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命運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奧德嘉·賈塞特  頁數(shù):262  譯者:陳昇,胡繼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書摘:真理所面臨的奇妙探險
在藝術(shù)、愛情或思想方面,我想任何事先的計劃和宣示都是沒有用的。以思想來說吧,對任何問題的沉思默想,如果是真正在想,就必然會使有思想的人擺脫流行的見解,擺脫那些可稱為“一般的”或“普遍的”的見解。因此,所有理智上的努力,都可使我們脫離陳腐的言論,透過隱密而困難的途徑,然后把我們帶到一種前所未見的境界,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異乎尋常的思想之中。這就是我們沉思默想的結(jié)果。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事先的宣示或計劃,是要去預期這些結(jié)果,把前面的道路弄平,并顯示這些結(jié)果將被發(fā)現(xiàn)的終點。但是,以后我們會知道,如果我們把思想與獲得思想的心路歷程分開,而使思想像孤島一樣的獨立而突兀的話,那么,這個思想便是最壞的抽象思想,也是無法令人了解的思想。當一個人一開始研究就告訴大家最后他所希望找尋的東西時,那么他要獲得的究竟是什么呢?為什么最后會產(chǎn)生哲學的探索呢?
所以,我不想把這些演講的主旨,作成藍圖計劃。當此開始之際,只想先表明我以往的出發(fā)點,亦即你們現(xiàn)在的出發(fā)點。
我們從一個顯著的事實開始,這個事實即是今天所產(chǎn)生的哲學思想與本世紀初期的另一種與此非常不同的哲學思想,二者所持的共同觀點,以及哲學家對自己的工作和職業(yè)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像所有共同的和外在的事實一樣,前者可以用外在的方法加以證明;例如,我們可以在統(tǒng)計數(shù)字上比較一下今天的大眾和30年前的大眾在哲學著作方面的購買量。今天,大家都知道,幾乎每個國家,哲學著作的銷售量都多過文學作品的銷售量,同時,無論你向哪方面看,都可以發(fā)現(xiàn)對觀念科學的好奇心正在不斷增加中。這種好奇心由兩種成分構(gòu)成:一方面,大眾開始感受到自己對思想的需要,同時,也在思想中感到某種感官上的快樂。這兩個特性的結(jié)合,并不是偶然的。以后我們就會知道,所有發(fā)自內(nèi)心而非偶然外來的基本需要,都會帶來某種感官上的快樂。感官的快樂乃表面的快樂。當每個人完成自己的命運,即實現(xiàn)自己,成就自己的本來面目時,便會感到快樂。因為這個緣故,施萊格爾便將快樂與命運之間的關(guān)系顛倒,他說:“我們對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具有天才。”天才是人類完成某種工作的最高才能,經(jīng)常帶有最大的快樂。稍后,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命運會成為他最大的快樂。
與過去相比,我們這個時代顯然具有哲學的運命;所以,我們在從事哲學思索活動中得到快樂——當我們豎起耳朵聽公開的哲學討論時,或是成群結(jié)隊地跑到哲學家身邊正如跑到游客身邊去聽從別處帶來的消息時,我們便得到快樂。
這種情形與一百年以前的情形大不相同。同時我們從今天普遍在某方面相同的改變中發(fā)現(xiàn),今天的哲學家,是以一種與上世紀哲學家完全相反的心情來面對哲學的。所以,我們打算先談?wù)劄槭裁次覀円砸环N與過去哲學家不同的心境來接近哲學的理由。
