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心理學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廣東人民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  頁數(shù):315  字數(shù):260000  譯者:佟德志,劉訓練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古斯塔夫·勒龐對心理學和政治學的熟稔,使他的作品擁有一些獨特的視角,兼之法國式隨興而至的敘述風格,往往給讀者帶來一些特異的體會?!睹裰髯g叢:革命心理學》是一部試圖刻畫法國大革命期間各色人群心路歷程的著作。其特殊的對政治、社會行為的心理分析方法,對我們進一步了解法國大革命及其相關(guān)的政治、社會活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這部著作,無論是作為文獻還是作為學術(shù)作品,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他自1894年始,寫下包括《烏合之眾》《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guī)律》、《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zhàn)爭心理學》等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被翻譯成近二十多種語言,至今仍在國際學術(shù)界有廣泛影響。

書籍目錄

民主革命失敗的病理分析——代譯序
一、輕與重
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三、缺失憲政的民主
導(dǎo)論 歷史的修正
第一編 革命的心理因素
第一卷 革命的一般特征
第一章 科學革命和政治革命
一、革命的分類
二、科學革命
三、政治革命
四、政治革命的結(jié)果
第二章 宗教革命
一、宗教革命與政治革命
二、宗教改革的開始和它的第一個信徒
三、宗教改革教義的理性價值
四、宗教改革的傳播
五、不同宗教信仰間的沖突:寬容的不可能
六、宗教革命的結(jié)果
第三章 革命中的政府行為
一、革命時代中政府的虛弱抵抗
二、政府的抵制如何才能克服革命
三、政府進行的革命:以中國和土耳其為例
四、革命后存留的社會要素
第四章 人民在革命中扮演的角色
一、民族精神的剛性與柔性
二、人民是如何看待革命的
三、人民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四、大眾及其組成要素
第二卷 革命中的主流心理形態(tài)
第一章 革命中個體人格的變化
一、人格的轉(zhuǎn)化
二、大革命時期突出的性格因素
第二章 神秘主義心理和雅各賓心理
一、大革命時期盛行的心理狀態(tài)之分類
二、神秘主義心理
三、雅各賓心理
第三章 革命心理和犯罪心理
一、革命心理
二、犯罪心理
第四章 革命大眾的心理
一、大眾的一般特征
二、民族精神的穩(wěn)定性如何限制大眾心理的搖擺
三、革命運動中領(lǐng)袖的作用
……
第二編 法國大革命
第三編 革命原則的新近發(fā)展
結(jié)論
后記
人名、地名譯名對照表
附錄 勒龐著作一覽表

章節(jié)摘錄

主革命失敗的病理分析——代譯序以前讀過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有一段話是這樣的:“如果法國大革命永無休止地重演,法國歷史學家們就不會對羅伯斯庇爾感到那么自豪了。正因為他們涉及的那些事不復(fù)回歸,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過變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而已,變得比鴻毛還輕,嚇不了誰。”這話在第一代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作家那里顯然有失公允。早期研究法國大革命歷史的托克維爾與基佐師生二人都經(jīng)歷過大革命:基佐的父親被送上斷頭臺,使7歲的基佐成為孤兒;托克維爾的父母曾被捕入獄,幸虧“熱月政變”,才得以死里逃生。革命年代的親身經(jīng)歷使他們深感文字之重;然而,當人們坐在書桌旁冷靜地審視法國大革命那段歷史時,就頗似觀看動物世界:歌唱的小鳥栽倒在槍口下,它帶給我們的不是同情的顫栗,而是捕獲獵物時的快感。