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年3月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杰克?康菲爾德 頁數(shù):311 譯者:周和君
Tag標簽:無
前言
渴求真理,追求良師的指引,加入一個探索生命真相的團體,在其中獲得歸屬感,并且開始踏上內(nèi)心的探險之旅:這是全世界的探尋者在真理之道上最初始的共通流程。然而一旦打開內(nèi)心之門,接下來要面對的卻是各種錯綜復雜的修道問題,其中包括主觀與客觀、內(nèi)在與外在、個人與群體、出世與入世、肉體與精神、引領者與追隨者、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顯意識與潛意識、男與女。相對與絕對等等極難辨識清楚,也極難圓融看待的二元對立問題。想要幫助求道者或修道者在見地和認識上繪出一幅完整的心靈探險圖,必須兼具主觀的實修體驗以及客觀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說法者必須有能力跳脫傳統(tǒng)東西方宗教的詮釋窠臼,以符合“時代精神”的語言工具,結合靈修、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療、詮釋現(xiàn)象學、倫理學、哲學、文學與詩等各個領域的素養(yǎng),才能達成這項艱巨而又隱微的整合二元對立的任務。西方社會里能身兼?zhèn)鹘y(tǒng)學問僧與實修僧雙重身分的精英,寥寥無幾——譬如肯?威爾伯、拉姆?達斯、麥寇?墨菲、羅杰·沃許、艾倫·瓦茲、約瑟夫·戈德斯坦等人,杰克·康菲爾德可以說是其中最擅長說故事,語言平易近人,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靈修奧義的博學說法者,他也是將南傳佛法介紹到西方的重要法師。在美國,這本《狂喜之后》被譽為近30年來描述內(nèi)心實修轉化最具說服力、最真實無欺的經(jīng)典之作。此書內(nèi)容結集了佛致、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以及回教蘇菲派的精神導師在修行過程中的第一手經(jīng)驗,故事以童年創(chuàng)傷揭開苦、集、滅、道四圣諦的序幕,接著以禪宗《十牛圖》第一圖的尋找自性之牛,引申出現(xiàn)代人內(nèi)心的覺醒召喚。一旦回應了內(nèi)心的召喚,求道者便歸返為修道者,而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蛻去身心所累積的重重甲胄。在這一點上,作者顯然將身心脫落及減輕壓力視為首要之事;反觀國內(nèi)熱衷于修行的求道者,有許多仍汲汲于功德的累積,在觀念上仍錯將道途視為世俗的成就之道,即使試圖進入禪定體驗,也難脫苦練功夫的沉疴心態(tài)。作者在前五章闡明了苦難的積極意義、空性與無我的真諦,可以幫助國內(nèi)的修行者從一開始便清楚地見到這張心靈探險圖的目的地,這種從果地起修的認知方式,充分展現(xiàn)出作者的誠實、慈悲以及對真理的深刻體悟。從第六章開始,本書探討的是所有修道者內(nèi)心最深的召喚——開悟見性。在一般人的認知里,開悟見性似乎是道途的終點了。一個已經(jīng)見到自性的人,照理說從此之后就可以悠游于天地之間,永遠過著解脫自在的生活,但是作者卻提出了攸關“見性之后”的有力證據(jù),證實開悟只是一個起點,隨之而來的卻是更難招架的磨難、羞辱、喪失恩寵等屬于靈魂暗夜的考驗。換句話說,解脫這件事是無法“退休”的,各宗派的修行高人在開悟后仍難以避免向下沉淪的可能性。因此正確的態(tài)度是不斷地打破我們?yōu)樽约涸O定的完美標準,以真正開放而坦然的心胸來禮敬人性的局限。