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章太炎 頁數(shù):24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和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意識的重要發(fā)端和淵源,被尊為“圣人”和“亞圣”,《國學殿堂》叢書特辟專冊,選編國學大師對于孔子和孟子生平經(jīng)歷、思想發(fā)展等方面的經(jīng)典論述,使讀者可以林權威的視角和高度認識這兩位研究國學,探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了解的古代思想家。
書籍目錄
代序 愿中華國學日益昌盛上卷 孔子 歷史上的孔子 論孔子 孔子 孔子的態(tài)度(節(jié)錄) 孔子的思想和品格 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 孔子與中國 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 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于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 在孔子誕辰紀念會上的演說 孔子之風度下卷 孟子 孟子 《孟子微》總論 孟子 讀《孟子》記(修養(yǎng)論之部) 孟子許行及周官 從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孟子的仁政學說 孟子之性善論及其性命一貫之見解 孟子“即心言性”
章節(jié)摘錄
歷史上的孔子 孔子認定所有的道德規(guī)律中有一條最根本,最概括,可以包羅其他的。這種認識乃是道德思想上一大發(fā)明。孔子的一貫之道,便是“忠恕”?!叭省薄ⅰ坝隆?,再加上“智”便是孔子心目中的全德?! ∫弧Ⅳ攪奶厣 ‘敶呵飼r代,魯是一個弱國,始受制于齊,繼受制于吳,終受制于越。但它也是列國中文化最高的。宗周的毀滅和成周在春秋時所經(jīng)幾度內(nèi)亂的破壞,更增加魯在文化上的地位。前540年,晉韓宣子來聘,看到魯太史所藏的典籍,便說“周禮盡在魯矣!”先此數(shù)年,吳公子季札歷聘諸國,到魯國,特別請求聽奏各種“周樂”。可見“周樂”亦“盡在魯矣”。不獨代表“精神文明”的“禮樂”為然,論“物質(zhì)文明”也是魯國首屈一指。前589年,魯向楚求和,賂以木匠、繡工、織工和縫工各一百人。可見這些工藝在魯國特別發(fā)達。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建筑工程師公輸般,即舊日木匠行所供奉的“魯班(班般古同音)師父”,就是生于孔子死后不久的魯國人?! ‘敶呵飼r代,在多數(shù)國家,“周禮”已成一段模糊的歷史了。但魯入特別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它,并且當作一種重大的學問去講求它。當時魯國有一班人,專以傳授禮文,并“導演”禮儀為職業(yè)。這種人叫做“儒”。魯人之重禮信儒曾造成一段歷史的話柄。魯昭公有一次和齊君會盟。齊君對他叩頭,他卻只作揖還禮。齊人大怒。魯國相禮的大夫解釋道:依禮,寡君除非對天子是不能叩頭的。試想當時齊國是何等強,魯是何等弱;魯對齊地也不知割過多少了,兵役也不知服過多少了;然而這一次毫不丟臉的叩頭,只因為《周禮》上沒有寫著,便不能通融了。其后數(shù)年,齊人把昭公請到齊國的地方來會盟,特別督著要他叩頭,他只得照辦。當時齊人唱了一支歌嘲笑他道: 魯人之皋!數(shù)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 這首歌,用現(xiàn)在話譯出,大意就是說: 魯人的頑固!幾年都不覺醒。使我們又要奔波。一味死守著他們的儒書,引起兩國間無限的麻煩! 二、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 前518年魯國三巨室之一的大夫孟僖子臨死,遺囑他的家臣,大意道:“人之有禮好比樹之有干,沒有禮便站立不住。