文字之輕能夠表達血火之重嗎?一、輕與重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人們戴著觀念的眼鏡審視歷史時,也就不可避免地“戴”上了個人的喜好與感情。然而,勒龐卻試圖以一種心理學家的不偏不倚來檢查歷史,以文字之輕,再現(xiàn)歷史之重。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讀到卡里埃命令將其受害者掩埋至脖頸,使之失明并承受可怕的折磨時,我們顯然無法無動于衷;但是,我們?nèi)绻M斫膺@些行為,就必須像博物學家看著蜘蛛在慢慢地享用一只蒼蠅一般,不必義憤填膺,怒火中燒。一旦理性受到鼓動,就不再是理性了,它將解釋不了任何東西?!?就這樣,勒龐試圖以文字的刀切開血肉模糊的尸體,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血火交映的法國大革命。從這種意義上說,勒龐是“法國的柏克”。以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宗教改革等歷史事件為主線,勒龐透視了法國大革命期間大眾的政治心理,并對法國大革命后大眾心理的演進做了獨具特色的描述。畢竟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位比柏克更有發(fā)言權(quán)的“柏克”對于法國大革命的分析就更加深入。人類知識的發(fā)展使勒龐能夠更超脫地看待過去,他獨特的心理學分析成為他手中的一把刀,撕開那層若有若無的面紗,引領(lǐng)我們更沉重地看清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勒龐是血淋淋的柏克。1.革命的恐怖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之后,斷頭臺的工作越來越繁忙。從“牧月法令”到“熱月政變”不到50天的時間,僅巴黎一地就處死了1376人,平均每周達196人,殺人最多時每天達50人。到羅伯斯庇爾被處死時,鄶子手夏爾桑松已經(jīng)馬不停蹄地砍死了2700人。人們曾經(jīng)景仰的面孔越來越少,斷頭臺的“榮譽”也平民化了:據(jù)勒龐的描述,“在大恐怖時期,受到懲罰的不僅僅是特權(quán)階級,有大約4000名農(nóng)民和3000名工人也成了鍘刀下的冤魂?!庇腥嗽?jīng)做過比較,以絞首刑致死一個人需要7-15分鐘,用電刑需要4分鐘。相比之下,斷頭臺的速度是驚人的:“21名吉倫特派成員用了30分鐘,31名稅務(wù)官用了35分鐘,54名紅衫黨甚至只用了28分鐘”。斷頭臺的效率絕不亞于那些最為現(xiàn)代的執(zhí)行死刑的方式,但是,激動的“巴黎人民”還是圍著上街視察的羅伯斯庇爾激動萬分,抱怨“斷頭臺的工作太慢了”,吵嚷著要加速殺人。然而,塞納河的鮮血還刺痛了善良的人們,堪稱“鐵面”的司法部長丹東向羅伯斯庇爾哭諫道:“假如你不是個暴君,那末為什么你用己所不欲的方式對待人民呢?如此狂暴的情況是不會持久的,它與法國人的脾性格格不入?!本驮?月31日深夜,丹東及其同黨被捕。在人民法庭上,丹東指控羅伯斯庇爾和圣茹斯特:“他們使自由的每一個足音都變成一座墳?zāi)?,這種情況要繼續(xù)到什么時候?你們要面包,他們擲給你們?nèi)祟^!你們口干欲裂,他們卻讓你們?nèi)ヌ驍囝^臺上流下的鮮血!”革命法庭沒有時間聽這個想“讓革命的駿馬停在妓院門前”的“卑鄙小人”羅里羅嗦。4月5日,丹東以“亂黨”、“叛國”的罪名被送上斷頭臺。本來有機會逃走的丹東在斷頭臺上對劍子手大聲吼道:“把我的頭拿去給人民看看吧,它是值得一看的!”然而,人民看得太多了!勒龐深有感觸地指出:“人們所擁有的感覺是如此遲鈍,以致對這樣的場面最后見怪不怪,不以為然了。那時候,母親們帶著她們的孩子去看劊子手行刑,就像今天她們帶孩子去看木偶戲一樣?!泵献釉裕骸皭烹[之心,人皆有之。”難道人們在目睹這一樁樁死刑時就沒有一點同情嗎?人們不僅要問,為什么殺戮會如此盛行呢?革命中的大眾又是如何變得如此殘忍呢?“人民”成了希臘神話迷宮里那只嗜血的米諾牛了嗎?2.暴力與情感加速度勒龐認為,從革命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很容易解釋。一旦受到某種持續(xù)的刺激,大眾的情感強度就會像不受控制的慣性運動一樣,不斷攀升。勒龐試圖用曲線表達這樣的變化,他指出:“如果能夠?qū)w情感進行準確測量的話,我們或許可以通過一條曲線來解析它們:這條曲線一開始時是比較緩慢地上升,然后便是急速攀升,接下來則幾乎是直線下降。