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3-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趙心樹 頁數(shù):453 字數(shù):47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一些嚴肅的新聞評論也認為:“美國大選出現(xiàn)的‘技術失誤’、法律糾紛與激烈的黨派爭斗,引發(fā)了人們對‘美國式民主’的質(zhì)疑?!? 而另一些中國國內(nèi)或海外華人的評論則把美國的制度看成是十全十美,恰到好處,加一分太胖,減一分太瘦,所以是一點也不能動,不能改。特別是,美國現(xiàn)行選舉制度框架是由美國憲法定下的,而憲法形同圣經(jīng),是不能動的。至于此次總統(tǒng)難產(chǎn)則是純粹的“意外”,為防止“意外”而“修改選舉規(guī)則”,則是“得不償失”。 當然,作為茶余飯后的調(diào)侃,幸災樂禍也無傷大雅。美國憲法在世界民主史上以及美國現(xiàn)實政治中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人們出于尊重或維持穩(wěn)定的愿望而反對輕易改動這部憲法,更可以理解。但若各國學者、政治家及制度制定者們也都同漫畫家們一樣一笑了之,或都如教徒誦讀圣經(jīng)那樣崇拜美國憲法,則本作者不敢茍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民主制度之一。2000年的大選難產(chǎn)是由錯綜復雜的多種因素合力造成的。若把這場選舉看作是美國人給全人類免費進行的一場政治試驗,把它同美國以及其它國家的選舉放在歷史與國際這縱橫兩維的背景下觀察和分析,或可加深我們對選舉這一當今世界最常見的政治現(xiàn)象的理解,也加深我們對美國的政治文化的理解。 本書將首先對各種選舉結(jié)果做一個分類。我們將指出,選舉除了所謂“善局”即理想的結(jié)局之外,還可能出現(xiàn)“無法局”、“違法局”、“僵局”或“困局”等多種“難局”。而2000年美國大選,就出現(xiàn)了多種難局,包括僵局與困局。 我們將指出,選舉僵局與困局中的許多現(xiàn)象與人類在動物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競爭心理和平等心理有關,與普遍的概率現(xiàn)象有關。也就是說,2000年美國選舉中所出現(xiàn)的許多現(xiàn)象并非只有在這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才可能出現(xiàn)。在環(huán)境條件合適時,許多現(xiàn)象不僅可能在美國重現(xiàn),而且完全可能在其它國家發(fā)生。因此,各國應當而且完全可以從美國的這次選舉以及其它選舉中吸取教訓以幫助改革本國制度。 這就是說,本書試圖分析各種選舉難局在人類心理、統(tǒng)計概率、投票計量及選舉制度等四個方面的成因。從制度設計者及選舉組織者的角度來看,心理與概率往往不以設計者組織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而計量方法與選舉制度則可以改進。洞察難局背后的心理與概率原因,解剖難局中暴露出來的計量手段與選舉制度中的缺陷,可以為世界其它各國在將來改善本國制度時提供借鑒,減少選舉難局在本國出現(xiàn)的可能性。 既然本書是用中文寫的,讀者對象自然多是華人,這中間有作為多數(shù)族裔居住在中國大陸或臺、新、港、澳等地的華人,也有作為當?shù)厣贁?shù)族裔散居其它各國各地區(qū)的華人。所有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都有不同形式的選舉,但由于各國各地的政治制度大不一樣,作為政治制度一部份的選舉制度也大不一樣。本書不打算對所有這些國家或地區(qū)的選舉制度或政治制度發(fā)出一套統(tǒng)一的評論或建議。本書書末的建議,僅僅是作為憲政改革的長遠目標而提出的。由于這些建議的基礎是一般的人類(甚至動物)心理分析及數(shù)學概率分析,所以它們對所有的國家(而不僅僅是華人地區(qū)或國家)適用。但是,本書將一再強調(diào),長遠的目標方案絕不等于實際實施的過程方案,而過程方案是必須考慮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的現(xiàn)有法律、政治、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的。
作者簡介
