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釋譯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唐突生、 滕蜜釋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唐突生,滕蜜 譯  頁數(shù):319  
Tag標簽:無  

前言

世人只知中國有一部記述孔子言論的《論語》,殊不知還有一部,由老子的學生計然(字文子)記錄并匯聚而成的老子“論語”集,它就是流傳至今的《文子》。該書匯集了大量老子的言論和談話,如,有與楚平王、孔子、文子的談話等。內(nèi)涵非常豐富,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老子“論語”集。    《文子》和孔子的《論語》,都是國學經(jīng)典。為什么后者備受尊崇,流芳百世;而前者卻鮮為人知,幾近湮沒呢?這就要從二者的歷史命運說起。    眾所周知,中華上下五千年,積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大地涌現(xiàn)出許多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外交家,諸如:李耳,又名聃(老子)、孔丘(孔子)、孫武(孫子)等,真可謂群星燦爛,光耀九州,統(tǒng)稱為“諸子百家”。這種文化現(xiàn)象,在中外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都是罕見的??烧f是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那么秦朝以后為什么“萬馬齊喑”了呢?這是因為隨著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實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制。為了實現(xiàn)他“從一世直至萬世而為君”的家天下之夢,始皇帝必須鉗制人們的思想和言行,尤其不能允許讀書人的“說三道四”。為此他以焚書坑儒的殘酷手段摧壓傳統(tǒng)文化,下令焚燒了自夏、商、周以來,除農(nóng)、醫(yī)等技術性書籍以外的所有典籍,以致中華民族失去了前三千年的歷史記載。變成了一個雖有繁榮深厚的根基,但卻難以尋覓到文字實錄,只剩下“古代神話”和“口頭傳說”的國家。從老子的文章看,在他出任周朝守藏史時,周朝的史籍還是不少的,否則不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并委派專職的官吏(守藏史)來掌管。秦始皇下令焚毀國家全部的史籍,這個損失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西漢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訓,一度回歸六國時代的文化傳統(tǒng),依道治國,息養(yǎng)民生,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待漢武帝掌朝后,既仰慕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豐功偉績”,又利用“文景之治”的大量物質(zhì)積累。野心勃勃,窮兵黷武,對外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對內(nèi)實行專制獨裁。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聽從了儒士董仲舒的奏請:“所有不屬于儒家‘六藝’(指《易》、《禮》、《樂》、《詩》、《書》、《春秋》)范圍之類,不符合孔子學說的學派,都禁絕其理論,不許他們與儒學并進,使邪惡不正的學說歸于滅絕?!睗h武帝批準了董仲舒的奏請,任命他做江都國相,審查各地舉薦來的賢良,只要不是儒士,一律以擾亂國家政治罪,予以遣返。這個文化專制案件,不僅波及眾多賢良,甚至波及皇家,太皇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不喜歡儒家學說,丞相趙綰奏請漢武帝:國家政務不要再向太后奏報,引起了竇太后的憤怒。皇家尚且如此,對待平民、知識分子就更不用說了。    自從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之后,在直至辛亥革命的兩千余年歷史長河中,道學等百家均喪失了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因為孔子比老子等人更德高望重嗎?是因為儒學比道學更正確嗎?當然不是!請看《史記》的一段記載(現(xiàn)翻譯成白話文):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專程到周王朝的首都,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問題。老子認為:孔子所言的“禮”,當年為周制禮的周公,其人與骨早已腐朽,只有他的言論還流傳至今。君子的事業(yè)取決于機遇,若得到機遇則興盛;若得不到機遇,則寸步難行。有盛德的君子,總是表現(xiàn)若愚,老子期望孔子去掉驕氣、貪欲與妄想??鬃踊厝ズ?,對眾弟子說:“鳥,我知其能飛;魚,我知其能游;獸,我知其能走。走獸,可以用網(wǎng)來捕;游魚可以用綸來釣;飛鳥可以用箭來射。至于龍,我不能知,它能乘風云而上天。我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從記載可見,老子對孔子興復禮教,持否定態(tài)度;對孔子的批評,如同長者對后生的愛護。而孔子對老子則由衷地崇敬,將他比作“能乘風云上天的龍”。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老子在諸子百家中的地位和聲望是很高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是因為作為帝王的漢武,從他統(tǒng)治階級本身的利益出發(fā),排斥誰?支持誰?