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

出版時間:2005-9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連橫  頁數(shù):556  字數(shù):742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臺灣通史》是臺灣歷史上第一部按通史體例撰修的史書。作者連橫積數(shù)十年之力,搜集有關(guān)臺灣的中外文獻、檔案和傳聞,仿照司馬遷《史記》的體例,寫成此書。
  全書內(nèi)容起于隋大業(yè)元年,終于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時間橫跨1290年,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從最早經(jīng)營臺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仁人志士,凡有關(guān)臺灣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物產(chǎn)、風(fēng)俗、人物等等,均有論列。
  此書特點,其一是典據(jù)精深,記述詳明,因立足奠基臺灣史,史料編撰詳盡,寧取無棄。無論是舊籍疏略之島內(nèi)撫墾拓殖的情況、故紙未載的外交兵禍,還是島內(nèi)動植礦物等天然資源的種類及分布情況、稻米糖茶等諸種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據(jù)資料詳細系統(tǒng)地載錄下來,或依耳聞目睹據(jù)實列述,內(nèi)容扎實,使《臺灣通史》成為文獻大宗。二是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禮、樂者,通史則凸顯“民貴”史觀,對島內(nèi)民生之豐嗇、民德之隆污,特別是攸關(guān)國民生計之官方奏疏一律詳細載錄,以供后人借鑒。三是對以往史書以“島夷??堋币曋还P代過之鄭成功驅(qū)逐荷蘭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領(lǐng)大陸同胞遷臺拓臺的事跡給予重新矯正定位;對臺灣人民介乎以卵擊石、堅貞抵御日侮的歷史詳情,更是重筆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書既體現(xiàn)了臺灣與祖國內(nèi)地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典儀、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脈相傳的歷史淵源,又突出了臺灣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此書雖然為史,但文辭樸實壯美,讀之或如涓涓漫流,或如駭浪凜然,流連其中,給人很高的審美享受。

作者簡介

連橫(1878-1936),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連橫的先祖興位公是福建龍溪人,因年少時家遭不幸,于是遠離家鄉(xiāng),渡海到臺灣,定居在當時鄭成功控制下的臺南,到連橫出世時已是第七代人。
出身于書香世家,連橫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次,連橫的父親將購到的一部《臺灣府志》送給他,并告訴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歷史?!笨梢哉f,連橫有志于撰修《臺灣通史》實源于此。
由于痛恨清政府的喪權(quán)辱國、腐敗墮落,連橫于甲午戰(zhàn)爭后攜眷返回大陸,在廈門創(chuàng)辦《福州日日新報》,鼓吹排清。但由于清政府嫉恨連橫的言論,報紙遂遭封禁。連橫不得已又攜眷返回臺灣,重主《臺南新報》漢文部。三年后移居臺中,主《臺灣新聞》漢文部,并與林癡仙、賴悔之、林幼春一起創(chuàng)辦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蒯,《臺灣通史》的撰寫也是從這時候開始。
1911年秋,連橫大病初愈,遠游大陸,沿長江西溯至武漢,然后又北渡黃河到達北京。當時趙爾巽主持清史館工作,聘連橫入館共事,正因為此,連橫得以盡覽館中所藏有關(guān)臺灣建省檔案,而將其全部收入正在編撰的《臺灣通史》中。1914年倦游而歸臺,即開始潛心著述《臺灣通史》,五年后,完成《臺灣通史》的修撰工作。章太炎先生在讀后認為是民族精神之所附,此書為必傳之作。
1933年,連橫決意回大陸定居,居住在上海,以遂其終老祖國之志。
1936年春,連橫因患肝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9歲。彌留之際,仍告誡其子震東:“今寇焰迫人,中日終必一戰(zhàn),光復(fù)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其子連震東后為著名政治家,其孫連戰(zhàn)更為國民黨主席,外孫女林文月為臺灣著名作家、教授。連橫一生著述甚豐,除了《臺灣通史》外,還著有《大陸詩草》、《大陸游記》、《臺灣詩乘》、《臺灣語典》、《雅言》、《劍花室詩集》、《雅堂文集》、《臺灣稗乘》、《臺灣詩薈》等;在寫作《臺灣通史》的過程中,他還將30余種極其珍貴的史料編輯成《臺灣叢刊》,對其后的臺灣史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書籍目錄