這一曲線的方程式可以被稱之為集體情感變化的方程式,它反映了集體情感受到持續(xù)的刺激而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崩正嬅枋隽诉@一情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在整個大革命的過程中,革命理想的刺激不斷地被夸大,并產(chǎn)生了向行動轉(zhuǎn)化的要求。當自然進化的進程跟不上思想的激流勇進時,狂熱的革命就超越它,大踏步地把它扔在后面,把它連根撥起,踏過它破敗不堪的廢墟前進,奔向烏托邦的頂峰。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強有力的道德感和令人窒息的權(quán)力極力地充斥所有的真空,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恐怖的平衡。當大眾情感不斷攀升時,它是受到那些革命領(lǐng)袖控制的,那種為了推行某種信仰的殺戮常常是唯革命領(lǐng)袖的長劍所指。然而,在這一革命過程中,暴力的水平不斷沖高,斷頭臺的記錄一再刷新,領(lǐng)袖的長劍開始無法滿足革命大眾的狂熱。暴力以加速度升溫,制造暴力的人也無法阻止它,直到被激起的狂熱終于達到了再也無法攀升的限度。革命幾起幾伏,每個人都如驚濤駭浪中的一頁扁舟,無以自持,即使是那些投身革命的人也受到情感因素、神秘主義因素以及集體因素的影響而“身不由己”,甚至一個接一個地被押上斷頭臺。情感的加速度帶來了暴力的加速度,法國大革命成了一支失去控制的導(dǎo)彈,沒有什么人,也沒有什么一貫的目標支配它。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飛來飛去,等待著廢墟和鮮血。對于革命暴力的這種加速度現(xiàn)象,托克維爾曾感到無以言狀的恐怖。他指出,“人們無法阻止它,它也絕不會自動停止,它將把人類社會推向最終的徹底崩潰?!迸硕嗬暮凶右槐淮蜷_,人們就只剩下希望了。那么,革命又是怎樣停止的呢?勒龐認為,這出于情感能量的耗盡。他指出:“快樂就像痛苦一樣,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而且,所有的情感如果過于激烈,都會導(dǎo)致感覺麻木。我們的有機體只能支持一定極限的歡樂、痛苦或努力,并且它也不能長時間地承受這種極限。就像緊握著一個測力計的手掌一樣,它很快就會耗盡能量,最后不得不突然地松開?!边@樣,以加速度方式不斷膨脹的“革命”情感最終突然斷裂,帶來巨大的失落感,一些人開始鋌而走險。盡管情感的加速度發(fā)展盛極而衰,但是,暴力的加速度卻并不會嘎然而止。勒龐認為,那些長久地沉醉在夢幻中的人們一旦醒覺,就開始拒絕改造。這時,大眾的激情已經(jīng)漸漸消退,甚至出現(xiàn)相反的情感。那些“革命者”被抽去了群眾的基礎(chǔ),步履維艱,更加依賴于暴力手段,強制推行他們的主張。盡管暴力已經(jīng)走向尾聲,但強度卻絲毫沒有減弱,暴力加速度的曲線下落滯后于情感加速度的曲線,為革命者最后的熱情做一個總結(jié)。3.恐怖行為的心理分析那么,人們又為什么會如此放縱,以致于殺人如麻呢?在這一點上,勒龐更傾向于泰納學派的觀點。他認為,“至高無上的人民一旦放縱自己的本能,擺脫一切社會約束,就會蛻化為原始的野蠻人?!痹诶正嫷难蹠r,紀律可以改造人,一旦擺脫了紀律的約束,“任何民族和軍隊都可能蛻化為野蠻的游牧部落?!崩正嬚J為,大革命在由資產(chǎn)階級革命轉(zhuǎn)向大眾革命的同時“演化為一場以本能對抗理性的斗爭,試圖顛覆那些使我們脫離野蠻而進入文明社會的種種清規(guī)戒律?!备锩邆儭拔ㄒ灰龅木褪且淖儙讉€世紀以來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對于這群瘋狂反對傳統(tǒng)的“革命者”,托克維爾曾有過一段論述,他寫道:“人類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態(tài);不知道有什么東西可以攀附,還有什么地方可以棲息,革命家們仿佛屬于一個陌生的人種,他們的勇敢簡直發(fā)展到了瘋狂;任何新鮮事物他們都習以為常,任何謹小慎微他們都不屑一顧?!崩正媽⑦@一切歸因于大眾的心理。一方面,大眾天生的就有一種追隨的奴性;另一方面,那些高明的政治家則正看中了這一點,他們就像一顆燧石,利用大眾的盲從和輕信點燃了激情之火。在烏托邦革命理想的刺激下,大眾的情感開始以加速度沖向強度的最高峰,成為暴力的發(fā)動機。