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1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戴爾?布朗 頁數(shù):197 字數(shù):1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多年以來,英吉利海峽靠近倫敦西南的海岸上和博克斯格羅夫附近的一個沙礫坑簡直成了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者的寶庫。他們小心翼翼地挖開一層層的深淀物,出土了大量很早以前就絕跡了的大象、犀牛、狗熊和小野鼠的化石。盡管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關人類曾經(jīng)在這個地區(qū)活動的間接證據(jù),例如石制工具和燧石片,但一直沒有找到人類遺髓。
1993年底,一支由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家馬克·B·羅伯茨率領的小分隊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塊人類骨骼。盡管它提供了關于最早的歐洲人的許多信息,卻不能解答關于他們的起源和組成的疑問。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最早的歐洲人:史詩般證途上的旅行者 神秘的石頭第二章 在不定的時代尋求永恒 濕地考古第三章 金屬時代的曙光 沉睡的“冰人”第四章 新社會中的緊張與沖突 古代的旅行者年表:歐洲史前文明的發(fā)展概述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亞歐大陸的這種氣候條件對于那些習慣于非洲大草原上豐富的獵物和可吃的植物的早期歐洲人來說,實在是嚴峻的挑戰(zhàn)。這里植物生長的季節(jié)很短,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植物類食物;動物也分布得很散,而且總在不停地遷徒。50萬年以前,原始人還不具備生存的必要條件——火、住所、保暖的厚衣服以及豐收、儲存糧食和組織長途特獵活動等能力。因此最初的時候,剛剛搬到這里的直立人不得不面對著與非洲老家有著天壤之別的冷酷的新世界,惟一的優(yōu)勢可能就是原始的工具和幾張抵御嚴寒的獸皮。 從濕地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手工制品通??梢员憩F(xiàn)出早期歐洲人在利用自然環(huán)境上的創(chuàng)造性。例如在制斧時,他們會選擇最適合做柄的木材。他們通常選擇岑樹或楓樹,因為它們木質(zhì)堅硬且有彈性,既結實又可以吸收振動和反彈,使斧子用起來得心應手。不僅如此,他們還懂得選擇一棵樹最結實的部分,即樹樁與樹根的連接部或樹干與樹枝的連接部。 碗也是從岑木或楓木上刻出來的,但古代人會選擇樹木的不同部位。一個干裂的掉下來的樹干是做碗的理想材料,因為當它進一步干燥時就不像那些新鮮木材容易開裂。有時他們還能兼顧審美,例如一個帶有扭曲旋轉(zhuǎn)紋理的樹節(jié)不僅可以給成品增加美感,還能使它經(jīng)久耐用。木質(zhì)很密的木材如黃楊和紫杉等也被用來制造實用物品如梳子,它的齒也必須堅固耐用。 1991年9月的陽光照在覆蓋著皚皚冰雪的奧伊茨塔爾地區(qū)阿爾卑斯山脈的群峰上,投射出令人目眩的光芒。這時,赫爾穆特和埃里卡夫·西蒙夫婦正順著山坡從1.2萬英尺高的峰頂向下而行。作為飽經(jīng)風霜的登山者,這對德國夫婦僅僅用了幾個小時就攀登過了這座山峰的峰頂與他們設在奧地利—意大利邊境的徒步旅行營地之間的蜿蜒曲折的地段?,F(xiàn)在,他們以特有的果敢選擇了一條未標明記號的穿過一段覆蓋冰雪的山坡的路線作為回程之路,他們在冰雪縫隙和露出地面的斑駁的巖層之間小心翼翼地迂回穿行。 這是一個足以讓任何洞穴探險者熱血沸騰的發(fā)現(xiàn):在法國馬賽東南海岸一處懸崖的底部,有一個9英尺寬、3英尺高,只能通過一個人的洞口。當亨利·高斯克爾1985年發(fā)現(xiàn)它的時候,他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里從來沒有人涉足過。經(jīng)過進一步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狹窄的地卜通道入口,它一直向上蜿蜒到巖壁的內(nèi)部。高斯克爾決心搞清楚它究竟通向哪里。 但問題是這個洞口位于地中海海平面以下110英尺深的海水中。高斯克爾是個職業(yè)潛水氨,在探索水下洞穴方面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他也清楚地知道進去之后可能面臨的危險。