趙心樹,1955年生于上海。82年獲復旦大學學士學位。85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89年獲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 并任賓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90年轉(zhuǎn)北卡羅來納大學任教。 96年赴明尼蘇達大學任訪問教授。 98年返北卡大學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終身教授)、研究中心副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給龐然大物畫速寫 第一節(jié) 美國本是十三國 第二節(jié) 一棵大樹三條杈 第三節(jié) 法官能造法嗎 第四節(jié) 層層選舉何其多 第五節(jié) 選舉幾個 第六節(jié) 七百三十天,風水輪流轉(zhuǎn) 第七節(jié) 結(jié)語第二章 衡量選舉制度的尺與秤 第一節(jié) 尺是什么?秤是什么? 第二節(jié) 此尺非彼尺! 第三節(jié) 向古羅馬人追問 第四節(jié) 資格在人民心中 第五節(jié) 資格來自“合法的民意”與“民主的法律” 第六節(jié) 資格的功能 第七節(jié) 梁上吊機,如何吊起下之梁 第八節(jié) 曹操、劉備、諸葛亮的“資格” 第九節(jié) 名正才能言順 第十節(jié) 合法的不用舍法??? 第十一節(jié) 更多誤譯 第十二節(jié) 名正果然言順第三章 孔子、耶穌、杜甫、霍布斯的啟示……第四章 買制度還須看價格第五章 給次品分類起名第六章 杰弗遜、亞當斯、海斯、科什圖尼察和布什的經(jīng)驗第七章 讓林肯、提爾登、金大中、宋楚瑜和戈爾說說體會第八章 議會選舉中的通吃弊病第九章 次品造成的損失第十章 再談次品的損失第十一章 掏出心來瞧一瞧第十二章 掏出筆來算一算第十三章 掏出尺來量一量第十四章 翻開法律想一想第十五章 翻開法律再想想第十六章 搬出憲法想一想第十七章 回過頭來看一看第十八章 結(jié)束語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第三節(jié)杰弗遜未曾想到的 ——人人票力平等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人人平等”、“一人一票”的意義不應該僅止于“每個人都能投一票”。為了真正實現(xiàn)平等,使選舉的結(jié)果最正當、最符合公平的民意,“人人平等”、“一人一票”意義還必須包含:所有公民所投下的選票的效力應當盡可能平等,即“人人票力平等”,簡稱票力平等。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設,在一個有一億人口的國家里,雖然人人有投票權,但我們把某一個“特殊公民”所投的那票當一億票算,而把所有其他公民所投的每一票當一票算。那么,即使那99 999 999個“普通公民”百分之百參與投票并百分之百意見一致,也可能被那一個“特殊公民”所否決,而那個“特殊公民”的意見即使沒有任何其他人的支持也可以過半數(shù)而通過。如此表達的“民意"就不是真正的民意,如此產(chǎn)生的政府和政策的正當度就接近于零。 。 這就是說,支撐正當性的民意,應該是在“票力平等”的原則下表述的民意。如果民意的表述過程與規(guī)則背離了這個原則,那么就必然降低所產(chǎn)生的政府的民意度,于是也就打擊了其正當度。 今天,“一人一票"的一般原則在美國已是深入人心,許多美國人在討論選舉制度時都會把one person one vote掛在嘴邊。③但是,一般美國人往往下意識地認為,“一人一票”的對立面就是“有人一票,有人零票”,也就是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白人男人有投票權,而黑人與婦女沒有投票權的制度;因為這種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差不多絕跡,所以許多美國人誤以為美國目前的選舉制度已經(jīng)完全實現(xiàn)了一人一票、人人平等。 仔細想來,“一人一票”的對立面不僅僅是“有人一票,有人零票”,還應該也包括“有人一票、有人兩票"、“有人一票,有人半票”等情況。更全面地說,“一人一票"的對立面是“有人一票,有人不是一票”,也就是“票力不平”。而我們以上談到的“有人一票,有人零票"等,則是“票力不平”的特例。 這就是說,所謂“一人一票”的原則,更精確地說應當是“票力平等”的原則??上?,許多美國人對“一人一票”作粗糙膚淺的理解,以為,每人手里一張票,可以投一張票,就算“一人一票"了,雖然投票以后每張票的票力可能非常不一樣。 粗粗一看,“票力平等”的道理似乎非常淺顯,應當嚴格遵循,也應當容易遵循。其實不然。本書將要說明,在當今世界各國的選舉制度中,真正徹底做到票力平等的,幾乎一個也沒有。 美國聯(lián)邦眾議員是由各州選派的。各州選派的眾議員的人數(shù)是按照每州的人口多寡,至少每3萬人選派一個議員。美國憲法規(guī)定,在為此而計算每州人口的時候,每個“自由人”(free Person)算一個人,每個“其他人”(otherPerson)卻只算3/5個人。①當時美國人口組成的實際情況,“自由人”幾乎全是白人,而“其他人”就是黑人奴隸。把一個黑人不當作一個人,而當作3/5的人,這不是明目張膽地違犯一人一票、票力平等的原則嗎? 其實,憲法中此條的實際意圖比文字表面的不公更為嚴重、更為丑惡。當時南方各州普遍、完全地剝奪黑人奴隸的投票權,也就是說,黑人的實際投票權為零。憲法關于“3/5”的規(guī)定并非意圖把黑人的投票權從零提升到3/5,而是要在繼續(xù)完全剝奪南方黑人投票權的同時,增加來自南方的聯(lián)邦議員人數(shù)和總統(tǒng)選舉人人數(shù)。換言之,此條的目的,是要借用根本沒有投票權的黑人奴隸的名額,來使南方白人奴隸主的票力強于北方選民的票力!