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本你迪克特  頁數:206  譯者:黃道琳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是露絲·本尼迪克特《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1946)的全譯?! ≈呗督z·本尼迪克特夫人生于1887年,原姓富爾頓,1914年結婚后,乃從夫姓。  本尼迪克特就讀大學時主修英語文學,曾以筆名發(fā)表詩作。這一訓練背景對她影響頗深,她的研究著作,時常呈現人文學科的精神面貌?! ”灸岬峡颂剞D向人類學研究之前,曾修過三年文學課程。后來她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為人類學大師博厄斯的早期門生之一,于1923年獲博士學位,次年即開始在哥大研究所授課,本尼迪克特最初的研究,完全遵循博厄斯的門徑,以探究文化特質的傳播為主?! ∵@段時期,本尼迪克特尚未矢志以人類學為終身事業(yè),1927年至北美比馬印第安部落從事田野工作,發(fā)現建立新學說的可能,才對人類學抱更大的熱忱。在這次田野經驗中,她發(fā)現文化并不只是形成人格的環(huán)境,而且也是“個人性格投射而擴大的銀幕”。本尼迪克特將這一新見發(fā)揮,寫成《文化模式》一書,這本書已成為人類學的經典著作。在此,本尼迪克特不但說明人格與文化的關系,更進一步指出,一個民族的許多不同的個人性格中,可以找出特有的共通點,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模式”?! ”灸岬峡颂厥巧贁祹孜簧罹呷宋木竦娜祟悓W家之一。她相信人文化模式。在《文化的模式》一書中,我們知道她用“日神型文化”來描述祖尼印第安人的嚴謹自律的文化主題,而用“酒神型文化”一詞來描述瓜基烏圖印第安人的粗暴與沖動的文化主題。在本書中,讀者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也同樣地企圖用《菊與刀》的內涵來說明日本民族的雙面性格?! ”灸岬峡颂嘏恐韵矚g用蘊含默示的方式來描述文化,并不是偶然的事,實際上她是以詩人的感情與氣質去體會文化的巧妙內容,而企圖借用詩的形式和簡潔的詞匯來道出文化的精華;從這一點上而言,她已不僅是在描述文化,她是在欣賞文化了!  對于受過嚴格社會科學訓練的人類學家來說,本尼迪克特的這種文化模式研究實在有失于太印象化、太籠統化了。對于現代行為科學家而言,要追求人類行為與文化的通則,一定要做到客觀的分析,最好要有量化的素養(yǎng)與決心,若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自然與之相去有一段相當的距離??墒?,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化的研究與自然的研究到底有所別。對于物的世界的研究,我們可以不具感情而以絕對客觀的態(tài)度來處理;但是對于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除去分析研究之外,具有一種欣賞的精神也許是不可缺失的。因此,我們假如把本尼迪克特女士這本名著看作是科學與文學的混合,那么我們對它的評價就大有不同了,這也許是這本出版于二十多年前的書會被翻譯的原因,同時也是我樂意為譯文寫序的原因?! ∽g者黃道琳君是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的學生。他在進入我們這個研究所之前,畢業(yè)于臺大外文系,是一個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和豐富感情的青年,所以是最合適于翻譯這本具有文學氣質的科學著作。黃君在翻譯本書之初,曾征詢我的意見,我也鼓勵他趕快開始,我覺得他能把豐富的感情用之于學術名著的譯述,應該是很值得的事,這是我樂意于為之寫序的另一原因。

內容概要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該書被命名為“菊與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毒张c刀》會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惡并存的日本、)一言難盡的日本。它是一本講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作。雖然很多日本學者不同意書中的觀點,但在1951年此書已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yǎng)文庫》,在上世紀60年代已重印近40次。

作者簡介

  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1887-1948),美國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受到現代人類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美國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的影響,和愛德華·薩丕爾共同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征。本尼迪克特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并善于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與《菊與刀》最為著名。盡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的重視與關注。