通道的頂部與底部之間的距離非常短,潛水員背著氧氣罐只能勉強通過,更可怕的是不知道前面究竟有什么東西。如果腳蹼不小心碰到洞壁,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極細的淤泥立刻就會把海水變得迷霧一團,讓你看不清任何東西,更不要說保持方向了(這些危險在6年后得到了證實——3個人進入這個通道后死在了里面)。 在對洞口反復研究之后,高斯克爾認為還是值得冒一次險。他小心翼翼地游進這個通道,發(fā)現(xiàn)它有450英尺長。“你得用大約12分鐘才能游到盡頭,”后來也進入了這條通道的考古學家讓·庫爾丁說,“說句老實話,那真是漫長的12分鐘?!? 但事實證明,收獲是與危險成正比的。正當高斯克爾認為危險太大而準備放棄時,他突然能浮出水面上。環(huán)顧四周,漆黑一團,只有他的燈能照亮一些景物。他看到自己正處在一個陰森可怕的洞穴中,洞穴大約有180英尺長,幾乎有一半被水覆蓋,露出水面的另一半布滿了巨大的、古老的鐘乳石和石筍。高斯克爾挑戰(zhàn)了洞穴探險者可能面對的最大危險,也贏得了“最高獎賞”——他成為第一個發(fā)現(xiàn)一個封存了數(shù)萬年的地下世界的人。盡管他十分興奮,但是當時他對自己這一發(fā)現(xiàn)的巨大意義卻一無所知。 在此后的幾年里,高斯克爾又先后三次進洞探險,但是直到1991年7月再次潛水進洞時他才注意到一處洞壁上有一只人手的臨摹石刻。他感到十分好奇,更仔細地研究了洞壁,結果他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手印和數(shù)十幅壁畫,其中最令人激動的是一些自冰川時代以來就在歐洲滅絕了的野獸的繪畫。亨利·高斯克爾發(fā)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個洞穴,而是一個“原始藝術博物館”。 日后的研究將揭示“藝術家”們是如何進入這個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海水淹沒的殿堂中來的。露出水面的地上有兩個火坑的遺跡,它們很有可能是用來照明的,還有一堆灰燼,似乎是藝術家們用來照亮他們作品的火炬留下的。研究人員利用放射性碳確定年代的方法推測出這些炭至少有1.8萬年的歷史,還有一塊被追溯到了2.7萬年以前。這正是最后一次冰川時代中冰河作用的頂峰時期——世界上大量的水被凍成冰河,以至于地中海要比今天低360英尺,使它的海岸線在距離這個洞口7英里的地方。 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發(fā)現(xiàn)者,考古學家把這個洞命名為“高斯克爾洞穴”。他們還推測這個洞穴中存在過兩個藝術活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2.7萬年以前,作者是一群早期現(xiàn)代人,即通常所說的克魯馬努人。他們的遺骸最初是1868年在法國的一個洞穴中被發(fā)現(xiàn)的,并以它的名字來命名。這群人在人類最早的藝術沖動中畫出了自己手的形狀。這些畫都是相當隨意的,只有一些簡單的輪廓,有的是用手指在當時很軟的石灰洞壁上畫出來的。在完成這些作品后,高斯克爾洞穴又荒廢了8000年,大約在1.8萬年以前,這個洞穴又被克魯馬努“野獸派藝術家”占領,石壁上的動物就是他們的杰作。 在巴爾干半島——包括現(xiàn)在的保加利亞和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的河谷中,被稱為土丘的大土墩給那些探索早期歐洲人生活的考古學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它們是由泥土和殘骸經(jīng)年積累而成的,這些土丘見證了幾千年來人類在這里居住的歷史。例如在保加利亞的卡拉諾沃,2000多年飽經(jīng)滄桑的泥土和日常廢物形成了一個長270碼、寬160碼的大土墩。 在卡拉諾沃土墩的最底層,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公元前6000年后半段新石器時代正在發(fā)生的一個重要事件的最早證據(jù)。在那些平行排列的簡陋小木屋的殘骸里——可能是一個有30間房屋、100—150名人口的小村莊——發(fā)掘者發(fā)現(xiàn)了鹿角制成的鐮刀,上面還鑲著燧石。這些鐮刀大多是在中央火爐旁發(fā)現(xiàn)的,與磨石、陶制的貯谷罐和烤干谷子所用的爐子放在一起。它說明歐洲已經(jīng)產(chǎn)生農(nóng)業(yè)了。 從人類最初生活在歐洲大陸開始,他們就是通過狩獵和采集來生活的。中石器時代的歐洲人居住在綿延起伏的森林地帶,過著游牧生活,獵殺野生動物,捕魚,采集種子、水果、堅果和漿果。但是到了公元前7000年,他們開始學會在肥沃的土地上建立更永久的居住地,在這里種植許多新的作物,進一步加速了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生??