其立場是十分鮮明的??鬃觿?chuàng)立的“儒學”其核心是崇尚“禮樂”和“仁義”。主張“仁”的執(zhí)行要以“禮”來規(guī)范??鬃诱f:“克己復禮為仁”,實際上是維護封建社會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儒學主張“正名”,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紀。這些理論對于在政治上鞏固帝王的統(tǒng)治地位十分有用。自然會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竭力吹捧和大肆宣揚。而儒家為適合各個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總是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借孔子儒學之名,美化封建專制的獨裁體制,以維護君主的最高權威。什么“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三綱五常等封建謬論,統(tǒng)治中國學術思想二千余年,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    那么,為什么漢武帝以后的歷代君王,在大樹特樹孔子儒學的時候,還不遺余力地貶斥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學呢?這要從老子的思想體系說起: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第一次提出天地萬物的起源和存在的根據(jù),以“道”作為宇宙萬物運動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宇宙觀,第一次把君主與平民放在同等的地位,與天地并列。其“無為而治”、“共生不自生”、“上善若水”的執(zhí)政觀,極富人民性。他還抨擊統(tǒng)治者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在物質(zhì)生活上強調(diào)“知足”、“寡欲”。此外老子的道學,還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如:禍與福、上與下、有與無、生與死等的相互依存和轉(zhuǎn)化。這些論述,著重于從平民的利益出發(fā),限制了統(tǒng)治者的專橫與濫權。    試想,如果老子的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帝王與權貴們的統(tǒng)治寶座能天長地久,永遠地穩(wěn)坐下去嗎?為此,歷代君主無不傳承漢武帝的文化專制主義。大量出版儒學經(jīng)典,作為仕途考試的法定科目。例如。為人熟知的“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儒學經(jīng)典。其中《論語》,不需冠名是誰的論述和語錄,眾所周知就是記述孔子言論的。這種“習慣勢力”真是太可怕了,它閉塞了人們的視聽和思想,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被貶黜的老子道學也不例外,只能依靠民間人士的口傳;或借助開明儒士的私下探尋;或經(jīng)由道教人士加以弘揚。在這種歷史氛圍下,后人只知有孔子的《論語》,而不知有老子的“論語”——《文子》,也就不足為奇了。筆者有感于《文子》此書珍貴的學術價值,以及其坎坷的遭遇。為了使這一枝冷僻的奇葩為更多人所知,才不慚才疏學淺,大膽地對此書進行翻譯、注釋和解讀、思悟;并在此序言中用了較多的篇幅對《文子》此書的來龍去脈以及著述者文子的生平加以介紹。    文子,是何許人?據(jù)《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古籍記載:文子即計然,本名辛妍,楚國蔡邱濮上人,是老子的學生;范蠡的老師。楚平王時,政事日非,伍子胥奔吳,計然亦離開楚國經(jīng)吳國到越國。其時,越王勾踐兵敗,困于會稽,在范蠡引薦下,計然參議越國政事,為勾踐出謀劃策,終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戰(zhàn)略,擊敗了強大的吳國,報了勾踐昔日的恥仇。在越王勾踐滅吳之后,計然與范蠡預見到越王勾踐將殺功臣,師徒倆逃入太湖。傳說范蠡攜西施離開越國北上經(jīng)商;計然留在越國境內(nèi)武康禺山隱居,躲過了越王勾踐誅殺功臣的浩劫。    筆者曾專程到浙江武康的禺山考察過,這里確是理想的隱居地。南近杭州,東離紹興不遠,群山綿延,東西峰巒秀拔,中間有禺溪由西而東,流水潺潺,匯入山下的東苕溪,從東苕溪乘船可通往外海。    計然何時編著《文子》,未見史料記載。他在禺山隱居期間,既有充足的時間,又有豐富的閱歷,極有可能是他匯集老子論語之時。因計然隱居于此,后人為了紀念他,便將他所居禺山之地,叫做計然山。    文子(即計然),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距今已有2500多年,相隔時代久遠。在《文子》面世之后,主要靠民間流傳,未見官方注釋和再版。在尊儒抑道、文化專制的歷史長河中,《文子》一書長期受到官府冷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能流傳到今天,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其中,要感謝三代學者。    《文子》傳世約八九百年后,面臨第一次失傳之時,魏晉時幸有李暹、徐靈府、朱元等三家注《文子》,使《文子》得以繼續(xù)流傳下來。又過了大約八百多年,時至南宋,惟有徐靈府注本僅存,亦大半缺失,《文子》再度面臨失傳的危機。能把北魏以來闕佚的《文子》,再度延傳下來,要歸功于南宋道士杜道堅,也得益于他所主持的升玄觀具有地利。    升玄觀有何地利?升玄觀位于武康禺山之麓,禺山是歷史上的名山。宋高宗手下有一個將領名叫楊存中,山西人,身經(jīng)百戰(zhàn),曾大破金兵,功勛卓著,被宋高宗封為恭國公、同安郡王,任職和州宣撫使。宋孝宗時,官至太師,死后封為和王。