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童喬慧 頁數(shù):200
前言
從2003年開始,筆者的研究課題主要側重于澳門建筑文化遺產(chǎn),曾參加東南大學與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文化局合作的科研項目。由于對澳門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本人開始對澳門土地神廟——在澳門城市景觀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廟宇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并在澳門特區(qū)政府文化局學術獎勵金的資助下,開始了這項研究工作。在澳門,無論是在人口密集的商業(yè)地帶,還是在街頭巷角,通常都可以看到一些牌位、神龕或者紅紙,上寫有“門口土地財神”,旁邊香火不斷。它們或在街心,或在街角,扮演著神秘而又親切的角色。還有規(guī)模較大(相對神龕而言規(guī)模較大,但相對于傳統(tǒng)中式廟宇又小得多)的廟龕,里面供奉著慈祥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澳門居民中最多人敬拜的就是土地神。澳門人信仰土地神的風氣濃厚,許多住戶及商號均設置土地神塑像,還建有多座土地神廟(即福德祠),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的土地誕,不少信眾更成群結隊地前往土地神廟祭祀,并舉行舞獅活動,非常熱鬧。土地神不僅在澳門,而且在廣東、福建、香港、臺灣一帶也有非常廣泛的分布,但有關方面的文字論述卻不多見。雖有一些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澳門的土地神做過一些田野調(diào)查,但未見系統(tǒng)的資料。而且對土地神廟型制以及在城市區(qū)位分布的探討,更是鳳毛麟角。
內(nèi)容概要
作者通過實地考察澳門土地神廟和廣泛參閱相關文獻,透過不同的文化視角全面地探討了澳門土地神廟的歷史緣起、文化內(nèi)涵、空間坐落和建筑樣式等。在此基礎上,作者還就澳門的民間信仰問題、澳門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澳門的城市建設與土地信仰、澳門土地神廟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如何發(fā)展等展開論述,頗具現(xiàn)實意義。
作者簡介
童喬慧,女,1976年生,東南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博士畢業(yè),副教授,碩士導師,現(xiàn)任武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文脈保護與更新、東西方建筑文化比較、中國古典園林等。出版專著有《澳門城市環(huán)境與文脈研究》,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一、研究的緣起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三、研究的方法與全書架構四、澳門土地神廟研究現(xiàn)狀述評第一章 澳門土地神廟的歷史溯源 一、澳門土地神廟的地理及自然溯源 二、澳門土地神信仰的歷史與文化溯源 三、澳門與閩粵地區(qū)土地神廟的歷史比較 第二章 澳門土地神廟的社會表現(xiàn) 一、澳門土地神信仰的社會職能 二、澳門土地神信仰與市民生活 三、澳門土地神信仰的繼承發(fā)展 第三章 澳門土地神廟的空間坐落 一、澳門土地神廟的空間分布 二、澳門土地神廟選址與風水 三、澳門與其他地區(qū)土地神廟選址比較 第四章 澳門土地神廟的建筑型制 一、澳門土地神廟的建筑形式 二、澳門土地神廟的細部及裝飾 三、土地神廟建造形式的比較 第五章 關于澳門土地神廟保護的幾點思考 一、澳門土地神廟保護的價值 二、澳門土地神廟價值的評估 三、澳門土地神廟的保護策略結語參考文獻附錄一 澳門土地神廟分布調(diào)查表附錄二 插圖來源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人口對于宗教信仰的關系非常密切,因此,了解澳門的人口結構是相當重要的。在13世紀以前,澳門為荒蕪之地,稀有人煙,亦未正名。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至恭帝德祐二年(1276)蒙古族入主中原,閩浙一帶南宋官兵紛紛南逃,澳門始稍有人煙①。南宋末年(1277),元兵大舉攻宋,南宋將領張世杰率領軍民50萬人,船2000多艘,擁幼主宋端宗趙星逃到香港屯門及澳門路環(huán)、仔一帶海面,曾上岸棲居,并依仗媽閣山及路高地,擊退元軍,給澳門帶來過短暫的喧鬧。戰(zhàn)后,只留下少數(shù)南宋軍民在澳門棲身,澳門成為我國沿海的一個漁村,人口逐漸增加。澳門開埠以后,商業(yè)、貿(mào)易的發(fā)展帶來了人口的集聚。明嘉靖四十年(1561),澳門約有葡商五六百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人口已超過5000人,其中葡人占有900。據(jù)龐尚鵬1564年的奏疏說:“近數(shù)年來,始人濠鏡澳筑室居住,不逾年多至數(shù)百區(qū),今殆千區(qū)以上?!雹?640年澳門人口達4萬人之眾,是澳門人口的第一次高峰③。明末農(nóng)民起義引起了全國性的政治動蕩,影響到沿海地區(qū),從而波及澳門的經(jīng)濟和人口。清統(tǒng)治者推行海禁政策,乾隆八年(1743),澳門人口下降到5500人,其中葡人約占3500人④。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禁煙造成澳門人口又一次大幅下降。
后記
從2001年開始,我就在博士生導師劉先覺的指導下接觸澳門建筑文化遺產(chǎn)研究課題,第一次到達澳門時就被城市中遍布大街小巷的土地神廟所吸引。正是這種探究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2007年申請澳門政府文化局學術獎勵金,使我逐步打開民俗研究這個大門。雖然關于澳門建筑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已開始了很久,但對于澳門土地神廟的研究只能說還處于初始階段,還遠沒有達到像澳門建筑文化遺產(chǎn)研究那樣的成熟,表現(xiàn)為該命題的研究還沒有成體系,需要進行跨學科的專題性開拓和探索,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專業(yè)的限制、資料的匱乏、語言的不通等等讓我一度非常茫然。困難首先來自缺乏成熟的土地神廟的相關研究成果??赡苡捎谕恋厣駨R的民間性、世俗性和普遍性,對于此方面的研究,無論是內(nèi)地,還是澳門都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系統(tǒng)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成果是建筑研究的基礎性資料,研究澳門土地神廟,就必須在掌握澳門民間信仰的源流與歷史發(fā)展的背景下進行。而這方面理論研究成果的缺乏使得在進行本研究的開始階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建立研究體系才能使課題有可能繼續(xù)。所幸筆者前期的工作為澳門土地神廟研究提供了一個建筑文化背景,使得筆者能夠在本課題的研究道路上繼續(xù)前行。在確立了研究專題體系之后,面臨的第二個困難來自收集資料的困難。根據(jù)筆者在澳門相關機構的調(diào)查,關于澳門土地神廟的文字資料非常少。由于文字資料很少,就必然需要進行人物訪談,很多了解土地神廟歷史的澳門居民年齡偏大,在田野考察中語言又是一個較大的障礙。
編輯推薦
《澳門土地神廟研究》是澳門叢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