書籍目錄

《菊與刀》的啟示自卑的罪孽第一章 研究課題——日本第二章 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第三章 各守本分第四章 明治維新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第六章 萬分之一的償還第七章 情義難當第八章 洗刷污名第九章 人情世界第十章 道德困境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yǎng)第十二章 兒童教育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  任何一個文化傳統,都具有它本身的戰(zhàn)術兵法。就西方諸國而言,不管他們之間有什么特殊的差異存在,至少有一些戰(zhàn)術兵法是為各國共有的。正因為西方各國所共有的文化大傳統涵蓋了戰(zhàn)爭行為,因此在這些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里,我們可以作下列這些預測:發(fā)動戰(zhàn)爭總動員有一定的方式;在局部敗北的情況下恢復國民信心有一定的格式;戰(zhàn)亡者及投降者之間的比例有一定的規(guī)律;俘虜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法則,等等?! ≡趹?zhàn)爭的慣例上,所有日本人與西方人之間的差異,都可作為研究日本人人生觀及他們對人的職守之看法的材料。既然我們的目的是要對日本民族文化及行為作一系統的研究,則日本民族在戰(zhàn)時所表現迥異于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并不以軍事的觀點來衡量其重要性。事實上,每一個細節(jié)對我們的研究都可能極為重要,因為這是有關日本民族性格的問題所在,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正是我們要探究的。  日木為其戰(zhàn)爭辯護的理由,正好與美國相反;他們對國際局勢也有不同的界定。美國把戰(zhàn)爭歸回于軸心國的侵略:日、意、德三國以征服行動邪惡地侵犯了國際和平。不管軸心國占領了中國東北、埃塞俄比亞或是波蘭在都證明他們發(fā)動了欺壓弱小民族的罪行。他們這項罪行,違背了“共存共榮”——或者至少維護自由貿易的“門戶開放”——的國際公約。日本對戰(zhàn)爭的起因卻持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只要每個國家都還擁有絕對的主權,那么世界就不能脫離無政府的混亂狀態(tài)。因此日本必須借戰(zhàn)爭來建立一個國際階層組織,而由日本統馭;因為只有日本才是一個真正具有上下嚴謹階層組織的國家,也因而只有他們才真正了解“各守本位”的必要性。在階層組織的前提之下,日本獲致了全國統一和平,弭定內亂,建立了交通、電力系統及鋼鐵工業(yè),并且令其99.5%(根據日本官方數目)的新生一代都接受公立學校教育之后,應該要幫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國。中國與日本既然同為大東亞民族,日本應該從中國境內排除美國、英國及蘇俄,并令這些國家“各守本位”。所有國家必須紐成一個國際階層組織的世界。在下一章里,我們將探討這種對階層組織的重視在日本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對日本而言,他們所編織出來的這個狂想是理所當然的;可惜那些遭其蹂躪的國家并不以為然。無論如何,縱令戰(zhàn)敗的苦頭,也不會使日本對其大東亞狂想產生道德上的棄絕,甚至日本最不主戰(zhàn)的戰(zhàn)俘也絕少懷疑日本對東亞大陸及西南太平洋的居心。將會有極長的一段時間,日本人還必然保留著一些固有的態(tài)度,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日本對階層組織的執(zhí)著與信心。雖然美國人愛好和平,不具有這種態(tài)度,但我們卻必須了解在日本人心目中階層組織的意義為何,它的優(yōu)點又何在?  此外,另一差別是日本將其勝利的希望寄托在不同的基礎上。日本人高呼他們將贏得一場精神對物質的勝利。美國雖然地大物博,戰(zhàn)備優(yōu)異,但這又算得了什么?日本人說,他們對此心中早有準備而且毫不畏懼。日本人從他們的大報《每日新聞》里讀到這些話:“如果我們畏懼數字,早就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敵人的豐富資源并非這次戰(zhàn)爭所創(chuàng)?!薄 ∩踔猎谌毡緫?zhàn)勝的時候,日本的文人政治家、軍事指揮部以及軍人也一再強調這并不是戰(zhàn)備的競爭,而是我們對物質的信賴與他們對精神的信賴兩者間的對抗。而當我們戰(zhàn)勝了,他們也依舊重復道:在這種戰(zhàn)斗中,物質力量終必失敗。無疑的,這一信條成為日本在塞班島及硫磺島挫敗時方便的托辭;但它并不是為了作為挫敗之托辭而捏造出來的。它是日本連戰(zhàn)皆勝的幾個月間前進的號角,在珍珠港突襲之前它早就是固定的口號。1930年代,狂熱的軍國主義者、曾任陸軍大臣的荒木大將在三篇《告全日本民族書》的文告中曾說過:日本的“真正使命”在于“弘揚皇道于四海,力不足不為憂,吾人何須為物質擔心?”  當然,跟任何備戰(zhàn)的國家一樣,日本人的確是擔憂的。整個1930年代中,日本軍備支出占全國歲人的比例,以天文數字不斷增加。至發(fā)動珍珠港突襲,幾近一半的全國歲人花用在海陸軍經費上,而政府支出總額中只有百分之十七是用在軍事以外的一般行政經費上。日本與西方國家的差別,并非日本不在乎物質的軍備。但是,軍艦大炮只不過是不滅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表現;就像刀是武士之勇的象征,軍艦大炮充其量也只是外在的象征而已?! ∪毡緦Ψ俏镔|資源的利用,就像美國之執(zhí)著于物質的充裕一樣,是貫徹始終的。日本雖像美國一樣必須發(fā)起增產運動,但所根據的是日本獨特的前提。日本人認為,精神即一切,而且永恒不朽。當然,物質也是必需的,卻是次要而且也無法永不枯朽。日本電臺會這么宣稱:“物質資源有其限度,其無法千年不滅乃是不爭的事實?!比毡救嗽趹?zhàn)時的行動,一五一十地認定了這種對精神的信賴。在他們的戰(zhàn)術問答書中用了這條口號——非為此次戰(zhàn)爭所特制,而是傳統的口號:“以我訓練有素之寡可敵彼之眾,用我肉體之軀以克彼之鋼鐵。”他們的戰(zhàn)術手冊一開頭即是以粗體印刷的“必讀必勝”四個字。駕駛小型飛機對我們軍艦做自殺撞擊的日本飛行員,正是精神勝于物質的無數注腳。日本人稱這些飛行員為“神風特攻隊”,所謂“神風”,指的是13世紀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征日時,其船隊在海上所遭遇的風暴,這陣“神風”解救了日本。

編輯推薦

  本書是講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作  同內權威翻譯、最貼近原著譯作  我們對日本的了解與對日本的態(tài)度,首先需要對其民族性格與文化模式有深入的研究,《菊與刀》在提供參考上,有不可多得的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菊與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