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宰相故事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云風  頁數(shù):306  字數(shù):255000  

前言

中國古代帝王行使權力,需要一大批官吏供他使喚,為他服務。官吏中為首的那個人或幾個人,地位很高,權勢很大,稱作宰相。宰相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說,任務是輔佐帝王,統(tǒng)領百官,總攬政務。他們是帝王的直接助手,幫助帝王發(fā)號施令;其思想、品質(zhì)、才學和執(zhí)政方法,對于國家的盛衰興亡,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研究中國歷史,不能不研究宰相,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帝王的功過得失,也可以看到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些有趣現(xiàn)象。    “宰”,主持的意思;“相”,輔佐的意思。其實,古代的官職中并沒有“宰相”,它只是個統(tǒng)稱,專指那些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    中國的官制始于夏朝,經(jīng)商朝到西周,趨于完備?!霸住钡谋玖x是指奴隸主家中掌管家務的總管,后用作官名。奴隸社會的國家性質(zhì)是“家天下”,輔助管理這個“家天下下”的官員稱“宰”,很是貼切?!跋唷钡暮x很多,其中之一是星名。據(jù)《星經(jīng)》記載:“相星在北極斗南,總領百司?!钡弁醣环Q作“天子”,附會天上的星官,處于北極的中樞位置,其他各星呈屏藩形狀。于是,“相”也被用作官名。春秋時齊國置左相和右相。后來的典籍明確地說:“相,百官之長也?!?《呂氏春秋·舉難》)最早把“宰”和“相”組合成“宰相”的,是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俄n非子·顯學》載:“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起于卒伍?!边@里的“宰相”,只是泛指,而非專指。不過,在人們心目中,自覺不自覺地便把那些“百官之長”稱作宰相了。    宰相的名號、人數(shù)和職權范圍,各個朝代不盡相同。商朝的“冢宰”和“師尹”相當于宰相。西周有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或“師?!保匚坏韧紫?;另有太宰,直接輔佐周王管理政事。周成王時,周公姬旦以太師兼太宰,“相王室,以尹(統(tǒng)治,管理)天下。”(《左傳·定公四年》)他才是真正的宰相。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東周王室衰微,先是諸侯爭霸,繼是七國爭雄,官制相當混亂,齊國的“卿”,楚國的“令尹”,趙國的“上卿”,秦國的“大良造”,以及“相君”、“相國”、“相邦”、“丞相”等,均指宰相。其中,“丞相”一詞最具生命力。戰(zhàn)國時,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設左、右丞相,此職后被長期沿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強化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分左、右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西漢初始,先設相國·,旋即改設左、右丞相,“金印紫綬,掌承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限制丞相的權力,親自過問一切政務,命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無需通過丞相;同時提拔一批中下級官員,作為高級侍從和助手,幫助皇帝決策大事和發(fā)號施令。這樣,朝官就有了“中朝”(一稱“內(nèi)朝”)和“外朝”之分。由尚書、中書、侍中等組成的“中朝”,成為實際的決策機關,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降為一般的執(zhí)行機關。漢哀帝時,丞相改稱大司徒。漢平帝時,王莽專權,自稱“宰衡”。東漢的大司徒、司徒相當于丞相。漢獻帝時,董卓自稱相國,曹操復改稱丞相。其時,丞相的權力很大,足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丞相一職時置時廢。隋朝改革官制,設置三師、三公及內(nèi)史、門下、尚書、秘書、內(nèi)侍五省。其中,內(nèi)史、門下、尚書三省,職同秦、漢時的丞相。三省互相牽制。內(nèi)史省是決策機關,長官稱內(nèi)史令(二人);門下省是審議機關,長官稱納言(二人);尚書省是處理日常政務機關,長官有尚書令和左、右仆射(射,讀作葉)各一人。唐朝沿襲隋制,略有變動,內(nèi)史省改稱中書省。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尚書省長官左右仆射(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尚書令,后來此職不實授),都是丞相,習慣上通稱宰相,也有稱“宰執(zhí)”、“宰輔”的。