楊存中自知死后不能魂歸山西故里,生前看好了禺山這塊風水寶地,把父親楊震安葬在這里,把這里的唐代古剎改建成他的功勛院,又在漢代的古觀遺址上建起了升玄報德觀(簡稱升玄觀,有稱升元觀)。1166年,已退位的太上皇(宋高宗)趙構,親臨此地,為升玄觀賜匾,恩賜很多,有宋高宗所居德壽宮的文物,其中或許就有《文子》傳本。當年升玄觀建筑規(guī)??捎^,香火鼎盛,每天香客數(shù)百人,南宋的皇親國戚,都來升玄觀朝拜。    杜道堅,是何許人?據(jù)清朝大學士紀昀(紀曉嵐)考證說:“道堅當為(宋)理宗時人。”“道堅字南谷,當涂人,武康計籌山升元觀道士也?!睋?jù)《武康縣志》記載:“杜處逸,號道堅,又號南谷子,采石人。年十四得異書(可能就是《文子》的傳本)。師葛蒙庵,入茅山作道士,住邑之計籌山升玄觀?!睋?jù)蔡泉寶先生考證:杜道堅好學不倦,在他主持升玄觀后,在升玄觀右側建起了藏書樓,收藏古籍萬卷,日常披覽。他愛好文墨,常與文人學子相往來。杜道堅信仰道教,本好道學,對老子多有研究,既得到異書,又收藏了諸多古籍可參考,再加上計籌山有文子的故跡遺存,這些條件,促成了杜道堅注《文子》。杜道堅有一位朋友,即陵陽牟巘,曾跟隨杜道堅登過計籌峰,遙望過范蠡當年泛湖之處。牟巘為之作序目:“南谷杜君,辯博而篤實,恬靜而疏通,其能可以用世,而其志果于遜世;雖常頜閑臺珍館,亦復舍去。筑披云之庵于計籌山上,燕處從容,取文子書及其事之散見他書者,會粹而刻之。三代古書遺跡,一旦震發(fā)于湮沒之余,真山林一大奇事乎。”從這個序言可見,杜道堅刻印的《文子》,是根據(jù)遺存的一些古文獻資料,經(jīng)考證、整理、編撰而成,牟嗽把《文子》視為夏商周“三代古書的遺跡”,可見其珍貴價值。    杜道堅是12世紀人,距今約800年,歷經(jīng)元明清,戰(zhàn)亂頻繁,他所注《文子》的傳本大多毀失,能流傳至今,要歸功于清朝大學士紀昀等人。    現(xiàn)今流傳于世的《文子》是清朝內(nèi)閣大學士紀昀負責主編的,參與者有光祿寺卿陸錫熊和禮部主事任大椿。當時,杜道堅的傳本難覓,惟獨《永樂大典》尚載其文,紀昀等人就是以《永樂大典》的傳本為基礎,博采其他遺存,編纂成12卷的新版本,符合隋唐志所記《文子》舊數(shù)。編好之后,上奏乾隆皇帝,歷史上稱這個版本為“武英殿聚珍版”。乾隆四十五年,紀昀上奏乾隆皇帝說,他主編的這個本子,源于南宋杜道堅編撰,與世傳明代道潛堂刊本做了校對和訂正。    由官方編纂出版《文子》,并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同,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這里傳遞了一個信息,說明在乾隆年代,已有開明的學者型官員,如紀昀等,想從老子的道學中尋求指導思想,但他們受儒家思想束縛太深,如紀昀等人在寫到“丘”字時,為了避諱于孔子,不得不把丘字中的一條短豎去掉,足見當時儒家勢力之大。僅紀昀等這樣一點探索,也未能形成什么氣候,這也間接說明儒術對社會思想束縛之深。如果從乾隆皇帝開始,中國能吸取一些以人為本的道學思想,少一些官方儒術的統(tǒng)治,或許中國不至于遭受近代的屈辱吧!    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發(fā)生的那場“文化大革命”中,《文子》得以保存下來,也算幸運。在20世紀80年代,能讀到《文子》一書,還得感謝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的寬容環(huán)境,也得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諸子百家叢書》,其中就有《文子》的單行本。    除《道德經(jīng)》外,《文子》是老子思想、言論的又一部記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嘆曰:‘計然之策七,越國用其五而得焉,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于家?!边@說明,計然之策只用了七分之五,就復興了越國。那么在21世紀,是否也可以取其精華,服務于中華的偉大復興呢?對于平民,至少也可用以興家。    老子的《道德經(jīng)》只有5260個字,言簡意賅,而《文子》記錄的是老子與學生等人的談話,比較詳細,是學通《道德經(jīng)》不可或缺的橋梁,故《文子》又名《通玄真經(jīng)》。    鑒于老子道學的博大精深,價值深遠;又鑒于今日的中國已進入世界的強國之列,是以人為本的時代,是科學發(fā)展的時代,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時代,極需徹底摒棄封建等級觀念,摒棄官貴民賤的傳統(tǒng)觀念,摒棄權大于法的潛規(guī)則,摒棄對百姓玩弄權術的惡習,研究和傳承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老子寫的《道德經(jīng)》和計然編的《文子》是道學的基本著作,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故筆者鄭重向國人推薦此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著作——《文子》。    本書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重印的武英殿聚珍版為藍本的。原文用的是文言,還有一些古漢字;大都沒有標點符號,一些文字殘缺不全;古文一字多義,且老子言論較抽象,有時可作多種理解。筆者初學時,深深體會到這些困難,為便于現(xiàn)代讀者閱讀,特加以翻譯和注釋。為避免艱澀、繁瑣和重復,對于先人舊注和杜道堅的纘義(指接受的前人思想),只選擇了那些有價值且易為讀者看懂的內(nèi)容,加以轉(zhuǎn)錄。其余的內(nèi)容已盡可能在消化后融入筆者的解讀之中。為了避免與僅存的“舊注”和“纘義”相混淆,凡筆者的釋譯,均冠以“解讀”;每卷之后,還加上了筆者的“思悟與心得”。    筆者自知學識淺薄,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和方家不吝指正。    唐突生    2009年10月

