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聶安祥 頁數(shù):23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通過分別考察澳門社會個體主體、社會主體、政府主體的自我意識形成和內部文化變遷來解答澳門人如何在一個文化不同、語言有別、習俗迥異的社會中和諧共處的問題。作者在深入探討這三個不同層次主體之間互動動作的基礎上,分析了整個澳門社會結構,從而揭示了這種行為交往在澳門空間取得政治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原因,并為澳門開埠以來的社會關系研究與澳門未來發(fā)展軌跡研究提供了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
作者簡介
聶安祥,七十年代生,湖北赤壁西涼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博士。曾先后就讀于廈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現(xiàn)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系教師。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哲學、政治文化、比較政治學、政治制度、政黨制度。
書籍目錄
序言導言一、選題動機與研究現(xiàn)狀二、運用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第一章 澳門社會主體的主體性一、澳門政治主體與語言交往二、澳門政治主體:制度的嬗變與政治主體的出現(xiàn)三、個體主體:回歸政治與回歸自我四、社團主體:社會的裂縫和補合第二章 個體與社團主體的交往一、交往行為的結構二、個體交往行為三、社團交往行為第三章 政治社團與政府主體的交往一、澳葡政府主體的交往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主體的交往三、社團的非政黨化第四章 澳門政府語言交流一、澳門的文本翻譯與語言二、澳門政府內部個體的文本與語言轉換三、澳門政府內部個體的語言交流第五章 澳門主體交往的認同一、澳門社會的政治認同二、澳門的社會認同三、澳門地方性知識的構建與認同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編輯推薦
本書以交往行為內容為理論核心,圍繞澳門政府、社團和個體三方的真實交往過程進行深入辨析,認為澳門政府在政治上通過幾百年的主體變遷,葡方和中方都認識到澳門本土空間本體存在的重要性以及澳門社會治理和平的可貴。政府內部的葡人、華人和土生葡人在不斷的交往中,在語言、生活方式、思維習慣方面不斷接受彼此,并在實踐中融合。同時,書中還著重分析了語言在澳門政府內部和外部交往中的重要性,粵語、普通話、葡語以及英語在澳門政府中交叉使用,但又各有優(yōu)劣,在文本和個體的交流中解構并重組澳門整個的政府結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