在第十章中,作者揭露了修行團體或道場中大師們對弟子濫用權威、性剝削等失德的行為,也探討了弟子將師父神格化以及無法區(qū)分魅力與智能的盲信屈服態(tài)度。人類在政治上已經(jīng)建立自由民主的體制,然而在宗教上卻仍停留在神權崇拜的落伍階段。此等現(xiàn)象遍及全世界,自古至今從未停歇過,從中古世紀獵殺女巫的宗教審判與十字軍東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著名禪師扭曲禪宗教義而鼓勵信眾參戰(zhàn),甚至到藏密各宗派之間的權力斗爭,在在顯示出人類對權力的熱衷,遠甚于放下自我。如此真實的提醒,足以喚醒國內(nèi)許多甘于被剝削的信徒,及早放下盲目的權威崇拜,回歸到自己的平等佛性,體會平常心的真諦。在后半部的章節(jié)中,康菲爾德開始擴大讀者的視野,從個人內(nèi)心的實修,轉而面對日常生活關系互動的面向,其中包括如何面對家族成員之間的業(yè)力問題,如何從獨修進入團體共修,再擴大到對大自然、地球、眾生的關懷與連結,最后回歸到“一味”的平常狀態(tài),以最本然最單純的面目,滿懷歡喜與幽默地如實存在于世間。本書處處可見超越二元偏見之圓融真理,使修道者領悟到靈修并不是在逃避困難,而是要清清明明地學習“犯錯中的藝術”,并將其轉化成我們內(nèi)心最真實的力量。本書不愧為現(xiàn)代人在修行之旅中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
內(nèi)容概要
修行在許多當代人的意識中似乎是很久遠的事,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在具有佛教傳統(tǒng)的東方,還是在具有基督教傳統(tǒng)的西方,有越來越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修行之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們踏上這條心靈之旅,在這一過程中會有什么身心體悟和殊勝體驗,以及在此之后人們又將如何繼續(xù)生活在俗世中,就是本書要告訴你的答案?! ”緯舜罅窟M入修行這一過程人們的實例,指出修行之路并非一條光明大道,開悟也并非持續(xù)穩(wěn)定的狀態(tài),并且因人而異。更重要的是,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與世隔絕的修遵院或寺廟中的僧人,需要面對許多令人不悅的瑣事,才是我們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因此,在恐懼、憤怒、愛欲等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靈修的最佳處所;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才是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作者簡介
杰克·康菲爾德,生長在美國東岸的一個科學及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讀于達特茅斯學院,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受到陳博士的鼓勵,開始學佛,1967年畢業(yè)后,立刻到東南亞修學,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經(jīng)在馬哈希法師和佛使比丘座下學習,并曾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胡因夢 開場白 前言幾個老實的問題 PART ONE 狂喜之前 第一章 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 第二章 心靈的守護神 第三章 啟蒙之火 PART TWO 覺醒之門 第四章 心靈乃宇宙之母親——哀愁之門 第五章 空與萬有——空性之門 第六章 你到底是誰,漫游者嗎?