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彼得·昆茲曼 等 頁數(shù):287 字數(shù):400000 譯者:黃添盛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哲學百科》是一本哲學的理論史,由哲學家本身及其重要的主張、概念的介紹貫串而成,同時以彩色的圖頁做具體的呈現(xiàn)。本書圖文并陳的系統(tǒng)以兩頁為一個單位,左頁是彩色的圖像,右頁則是詳盡的文字解說。獨特的表詮方式,嚴謹?shù)膬?nèi)容,使得《哲學百科》自
1991 年問世以來,已譯為二十余種語言,全球銷量高達 500,000 冊。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彼得?昆茲曼(Peter Kunzmann) 法蘭茲-彼得?布卡特(Franz-Peter Burkard) 法蘭茲?魏德曼(Franz Wiedmann) 譯者:黃添盛
彼得?昆茲曼(Peter Kunzmann),1966 年生,攻讀神學(資格考)與哲學(博士、大學授課資格)。在慕尼黑大學與伍茲堡大學擔任私人講席,研究領域包括人類學、宗教哲學、語言哲學與中世紀作品。
法蘭茲-彼得?布卡特(Franz-Peter Burkard),1958 年生,于伍茲堡與杜賓根攻讀哲學、教育學與宗教學。在伍茲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人類學,倫理學與存在哲學。
法蘭茲?魏德曼(Franz Wiedmann),1927 年生,就讀于杜賓根與慕尼黑。自 1969 年至 1995 年退休為止,擔任伍茲堡大學的哲學教授講座。研究領域包括歷史、藝術、法學與宗教,以及史賓諾沙、黑格爾與紐曼。
譯者簡介:
黃添盛,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譯有《康德:一個哲學家的傳記》、《追憶一回普魯斯特》、《瞧一眼尼采》、《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現(xiàn)定居德國。
書籍目錄
本書簡介
前言
導論
哲學的學科
東方哲學
概要
印度之一/《奧義書》;正統(tǒng)宗派之一
印度之二/正統(tǒng)宗派之二
印度之三/耆那教;佛教
中國之一/儒家;陰陽家
中國之二/道家;墨家
古代中東思想
古代哲學
概要
先蘇期之一
先蘇期之二
智者派
蘇格拉底
柏拉圖之一:理型論
柏拉圖之二:認識論、辯證法
柏拉圖之三:人類學、倫理學
柏拉圖之四:國家論
亞里士多德之一:邏輯
亞里士多德之二: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之三:心理學、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之四:政治學、詩學
斯多亞學派之一/邏輯、物理學
斯多亞學派之二/倫理學
伊壁鳩魯學派
懷疑主義;折中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中世紀哲學
概要
教父時期
奧古斯丁之一
奧古斯丁之二
早期經(jīng)院哲學之一/埃里金納;坎特伯雷的安瑟倫
早期經(jīng)院哲學之二/共相問題;亞貝拉
阿拉伯哲學
中期經(jīng)院哲學之一/培根;波拿文圖拉;魯爾
中期經(jīng)院哲學之二/阿爾伯特;托馬斯·阿奎那之一
中期經(jīng)院哲學之三/托馬斯·阿奎那之二
中期經(jīng)院哲學之四/托馬斯·阿奎那之三
中期經(jīng)院哲學之五/鄧斯·司各脫;愛克哈特
晚期經(jīng)院哲學/奧卡姆
尼古拉
文藝復興
概要
自然科學;培根
人文主義
意大利哲學
政治、法律理論;宗教改革
啟蒙時期
概要
理性主義之一/笛卡兒之一
理性主義之二/笛卡兒之二
理性主義之三/斯賓諾莎之一
理性主義之四/斯賓諾莎之二
理性主義之五/萊布尼茨之一
理性主義之六/萊布尼茨之二;沃爾弗
經(jīng)驗主義之一/霍布斯
經(jīng)驗主義之二/洛克之一
經(jīng)驗主義之三/洛克之二
經(jīng)驗主義之四/貝克萊
經(jīng)驗主義之五/休謨之一
經(jīng)驗主義之六/休謨之二;亞當·斯密
法國啟蒙運動之一/帕斯卡;伏爾泰
法國啟蒙運動之二/孟德斯鳩;維科
法國啟蒙運動之三/盧梭
德國觀念論
概要
康德之一:純粹理性批判之一
康德之二:純粹理性批判之二
康德之三:純粹理性批判之三