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多數(shù)人缺乏自我實現(xiàn)的強烈意識,甚至不知道想要些什么,他們非常容易受別人影響,寧愿追隨一個自信的領(lǐng)導(dǎo)者,而不愿意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馬斯洛在加州做管理咨詢時就得出了與陀思耶夫斯基、弗洛姆和其他思想家一樣的結(jié)論:“許多人都害怕作出自由選擇,情愿別人替他們作出決定?!笔聦嵣?,在勒龐的時代,持此觀點的人就已不在少數(shù)了。帕雷托認為,所有的個人從出生起就具備一種性情,要么是“統(tǒng)治者”(ruler),要么就是“隨從”(follower),而大眾注定會成為“隨從”,因為大眾既不能表達自己,又冷漠無情,不適合統(tǒng)治。勒龐認為,人民具有大眾心理的特征。一方面,他們聽憑感情的沖動,而不是理性的指引。另一方面,他們輕信領(lǐng)袖的煽動而不是個人做出判斷。勒龐從大眾對領(lǐng)袖的盲從以及情感加速度兩個方面解釋了法國大革命中的暴力行為。勒龐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將情感因素融入對人們政治行為的分析中。他斷言,“迄今為止支配人類行為的還是感情和信仰……”在描述大革命中人格的心理特征時,勒龐抽去了理性,反而以“仇恨”、“恐懼”、“野心”、“嫉妒”、“虛榮”和“狂熱”等情感特征代之。勒龐認為,法國大革命中人們的種種行為正反映了大眾的這樣一種心理。他認為,盡管在革命的過程中,人們通過追隨夸大了他們所受到的刺激,從而在革命中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若沒有領(lǐng)袖,人民就無所作為,他們從來就不能引導(dǎo)自己的行動。在勒龐那里,領(lǐng)袖成為大眾情感與意志的源頭,“如果沒有一個領(lǐng)袖,大眾就是一盤散沙,他們將寸步難行?!?正是領(lǐng)袖賦予群眾一個同一的意志,并且要求他們無條件地服從于這一意志。勒龐認為,那些高明的政治家憑直覺洞察了這一點。他們知道,大眾過于敏感、輕信、缺乏遠見,只需要以斷言、傳染、重復(fù)和威信就可以說服他們。這樣,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那些領(lǐng)袖們首先要做的一項工作就是把“人民”抬到無以復(fù)加的至高位置。他指出:“不管是大革命時代的雅各賓派,還是今天的雅各賓派,無一不把人民這一大眾整體奉若神明,它不必為其所作所為負責,并且它從不會犯錯誤,人民的意愿必須得到滿足。人民可以燒殺劫掠,犯下最為可怕的罪行,他們今天把自己的英雄捧上天,明天又會把他貶得一文不值,他們就是這樣。政客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吹噓人民的崇高美德、非凡智慧,并對他們的每一個決定俯首貼耳?!崩正嬚J為,人民主權(quán)原只是一句空話,那些革命者正是借重于“人民主權(quán)”的原則將他們的教條強加于人。就像米諾牛是國王米諾斯展現(xiàn)強權(quán)的工具一樣,“人民”只不過是一個工具,是人為制造出來以達成某種目的的工具。勒龐斷定,羅伯斯庇爾主義者就是這個嗜血之神的制造者,他們制造了一個摩洛神,需要不斷地以生人作為獻祭。這些羅伯斯庇爾主義者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人,他們試圖通過武力推行這些真理;異教徒被消滅乃是罪有應(yīng)得。為了傳播他們的信仰,這些羅伯斯庇爾式的人物“完全沉溺于演講和斷頭臺”。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無論如何,法國大革命的發(fā)生及其后法國的命運都帶有讓人琢磨不透的傳奇色彩:大革命成功的碩果就是共和國,而建立這一共和國的人很快又去歡慶第一帝國皇帝的加冕儀式;繼之而來的是笨拙的路易十八再度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復(fù)辟;接下來,民主革命梅開二度,第二共和國讓人們重溫闊別已久的共和之夢;夢醒之后卻是新一輪的稱帝;接下來,再次的革命上演帽子戲法,試圖再度為人們找回共和國的感覺……正像勒龐所說的那樣,“自由之花并不會因?qū)V浦贫缺惶娲`放”。法國的歷史成了一座圍城,人們以血流漂櫓的代價想要沖出圍城;然而,逃出圍城的人卻又變得無所適從。