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成 編著 頁數(shù):45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體現(xiàn),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書寫著中華民族的喜怒哀樂,張揚著中華民族的性格。
閱讀古典名著,品鑒古今智慧,涵養(yǎng)精神世界,閱讀古典名著,領悟先賢哲思,修養(yǎng)自我心靈,閱讀古典名著,體味圣哲雋語,塑造個人風骨,創(chuàng)造人生輝煌,閱讀古典名著,知往古來今事,明天地人間理,閱讀古典名著,改進處世方法、工作態(tài)度、努力程度、思維方式和心態(tài)信念。
書籍目錄
史前史
舊石器時代的黃河文明
元謀人
平額廣眉的藍田人
火的使用
傳說中的有巢氏
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
北京人
遼寧金牛山人類化石
廣東曲江馬壩人
許家窯文化
晚期智人
河套文化
巾石器文化
最早的中國
山頂洞人
新石器文化
西安半坡遺址
女媧
大汶口文化
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
軒轅黃帝
私有制發(fā)展
堯和舜的傳說
原始公社制度
夏
大禹治水
大會諸侯,劃定九州
商
成湯滅夏建商
伊尹建功于商初
紂王的淫亂和暴虐
武王伐紂,殷商滅亡
商代陶器與原始青瓷
貝幣成為貨幣形式
甲骨文與殷商歷史
西周
周文王臣服于殷商
周公旦政
周穆王征戰(zhàn)犬戎部族
宣王復興周室
平王與攜王兩王并立
各族間戰(zhàn)爭與西周的滅亡
……
春秋
戰(zhàn)國
泰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北宋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明
清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三、科學東漢盛行迷信思想,和它作斗爭的科學知識表現(xiàn)出光輝的成就?!讹导酚幸黄墩瑹o吉兇攝生論》(不知作者為誰),說迷信的原因很透徹。它說,不懂得養(yǎng)蠶的人,出口動手都有禁忌。不得蠶絲愈甚,禁忌跟著愈多,還抱怨自己犯了禁忌。等到有人教他養(yǎng)蠶法,掌握桑葉和火候,寒暑燥濕都有規(guī)矩,那就百忌全失,獲利十倍。這是因為先前不知所以然,因而禁忌煩多,后來知其所以然,因而方法正確。所以說禁忌生于不知,如果能知各種物事的性質像知蠶那樣,禁忌自然失去它的立足地。這種正確的觀點,是王充思想的繼續(xù),遭到玄學首領秘康的堅決反對是很自然的。這也就是說,在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社會里,被提倡發(fā)揚的總是唯心思想,代表人民智慧的科學知識,總要受到各種形式的阻礙和反對。東漢時期迷信盛行,科學家獨能探求真理,對抗迷信,他們的科學成就雖然不可能太大太多,他們這些成就對文化的貢獻卻有巨大的進步意義。天文學——天是迷信的主要根源。天變?yōu)漠惗急徽f成上天對皇帝(天子)示譴。朝廷口頭上認些錯或調動幾個大官(三公),惡政就算有了交代,另一面則使人們相信天變?yōu)漠愓巧咸毂S映?,否則何必示譴。王充在《論衡》的《變虛》《感虛》《談天》《說日》《自然》等許多篇里反復論證天與人事并無感應關系,他指出天的“自然無為”性,有很大的科學意義。緯書連篇妄言,但也偶有一些科學發(fā)現(xiàn)。《尚書·考靈曜》說“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復三萬里,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洞呵铩じ芯氛f“日光沉淹,皆月所掩”(《論衡·說日篇》引儒者說,日食是月掩日,當即《感精符》一類的儒書)?!吨荀滤憬?jīng)》說天體有四游(二分二至是天體運動的四個極點),又說“日兆月”(月光生于日之所照),《考靈曜》創(chuàng)地游說,說日月地都在上下游動,從而推論出日在上,月在下,月掩日光成日蝕的說法,比地靜說,日月自損說都前進了一步。漢安帝時,張衡做太史令,職掌天文。張衡用精銅制造渾天儀,用銅漏(古代計時刻器)水轉動渾天儀,星宿出沒與天象密合。東漢末年,劉洪造《乾象歷》,有推日食月食的算法。這些天文學上的每個進步,都起著沖擊迷信的作用,也就逐步證明“自然無為”說的正確。
編輯推薦
《中國通史》為國學典藏,名著精讀,感受國學博大精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