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一直向前進行以達到一個目標,這個目標,現(xiàn)在很難把它表示出來,因為我們還沒有了解它。我們繼續(xù)以迂回的方式向它推進,愈接近它,迂回的圈子愈小,同時,每當我們環(huán)繞一次,便產(chǎn)生更大的緊張,從冷漠、抽象的外部,進入非常親切的內(nèi)部。所以,哲學上的大問題需要一種像希伯萊人奪取杰里科及其中的玫瑰花園時所用的戰(zhàn)術(shù)一樣:不作直接的攻擊,只慢慢地包圍著,一步步縮緊包圍圈,同時,空中又保持著讓人緊張的號角聲。
我希望這種緊張不會松弛,因為我們現(xiàn)在所開始的道路,在本質(zhì)上是會愈往前走愈有吸引力。我們從剛才所說的外在問題,進行到更為直接的問題,進到與我們每個人生活有關(guān)的直接問題上。我們準備大膽地進入人們通常所謂生活而其實只是生活外表的更下一層;穿過生活的外表,我們要進入自己生活的基層,這一層替我們保持著最內(nèi)在的存在奧秘,最深刻的自我奧秘。
但是,我要再說一次,我這樣說,并不是作事先的宣示;相反地,由于從擾嚷城市中來的聽眾意外地多,這是我不得不采取的一種防衛(wèi)或預防。在《什么是哲學?》這個題目之下,我發(fā)表過一次學術(shù)性的講演——因此,也是嚴格科學的講演。我不知對這個題目的誤解是否使很多人認為我在對哲學作基本的介紹;易言之,即以表面而簡單的方式討論傳統(tǒng)哲學中的復雜問題。我必須澄清這個錯誤,這個錯誤只會分散和擾亂你們的注意力。我想做的正好與此相反:我希望探討哲學活動本身,哲學思索本身,并對哲學活動、哲學思索加以根本的分析。就我所知,這種工作從來沒有人做過,當然,更沒有人以我現(xiàn)在所具有的決心來從事這個工作。至少在開始的時候,這是一個似乎屬于最具學術(shù)性和專門性的問題,只適于哲學家探討的問題,根本不適合一般人討論。如果我們討論它時偶然碰到那些與人類較有關(guān)系的題目,如果我們嚴密探索哲學到底是什么時,突然落到與人類最有關(guān)系的題目上,突然落入親切而活躍的生活核心,并發(fā)現(xiàn)自己在探索那些日常問題,甚至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問題的話,這也許是因為它必須以那種方式存在,因為我的專門學術(shù)性問題的學術(shù)性發(fā)展需要它,而不是我自己在吹噓這些問題,尋找這些問題或事先想到這些問題。我所宣示的唯一東西,與這完全相反。所以,我仍然不受任何約束,可以隨我自己的意思而不否定這種說法所帶來的任何理智上的困難。
同時,我必須盡我最大的努力,使你們都能了解我所說的話,甚至使那些過去沒有受過這方面訓練的人,也能了解我所說的話。我總認為“明晰”是哲學家對讀者們應有的禮貌,而且,在我們向所有人類宣講并使他們能夠貫通其探索以前,我們自己在這方面的訓練使我們覺得這在今天比以往更是一件攸關(guān)榮譽的事。這與各種特殊科學不同,因為特殊科學不斷在其發(fā)現(xiàn)的寶藏與凡俗的好奇心之間,加上它們特有的專門術(shù)語。我想,當哲學家在研究和探索真理時,為自己的目的著想,就要有嚴謹?shù)姆椒?,可是,當他準備宣布他的真理時,便應該避免某些科學家向大家賣弄技巧以自娛的那種譏諷手腕。
所以,我說我們覺得今天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是不太相同的。但是,我們這種說法,是表示我們承認真理在改變,以往的真理成了今天的錯誤,而今天的真理,明天又將沒有用處。這種說法是否剝奪了真理的尊嚴呢?懷疑主義中最有名的論證是阿格里帕所謂語言的象喻,認為各種教條之間缺乏連貫性。對真理所持的觀點的不同和改變,對各種學說理論所具的信心的不同和沖突,使我們產(chǎn)生了懷疑。所以,讓我們現(xiàn)在繼續(xù)去面對這個懷疑主義。也許你們不止一次想到過真理所面臨的奇妙探險。例如萬有引力定律:從它有效的范圍內(nèi)看,無疑這個定律是有效的,自有物體存在以來,物體的活動就永遠遵循著這個定律。然而,這個定律要到17世紀某一天才被不列顛群島中某一島上的某一人發(fā)現(xiàn)。說不定有一天人們會忘記這個定律,并非因為我們排斥它的完全真實性而反對或修改它,只是純粹地忘記它,同時,更回到牛頓發(fā)現(xiàn)它之前人們所處的那種對它不起懷疑的狀態(tài)。這種脆弱性使真理具有一種非常奇妙的雙重地位。