卷一 開辟紀
卷二 建國紀
卷三 經(jīng)營紀
卷四 獨立紀
卷五 疆域志
卷六 職官志
卷七 戶役志
卷八 田賦志
卷九 度支志
卷十 典禮志
卷十一 教育志
卷十二 邢法志
卷十三 軍備志
卷十四 外交志
卷十五 撫墾志
卷十六 城池志
卷十七 關(guān)征志
卷十八 榷賣志
卷十九 郵傳志
卷二十 糧運志
卷二十一 鄉(xiāng)治志
卷二十二 宗教志
卷二十三 風(fēng)俗志
卷二十四 藝術(shù)志
卷二十五 商務(wù)志
卷二十六 工藝志
卷二十七 農(nóng)業(yè)志
卷二十八 虞衡志
卷二十九 列傳一
卷三十 列傳二
卷三十一 列傳三
卷三十二 列傳四
卷三十三 列傳五
卷三十四 列傳六
卷三十五 列傳七
卷三十六 列傳八
后序
連雅堂先生家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臺灣通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臺灣通史》,連橫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連橫系當今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之祖父,其先祖居福建,于鄭成功時遷臺灣,并以明代遺民自居,傳至連橫已是第七世。連橫生逢甲午戰(zhàn)敗、臺灣淪喪,深感時局危困,乃于1914年潛心著述《臺灣通史》,五年而成。此書于1920至1921年間初版于臺灣,大陸鮮見,后在抗戰(zhàn)勝利前夕的1945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在大陸首次出版,不過由于年歲久遠,今已難尋。直到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zhàn)先生訪問大陸,將此書作為禮物贈予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和北京大學(xué)等機構(gòu),此書方為大眾所熟知。
      
       《臺灣通史》全書仿《史記》體例,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記述內(nèi)容上起隋大業(yè)元年(605),下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凡1290年,是臺灣歷史上第一部按通史體例撰修的史書。本書從編排到內(nèi)容都突出反映了作者作為一個19、20世紀之交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對家鄉(xiāng)歷史的認識和看法。書中列紀,本是封建王朝之帝王專有,在此則體現(xiàn)了臺灣的主體地位。作者始終堅定認為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十分符合歷史事實的。
      
       卷一《開辟紀》敘隋代大陸與臺灣的往來至鄭成功驅(qū)逐荷蘭人事,卷二《建國紀》敘鄭氏盤踞臺灣事,卷三《經(jīng)營紀》敘清代經(jīng)營臺灣二百年事,卷四《獨立紀》敘甲午戰(zhàn)敗后臺灣人民自立為民主國奮勇抗日事。如此臺灣歷史演進之大略粗備。書中有志二十四篇,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物產(chǎn)、風(fēng)俗等各方面,對于臺灣建省以后所展開的近代化建設(shè)多有述及。列傳部分自顏思齊、鄭芝龍至唐景崧、劉永福,凡在臺灣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均有傳,如鄭氏之陳永華、劉國軒,清廷前期之施瑯、??蛋玻辞迤鹆x之朱一貴、林爽文,清廷后期之沈葆楨、劉銘傳,抗倭之丘逢甲、徐驤。還有沿用舊史體例的循吏、文苑、孝義、烈女諸傳等。至此臺灣史料燦然大備。作者擁明而不反清,贊頌了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為臺灣發(fā)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為反對割讓而進行的英勇斗爭,拳拳愛國之心,充溢字里行間。
      
       1933年連橫決意返回內(nèi)地定居,以遂終老祖國之志,三年后病逝于上海,臨終告誡其子連震東曰:“今寇焰迫人,中、日必將一戰(zhàn),光復(fù)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兩月之后,連橫之孫降生,遵祖父遺言得名連戰(zhàn),“寓有自強不息、克敵致勝之意義,有復(fù)興故國、重整家園、光明希望之象征”。翌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勝利之后臺灣光復(fù),果如其言。俄而國共相爭,國民黨敗退臺灣,與大陸又成天各一方之勢。今六十余年已往,雖商貿(mào)互通,然統(tǒng)一大業(yè)之完成,尚不可期。
      
       (蔡艦 2011年4月14日)
  •     厚厚的一本,承載了臺灣400年的風(fēng)物
      
      如果你不是研究工作者,只看看前面的紀傳和后面的列傳就好了,中間的那么詳細的數(shù)字和史料還是留給學(xué)者們吧。
      
      這本書從隋唐一直寫到晚清,但前面因為太少史料記載,顯得比較荒蕪。真正著墨較多是從鄭氏趕走紅毛,建國東寧,一直到清朝治理的這300年間的事情。
      
      我個人覺得《臺灣通史》的真正意義不是結(jié)束了臺灣無史,而是在于給臺灣一個中華國土的血脈之身。
      
      行文雖然問題是文言文,實則已經(jīng)非常白話了,看起來并不覺得生澀艱難。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連橫是連戰(zhàn)的祖父,清末大儒,書香世家,編撰臺灣史書第一人。祖籍福建,應(yīng)該是鄭氏治國之時由閩遷居而來的。這么算起來連橫也不能算是個外省人了,不但不算,還是個道地的本地人。
  •   如按出生為籍,連戰(zhàn)算是西安人,林文月是我們上海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