的國土,帶來了兩件有魔法的稀世寶物。其中一件叫“掃浪艇”,是海神馬納南的驅(qū)馳工具。這艘“掃浪艇”能理解主人的思想和意向,既能航行在海上,也能在陸地上飛越,速度像三月的清風(fēng),瞬間即逝。另外一件寶物是一把利劍,取名叫“回答者”。這把劍犀利無比,削鐵如泥。正當(dāng)人們對推翻福莫林人的殘暴統(tǒng)治感到絕望的時刻,有些人私下里低聲耳語,紛紛議論說,愛爾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了不起的美貌的年輕人。他的臉容像落日的光輝,彩霞滿面;他行走莊重而灑脫,像威武的神一樣。盧夫的名聲迅速傳遍四面八方,全國上下的話題全都轉(zhuǎn)到他身上,談?wù)撍⒂碌臉I(yè)績和魁梧健美的體魄。他的名聲愈來愈大,甚至到現(xiàn)在彩虹還被稱作盧夫的腰帶,銀河——那是在結(jié)著銀霜的黑夜越過天空的群星璀璨的小路——也被賜作盧夫的飾鏈的佳名。 就在盧夫的名字掛在每一個人的嘴唇上時,每年向福莫林人交稅納貢的日子到了。國王紐安達和大臣們像通常一樣等候在靠近達拉宮(最高國王的宮殿的烏斯那契山上。他們等候巴勒的收稅官來取錢。這些朝廷要人坐著,忽然看見魔法變成的豬。即使我們把這些豬都殺了,我們要的那一只還可能從我們鼻子底下逃了?!?“虧你們說得出這話?!辈假嚩鹘涌谡f?!澳銈冊跁豪飳W(xué)的功課真糟,居然不會在一般的自然豬中分辨出一只由魔法變成的豬?!辈假嚩髂贸鲆桓Ч?,擊了他們一下,將他們變成兩只敏捷的獵狗,能疾跑如飛。獵狗一顯形,立刻撲向由魔法變成的豬,狂吠不停。 那只偽豬向一片小樹林奔去,后面兩只獵狗緊追不舍。正當(dāng)偽豬快閃入林中的節(jié)骨跟上,布賴恩擲出一支梭標,不偏不倚刺穿偽豬的軀體。受了傷的偽豬用人的聲音說話了,乞求饒命。布賴恩拒絕了。 于是,偽豬要求在被殺死之前恢復(fù)人形,這一點布賴恩準許了。 凱埃恩現(xiàn)出自己的原形后,說: “現(xiàn)在,我作為一個人請求赦免一死,大敵當(dāng)前,趕走福莫林人是頭等大事。如果你們殺了我,今后你們要償還殺了一個人的血債的,而不是殺了一頭豬的。還有,我得提醒你們,今后你們因殺了我而得到的懲罰要比以往殺了任何人所得到的懲罰大得多。不管你們用什么刀器殺我,這刀器都會疾呼,告訴我兒子長臂盧夫有關(guān)你們的罪孽。” “我們不用刀殺你,只用路邊的石塊就行了?!辈假嚩髡f。 就這樣,杜倫的三個兒子動手了。他們把石塊接二連三地向凱埃恩扔去,一直到對方倒在地上臂斷腿折后方才罷休。凱埃恩已經(jīng)斷了氣,遍體傷痕,血肉模糊。三兄弟一齊動手,把尸體淺淺埋了,前往參加抗擊福莫林人的戰(zhàn)斗行列。 在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經(jīng)過一番廝殺,盧夫和他的部下靠了費羅來的勇士的協(xié)助,擊潰了入侵者,把他們趕回到霧氣濃重的北方老巢去了。戰(zhàn)斗結(jié)束以后,盧夫把本氏族人員召來,探詢父親凱埃恩的情況。大家說,戰(zhàn)斗開始前夕,凱埃恩往北面去召集費羅人的軍隊了。從那以后,一直沒有見“我知道,他已經(jīng)不在人間了,”盧夫說,“我發(fā)誓,查不出他是怎么死的,我決不進食。” 此后,盧夫踏勘了最后一次見到父親的地方,又去了凱埃恩遇見杜倫三兄弟的穆爾西姆平原?;囊爸?,地上有一堆石子大聲招呼盧夫,把杜倫三兄弟怎樣殺死他父親的經(jīng)過一一告訴了他。 盧夫停止了前進,命令手下的士兵把石堆扒開來,看看父親是怎樣被殺害的。 遺體從土中抬了出來,大家一看,嚇一跳,一片血肉模糊,慘不忍睹。

后記

本書根據(jù)“Irish Sagas and Folk—tales”。直譯應(yīng)為《愛爾蘭的英雄傳奇故事和民間故事》。根據(jù)內(nèi)容,本書主要收集發(fā)生于基督教傳人愛爾蘭之前的一些英雄傳奇故事,所以現(xiàn)在縮譯為《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    首先,向讀者簡略介紹一下我們這本書中武藝超群、膽略過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們登場演出的舞臺,也就是愛爾蘭的地理環(huán)境。