我聽說不久將有一位顯達的人出現(xiàn),叫做孔丘。他是圣人的后裔,而本族在宋國被滅。他的祖先弗父何(按:略與周厲王同時)原是宋國的太子而讓位給宋厲公。弗父的后人(按:曾孫)正考父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世,受過三次的冊誥命(按:三命為上卿)而越加敬謹,所以,他的鼎銘道: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食亶)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沁@樣敬謹?shù)?。臧孫紇(按:乃魯國以智慧著名的大夫)說過:有明德的圣人,若本身不能得位,他的后代必定有顯達的?,F(xiàn)在將要應在孔丘身上了罷?我死后你們務必讓我的兩個兒子跟他學禮?! ∶腺易铀隹鬃拥南仁溃€須要一點補充。正考父的兒子孔父嘉在宋國的內(nèi)亂中被殺了。一說孔父嘉的兒子避難到魯國,一說他的曾孫防叔始遷居魯國,未知孰是。防叔的孫孔紇生孔子。孔紇是名聞于諸侯的大力士。歷史上記著他兩件戰(zhàn)功:(一)前563年晉人率諸侯兵攻幅陽國的都城(在今山東嶧縣南五十里)。先鋒的戰(zhàn)士剛進入郭內(nèi),懸門忽然落下;幸虧孔紇在場,推起懸門,把他們放出。(二)前556年,齊師侵魯,把魯大夫臧紇圍在旁邑里??准v亦在圍中,他半夜率領三百名甲士襲擊齊軍,乘齊人忙亂中,把臧紇送走,然后回營固守。齊人無可奈何而退。此役之后的五年而孔子生,那是孔紇晚年續(xù)娶的顏氏女所出?! ‘斆腺易铀罆r,孔子年三十五。以前他的歷史我們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在少年時便沒了父母,家境很寒苦;他為貧而仕,先后替貴族管過會計和牧畜的事,都很稱職;他從小就是一個好學不倦而且多才多藝的人。他自己曾謙說道:我少時微賤,故學會了許多鄙事。像射、御、詩、禮等經(jīng)常的士的技能他自然是具備的了。又自述道: “我十五歲便立志向?qū)W,三十歲便站立得住?!彼^站立得住,就是學禮成功的意思,此后不久,他便成了一個名動公卿的禮學權威。當孟僖子的兩個兒子來到孔子門下時,同門的貴族子弟和平民子弟已很不少了?! ∷麄兯龅降氖窃鯓右晃幌壬兀窟@位先生衣冠總是整齊而合宜的;他的視盼,和藹中帶有嚴肅;他的舉止,恭敬卻很自然。他平常對人樸拙得像不會說話,但遇著該發(fā)言的時候卻又辯才無礙,間或點綴以輕微的詼諧。他所喜歡的性格是“剛毅木訥”,他所痛惡的是“巧言令色”。他永遠是寧靜舒適的。他一點也不驕矜;凡有所長的他都向其請教。便是他和別人一起唱歌,別人若唱得好,他必請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著。他的廣博而深厚的同情到處流露。無論待怎樣不稱意的人,他總要“親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他的朋友“生于我乎館,死于我乎殯”。他遇見穿喪服的人,雖是常會面的,必定變?nèi)?。他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飽過。 他和弟子間相處的氣象,從弟子的兩段記錄可以窺見?! ∮幸惶鞄孜坏茏优阒鬃娱e坐。孔子道:“你們覺得我是長輩,不免有點拘束,不要這樣。平常你們總說沒人知道我,假如有人知道,又有什么把握呢?”子路爽快地答道:“干乘之國,夾在兩大國中間,受著兵禍,又鬧饑荒,讓我來主持,才到三年,便使得人民有勇,并且循規(guī)蹈矩。”孔子向他微笑了一下,又問另一弟子道:“求,你怎樣?”他答道:“五六十里或六七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來主持,才到三年,便使得人民富足。至于禮樂,另待高明?!笨鬃佑謫枺骸俺?,你怎樣?”答道:“并不是說能夠,但想學學:像宗廟的大事和諸侯的聚會,我愿意穿著章甫,在旁邊做一個小相?!保ò矗赫赂δ松坛墓诜?,在儀式中相禮的人穿的)孔子又問另一弟子:“點,你怎樣?”這時他彈瑟漸緩,微音鏗然。他把瑟放下,起身答道:“我和他們?nèi)徊煌??!