三省的長官位高權重,但不一定全置,也不輕易授人,皇帝往往指定品級較低的官員參加議決國事。這些品級較低的官員,若例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號,也是宰相。唐高宗以后,尚書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中書門下”名號,否則就不再是宰相。因此,唐朝各位皇帝在位期間,宰相往往很多,其中中書令為第一宰相。北宋承唐制,若非中書省、門下省長官任宰相者,則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北宋不僅置參知政事作為副相,而且置樞密使和三司使,分解宰相的軍權和財權,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宋神宗時廢“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南宋孝宗時復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宋、遼對峙時,遼朝有個特殊情況,在其北方官職系統(tǒng)中,設有南北宰相府,府置左、右宰相。這是“宰相”作為官職名稱,史籍中唯一的記載。    元朝在中書省和行中書省均置左、右丞相。明初因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發(fā)生左丞相胡惟庸謀反事件。明太祖因此廢除了丞相制度,取消中書省,分相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尚書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對皇帝負責。隨之,明太祖挑選少數(shù)文人,擔任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協(xié)助自己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仁宗時,多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組成“內(nèi)閣”,閣臣權力漸重,實際上就是宰相。閣臣中有一人為“首輔”,掌握“票擬”大權,是為第一宰相。    清朝定鼎北京后,設置由大學士組成的內(nèi)閣,名義上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然而另有議政王大臣會議,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議政大臣均由滿洲貴族擔任,相當于宰相。清圣祖為了加強皇權,專設一個南書房,簡擇才品兼優(yōu)的滿、漢族官員當值,從而遏制了內(nèi)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清世宗在南書房的基礎上,改設軍機房,并于雍正七年(公元1732年),正式改稱軍機處,承旨辦理機務,“軍國大計無不總攬”(《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軍機處成員,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定,名稱有“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等。為首者稱“領班”或“首樞”,通常由皇家親王擔任,是為宰相,其他人則是副相。清末宣統(tǒng)年間,仿行君主立憲制,設責任內(nèi)閣,把原內(nèi)閣與軍機處合并為最高國務機關,由攝政王和總理大臣行使宰相職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宰相也就不復存在,成為歷史陳跡。    中國的宰相制度,歷時約三千多年。它是專權制度的產(chǎn)物,是帝王用來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看,宰相的權力時重時輕,作用時大時小,隨著君主集權制的加強,權力和作用呈逐漸削弱的趨勢。歷朝歷代,宰相的職權范圍都很廣泛,但主要的是輔佐帝王:一、制訂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典章制度;二、提出并實施治國安邦的政策與措施;三、選拔和任用官員;四,主持重大的禮儀活動和處理突發(fā)性的重大事件。這就要求宰相,必須具備優(yōu)良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用封建道德標準衡量,他們應該忠誠而沒有野心,用權而不專權,胸懷寬廣,顧全大局,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敢于直諫,善于協(xié)調(diào)各方面的關系,等等。歷史上許多賢明的宰相,具有這些品德和才能,表現(xiàn)突出。如伊摯、姬旦、管仲、晏嬰、藺相如、李斯、蕭何、曹操、諸葛亮、王猛、房玄齡、杜如晦、狄仁杰、姚崇、宋璟、趙普、寇準、王安石、文天祥、耶律楚材、張居正、多爾袞、張廷玉等。