脊艑W家在這一時期的遺址中出土的古代種子中發(fā)現(xiàn)了小麥和大麥,它們都不是歐洲本土出產(chǎn)的,而是從中東引進的;此外歐洲農(nóng)民也開始更多地飼養(yǎng)綿羊、山羊和豬。 有的學者把這些變化稱之為“新石器時代的革命”,如果考慮到革命通常都是很快就結束的,這種形容并不準確。盡管當時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革,但現(xiàn)代研究顯示這一過程是逐漸變化的,有時還是令人迷惑的。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附近的斯塔切沃的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早期的“農(nóng)業(yè)人員”——考古學家用來形容那些小規(guī)模的農(nóng)民的術語——繼續(xù)通過狩獵來補充食物來源。在這個遺址發(fā)現(xiàn)的動物骨骼顯示,除了馴養(yǎng)家畜以外,這些居民還吃紅鹿、狍鹿、野牛、野馬、野豬、野鴨、野鵝、天鵝、梭子魚、鯰魚、銅盆魚和鯉魚等。但這些最早的農(nóng)民到底是些什么人還不清楚,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他們是來自東方的殖民者,他們來到希臘和巴爾干半島,帶來了農(nóng)業(yè)化的生活方式、種子、作物和他們的家畜。這些外來戶可能將他們的知識傳授給了當?shù)氐摹矮C人——采集者”,后者接受了這種新的、“坐著的”生活方式。在農(nóng)業(yè)開始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的半游牧部落定居地中,定居者的食譜在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后幾乎沒有改變,這一點從這些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動物骨骼就可證明,他們主要還是吃陸地上的獵物和河里的魚類。經(jīng)過3000年才使農(nóng)業(yè)成為歐洲人主要的生存方式。 對于懸石陣希奇古怪的解釋并不僅局限在17或18世紀。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阿爾弗萊德·沃特金斯——一位磨坊主和攝影師——宣稱自己生就一雙“火眼金睛”:向威爾土郡鄉(xiāng)間遠眺,就能看到廣袤的土地上有一個由直線構成的網(wǎng)絡,它們像金線一樣,在教堂、巨石以及其他傳統(tǒng)的神圣場所交叉。他堅持認為這些所謂的“草地線”是古代測量員在有精神意義的點之間畫出的古道。沃特金斯和他的信徒拿著尺子在地圖上比畫完之后,宣稱懸石陣是這個網(wǎng)絡中一個重要的樞紐,有3條“主草地線”在這里交叉,把它和堤道、墓穴甚至7英里以外的索爾茲伯里大教堂相連??脊艑W家馬上對此提出反駁意見,他們指出這座教堂是在懸石陣出現(xiàn)幾千年后建成的,因此不可能是按照所謂的“草地線”來建設;而且其中一條主線橫在懸石陣和古代“老塞勒姆”山堡之間,不必穿過3條河流和1英里的沼澤地;此外在懸石陣附近有很多墓穴,隨便畫幾條線就可以與它們交叉。 但并不是所有的新奇解釋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批判。懸石是如此神秘莫測,有時外行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給考古學家新的靈感。例如1965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杰拉爾德·霍金斯就提出這個紀念碑是一種新石器時代的計算機。在一臺老式IBM計算機的幫助下,霍金斯發(fā)現(xiàn)在這些巨石和被填滿的洞——“奧布里小洞”——之間存在24條重要的軸線,它們在天文歷法中的某個重要時刻——如冬至和夏至日——分別指向太陽或月亮升起和降落的方向,或者上下弦月交替時的方向。古代人通過在“奧布里小洞”中插上桿子或石頭就可以跟蹤天文變化,霍金斯認為這些古代天文學家可以預測月食。 霍金斯理論中的一些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例如考古學家已經(jīng)指出,那些小洞更可能是舉行奉獻儀式時挖的坑,之后很快就被用白堊填上了。但是懸石陣與天文學的聯(lián)系又被工程師亞歷山大·湯姆撿了起來。1955年到1972年,他通過在老家蘇格蘭的研究得出結論:許多石圈與遠處的定位點結合使用時,確實對應著月亮運行周期的變化。懸石陣就有8個這樣的“準星”點,其中4個分別為土木工事和山頂,它們從懸石陣都可以看到;而那個16英尺高的“踵石”則作為“標尺缺口”。可是批評者卻反擊說湯姆所認定的“準星”中至少有3個的年代要比懸石陣的年代晚得多。 