愛爾蘭位于歐洲大陸的最西北端,北緯51.5°—55.5°之間。全島84,421平方公里,南北最長處486公里,東西最長處275公里。島的東面隔愛爾蘭海與英國相鄰,最狹處僅17,6公里。由于這一地理因素,愛爾蘭歷來與英國在各個方面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愛爾蘭島沿海四周幾乎被1,000米以下的群山環(huán)抱,中央平原覆蓋著眾多的沼澤和湖泊。愛爾蘭島雖然緯度與我國黑龍江省北部相當(dāng),但因受墨西哥灣暖流(由墨西哥灣向北流至大西洋的水流)的影響,加上島上任何一個地方離海洋都不超過115公里,氣溫受到海洋調(diào)節(jié),所以全島終年氣候溫和,1—2月平均氣溫4℃—7℃,7—8月平均氣溫14℃—16℃。    數(shù)千年以前,島上森林茂密。沼澤地區(qū)和低地的植被主要是各種蘚類、石南和薹類植物。特別是各種石南屬植物,曠野中到處有。這是一種十分低矮的常綠灌木,開淡紫色或白色的鈴狀小花。綠林好漢對石南有一種好感。我國古時說的“落草為寇”,在愛爾蘭和英國蘇格蘭則稱“落石南為寇”。在愛爾蘭發(fā)現(xiàn)的鳥類有380種。各種鵝類自遠古時代就在愛爾蘭島棲息,而且每年冬天成群的白胸鵝自格陵蘭和冰島飛來越冬,使沼澤湖泊地區(qū)更加熱鬧。哺乳類動物中,牛、馬、羊、狗、鹿、兔等在這個一度草木濃密的土地上極易繁殖;島上沒有虎、豹等天敵,更為這類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條件。    這樣的環(huán)境,在我們的這本書中是英雄們競獻武藝的場所,世界聞名的愛爾蘭馬和狼狗是英雄們狩獵的幫手,鹿、兔等則成了狩獵的對象和犧牲品。    其次,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如何呢?    史學(xué)家認為,愛爾蘭在公元前7,000—9,000年就出現(xiàn)了人類,主要居住在沿海和河口,過著原始人的生活。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人來到愛爾蘭,他們懂得耕作技術(shù),會制陶器。后來,從地中海移來了菲爾博耳格人,并且?guī)砹饲嚆~器制作技術(shù)。公元前350年前后,凱爾特人從中歐越海直接來到愛爾蘭,征服了當(dāng)?shù)氐姆N族,把愛爾蘭稱為艾侖。凱爾特人身材魁梧,頭發(fā)金黃,粗獷好斗。他們以自己的信仰、政治和藝術(shù)同化了當(dāng)?shù)氐姆N族。一直到今天,愛爾蘭是一個凱爾特人為主的國家。    但是,在民間流傳的卻是另一種說法。人們相信,在亞歷山大大帝時代(前356—前323年)之前,島上生活著具有神的力量的優(yōu)等種族達娜人,黑頭發(fā)的矮小的菲爾博耳格人和兇狠的大個子福莫林人。后來,西班牙王米勒的三個兒子赫利門、希伯和艾萊進攻愛爾蘭,從達娜人手里攫取了這個富饒的島嶼。從此以后,愛爾蘭人中的王族都稱自已是米勒的子孫。本書中遠古時代的三個故事是以上述傳說為背景的。    愛爾蘭全島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統(tǒng)一的獨立的國家。在凱爾特人統(tǒng)治下,全島共有150個左右的大小王國,分別從屬于五個較大的王國:烏爾斯特、康諾特、芒斯特,南倫斯特和北倫斯特;這五個王國的君主中最強大的(史稱最高國王)每隔一定的年限召開全島大會,各個較小的王國的國王前來覲見和歡宴,舉行競技活動和吟唱活動。最高國王對其他王國在軍事上和行政上沒有管轄權(quán),但全島大會對整個愛爾蘭統(tǒng)一的宗教、藝術(shù)、法律和語言卻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本書中提到的達拉山上的達拉宮在歷史上確實存在,是當(dāng)時康諾特國王擔(dān)任最高國王召開全島大會的地點。    在愛爾蘭歷史上,有三件事影響深遠。    1.基督教的傳人:公元432年,古羅馬帝國的公民圣帕特里克受教皇派遣,將基督教信仰和教會制度傳人愛爾蘭。在此以前,凱爾特人信仰德洛伊教,德洛伊教是多神教,不同的神司不同的工作。