他們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有的還是杰出的軍事家,忠于職守,殫精竭慮,以大謀略和大智慧,孜孜不倦地為帝王和朝廷效力,往往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盡顯國之棟梁的本色,為中國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發(fā)展與鞏固,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與發(fā)揚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封建社會的幾個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的出現(xiàn),其中都有賢明宰相的功勞。    宰相是朝臣中距離帝王最近的人。帝王出于狹隘自私的心理,唯恐宰相“權重震主”和“功高震主”,所以在任用他們的同時,又時時猜忌他們和防范他們。即使像姬旦、蕭何、諸葛亮那樣的宰相,都曾遭到過猜忌,更何況他人?因此,很多忠心耿耿、功勛卓著的宰相,如伍子胥、商鞅、呂不韋、長孫無忌等,均遭猜忌和迫害,最后喪失性命,一點也不奇怪。張居正、多爾袞生前是功臣,死后成罪人,被削奪官爵,抄沒家產(chǎn),多爾袞甚至破棺暴尸,蒙受冤屈,可悲可嘆。如果說伍子胥、商鞅、呂不韋、長孫無忌等是由于“外因”而死的話,那么李斯則是由于“內(nèi)因”而死的。此人輔佐秦始皇消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繼又提出許多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可謂功業(yè)顯赫,權勢熏灼??上У氖撬砉?jié)不保,受功名利祿所驅(qū)使,竟與宦官趙高相勾結,狼狽為奸,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遺詔,擁立秦二世當了皇帝。到后來,他受趙高誣陷,不僅丟了丞相職位,而且被腰斬于市,夷滅三族。司馬遷批評他是“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史記·李斯列傳),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魏晉南北朝和五代時期,社會動蕩,許多宰相兼握軍權,這使他們有可能憑借武力,發(fā)動流血的或不流血的政變,取代舊王朝,建立新王朝。魏文帝曹丕,西晉武帝司馬炎,南朝宋武帝劉裕、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陳武帝陳霸先,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后梁太祖朱溫,后漢高祖劉知遠,后周太祖郭威等,開國前都曾當過宰相,并且掌握了軍權。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毫不猶豫地發(fā)動政變,奪取皇位,改朝換代?!俺烧咄鹾顢≌哔\”。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成功者,是宰相中頗有“建樹”的人物。    有忠必有奸,有善必有惡。中國歷史上也有一些奸佞宰相,專權亂政,禍國殃民,落下千古罵名。如趙高、董卓、李林甫、楊國忠、蔡京、秦檜、賈似道、胡惟庸、嚴嵩、和珅、奕、李鴻章之流,共同的特點是善于偽裝,阿諛逢迎,玩弄陰謀,結黨營私,竭力排斥和殘酷迫害異己,貪婪狡詐,驕奢淫逸,暴戾狠毒。他們一旦登上宰相的寶座,能量極大,架空皇帝,呼風喚雨,無惡不作,有的甚至謀反弒君,覬覦皇位。其中還有人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淪為無恥的賣國賊和民族敗類。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宰相之所以能專權亂政,禍國殃民,是因為背后都有帝王或?qū)嶋H掌權者的支持和庇護。李林甫、楊國忠的背后有唐玄宗,蔡京的背后有宋徽宗,秦檜的背后有宋高宗,嚴嵩的背后有明世宗,和坤的背后有清高宗,奕訴和李鴻章的背后有慈禧太后,不是很明顯的嗎?如果帝王和實際掌權者英明睿智,那么邪不壓正,奸佞宰相縱然有罪惡的企圖,也是斷難得逞的。    本書從歷史上眾多的宰相中,選擇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六十余人,采用故事的形式,介紹他們的生平事跡,記述他們的主要活動,評說他們的功罪是非。作者希望本書能成為一扇回顧之窗,從中一睹賢明宰相的浩然風采,一瞧奸佞宰相的丑惡嘴臉,從而更好地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仡櫴菫榱饲罢?。通過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以利鑒古惜今,放眼未來,弘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努力在新的時代,創(chuàng)建美好的新生活。    張云風    2012年1月于西安

內(nèi)容概要