笨鬃拥溃骸坝惺裁搓P系呢?不過各說自己的志向罷了?!彼溃骸澳捍旱臅r候,春衣既已做好,和少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到沂水里洗浴。洗完了,當著輕風歇晾,一面看人舞雩(按:雩是祈雨之祭)。然后大家歌詠而歸?!笨鬃勇犃肃叭粐@道:“我和點有同感?!薄 ∮忠淮危仠Y、子路和孔子在一起??鬃拥溃骸澳銈兒尾桓靼炎约旱闹鞠蛘f說?”子路道:“愿把自己的車馬輕裘,和朋友共用,用壞了也沒有怨憾。”顏淵道:“愿不夸自己的長處,不表自己的功勞?!弊勇氛垎柪蠋煹闹鞠???鬃拥溃骸霸附o老年的以安樂,對朋友以信實,給幼少的以愛撫?!薄 ∪?、孔子與其時世 教育是孔子心愛的職業(yè),政治是他的抱負,淑世是他的理想。 孔子生于弭兵之會前六年。此會后,中原的戰(zhàn)爭暫時減少,但劇戰(zhàn)的場所不過移到江淮一帶,兵禍并沒有真正消弭。在另一方面,環(huán)此會前后的一百年間,舊秩序的破壞加甚,至少在宋、魯、鄭、齊、晉等國,政柄落在大夫,君主成了傀儡;諸巨室彼此鉤心斗角,不時攪起內(nèi)亂,魯國到底是君子之邦,它的巨室“三桓”(皆出自桓公的,故名),絕少自相殘害。他們采用分贓的辦法。前537年(孔子十六歲),他們把公室的土地人民分為四份,季孫氏揀取了兩份,叔孫氏和孟孫氏各得~份,此后三家各對公室納些小的貢賦,便算補償。三家妥協(xié),魯君更不好做。前517年(孔子三十六歲),昭公討伐季氏,結果給三家合力趕走,在外國流寓了七年而死。這還不夠。惡人還有惡人磨。跋扈的大夫每受制于更跋扈的家臣,這也是魯國的特色。前538年(孔子十五歲),豎牛叛叔孫氏,把他禁在一室,活活地餓死。前530年(孔子二十三歲),南蒯叛季孫氏,據(jù)了費邑三年。但這些還是局部的事變。前505年(吳王闔閭入郢之次年,孔子四十八歲),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勾結了季孫氏和叔孫氏兩家中不得志的分子,起了一場大政變。名副其實的陽虎把季孫氏囚禁起來,迫得他立誓屈服,然后放他;更挾持魯君,放逐敵黨,居然做了三年魯國的獨裁者,而且不知憑什么手段,很得民眾的歸服。三桓也俯首帖耳,聽陽虎驅(qū)使。后來陽虎要除去他們,將自己的黨羽替代季孫氏和叔孫氏,以自己替代孟孫氏。本來隱忍旁觀的孟孫氏(即奉父命從孔子學禮的孟懿子)被迫作困獸斗,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陽虎兵屢敗,逃奔齊國。
編輯推薦
聆聽國學經(jīng)典,領悟國學真諦,步入國學殿堂。 國學,興起于20世紀初,面鼎盛于20年代,經(jīng)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探尋與反思熱潮于今再次勃興,代表了民族復興歷程中對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根源的正視與珍視,也是在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對中華文化的重新定位?! 榱藥椭x者了解國學,正確認識諸如國學的確切涵義、國學與西學的關系、國學對現(xiàn)實的意義、國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國學研究的方法等基本問題,編者選編了這套《國學殿堂》叢書,本叢書收錄章太炎、梁啟超、陳獨秀、魯迅、胡適、馮友蘭、傅斯年、錢穆等數(shù)十位中國近現(xiàn)代國學大師通論傳統(tǒng)國學及專門論述國學入門、國學典籍、國學方法及國學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精辟論文數(shù)百篇,按照主題分冊出版。第一批出版的書目有:《國學大師說國學》、《國學大師說儒學》、《國學大師說孔孟》、《國學大師說老莊及道家》、《國學大師說諸子百家》、《國學大師說佛學》。 希望通過大師們權威的論述、深入淺出的講解,使讀者可以正確領悟國學的真諦,以本叢書為發(fā)端和階梯,步入國學的殿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