從各種真理本身來看,它們永遠存在,毫無改變或修正。然而,它們的被發(fā)現(xiàn),它們的落入時間范疇中,則使它們具有歷史性,它們在某個時代廣被奉信,也許在另一個時代卻又消失不見。顯然,這種時間性并沒有影響它們,但卻影響到它們是否為人所知。真正在時間中發(fā)生的事情,是我們用以思考它們的心理活動,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這是時間中真正發(fā)生過的變遷。具有歷史過程的,是我們認識或不認識這些真理的事實。使人覺得神秘而不安的就是這個事實,因為,透過我們的某一思想,即透過一個最短暫世界中一種瞬息即逝的實在,我們把握到某種永久性和超時間性的東西。那么,思想是兩個內(nèi)容不同的世界合在一起的地方。我們的思想不斷地產(chǎn)生、消逝、傳遞、服從其他思想的支配。同時,它們的內(nèi)容被思想的東西,卻仍然不變。二加二等于四,當我們用來了解這個真理的理智活動不發(fā)生作用時,二加二仍然等于四??墒?,即使這樣說,即使說真理永遠是真理,也是不恰當?shù)摹K^永遠存在是指某種東西在所有時間中的持久存在,是指無限的綿延;所謂持久還是指長存于時間的急流中。
那么,好了,真理并不持續(xù)長久時間或短暫時間,真理根本沒有時間性,根本不落入時間的急流中。以我不正確的判斷來看(我們以后會了解是因為哪些基本理由),萊布尼茨曾稱之為永恒真理。如果永久的東西(thesempitirnal)和整個時間一樣的持久,那么,永恒的東西(the eternal)將存在于時間開始之前,終于時間結(jié)束之后,但它本身卻包含一切時間,它是超綿延的綿延。這種情形使它一方面消滅綿延,同時又保留綿延:一個永恒的東西,歷經(jīng)無限的時間,換言之,它持續(xù)片刻,也就是說,它并不持續(xù),它以一種同時的和完全的方式,擁有一個沒有終結(jié)的生命。事實上,這就是波伊提烏對永恒性所下的精妙定義。但真理對時間的關(guān)系并不是積極正面的,而是消極反面的,它只是在任何意義下都和時間不相關(guān),它完全脫離一切時間的限制,完全在時間之外。因此,嚴格地說,如果我們說真理永遠是真的,這和我們說——用萊布尼茨所用的有名例子——“綠色的正義”,比起來并不含有更多的恰當性。“正義”兩字所含的觀念實質(zhì),沒有任何表示可以容許“綠色”這種性質(zhì)附著其上,不管我們?nèi)绾螄L試把這種性質(zhì)放進去,都無法附著到正義兩字的意義上去,就像附著不到滑面上一樣。我們無法把這兩個概念連在一起,縱使我們同時說到它們,也是彼此相離的,彼此根本無法聯(lián)系在一起。真理的特色是非時間性的,這表示真理是一種非時間性的東西,這個東西與發(fā)現(xiàn)真理、思考真理以及認識或不認識、記住或忘記真理的人類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沒有侄何差異比這個差異更大??墒?,如果我們還說“真理永遠是真的”這句話,從實際的立場說,那是因為它并沒有帶來任何錯誤的結(jié)果。誠然,它是一種錯誤,但這種錯誤卻是無害的。由于這種錯誤,我們可以借自己在習慣上看世上萬能的同一時間意識的方式,來看那真理所具有的奇妙存在方式??傊?,說某種東西永遠是某種東西,就等于說它獨立于時間變化之外,不受時間的影響,在時問范圍之內(nèi),這是最接近非時間性東西的特色,這是非時間性東西的類似形態(tài)。
因此,柏拉圖認為我們必須將真理即其所謂的“理念”(Ideas)置于時間性(即現(xiàn)實世界)之外,所以他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超現(xiàn)實的類似世晃,即天上的世界。雖然這在柏拉圖思想中會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但是我們承認,就作為象征的比喻而言,它是很有用的。它使我們看到在時間性世界(現(xiàn)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根本的世界,非時間性的真理就是存在于這個世界之中。但是我們要注意,有時候,這些真理之一,例如萬有引力定律,從超現(xiàn)實世界中滲入到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中來,好像透過一個擴寬的裂口一樣。觀念像流星那樣被投入人類和歷史世界中——這是一種“降臨”的象征,是在所有承認上帝存在的宗教心靈深處悸動的降臨觀念。