——開悟以及永恒之門 第七章 無門之門——永恒當下之門 PART THREE 黑暗的修行所 第八章 超越證悟一覺醒的地圖 第九章 開悟并非一勞永逸 第十章 惡的救贖 PART FOUR 在清洗中覺醒 第十一章 覺醒的生命曼陀羅 第十二章 此身有佛 第十三章 覺醒的情感和平凡的完美 第十四章 禮敬家庭的因果業(yè)力 第十五章 弟兄姐妹,來自團體的恩賜 第十六章 與眾生一同開悟 第十七章 智者的笑聲 代跋 取下開悟的神秘面紗/明法比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從我聽聞自己第一個故事的那刻起,我開始尋覓你……——魯米(Rumi)我在自己生命旅程的中途,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蒼茫獨立于幽暗林間?!。―ante Alighieri)到底是什么力量吸引人走上靈修之路?我們把記憶回溯到最深處,在每個駐留處都能感受到生之奧秘。當我們眼見剛出生的小嬰兒,或面臨心愛之人生命即將結束,那股幽微的神秘就變得真實可觸。那份生命之奧秘存在于我們靜觀落日,或我們在汲汲營生中,稍得喘息的片刻。而使自己的生命與神圣之源相聯(lián)系,可能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最迫切的渴求。覺醒以千百種不同的方式召喚我們。正如詩人魯米吟唱的,“葡萄渴望被釀為玉液瓊漿”。即使燃燒的靈魂渴求被我們暫忘,但總是有股牽引的力量領著我們朝全然完整和靈動的生命力邁進。印度人告訴我們,胎兒在子宮里唱著,“請別讓我把自己遺忘。”但等到離開母體之后,這首歌就變成,“噢,我已經(jīng)忘了我自己?!比欢?,離家游蕩是場探險,那歸鄉(xiāng)的旅程又何嘗不是。我們在全世界都能找到有關心靈之旅的故事,看見渴慕覺醒之人,還有我們在求道路上得以依循的足跡,我們聽得見那些召喚的聲音,我們可能有機緣遇見啟蒙,以及在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勇氣。而每個故事的核心是求道者充滿熱誠的初衷,他們必須誠實地體認自己的知識和浩瀚宇宙比起來是多么微渺,而未知的領域是多么寬闊偉大。我們追求靈性時必須誠實,這點在俄羅斯巴巴?雅加(Baba Yaga)的啟蒙故事里提過。巴巴-雅加是個性情狂野,有著女巫般丑怪容貌的老太婆,她整日攪動大鍋爐,能預知未來。她住在林間深處,人們?nèi)ふ宜龝r心存恐懼,因為得深入幽暗林間,去問她危險的問題,遠離原先舒適、常規(guī)的世界。當?shù)谝晃荒贻p的尋道者來到她的小木屋敲門時,巴巴·雅加問道:“你是自愿前來,還是別人派遣你來?”那個順應家人要求來此的年輕人回答:“我父親派我來的。”巴巴·雅加二話不說馬上把他丟進鍋里給煮了。下一個挑戰(zhàn)者是位年輕女人,她看到林中的炊煙,又聽見巴巴·雅加的高聲喧嘩,好奇地走來此地。于是巴巴·雅加又問道:“你是自愿來此,還是別人派遣你來的?”這年輕女人被吸引到森林里,只是想碰碰運氣看自己能找到什么寶貝?!拔沂亲约阂獊淼摹!彼卮?。但巴巴·雅加還是把她丟進鍋中。不久第三位訪客到來,這回又是個年輕女人,她內(nèi)心深為世間萬象所擾,于是不辭勞苦來到巴巴·雅加這座位于林間深處的屋子。她瞧見屋頂炊煙裊裊,明白眼前的危險。巴巴·雅加質(zhì)問她:“你是自愿前來,還是人家派你來的?”這年輕女人誠實地回答:“我主要是依自己意愿前來,但也有部分他人的緣故。我會來此是因為你在這兒,因為森林,還有某些我已遺忘的因素,還有,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何來這兒。”