宰相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說,任務是輔佐帝王,統(tǒng)領百官,總攬政務。他們是帝王的助手,幫助帝王發(fā)號施令,其思想、品質(zhì)、才學和執(zhí)政方法,對于國家的盛衰興亡有著直接的關系。用封建道德標準衡量,宰相應當忠誠而沒有野心,用權而不專權,胸懷寬廣,顧全大局,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敢于直諫,善于協(xié)調(diào)各方面的關系,等等。中華歷史上很多賢明宰相,具有這些品德和才能,忠于職守,殫精竭慮,以大謀略和大智慧,孜孜不倦地為帝王和朝廷效力,往往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盡顯國之棟梁的本色,為中國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發(fā)展與鞏固,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與發(fā)揚光大,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有一些奸佞宰相,專權亂政,禍國殃民。《中華宰相故事》從歷史上眾多宰相中,選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五十七人,客觀地真實地介紹他們的生平事跡,記述他們的主要活動,評說他們的功過是非。
《中華宰相故事》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回顧之窗,從中可一睹賢明宰相的浩然風采,一瞧奸佞宰相的丑惡嘴臉,從而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回顧是為了前瞻。通過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以利鑒古惜今,放眼未來,弘揚真善美,擯棄假惡丑,努力在新的時代不斷充實自己和提高自己,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行和真才實學,為建設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本書由張云風編著。

書籍目錄

伊摯——輔佐五位國君的奴隸賢相
姬旦——人臣典范,天下歸心
管伸——齊桓公稱霸的功臣
晏嬰——節(jié)儉力行,正直機智
公孫僑——寬猛相濟,古之遺愛
伍子胥——“棄小義,雪大恥”的“烈丈夫”
范蠡——興越滅吳,急流勇退
商鞅——改革家的功業(yè)和悲劇
蘇秦、張儀——合縱連橫,波譎云詭
藺相如一大智大勇,名重泰山
趙勝、魏無忌——門客的智慧和才干
范雎、蔡澤——政治舞臺上的說客
呂不韋——政治投機,立主定國
李斯——功巨過顯的政治家
蕭何、曹參——蕭規(guī)曹隨,無為而治
霍光——黨親連體,專權秉政
繭卓——暴戾猙獰的魔鬼
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賈充、楊駿——世家豪族的代表人物
王導、謝安——輔佐晉帝,偏安江南
王猛——輔佐治理前秦,亂中創(chuàng)造奇跡
高歡、宇文泰——鮮卑化的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
高潁、楊素——截然相反的立場和品格
房玄齡、杜如晦——房謀杜斷,忠貞勤懇
長孫無忌、褚遂良——外戚勛臣和書法大家的不幸
狄仁杰——擯棄性別偏見,竭誠輔佐女皇
姚崇、宋璟——“救時宰相”,“有腳陽春”
張九齡——剛毅正直,慧眼識奸
李林甫——口蜜腹劍,大奸大猾
楊國忠——暴發(fā)顯貴,禍國殃民
馮道——八面玲瓏不倒翁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寇準——宦海沉浮,榮辱不驚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司馬光——頑固守舊派,杰出史學家
蔡京——北宋滅亡的催化劑
秦檜——奸臣國賊,遺臭萬年
賈似道——奴顏媚骨,奸詐圓滑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耶律楚材——治理天下的“良匠”
李善長、胡惟庸——謀逆釀成大獄,宰相制度廢除
嚴嵩——長壽大奸臣,專權二十年
張居正——生前功臣,死后罪人
愛新覺羅·多爾袞——攝政王的功勛與冤屈
瓜爾佳鰲拜——功不掩罪,圈禁致死
張廷玉——周敏勤慎,配享太廟
鈕祜祿和珅——柄政二十余年,貪銀八萬萬兩
愛新覺羅·奕訴——慈禧太后的忠實幫兇
李鴻章——兇惡的劊子手,無恥的賣國賊

章節(jié)摘錄

公元前16世紀,中國奴隸社會發(fā)生一件大事:商湯消滅夏桀,改朝換代,建立了商朝,定都亳邑(今河南商丘北)。輔佐商湯實現(xiàn)這一偉業(yè)的相,叫伊摯。伊摯因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賢相。    夏朝最后一個國君姓姒名桀,史稱夏桀。夏桀荒淫無道,嬖暖美女妹喜,寵信佞臣,殺害忠良,敲詐勒索百姓,激起天怒人怨。東方的方國商,迅速崛起,出了一位杰出首領叫子湯,也就是商湯。商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妻,有莘氏之女帶來一名家奴,作為陪嫁。家奴姓伊名摯,后來被商湯重用,才叫伊尹,一叫保衡?!耙焙汀氨:狻倍际枪偬?,柑當于后世的宰相。    伊摯是個有頭腦有謀略的奴隸。他隨女主人到了商國后,任務是司廚,負責給商湯做飯。他的奴隸身份,決定了他不能直接面見商湯,陳說自己的政治見解,因此故意在飯菜的滋味上做文章,有時做咸,有時做淡,以便引起商湯的注意。果然,商湯發(fā)現(xiàn)了飯菜味道的變化,接見伊摯,詢問原因。