但是,這種降臨觀念,這種另一世界真理滲入我們所處世界的觀念,帶來一個非常嚴重而充滿暗示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仍值得加以研究。這個可以讓真理越過的裂口,不是別的,就是人類的心靈。好了,現(xiàn)在我們要問,如果這種真理也像其他類似的真理那樣,已經(jīng)事先存在而與時間無關(guān),那么,我們?yōu)槭裁疵髁诉@種真理,為什么在某天某人會抓住這種真理呢?為什么以前沒有想到它或以后沒有想到它呢?為什么它的發(fā)現(xiàn)者不是別人呢?顯然,這是與那真理的輪廓和真理所通過的裂口的形式,即人類主體之間的問題密切相關(guān)。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們說萬有引力定律到牛頓時才被發(fā)現(xiàn),顯然牛頓和這定律之間一定有某種密切的關(guān)系存在。這種密切關(guān)系是什么呢?是類似關(guān)系嗎?現(xiàn)在,我不是想把問題簡化,相反地,我是想強調(diào)這個問題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一個人怎能與某種真理——例如幾何學上的真理或任何其他真理——以任何方式相類似呢?畢達哥拉斯這個人有什么地方與畢達哥拉斯定理相似呢?學生們也許會開玩笑說畢氏定理可能與他的褲子相似。問題是畢達哥拉斯并不穿褲子;在他那個時代,只有塞西亞(Scythians)人才穿褲子,可是塞西亞人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定理。
這里,我們第一次遇到使我們的哲學與過去幾百年風行的哲學的基本區(qū)別。這個區(qū)別是考慮到某種非常根本的東西:即思考、了解或想象某種東西的人與他所了解或想象的東西之間,并沒有任何直接的類似;相反地,其間卻有著一般的差別。當我想到喜馬拉雅山時,從事思維的我以及我的思維活動都與喜馬拉雅山山峰不相似:山峰是一片占有廣大空間的山,而我的思維活動卻毫無山的痕跡,甚至也不占些微的空間。如果我不是想到喜馬拉雅山而是想到“18”這個數(shù)字,情形也是一樣。在我的意識、生命、精神、主觀的自我中,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可以成為“18”的東西。像顯著的特征一樣,我們可以說,我借以思考18個單位的這個思想活動,其本身也是獨一無二的。你們說這其間有什么類似的地方呢?兩者顯然是不同的東西。

作者簡介

作者:(西班牙)奧德嘉?賈塞特 譯者:陳昇 胡繼偉奧德嘉?賈塞特,1883年生于西班牙馬德里,1955年逝世,是近代西班牙最偉大的思想家與知識領(lǐng)導者之一。他在馬德里大學任形而上學教授,并發(fā)行一份歐洲最著名的雜志。他自己多姿多彩的文筆與著作影響了當時的學術(shù)界與知識分子。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編輯和新聞記者。

書籍目錄

