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國史

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陳欣  頁數(shù):463  
Tag標簽:無  

前言

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禪位,自立為帝,建立梁朝,史稱后梁。其后歷經(jīng)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一直到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fā)動兵變,顛覆后周王朝,建立宋朝為止,其問經(jīng)歷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歲月,史稱“五代”。中原地區(qū)五代相繼,南方地區(qū)九個割據(jù)政權(quán)建立,相互之間爭奪疆土,戰(zhàn)火迭起,加上北方的北漢政權(quán),史稱“十國”,與五代合稱“五代十國”時期。當其時,在邊遠的五嶺以南之地,劉隱、劉龔兄弟于亂世中嶄露頭角,建立劉氏藩鎮(zhèn),并于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翌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宋開寶四年(971年),南漢為宋攻滅,后主劉張在惆悵中被俘北上,離開了戰(zhàn)火方息的廣州,南漢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南漢雖為t‘十國,,之一,但由于僻處嶺南,且立國時間不長,距今又逾千年,遺留至今的有關(guān)史料甚少,因此,關(guān)心和研究南漢歷史的人亦甚少。本書選擇立國嶺南的南漢政權(quán),加以綜合研究,試圖描繪其全貌,彌補一點缺憾。

內(nèi)容概要

  《南漢國史》選擇立國嶺南的南漢政權(quán),加以綜合研究,試圖描繪其全貌,彌補一點缺憾。當其時,在邊遠的五嶺以南之地,劉隱、劉龔兄弟于亂世中嶄露頭角,建立劉氏藩鎮(zhèn),并于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翌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宋開寶四年(971年),南漢為宋攻滅,后主劉張在惆悵中被俘北上,離開了戰(zhàn)火方息的廣州,南漢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南漢雖為“十國”之一,但由于僻處嶺南,且立國時間不長,距今又逾千年,遺留至今的有關(guān)史料甚少,因此,關(guān)心和研究南漢歷史的人亦甚少。

書籍目錄

序(張其凡)前言第一章 五代以前的嶺南第一節(jié) 嶺南歷史地理沿革第二節(jié) 隋代以前嶺南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 隋唐時期嶺南的發(fā)展第二章 嶺南劉氏藩鎮(zhèn)地位的確立第一節(jié) 唐末五代初年嶺南地區(qū)的群雄紛爭第二節(jié) 劉氏軍事集團的崛起:劉謙經(jīng)營封州第三節(jié) 劉氏藩鎮(zhèn)地位的確立第三章 南漢高祖與殤帝時期之政局第一節(jié) 自立為天子:劉龔建立南漢國第二節(jié) 勵精圖治:南漢立國時期的政治第三節(jié) 國事日非:高祖晚期政局第四節(jié) 曇花一現(xiàn):殤帝時政局第四章 南漢中宗與后主時期之政局第一節(jié) 每況愈下:中宗朝政局第二節(jié) 走向滅亡:后主時代政局(一)第三節(jié) 南漢滅亡:后主時代政局(二)第五章 南漢的總結(jié)第一節(jié) 南漢君臣入宋后的生活第二節(jié) 南漢皇統(tǒng)的傳承與年號變化第三節(jié) 南漢立國與存續(xù)之歷史條件分析第六章 南漢的疆域第一節(jié) 南漢的疆域沿革第二節(jié) 南漢的地方行政區(qū)劃第三節(jié) 南漢的都城第七章 南漢與中朝的交往第一節(jié) 劉氏藩鎮(zhèn)臣服于中朝(901-917)第二節(jié) 南漢與中朝的交往(917-960)第八章 南漢與周邊政權(quán)的交往第一節(jié) 南漢與周邊政權(quán)的交往第二節(jié) 南漢與周邊政權(quán)交往的特點第三節(jié) 南漢與安南的交往第九章 南漢的經(jīng)濟第一節(jié) 南漢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chǔ)第二節(jié) 南漢發(fā)展經(jīng)濟的舉措第三節(jié) 南漢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績第十章 南漢的文化與宗教第一節(jié) 南漢的文化第二節(jié) 南漢的宗教結(jié)語附錄一南漢劉氏世系表附錄二南漢大事年表附錄三南漢研究成果一覽引用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隋唐時期,朝廷對嶺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比前代重視。尤其是中唐以后,政策的保障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嶺南經(jīng)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首先,中央對嶺南地區(qū)有一定政策上的傾斜。隋統(tǒng)一嶺南之后,便免除陳朝時期的租賦和部分徭役,“重加存恤之理,別申愛養(yǎng)之義”。①隋文帝時鼓勵對外交流,促進通商,“外國使人欲來京邑,所有船舶沿’訴江河,任其載遠,有司不得搜檢”。②唐初,沿襲隋朝舊制,嶺南地區(qū)的賦稅實行“隨土所出,臨時折課市取,乃無恒法定令。列州郡縣,制其任土所出,以為征賦”。③武德七年,始定律令?!叭魩X南諸州則稅米,上戶一石二斗,次戶八斗,下戶六斗。若夷僚之戶,皆從半輸”。④同屬于嶺南地區(qū),漢族與蠻族的納稅方式也不相同,嶺南諸州之內(nèi)的蠻戶只需繳納漢戶一半的賦稅。而那些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統(tǒng)治的羈縻州縣,則僅僅向朝廷“納質(zhì)貢賦”即可。唐朝對嶺南諸州的這種以戶為計取代中原地區(qū)的以丁為計的“特區(qū)”政策,不僅使嶺南百姓的賦稅壓力相對減輕,而且有利于刺激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口的增長。其次,改善嶺南的交通條件。在中唐以前,由于五嶺的阻隔,嶺南地區(qū)與中原相去甚遠,交通不便?!俺鯉X東路廢,人①李德林《隋文帝安邊詔》,載(唐)許敬宗撰《文館詞林》卷664,第490頁。②李德林《隋文帝安邊詔》,載(唐)許敬宗撰《文館詞林》卷664,第490頁。③《隋書》卷24《食貨志》,第674頁。④《舊唐書》卷48《食貨上》,第2088頁。