康德之四:實踐理性批判
康德之五:判斷力批判
費希特之一
費希特之二;施萊爾馬赫
謝林
黑格爾之一
黑格爾之二
黑格爾之三
十九世紀哲學
概要
叔本華
克爾愷郭爾
實證主義
黑格爾左派
馬克思之一;恩格斯
馬克思之二
實用主義
新康德主義;歸納形而上學
尼采之一
尼采之二
狄爾泰
二十世紀哲學
概要
自然科學之一/物理學之一
自然科學之二/物理學之二
自然科學之三/生物學之一
自然科學之四/生物學之二
生命哲學
現(xiàn)象學之一/胡塞爾之一
現(xiàn)象學之二/胡塞爾之二;梅洛·龐蒂
現(xiàn)象學之三/舍勒
存在哲學之一/雅斯貝斯
存在哲學之二/薩特
存在哲學之三/加繆;馬塞爾
海德格爾之一
海德格爾之二
現(xiàn)代邏輯之一
現(xiàn)代邏輯之二
維特根斯坦之一
維特根斯坦之二
分析哲學之一/弗雷格;維也納學派
分析哲學之二/羅素
分析哲學之三/語言行動理論;后設倫理學
分析哲學之四/存有論
哈特曼;懷特海
馬克思主義
批判理論
社會哲學
批判理性主義
人類學;詮釋學
結(jié)構主義
人名外文—中文索引
人名中文—外文索引
內(nèi)容外文—中文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哲學”一詞源自希臘文,意思是愛智慧。同理,“哲學家”一詞指的是智慧之友(philós為朋友,sophía為智慧),其特色在于對各種知識的追求?! “乩瓐D與亞里士多德便已追問過人類本身當中作為哲學起源的本能為何,他們的答案是驚奇?! ?ldquo;因為驚奇,自古至今不斷地引發(fā)了人類的哲學思考……問題與驚奇讓人覺得自己無知……為了脫離無知,他便開始做哲學思考……”(亞里士多德) 人類并不僅僅被動地接受經(jīng)驗世界的現(xiàn)狀,他會詫異,會找原因:“為什么事物會存在?現(xiàn)象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我們?yōu)槭裁炊睿?rdquo; 這種無時無刻不在涌現(xiàn)的問題讓日常的、理所當然的事物變得可疑。我們突然明白,在我們累積了許多片段的個別知識后,整體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仍舊可能隱而不顯?! ⊥苿诱軐W思考并讓它始終向前發(fā)展的力量還有懷疑。我們自己的認知能力、傳統(tǒng)的價值與社會的規(guī)范都可以置于它的批判之下?! ∮腥苏J為哲學的另一個起源是人類意識到了自己是走向死亡的存有。隨時可能逼近的終點制止我們?nèi)諒鸵蝗者^著毫無疑問的生活,逼迫我們反躬自省,決定人生真正的要務何在。 痛苦與死亡是臨界經(jīng)驗,戳破了人生舒適安全的表面,拋出了它的意義何在又如何實現(xiàn)的問題?! ∫陨飳W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特征在于自然本能的消退。這迫使他以理性的規(guī)定取代其他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但這同時表示他得到了主宰自我的自由?! ∪欢@樣的存在者也必須不斷對自己的存在與行為實踐的基礎做出理性的反省。 “人類這種存在者想要的總是超過他的能力范圍,他的能力又總是超過他應該的范圍。”(維克勒) 哲學問題與每個人都有關,哲學思考是每個對自己負責的人的根本作為。因此,每種哲學都可以理解為康德定義下的啟蒙: “啟蒙意味著一個人走出作繭自縛的蒙昧,蒙昧意味著沒有能力完全不依靠他人而獨立自主地使用理性。” 我們無法以一個明確的概念來掌握哲學究竟是什么,因為它的性格隨其選擇的前進的道路而定。因此,以下選錄幾個嘗試性的描述: “哲學的起點是人,一個想在其內(nèi)在與外在世界的謎團中尋找方向的人……試圖在世界的萬花筒里辨認出共同性與普遍性的準繩。”(雷波勒) 哲學可以界定為“為世界賦予理性的有方法而鍥而不舍的努力”。(霍克海默爾) “以今日慣常的用法來看哲學,意思是指科學地處理與世界的認識及生命的智慧有關的一般性問題。”(文德爾班) “哲學家不能算是一個特定的行業(yè),哲學家也不是一個可供他人師法的有形理想,一個哲學家存在的方式便是追求成為自己。這樣的生成過程在哲學思考的廣度里得到空間、可能性與彰顯。”(雅斯貝斯) 對于哲學的根本問題,柏拉圖列舉如下:真、善、美。 到了近代,康德所表述的問題如下:·我可以知道什么?(形而上學)·我應該怎么做?(道德)·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人是什么?