傳統(tǒng),揮之不去;現(xiàn)代,招之不來。1.必然性之鏈在勒龐看來,大革命期間接二連三發(fā)生的事件都有著內(nèi)在的、不可避免的因果關(guān)系,有因為果,果又為因,因果循環(huán),構(gòu)成了一串的“必然性之鏈”。對于這一必然性之鏈,他認為,“我們有時可以選擇其中的第一環(huán),但是隨后的發(fā)展就由不得我們了;我們可以自由地做出一個決定,卻無力改變它的結(jié)局?!崩正嬕浴氨厝恍灾湣眮黻U釋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關(guān)系,將人們的選擇限于最初的偏好,這就繞開了柏克和潘恩等人關(guān)于代際約束的爭論。勒龐認為,歷史的機器隆隆作響,其中充滿了種種不可預(yù)知的結(jié)果。情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不是由一個哲學上的立法者根據(jù)一定的原則來建立的,而是由人們多樣而多變的需要經(jīng)年累月不斷進化而成的。它不是邏輯的產(chǎn)物,而是歷史的產(chǎn)物?!痹跉v史發(fā)展的“必然性之鏈”中,傳統(tǒng)居于這一“鏈”的源頭,它在事實上形成了一個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維度,那些由“歷代祖先建立起來的道德架構(gòu)”成為“人類的真正指導(dǎo)原則”。 要理解一個民族特定時期的歷史,就一定要理解它所處的環(huán)境,尤其是要理解它的過去。2.傳統(tǒng):揮之不去勒龐認為,大陸國家的革命有其類似性。那些歷史悠久,有著漫長封建傳統(tǒng)的大陸國家具有一種剛性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勒龐認為,中國革命與法國革命“有點類似”。這亦為中國的史學界認同,陳寅恪認同中、法兩國人習性的相似。黃仁宇將法國大革命、俄國的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長期革命歸為一類,認為這三種運動“皆發(fā)生于在大陸性格的國家……”就法國的文化來看,勒龐認為其剛性太重,失之僵化。勒龐指出,在羅馬帝國末期法蘭克人入侵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所謂的法蘭西文化。然而,在數(shù)個世紀的演化過程中,這種精神變得過于僵化,為法國大革命的悲劇埋下了禍根。勒龐將法國剛性的政治文化視為大革命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根本的理論在于,那些精神極為穩(wěn)固、持久的民族難以通過不斷的演進來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變化,一旦它必須要適應(yīng)環(huán)境時,它們不得不在猝然之間被迫激烈地改變自身,通常會爆發(fā)激烈的暴力革命。 勒龐指出:“如果她再多一點柔韌性的話,古代的君主政體或許就會像其它地方那樣慢慢地轉(zhuǎn)變過來,而我們也就能夠避免大革命及其破壞性的后果了,重塑民族精神的任務(wù)也就不至于如此艱難了?!比欢蟾锩鼌s采取了另一種革命的方式,以革命的暴力激烈地顛覆傳統(tǒng),甚至到了常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更為吊詭的是,就法國大革命的本質(zhì)來看,卻是一場對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傳統(tǒng)的回歸。勒龐指出,人們對萊庫古斯、梭倫等等這樣的古代立法者非常熟識,甚至是如癡如醉,頂禮膜拜。勒龐對比了人們對18世紀哲學和古代哲學的態(tài)度,指出:“18世紀的哲學家似乎并沒有得到大革命時代的人們的高度評價,他們很少引用這些哲學家。由于受到希臘和羅馬這些古典記憶的蠱惑,新的立法者們重新閱讀了柏拉圖和普魯塔克。他們希冀復(fù)興斯巴達的政治及其生活方式、樸素的習慣和法律?!痹诶正嬁磥恚鸥髻e人浴血追求的正是那些古老的夢想。勒龐在提到議會的那些議員時,認為這些議員在希望破壞傳統(tǒng)方面是革命的,但在主張回到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時,他們又顯得“極端反動”。在大革命中,中世紀的傳統(tǒng)確實已經(jīng)風雨飄搖,但古代希臘與羅馬的整體主義政治自由卻借尸還魂。