伊摯抓住這_爪機會,從飯菜的滋味說起,引申至修身齊家治國_的大道理,說得頭頭是道。他特別說到“九主之事”,即分析三皇五帝和夏禹治理天下的經(jīng)驗,獨具真知灼見。商湯大喜,覺得伊摯是個人才,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舉任以國政”,即任用他為國相。    伊摯為相,竭誠輔佐商湯,使之成為開明的國君。一次,商國宮廷里長出一株楮樹,數(shù)日內(nèi)長得很粗很粗。商湯覺得奇怪,說:“這是什么東西?”伊摯說:“楮樹?!鄙虦f:“它為何長到宮廷來呢?”伊摯說:“楮樹習慣于長在潮濕的洼地里,屬于野生植物;現(xiàn)在長在宮廷里,可能是不祥之兆?!鄙虦f:“那可怎么辦?”伊摯說:“臣以為,妖象是災禍的預兆,吉祥是幸福的先聲。見到妖象趕快做好事,災禍就可以避免;見到吉祥卻做壞事,幸福也不會到來?!鄙虦珡囊翐吹脑捴械玫絾⑹?,齋戒沐浴,清除雜念,夙興夜寐,吊唁死者,問候病人,赦免罪犯,賑濟貧苦。說來也怪,沒過多久,楮樹就消失了,妖象不攻自破,國家更加興旺。    商湯當時還是忠誠于夏朝的,特將伊摯推薦給朝廷,輔佐夏桀。夏桀恣意追求享樂,酒池肉林,醉生夢死,致使許多官員投奔商國。他們唱道:“江水泛濫,洶涌澎湃;大小船只,均遭破壞。我們的國君快要滅亡,趕快到毫都去,那里是個很大的地方!”他們走在路上,繼續(xù)唱道:“快樂呀快樂呀!坐騎矯健,馬匹肥壯,離開這鬼地方,去到那好地方,為什么不快樂呢?”    伊摯給夏桀進言,說:“主上不聽臣言,大命將至,亡無日矣!”夏桀溘然而笑,說:“你說的是昏話!吾有天下,猶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也!”    伊摯看到夏桀執(zhí)迷不悟,不可救藥,重新回到毫邑,鼓動商湯實行仁德,收攬人心,奪取夏朝的天下。夏桀意識到商湯是一大威脅,將其囚禁于夏臺(今河南禹縣境)。伊摯積極活動,給夏桀送去許多禮物。夏桀遂將商湯釋放。這一釋放,等于是放虎歸山,夏朝的滅亡指日可待。    商湯在伊摯的謀劃下,首先剪除夏朝東方的羽翼,攻滅韋(今河南滑縣東)、顧(今河南范縣東)、昆吾(今河南濟水畔)等方國。然后停止對朝廷的進貢,試探夏桀的反應。夏桀大怒,命九夷族進攻商湯。這說明,夏桀還有一定的實力。伊摯審時度勢,勸說商湯恢復進貢,上表請罪,以換取積攢力量的時間。    一年后,九夷族憤恨夏桀的殘暴統(tǒng)治,紛紛叛亂。商湯和伊摯認為滅夏的時機成熟,發(fā)兵進攻夏桀。商軍與夏軍大戰(zhàn)于鳴條(今山西安邑西),商軍大敗,夏桀帶著妹喜,逃亡后餓死。夏朝滅亡。商湯回師毫邑,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詩經(jīng)·商頌·殷武》歌唱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日商是常?!闭f明商朝建立后,繼續(xù)擴大征伐面,各地方國紛紛朝貢,加速了中原及其周邊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商湯建立商朝七年后病死。太子太丁早卒,伊摯擁立商湯第二個兒子為國君,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在位三年病死,伊摯擁立商湯第三子為國君,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在位四年病死,伊摯擁立商湯的嫡長孫(太丁之子)為國君,是為帝太甲。伊摯作為四朝元老,寫了《伊訓》《肆命》《徂后》等文章,教導帝太甲應遵循商湯時的政策和法制,努力做一位仁德國君。帝太甲開頭兩年,還算規(guī)矩,但從第三年起就變得荒淫了,“不明,暴虐,不遵(商)湯法,亂德”。伊摯多次規(guī)勸,帝太甲依然自行其是,置若罔聞。伊摯為商朝的江山著想,只好把國君送至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河南偃師東南)居住,讓他進行反省。這一事件,史稱“伊尹放太甲”。    帝太甲被“放”期間,伊摯以相的身份,“懾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想到祖父商湯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對照自己亂德的行徑,百般感慨,“悔過自責”,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伊摯看到帝太甲反省有了成效,親自到桐宮,迎接他回到國都,還政于他,自己仍居相位,忠心地輔佐國君。帝太甲吸取了教訓,勤于政事,修德愛民,諸侯咸朝,百姓以寧。伊摯深感欣慰,專門寫了《太甲訓》三篇,稱頌國君的功德。    帝太甲在位二十三年病死。伊摯又擁立其子為國君,是為帝沃丁。不久,伊摯病死,終年一百歲。他死時,大霧三日,天地不辨。帝沃丁為了表達對這位功臣的敬意,特以天子之禮予以安葬。    伊摯從奴隸而為相,一生輔佐商朝五位國君,特別在攝政期間,沒有趁機篡位,而是改造了帝太甲,繼又歸政于國君,表現(xiàn)了忠臣賢相應有的品質(zhì)。正因為如此,他與后來的姬旦、管仲等人一起,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P1-4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宰相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