(人類學) 最后一個問題基本上涵蓋了其他的每一個問題。與個別科學不同的是,哲學的目標不是實在界中圈定出來的一塊領域(生物學:生命;化學:物質(zhì)的組成),而是一切的存有,旨在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與關聯(lián)網(wǎng)絡,并為人類發(fā)掘意義與價值?! 雾椏茖W從不可再后退的特殊預設出發(fā),哲學的不同之處在于盡最大可能追求無預設的立足點,其方法與對象皆非現(xiàn)成,而是有待它自己重新決定。人類認清自己與世界的哲學過程沒有終點,在任何時代都是根本的要務。隨著問題與對象范圍的不同,哲學也被劃分成獨立的研究領域(學科)。人類學 認識人類本性的嘗試乃是哲學的基本課題之一。人類的普世通性的探索,有助于人們自我反思并認清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例如他與其他生命體的差異如何),無論就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還是人性社會的建立而言,都和實踐有關。倫理學 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何者為“善”。善決定了一個人的處世態(tài)度與實踐行為。倫理學的目標是方法性地揭露公正的、理性的、有意義的行為實踐與(群體)生活的根本基礎為何。倫理學的原理與論據(jù)不應訴求任何外在的權威與習俗,必須普遍有效而具理性說服力。因此,它的位階高于既有的道德規(guī)范,對它保有批判性的立場。后設倫理學的課題是重新檢討倫理學命題的語言形式與功能。美學 美學處理美的普遍性質(zhì)、美在藝術與自然中的表現(xiàn)方式以及對欣賞者產(chǎn)生的作用。隨著自我設定的不同,它可以純粹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規(guī)范性的。除了藝術理論外,它還可能討論審美判斷的問題以及審美感受與經(jīng)驗的各種形式。我們還可以在較現(xiàn)代的美學中看到資訊理論與語言分析的路線。形而上學與存有學發(fā)軔于亞里士多德,由于它探尋的對象是存有物作為存有物的第一原理與本源,故稱為“第一哲學”。它的主題范圍是存有自身(存有學)、神性的存有(哲理神學)、靈魂(心理學)以及一切存有物的總體脈絡(宇宙論)。邏輯學 邏輯學倡導前后一致且井然有序的思考。形式的古典邏輯,可細分為元素論(概念、判斷、推理)與方法學(研究過程與證成過程)?,F(xiàn)代邏輯追求形式化與數(shù)理化的最大可能,所執(zhí)行的邏輯演算可理解為符號系統(tǒng)加上一套運算規(guī)則。此外,它也引進了多值的系統(tǒng),即命題除了“真/假”之外可以有其他的真理值。認識論及科學理論 此乃關于知識之條件、本質(zhì)與界限的理論,討論的范圍為認識的主體、對象與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茖W理論探討個別科學的知識的預設與基礎,其方法、原則、概念與目標均一一予以理清與批判。語言哲學 語言哲學探討語言的形成、發(fā)展、意義與功能。維特根斯坦所開啟的語言分析成了今日的主流,它又分為兩大旁支。理想語言的系統(tǒng)嘗試通過語言批判與形式化創(chuàng)造一個具高度邏輯精密性的語言,以滿足精確科學的要求。反之,“日常語言哲學”則分析語言原始的、日常的應用與意義?! 〈送膺€有一系列跨科系的學科?! v史哲學嘗試掌握與解讀歷史的本質(zhì)、意義與過程,并透過歷史性來了解人類?! ∽诮陶軐W詢問宗教這種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并討論它對人類與社會的功能,或予以批判。 自然的整體性詮釋與說明為自然哲學的主題。在歷史上,它也包括了自然科學的研究?! 》ㄕ軐W探討的問題是法律的基礎為何,特別是成文法的定規(guī)是否有位階更高的規(guī)準作為依據(jù)(如自然法)?! ∩鐣軐W與政治哲學討論國家與社會的構造、功能與意義。在此,人被視為社會性的存有者,其自我實現(xiàn)乃是在社會中完成。特別是在當代,它也包括對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生活條件的批判?! ?hellip;…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