貢斯當將法國大革命的罪惡歸因于對古代人的自由與現(xiàn)代人的自由認識不清。他指出,“在我們那場曠日持久且充滿風暴的革命中,不少懷著良好意愿的人們由于未能分清這些區(qū)別而引發(fā)了無限的罪惡?!币簿驮谑钦f,法國大革命仍然傾向于“在有共同祖國的公民中間分離社會權(quán)力”而不是“享受有保障的私人快樂”。事實上,大革命正是追求更高“純度”的希臘式民主,才與民主的制度化失之交臂。大革命之失反而在于過度而廣泛公共參與任由公共生活淹沒了個人的權(quán)利空間。托克維爾曾經(jīng)指出,“公共繁榮在大革命后任何一個時期都沒有大革命以前二十年中那樣發(fā)展迅速。”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勒龐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師,是他把心理學帶到了世界的最高端。  ——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   ?。ɡ正嫞┙o了古典民主神話基礎(chǔ)的人性畫面以沉重的一擊?!  獖W地利經(jīng)濟學家、民主理論家(約瑟·熊彼特)

編輯推薦

《革命心理學》編輯推薦:這是《烏合之眾》作者勒龐又一精邃絕倫之作。當年曾被梁啟超、張東蓀、張元濟等人奉為枕中秘本,常年隨身攜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素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里”之稱。作者在《革命心理學》用心理學分析的刀,解剖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大眾政治心理,被稱為血淋淋的“帕克”,是研究公共政治及東西方現(xiàn)代民主理論繞不過的經(jīng)典之一。

名人推薦

勒龐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師,是他把心理學帶到了世界的最高端?!穹治鰧W大師佛洛伊德勒龐給了古典民主神話基礎(chǔ)的人性畫面以沉重的一擊?!獖W地利經(jīng)濟學家、民主理論家約瑟夫?熊彼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革命心理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1條)

 
 

  •   龐勒的書,包括《大眾心理學》,買了三套,一套自留,2套送人
  •   看了作者的《烏合之眾》才買這本書的。也是為了更好地讀懂《舊制度與大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   群體心理學的經(jīng)典
  •   勒龐的心理分析讓你知曉世界運行的整個內(nèi)幕。
  •   這個我得多說兩句,真的不錯,勒龐觀點依然犀利,很喜歡
  •   希望大家能從這本書里找到一些原理,去分析現(xiàn)實,擺脫媒體思維,擺脫茶館思維
  •   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龐勒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學者,他對于民族性格的理論開古今之先河,說的都是大實話,也讓我受益良多,感謝龐勒!
  •   在浮躁的當下,各種信息,各種思潮泛濫,看看這類書能使人更清醒
  •   還可以吧,還沒看,先評價
  •   很好的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   買了又買的書
  •   決不手軟地拿下這書!
  •   值得一讀的好書,內(nèi)容豐富深刻。
  •   老師推薦的書目,值得一讀。
  •   買給朋友的,應(yīng)該不錯吧。
  •   正在看,感覺還不錯喲。
  •   之前讀了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對他的觀點感覺非常有興趣,他對群眾心理的研究也在慢慢改變我對群眾的認識,群眾的眼睛,也許并不那么雪亮。
  •   勒龐的書都算是經(jīng)典了,值得收藏,這本翻譯上可能不是很好,但價格還可以就買了!
  •   這本書寫得很不錯 值得一看
  •   剛收到,正在閱讀中
  •   書被壓鄒了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