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范同壽,羅仕湘 著 頁數(shù):249
內(nèi)容概要
世上有許多人好酒,也有許多人厭惡酒。但無論你的傾向屬于哪一類,酒與人類生生息息相伴,始終緊隨,影響,甚至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算是與酒接觸比較早的那一類人。
作者簡介
范同壽,貴州貴陽人,漢族,歷史學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貴州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貴州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貴州省志》總編輯等職,現(xiàn)為貴州建省六百年研究辦公室主任。長期致力于西南區(qū)域史、貴州地方史研究,出版專著10余部,發(fā)表各類文章200余篇。羅任湘,貴州仁懷人,漢族,從商多年。出生于中樞鎮(zhèn)石抗壩村。幼小孤苦,任過鄉(xiāng)糧管員,當過兵,在貴州大學、北京大學上過學,任過高校教師、公務員、新聞記者,1998年下?!,F(xiàn)定居加拿大。
書籍目錄
引言 我的茅臺酒情結上篇 悠悠歲月:道不盡歷史的厚重赤水河:見證著千古茅臺考古發(fā)掘與北酒文化茅臺:公元前135年關于白酒分類的話題醮著酒寫下的播州文化多彩民族酒文化的基石昔日茅臺:從村野飲品到白酒之冠四方井的故事突破歷史的迷霧鹽路與酒路的話題“茅臺燒”與它的工藝升華坦然面對史與詩的誤判巴拿馬賽會一鳴驚世“無酒不茅臺”的年代永不消褪的經(jīng)色記憶下篇:今日國酒:艱辛中走向輝煌新中國第一代國酒人從“八大名酒”到獨領風騷國酒:歷史對茅臺的選擇在新長征的起點上勇敢在市場經(jīng)濟中博弈一種國酒向“三個文化”的嬗變義無反顧奔向百年輝煌結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李時珍和他的著作是偉大的,但其中關于白酒起源的記述與所下的結論,卻讓人不大敢恭維?!侗静菥V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崩顣r珍的這個結論顯然出現(xiàn)了謬誤。且不說宋代便有了銅制的燒酒鍋,其年代至少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北宋時期田錫所著的《曲本草》中,更明確描述了一種經(jīng)過二至三次蒸餾生產(chǎn)出來的美酒,這種酒度數(shù)較高,飲少量即醉。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即有“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的詩句。雍陶的詩中也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描寫。燒酒正是白酒的別名,可見唐朝以前,白酒早就存在于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已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中國的白酒生產(chǎn)應該始于漢代。20世紀80年代一位叫馬承源的先生,通過對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研究,撰寫了一篇名為《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的文章。文章指出:該青銅蒸餾器由甑與釜兩部分組成,通高53.9厘米,凝露室容積7500毫升,貯料室容積1900毫升,釜底下部可容水10500毫升。甑內(nèi)壁下部有一圈穹形隔層,可積累蒸餾液,并有導流管通至外面。論文作者以此蒸餾器做多次試驗,所得酒度平均達20。。結合重慶彭水等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作者認定該蒸餾器應是與四川傳統(tǒng)蒸餾酒設備中“天鍋小甑”極為相似的漢代蒸餾酒器。而這種“天鍋小甑”,在彭水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已有清晰的圖像可見。
后記
在世界經(jīng)濟史中,中國企業(yè)在過去百余年的經(jīng)歷可謂是最為曲折的章節(jié)。那些隱藏在背后的錯綜復雜的線索,往往需要觀察者抽絲剝繭,細心梳理。企業(yè)的歷史對于國家而言,無疑是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之一。特別在中國過去30年來的驚人變化中,來自企業(yè)的變遷給這個國家的變革帶來了巨大的動力。翻開中國企業(yè)的族譜,貴州茅臺肯定是其間最有特色的一個板塊。這家國有企業(yè)陣營中的傳統(tǒng)工業(yè)品牌身上,濃縮了眾多中國民族工業(yè)企業(yè)在過去長達半世紀的工業(yè)化道路中,經(jīng)歷的諸多艱辛和無限榮光。因此,在浩若煙海的工商業(yè)史書中,茅臺是理應值得總結的一段。和很多中國的工業(yè)企業(yè)不同,這家從千年文明走出的企業(yè),從一開始就帶著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基因。然而歷史,有時總讓人迷惑不解。茅臺酒的歷史尤其如此。這“酒冠黔人國”的瓊漿玉液到底是如何從遠古演變而來?作為一個一直致力于挖掘、推介茅臺文化的人,這個問題多年來始終深深困擾著我。
編輯推薦
《獨步酒林:茅臺酒歷史正義》:關于中國民族工商業(yè)的歷史檔案,悠悠歲月,道不盡歷史的厚重昔日茅臺:從村野飲品到白酒之冠今日國酒,艱辛中走向輝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