② 其次,過濾制度可以幫助政治家避嫌,而使他們可以更集中精力為人民和國家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服務。這是過濾制度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功用。讓我們用一個實例來幫助說明這個功用。 小布什當選后,定于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入主白宮。克林頓當然也就在同一天交班離開白宮。在1月19日的晚上,克林頓緊急特赦了數(shù)百名罪犯。這是有先例的,并不出奇。引起軒然大波的是這數(shù)百人中的一個,即逃亡歐洲的特大經(jīng)濟罪犯李奇(Marc Rich)。李奇的前妻丹妮絲·李奇(DeniseRich,離婚后仍使用前夫姓)曾給過克林頓大量政治捐款,并幫助克林頓組織過許多募捐活動。于是共和黨人和媒體輿論懷疑李奇女士是用錢買來了她前夫的特赦。 美國國會、共和黨人、檢察官和媒體組織了大量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李奇女士多年來給了克林頓和其他民主黨政治家大量拇款。她是克林頓夫婦的好朋友,經(jīng)常去白宮訪問或在其他場合與他們見面。還有跡象表明,李奇的特赦案得到了熟悉白宮內(nèi)特赦程序的人的特別關照。 但是,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一手交錢、一手交特赦”這樣直截了當?shù)慕灰住? 而且,人們發(fā)現(xiàn),李奇女士是在憤怒中離婚的,與前夫不再來往。她離婚后移住紐約,成為一個成功的高級服裝設計師。她的政治捐款都來自她自己的收入,而并非來自逃亡歐洲的前夫。 人們還發(fā)現(xiàn),最積極要求特赦李奇的是以色列政府;因為李奇運用他的巨額財富為以色列作出了重大貢獻。當時的以色列政府總理巴拉克還與克林頓在電話中數(shù)次討論特赦李奇的問題。在李奇本人的積極要求下以及其他人的斡旋下,李奇女士表態(tài)支持這一特赦努力,但并沒有顯得特別的積極。 克林頓也指出了特赦李奇對國家的好處:可以報答獎勵在中東和談進程中應美國之請作出重大讓步的以色列政府;被(刑事)特赦后,李奇可以回美國接受民事訴訟,有可能退還美國政府數(shù)億美元的款項,等等。克林頓還說,雖然李奇女士是一個重要的捐款人,她也曾表態(tài)支持特赦李奇,但這兩個事實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特赦李奇的決定。 但是,克林頓事后又說,要是早知道特赦李奇會引起輿論大嘩,他就不會特赦李奇。為了避嫌,為了他自己的政治聲譽;他不應該這么做,盡管這么做是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 如果有了過濾制度,政治家們就不必在個人聲譽與國家利益之間掙扎了。瓜田可納履,李下任整冠,只要你認為國家利益需要你納履整冠就可以了,別人也不會懷疑你偷瓜摘李。如此,豈不善哉! 遏制住了錢權交易,還只壓住了病因的一半。另一半是不平衡的問題,可以用平衡制度來對付。 例如,媒體組織或可考慮建立一些新的行業(yè)規(guī)范:在競選期間,當媒體發(fā)布或刊登了贊揚某一候選人的廣告之后,應當免費為主要競爭對手提供同等的時段或版面,以達到平衡。當媒體發(fā)布或刊登了批評某候選人的廣告之后,更應當免費為被批評者提供同等的時段或版面,以便其回應批評。 這樣的規(guī)范應當盡可能以媒體“自律”的形式建立起來。只有當媒體自律失敗時,才可考慮由國會立法的形式建立這樣的規(guī)范。 當然,即使建立起了這樣的規(guī)范,也只解決了部分的問題。因為廣告的發(fā)布與刊登只是廣告費用的一部分,另一個花費昂貴的部分是廣告的制作,特別是電視廣告的制作。 為了達到較為全面的平衡,可以考慮對政治宣傳課稅。目前,美國許多州都有消費稅(一般稱銷售稅):消費者購買衣服、食品和其他許多物品時,往往都要在物價之外再付稅。政治捐款和慈善捐款及其他捐款一樣享有免稅的優(yōu)惠,而政治上的消費也是不付稅的;既然政治宣傳上的消費已經(jīng)造成了選舉過程中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正侵蝕民主政治的健康,而重建平衡需要資金,那就理應從政治消費中課稅,用以資助平衡的重建。 ……
媒體關注與評論
總序在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美國那樣激起中國人復雜的感情,像美國那樣喚起中國人的好奇和想象,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美國那樣影響著中國的目前狀況和將來的發(fā)展。在日益開放的中國社會,美國文化的影子儼然是個無處不在的幽靈;在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中,美國風格日益成為時尚;在中國的媒體里,有關美國的報道占據(jù)國際消息的大量篇幅;在大學、在研究機關、在政府部門,人們密切注視著美國政策的動向;在書店、在圖書館,各種有關美國的介紹和討論受到人們的青睞……一句話:中國正在面臨美國的全面“入侵”。 