巴巴·雅加凝視了她一陣子,說:“你過關了?!比缓蟀阉I進小木屋。深入林間我們無法完全了解驅(qū)使我們走上靈修之旅的所有原因,但生命卻自然驅(qū)使我們往那個方向走。我們內(nèi)心有某種東西知道,自己來到世間不只是為了汲汲營生,在靈魂深處有股神秘力量想要喚起被遺忘的記憶。而促使我們離家進入巴巴·雅加那幽暗森林國度的動力,可能是某些因素的組合。它可能是自孩提時就生起的渴望,或是偶然看到某本靈性書籍或大師風采時的悸動。有時候則是在我們到國外旅行時,置身于異國風情和文化的世界中,感官沉浸在全新的節(jié)奏、香味、色彩和活動里面,喚醒內(nèi)心的某種意識,因為外在聲色的激發(fā),讓我們脫離平日的認知模式。有時可能是行走于翠綠的山巒間,或聆聽那優(yōu)美如天籟的圣歌吟詠。有時可能發(fā)生于我們陪侍在臨終者身邊,目睹一個活生生的人在自己眼前消失,最后只剩一副僵硬的臭皮囊等著下葬。這世間有千百扇大門通往靈性之路。無論那機緣是美善的智慧,還是在幽暗林問所生起的困惑和悲傷,這股神秘呼喚的力量就跟地心引力一般,吸引宇宙游子們返回自己的本心。每個人都感受得到這股吸引力??嚯y的使者邁入神圣之路最常見的入口,是我們自身遭遇苦難和不滿。這世間無數(shù)的靈性之旅始于我們生命面臨難關之際。西方某些修行有成的修道者,童年時期不幸的家庭生活,往往也是他們的共通之處,例如酗酒、虐待狂的父母,家人重病,失去親人,父母不在身邊的孤立處境或家庭成員失和等是經(jīng)常發(fā)生于他們生命中的故事。有位睿智又受人敬重的禪修大師自述,促成他靈修的因緣為從小孤立、與人隔絕的成長背景。當我還是個孩子時,家庭生活非常不愉快。每個人都滿懷憤怒惡言相向,我覺得自己不屬于那兒。我自覺像個外星人。然后,大約九歲時我開始對飛碟產(chǎn)生興趣。有好幾年,每到夜晚,我就幻想會出現(xiàn)一個幽浮來載我離開地球,把我綁架到另一個星球上。我真的好想逃離疏離和孤寂的處境。我想,正是這股渴望,開啟了自己日后長達四十年的靈性追尋。我們都知道處在艱困時期,人們內(nèi)心多么渴望精神上的支持?!白鸪邕@份渴望,”魯米說,“那些促使你回頭追尋靈性的人,不論他們抱持什么理由,你都應該心存感激。反倒是那些讓你生活安逸而忘記祈禱內(nèi)省的人,才是你應戒慎恐懼的對象?!绷硪晃混`修老師,他是醫(yī)生和靈療者,三十年來全神貫注于內(nèi)省和靈性提升,而促成這一切的動力也是早年家庭的不幸。當我年幼時,父母之間發(fā)生嚴重爭執(zhí),然后他們在極火爆的情形下離婚。我被送到一家可怕的寄宿學校。我的家庭生活痛苦萬分,一切讓我覺得孤獨不已,生命中充滿悲傷、憎恨。我對每件事都看不順眼,我不知道該怎么過下去。有一天,我看見一位身穿橘紅長袍,頭發(fā)剃光的男人,在鬧市區(qū)廣場的臺階上喃喃念著“禮贊克里希那”(HareKrishna)的梵咒(注:1965年由東方傳入美國的新宗教運動,依古代印度吠陀經(jīng)典的真理來提升人類福祉)。我當時天真地以為他是某位睿智的印度圣人。他告訴我有關因果業(yè)報、輪回、禪修的事情,以及自由的可能性。我聆聽之后猶如醍醐灌頂,整個人興奮不已。我當下打電話告知我母親,“我要休學了。我要去當禮贊克里希那教派的僧侶。”她聞言勃然大怒。經(jīng)過彼此折中妥協(xié),最后她同意讓我先學習靜坐。這個經(jīng)驗為我開啟了另一扇門。我學會不再執(zhí)迷于往事,并對自己生起無量慈悲心。禪修挽救了我的生命。童年時期的內(nèi)在危機開啟我們靈修之路的大門,而每當我們生命經(jīng)歷苦難時都是轉化的契機。對許多大師而言,生命遭逢失落、絕望、痛苦或極度困惑之際,正是開啟他們靈修的契機,驅(qū)策他們追尋心靈終極的慰藉,找回內(nèi)在隱伏多年的圓滿本性。有位老師的漫長靈性追尋始于成年后。當時我住在香港。我的婚姻每況愈下,而最小的女兒在兩年前因嬰兒猝死癥驟逝。生活各方面都不如意。我回到美國,進入斯坦福商學院就讀。