譯者的話英譯者序第一章 真理所面臨的奇妙探險第二章 哲學的萎縮和擴展第三章 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第四章 關(guān)于宇宙的知識第五章 對哲學的需要第六章 對哲學的需要第七章 宇宙中的基本事實第八章 主體性之發(fā)現(xiàn)第九章 每個人的生活第十章 貧乏的自我第十一章 生活與命運奧德嘉?賈塞特年譜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真理所面臨的奇妙探險在藝術(shù)、愛情或思想方面,我想任何事先的計劃和宣示都是沒有用的。以思想來說吧,對任何問題的沉思默想,如果是真正在想,就必然會使有思想的人擺脫流行的見解,擺脫那些可稱為“一般的”或“普遍的”的見解。因此,所有理智上的努力,都可使我們脫離陳腐的言論,透過隱密而困難的途徑,然后把我們帶到一種前所未見的境界,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異乎尋常的思想之中。這就是我們沉思默想的結(jié)果。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事先的宣示或計劃,是要去預期這些結(jié)果,把前面的道路弄平,并顯示這些結(jié)果將被發(fā)現(xiàn)的終點。但是,以后我們會知道,如果我們把思想與獲得思想的心路歷程分開,而使思想像孤島一樣的獨立而突兀的話,那么,這個思想便是最壞的抽象思想,也是無法令人了解的思想。當一個人一開始研究就告訴大家最后他所希望找尋的東西時,那么他要獲得的究竟是什么呢?為什么最后會產(chǎn)生哲學的探索呢?所以,我不想把這些演講的主旨,作成藍圖計劃。當此開始之際,只想先表明我以往的出發(fā)點,亦即你們現(xiàn)在的出發(fā)點。我們從一個顯著的事實開始,這個事實即是今天所產(chǎn)生的哲學思想與本世紀初期的另一種與此非常不同的哲學思想,二者所持的共同觀點,以及哲學家對自己的工作和職業(yè)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像所有共同的和外在的事實一樣,前者可以用外在的方法加以證明;例如,我們可以在統(tǒng)計數(shù)字上比較一下今天的大眾和30年前的大眾在哲學著作方面的購買量。今天,大家都知道,幾乎每個國家,哲學著作的銷售量都多過文學作品的銷售量,同時,無論你向哪方面看,都可以發(fā)現(xiàn)對觀念科學的好奇心正在不斷增加中。這種好奇心由兩種成分構(gòu)成:一方面,大眾開始感受到自己對思想的需要,同時,也在思想中感到某種感官上的快樂。這兩個特性的結(jié)合,并不是偶然的。以后我們就會知道,所有發(fā)自內(nèi)心而非偶然外來的基本需要,都會帶來某種感官上的快樂。感官的快樂乃表面的快樂。當每個人完成自己的命運,即實現(xiàn)自己,成就自己的本來面目時,便會感到快樂。因為這個緣故,施萊格爾便將快樂與命運之間的關(guān)系顛倒,他說:“我們對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具有天才?!碧觳攀侨祟愅瓿赡撤N工作的最高才能,經(jīng)常帶有最大的快樂。稍后,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命運會成為他最大的快樂。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閱讀奧德嘉·賈塞特的作品,仿佛是內(nèi)心的黑景中摸索時,突然見到了光芒,生命突然變得豐富起來。無疑,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后歐洲偉大的哲學家?!姡?95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編輯推薦

《生活與命運(特價)》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生活與命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我無意中在學校圖書館看到商務(wù)印書館的一本小冊子,名為:《哲學是什么》,感覺書很好,結(jié)果網(wǎng)上都找不到。這本書的內(nèi)容與《哲學是什么》彷佛是完全重疊的,但翻譯方面感覺要羅嗦些。
  •   買這本書,是看了介紹,說是哲學入門的小冊子??戳酥?,發(fā)現(xiàn),還是不容易理解。有些觀點看了很迷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