可以預見,由于世界的日益縮小,由于中國加人WTO,美國對中國的重要性還將迅速增加,中國人對美國的興趣還將繼續(xù)加溫。美國是世界上惟 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正當美國千方百計地加強自己的霸主地位時,擁有l(wèi) 3億人口的中華也在探求自己的光榮與夢想。中美關系將是2 1世紀世界事務的重大主題,中、美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關系到兩國關系的好壞,也關系到世界未來的光明與黑暗。 中華文明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跟它的鄰居的交往。中華民族不但創(chuàng)造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生活,而且善于向其他的民族學習,用他人的成功的經(jīng)驗來豐富和完善自己?!八街?,可以攻玉”這句話凝聚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海匯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則是中華文化的大度的寫照。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許多介紹其他國家和文明的著作,戰(zhàn)國時期的《穆天子傳》可能是對外交往的最早文字記載,以后的《史記》和《漢書》反映出中國人對中亞地區(qū)的興趣和了解。唐代僧人玄奘根據(jù)自己到印度取佛經(jīng)的見聞寫出的《大唐西域記》“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詳國俗之剛?cè)幔邓林L氣”,為中國政府和人民同中亞和南亞地區(qū)的人民的交往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連綿不斷,宋代周去非寫的《嶺外代答》和趙汝適的《諸蕃志》也是介紹外國的地理民情的佳作。 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在近現(xiàn)代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一方面,兩國文化差異懸殊,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兩國又以各自的優(yōu)點互相吸引。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里,兩國關系時冷時熱,恩怨難解。自19世紀40年代起,幾代中國人漂洋過海、篳路藍縷,對美國進行了反復的觀察研究,并不斷將自己的見聞認識訴諸文字。道光年間由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記的《海外番夷錄》是對美國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第一部書面介紹。以后,中美兩國交往持續(xù)發(fā)展,截至l 882年美國實行限制華工人境法為止,來到美國打工、求學、經(jīng)商、游歷甚至從事外交的中國人與年俱增。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和認識也日漸深入。一些具有學術水平的著作在這一時期相繼問世,其中包括志剛的《出使泰西記》、容閎的《西學東漸記》、徐繼畬的《瀛環(huán)志略·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梁廷的《合省國說》和魏源的《海國圖志》等。它們不僅介紹了美國的社會民情和科學技術,而且發(fā)表了對美國文明的揚抑褒貶。一些中國人甚至將他們對美國的觀感用英文寫出在美國發(fā)表,其中以曾經(jīng)擔任中國駐美國外交大臣的伍廷芳寫的《一個東方外交家眼里的美國》最為透徹生動,該書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同法國著名作家托克維爾的《美國的民主》媲美。 這種認識過程的艱辛今天不難想見,因為它不僅受到空間的阻隔,而且受到波詭云譎、變幻莫測的中美關系的制約。由于中國在近現(xiàn)代飽受西方列強的欺侮,由于美國對華政策的內(nèi)在矛盾和劇烈搖擺,所以中國人在研究美國時不免采取急功近利的態(tài)度,難以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評價美國,在介紹和評價美國時往往以偏概全。結(jié)果是一些著作對美國一味褒獎推崇,另一些書籍則把美國說得一無是處。20世紀50~70年代,更有不少學者囿于某些既定的理論框架,對美國進行類似緣木求魚的探究。所幸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和學術界撥亂反正,對美國采取了務實的態(tài)度,正確的政策造成學術上百花齊放的健康環(huán)境,經(jīng)過成百上千的中國學人將近二十年的辛苦。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