后記

讀書治學,是一種特殊的旅途,與人生共始終。這個旅途,有起點,不能預知終點,只能循序漸進,靜心開拓,不能著急躐等,一步到位。擺放在諸位讀者面前的這本小書,便是我一時的旅行心得,雖幼稚,卻代表旅途之始的辛酸與甜蜜,是對這段旅程的一種紀念。人生有幸,讀書治學中,總能遇到良師畏友,受益眾多,只字片語未必能恰當表達心意,只能心存感激。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張其凡教授。自從2006年夏天人師門之后,恩師便循循善誘,引我入讀書治學的光明正道。我的博士論文,不論是選定題目,還是構(gòu)建結(jié)構(gòu)框架,斟酌標題,甚至最后潤色文字,恩師都不厭其煩地反復討論、細心指導。這本小書,脫胎于我的博士論文,其中也有恩師的諸多心血。當然,小書中還是有不少缺陷,這與導師無關(guān),卻多是緣于自己的愚笨。感謝我的碩士生導師范立舟教授不斷對我督導點撥,使我略知學問的門徑。在這本小書的撰寫過程中,范老師提供了諸多寶貴的意見。感謝暨南大學歷史系的馬明達、勾利軍、劉正剛諸位教授,在我博士論文開題時,或是商量思路、或是提供資料線索,讓我受益良多。感謝華南師范大學的陳長琦教授,中山大學的曹家齊教授,暨南大學的張廷茂教授,廣東工業(yè)大學的劉淼教授,諸位先生不辭勞苦,細心審閱了我的博士論文,且對拙文的修正訂補,提供了許多幫助。

編輯推薦

《南漢國史》:嶺南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南漢國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南漢國史》選擇立國嶺南的南漢政權(quán),加以綜合研究,試圖描繪其全貌,彌補一點缺憾。當其時,在邊遠的五嶺以南之地,劉隱、劉龔兄弟于亂世中嶄露頭角,建立劉氏藩鎮(zhèn),并于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翌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宋開寶四年(971年),南漢為宋攻滅,后主劉張在惆悵中被俘北上,離開了戰(zhàn)火方息的廣州,南漢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南漢雖為“十國”之一,但由于僻處嶺南,且立國時間不長,距今又逾千年,遺留至今的有關(guān)史料甚少,因此,關(guān)心和研究南漢歷史的人亦甚少。 這本專著內(nèi)容詳實,脈絡(luò)清晰,是填補南漢研究史空白之作,裝幀、紙質(zhì)、印刷都不錯,價位亦合理,確是一本好書,強烈推介!
  •   對于想了解那段歷史的人來說,是一本不錯的書
  •   精裝,簡體橫排,紙質(zhì)好,字跡清晰,33萬字,為一較為系統(tǒng)介紹南漢國歷史的專著,為今人陳欣著。值得一讀。
    787*1092 1/16開本。
    南漢國的著作較少,對這段歷史較為生疏。所以買來看看,增加點知識。
  •   有關(guān)南漢國的研究較偏門,專著很少,本書正好補了缺憾。
  •   這本著作很有意義.是我所見當代人研究南漢史的第一部著作.
  •   很喜歡這種歷史書,對這種小國歷史很感興趣。
  •   感覺包裝不錯,內(nèi)容還沒看,感覺內(nèi)容很少,書本很薄,與自己想象的不同,但還是很喜歡,個人認為值得購買。
  •   因為是專著,價格不便宜,內(nèi)容還沒細看,
  •   同學很喜歡呢。他喜歡歷史= =哈哈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