湯姆通過提出“巨石碼”概念來支持他的理論。這是一個測量單位,相當于2.72英尺。他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英吉利海峽對面的布列塔尼,懸石陣中石頭之間的距離、它的圓形周長以及布列塔尼兩個獨立的石頭間的距離都是用這種“短碼”來測量的。早期觀察者曾認為古代的建設者曾想建一個圓形石陣,結果只建成了一個不規(guī)則的石環(huán);但湯姆則認為它們分別屬于6種精確的幾何圖形,包括橢圓、扁圓和雞蛋形等,古代人對數(shù)學已經(jīng)有了相當深入的了解。 ……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失落的文明》中譯本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 不久以前,電視系列片《失落的文明》曾成為廣大觀眾關注的一大熱點,至今仍在不少人口邊時時稱道。這樣一部介紹外國考古文化的片子,能在我們這里博得公眾的歡迎,說明大家對人類遙遠的過去普遍懷有特殊的好奇心理。 其實同樣的情愫在世界各地人們的心底都存在。記得日本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俳句:“在盛唐的時候,漫步于夜晚的長安市?!币严诺墓糯拿鳎M管是異國的,仍然能吸引后世的懷念與憧憬。 戴爾·布朗(Dale M.Brown)主編的這套《失落的文明》叢書,與同標題的電視系列片有密切關系。叢書英文標題為Lost Civilizations,共有24卷,系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出版。由于這套叢書真正做到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在英語世界非常流行。相信以同樣的理由,中譯本也會為我國讀者所喜愛。 《失落的文明》英文版每卷扉頁上都有一段話,標明書的性質(zhì)是“探索過去的世界,以考古學家與其他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把古代人及其文化生動地重現(xiàn)出來”??脊艑W發(fā)現(xiàn)和研究的大量成果,是這套叢書的主要基礎。然而在這里,考古學不再是報告、簡報的堆積和一般人讀不懂的論文,而是豐富深刻又不枯燥煩瑣,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適合大多數(shù)讀者的需要。作為科學普及讀物,應當說是十分成功的。 就我們這里的實際情況來說,這套叢書不只有益于非專業(yè)的讀者們?,F(xiàn)在國內(nèi)還沒有外國考古文物的博物館,大學中外國考古的課程也較薄弱?!妒涞奈拿鳌匪闹R和材料,一些考古、歷史、文博工作者也是不容易接觸到的。試加瀏覽,一定有所收獲。 最近我在一篇小稿里,討論過我們?yōu)槭裁从斜匾私馔鈬脊艑W的問題。有一種看法以為,中國歷史悠久,遺存豐富,已經(jīng)研究不完,中國人做中國考古就夠了。竊以為這是不妥當?shù)摹V袊墓糯拿魇侨祟愇拿鞯闹匾M成部分,如果不是將中國文明放到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大背景去考察,對中國本身的歷史文化也很難真正有深入透徹的理解《中國考古文化名著譯叢》總序)。只有擴大我們的視野,才能認識中國文明的固有價值,才能闡述我們先民對整個人類的巨大貢獻。 對古代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探索,是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大家知道,人類是分別在世界若干不同的地區(qū),先后跨進文明的門檻的,而構成文明的種種因素,其萌現(xiàn)要更早得多。這些因素逐漸產(chǎn)生、聚合,推動文明的形成,究竟有著哪些條件,走了怎樣道路,其間人類同其環(huán)境如何互動等等,都是饒有興趣的爭論中心。《失落的文明》各卷所展示的,正是文明肇端及其早期嬗變的軌跡,是后世人們久已淡忘了的,讀起來就像成人重看兒童時期的老照片一樣,每幅圖景都會喚起一絲渺茫的追憶。 ……
編輯推薦
《失落的文明:早期歐洲凝固在巨石中的神秘》各卷所展示的,正是文明肇端及其早期嬗變的軌跡,是后世人們久已淡忘了的,讀起來就像成人重看兒童時期的老照片一樣,每幅圖景都會喚起一絲涉茫的追憶。這套叢書可以作為藝術圖集來欣賞,同時也可供前往世界各的旅游者參考,了解那里不可錯過的古跡名勝?!妒涞奈拿鳌氛w設計較好,古代世界的各種文明,包括新舊大陸,基本都已覆蓋。本書是普及性讀物,但其內(nèi)容終究有其專業(yè)性,尤其是翻譯成中文,殊非易事,復制書內(nèi)這么多的圖書也有難度,實在值得贊賞和感謝。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