我看見有太極課在招生,于是便報名參加。那個課程逐漸讓我的身體平靜下來,但內(nèi)心依然感到悲傷和困惑。我和妻子分居,嘗試各種靜坐方式以安頓身心。之后,有位女性友人帶我去見她的靜坐老師,他邀我去參加禪修。我們所有人都長時間安靜地坐在一個房間里面。第二天早上靜坐時,我突然看見自己站著注視女兒的墳墓,墳冢還有一杯紅土覆蓋在上面。我突然悲從中來,號啕慟哭。其他學生就在一旁噓聲禁止,要我“安靜下來”,但老師走過來要他們端坐肅靜,并輕擁著我安慰了一陣子。我邊哭泣邊抽噎,整個早上內(nèi)心充滿悲傷。我的靈修之門就此開啟。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已成為其他傷心人的安慰者。人生中遭逢苦難促使我們?nèi)で箪`魂的答案,這是常見的故事。佛祖在得道之前貴為悉達多王子,早年生活完全受到父親刻意保護,在他四周盡是華麗的宮殿。后來年輕的王子堅持要出王宮去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當他隨著自己的侍從闡那繞行王國時,看見四幕令他震驚莫名的景象。佛陀首先見到一個老態(tài)龍鐘的人,他佝僂著身軀,肢體衰敗不堪。接下來他看見一個染患惡疾的男人,由朋友照顧著。然后他看見一具尸體……每次他看到這些景象就問隨侍的闡那:“這些事都發(fā)生在誰的身上?”每次闡那都回答說:“這會發(fā)生在每個人身上,我的主人?!边@些景象被稱為“來自上天的使者”,因為它們在喚醒佛陀領悟無常的同時,也提醒我們?nèi)で笊慕饷摵挽`性的自由。你還記得自己初次見到尸體或重病的人嗎?正是這種跟疾病和死亡的近距離接觸,讓悉達多整個生命受到震撼。“我們的生命籠罩在疾病和死亡的陰影下,怎么可能完滿無缺?”他不禁懷疑起來。激發(fā)他心靈的第四個訊息來自某個于森林邊緣修行的僧侶,那隱士畢生奉行苦修的生活,以求在世間的苦難中得到解脫。目睹此景的佛陀了悟,他也應該追循這條修道之路,他必須直接面對生命里各種憂苦哀愁,找到超越苦難的方法。有位老師也像當年的悉達多王子那樣,目睹世間苦難而深受震撼,從而踏上靈修之路。大學畢業(yè)后的我,服務于費城的某個社會服務機構,主要幫助那些亟待救援的家庭。他們大都面臨失業(yè),兒女眾多,殘敗臟亂的居住環(huán)境以及嗑藥等問題。有時我工作回家常感到心力交瘁而悲傷啜泣。后來,我跟一位朋友到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和危地馬拉去工作。當?shù)氐呢氜r(nóng)面對無止境的難題。他們終日辛勞所得僅夠家人糊口和購買簡陋的醫(yī)藥,而且還不時受到軍隊侵襲,生活非常艱苦。當我從中美洲回來后,就進入修道院待了四年,我不是想逃避,而是為了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
媒體關注與評論
西方社會里能身兼?zhèn)鹘y(tǒng)學問僧與實修僧雙重身份的精英,寥寥無幾……杰克·康菲爾德可以說是其中最擅長說故事,語言平易近人,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靈修奧義的博學說法者,他也是將南傳佛法介紹到西方的重要法師。 ……在美國,這本《狂喜之后》被譽為近三十年來描述內(nèi)心實修轉化最具說服力、最真實無欺的經(jīng)典之作。 ——胡因夢 關予開悟是本書的主軸,而作者更關心的是:“靈修生活所面對的真正挑戰(zhàn)不是在深山隱僻處,或意識進入超凡狀態(tài):就在當下?!痹谏钪猩犭x對物質(zhì)、精神、概念的染著與執(zhí)取,增加對人間的關懷,就是悟道的最好資糧;同樣,放下、不執(zhí)取也是悟道后最好的資糧。 ——明法比丘
編輯推薦
《狂喜之后:踏上內(nèi)心的探險之旅》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