傳說德洛伊教祭司(也稱巫師)會各種法術(shù),因此備受人們敬畏?;浇虃魅撕螅捎谑ヅ撂乩锟说姆e極活動和以后的傳教士的努力,基督教文化迅速擴展,人們紛紛皈依。到今天,愛爾蘭共和國的居民中有96%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2.諾曼人的入侵;諾曼人在征服英格蘭和威爾士后,1169年開始入侵愛爾蘭。侵略者最初在東南部沿海建立立腳點,以后逐步向西向北擴張,一直到1798年愛爾蘭才被大不列顛正式并吞。但是,反英勢力從來沒有間斷過。據(jù)統(tǒng)計,僅在1880年,全島發(fā)生過2,590起農(nóng)民暴動。最后,英國政府被迫在1921年同意成立愛爾蘭自由邦。烏爾斯特有六個郡仍歸英國,改稱北愛爾蘭。    3.1848年大饑荒: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后期愛爾蘭土豆連續(xù)幾年嚴重欠收,發(fā)生了大饑荒。短短三四年時間里,餓死一百萬人,三百萬人靠生產(chǎn)自救和賑施過日子。人們離鄉(xiāng)背井,遠渡重洋,前往美洲和澳大利亞謀生。1841年全島有人口650萬,到1921年僅剩300萬左右了。    這三件歷史大事在本書的有些故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凱爾特人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在愛爾蘭島定居下來以后,強大的古羅馬帝國無意征服愛爾蘭,所以在基督教傳人前的八百年的時間內(nèi),凱爾特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著。如果我們能回到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一個放牧和農(nóng)業(yè)耕作混雜的社會里,這樣的生產(chǎn)方式一直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社會各階層分明,劃分為封建貴族、佃農(nóng)、自由農(nóng)和手工業(yè)勞動者。各大小王國為了保衛(wèi)和擴張領(lǐng)土,贍養(yǎng)了一批武士。除此以外,社會上還有一個特殊階層,這就是德洛伊祭司和吟游詩人。    島上,無論哪一個王國,從國王的座椅到任何一個方向的邊境,都不超過一天步行的路程。十分不健全的行政管轄由國王親自掌握。因此,在許多活動中,國王和社會全體成員的接觸和聯(lián)系比較多,特別在各種文藝性娛樂活動中尤其如此。    所謂吟游詩人又分為詩人、歷史紀事講述者、唱誦詩人和說書人,他們之中,有的有固定的住處,創(chuàng)作活動得到王室的贊助。生活有保障,有的到處漂泊,過著不安定的生活,成為流浪詩人和江湖藝人。在國王和貴族的城堡內(nèi),受過訓(xùn)練的詩人隨著豎琴的伴奏詠唱頌文和贊詞,有的自彈自唱,有的還會跳起舞蹈動作來,有的自己不唱由專門的歌手來唱,作者在一旁諦聽。各種類型的說書人講述神話、英雄傳奇故事、寓言和人物軼事,講的過程中有增有刪,有時一面編一面講。配合詠唱和說書的樂器不僅有豎琴,還有長笛、短笛和喇叭。這里,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描寫切實,形象生動,語言素樸有力,曲調(diào)多變,音樂和文學(xué)緊緊糅合在一起——但全都是口頭流傳的。    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用來書寫的唯一的文字——歐甘文字——很簡單,只有劃和勾,刻在石塊或木樁的邊緣,作為墓碑的銘文。歐甘文字因為太簡單,很難用來記錄各種各樣的民間文學(xué)作品。只有到了基督教傳人愛爾蘭之后,約在六世紀中葉,為了在愛爾蘭人中間傳播基督教的教義,有人(很難知道是誰)根據(jù)拉丁文創(chuàng)造了愛爾蘭語(也即愛爾蘭凱爾特語,以區(qū)別于蘇格蘭凱爾特語)的文字。這種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沒有想到會有另外的意料不到的結(jié)果,即詩人們和先哲們用它來記錄愛爾蘭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史詩、法律、家譜和編年史。    這里所說的詩人,原文是filidh,其單數(shù)形式是fili。英語譯作poet,其實fili的含意遠超過詩人。他們諳熟的韻文,和德洛伊教祭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德洛伊教衰落后,祭司的某些職務(wù)(基督教沒有完全取代掉的)由詩人執(zhí)行。    詩人是國王的參謀和顧問,有時還起諫臣的作用。他們贊揚國王的德行,為國王的施政辯明,同時勾劃一個賢明君主的形象,讓國王仿效。詩人在文學(xué)上的貢獻當(dāng)然更重要。他們不僅創(chuàng)作新的贊詞和諷刺文,而且保存、解釋歷代的傳說和家譜等。此外,詩人掌握了朝廷的和民間的傳統(tǒng)的文字工作,使文字符合節(jié)奏和一定的語法。但是,詩人的創(chuàng)作活動和對古代民間文學(xué)的保存與再加工的工作大多數(shù)仍然停留在口頭活動上,真正把古代神話和英雄傳奇故事記錄下來的是先哲。這里講的先哲是從事傳教的早期教士,名字前面都放了一個“圣”的字眼。他們工作熱情,為的是通過愛爾蘭古代文化傳統(tǒng)讓愛爾蘭人更易接受基督教。經(jīng)過先哲加工而記錄下來的故事中,人物有姓有名,有一定的個性,有一定的情節(jié),也有一定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而詩人的記錄——其數(shù)量要少得多——顯著地比較單一,政治傾向濃厚。詩人把先哲整理的材料看作是輕薄和瑣碎的。    外界了解愛爾蘭的神話和英雄傳奇故事最早是通過十一世紀,由蘇格蘭人詹姆斯·麥克弗森(James-Macpherson)根據(jù)口頭流傳整理成的一本神話傳奇集,書名《奧依辛》。當(dāng)時還沒有印刷術(shù),這是一本手抄本。內(nèi)容包括紅枝騎士、奪牛戰(zhàn)記、庫赫林和芬安納勇士團成員的故事。收集的篇目經(jīng)過挑選,人物和情節(jié)有移植,與口頭流傳的有不少差異。    以上講的是這些文化遺產(chǎn)怎樣保存和流傳下來的,下面我們從愛爾蘭古代文學(xué)作品創(chuàng)作的各個階段作些介紹。    ……

編輯推薦

《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是根據(jù)“IrishSagasandFolk—tales”翻譯選編的?!癐rishSagasandFolk—tales”直譯為《愛爾蘭英雄傳奇故事和民間故事》,但《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主要收錄發(fā)生在基督教傳入愛爾蘭之前的一些英雄傳奇故事,所以縮譯為《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主要選了遠古時代、庫赫林時代、芬恩和芬安納勇士團時代、爐邊故事四塊。丁振祺編譯的《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把流傳了千百年的愛爾蘭英雄傳奇、爐邊故事集中展示給讀者,為我們理解愛爾蘭文學(xué)特有的精神和獨特的魅力提供了最可靠的原始素材,也是絢麗多姿的愛爾蘭文學(xué)得以繁盛的深厚土壤。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愛爾蘭民間故事選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養(yǎng)育了葉芝、詹姆斯.喬伊斯的民間故事集,OK。
  •   有關(guān)愛爾蘭民間故事的書不是很多,沒有太大選擇的余地,書皮不是很好看,書里最大的問題是時常出現(xiàn)錯別字,有時甚至感覺少句話。但是故事非常吸引人,愛爾蘭的民間故事確實讓人著迷,所以綜合起來算對得起這個價錢
  •   內(nèi)容中規(guī)中矩,故事挺多,但也不是很全
  •   大愛愛爾蘭,這本書是精裝本,選的神話傳說也是愛爾蘭典型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