內(nèi)容概要

  《文子釋譯》一書由老子學生計然匯集老子的言論和談話而成,奠定了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基礎,是國學經(jīng)典著作之一,被譽為老子的“論語”集。

作者簡介

唐突生,男,籍貫安徽,1932年出生。曾任海軍院校教職。多次立功受獎,并兩次獲得全軍優(yōu)秀理論教員稱號。青島大學客座教授;青島市高級專家協(xié)會顧問;科學經(jīng)濟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北海艦隊政治部特約研究員。先后在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中國科協(xié)年會、海軍理論交流會、海軍院校教育交流會、中華教育藝術暨教育家年會及報紙雜志發(fā)表論文多篇,獲得過一等獎。先后著有或合作著有下列書籍:《思想教育縱橫談》(合著),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盾浌芾韺д摗罚ê现?,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秾O子兵法與市場謀略》,青島出版社出版。獲得華東理論圖書二等獎、華北圖書優(yōu)秀獎等獎項。《姜太公創(chuàng)業(yè)韜略》,青島出版社出版?!独献诱軐W與人生智慧》,青島出版社出版?!豆砉茸优c伐謀伐交》,青島出版社出版?!秾O子兵法與制勝謀略》,青島出版社出版?!督w略與創(chuàng)業(yè)策劃》,青島出版社出版。

書籍目錄

第一卷道原 第二卷精誠 第三卷十守 第四卷符言 第五卷道德 第六卷上德 第七卷微明 第八卷自然 第九卷下德 第十卷上仁 第十一卷上義 第十二卷上禮 參考資料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毫剖芒,不可為內(nèi),無環(huán)堵之宇,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解讀】 接上句,老子繼續(xù)論述圣人治國先治己,他說,道,陶冶萬物,始終處在無形的狀態(tài),總是靜悄悄、不動聲色地起作用,大通、渾厚、幽深,極為廣大,大得無邊無際,若剖析其毫芒,永無盡頭,微小得沒有內(nèi)里,其所在空間,無可環(huán)堵,一切皆在有與無的總名之中。 真人體之以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 【解讀】 在論述得道圣人、至人之后,老子又論更高一籌的得道真人,說,真人體悟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欲相雜,以至得天之道,是為一個純真的人。真人者,看重與人民融為一體的大己,而小看天下權位,重治自身,而不屑于治人,不以財物沖擊和諧,不以性欲擾亂真情,隱匿名姓,見時政有道則隱身,見時政無道則顯現(xiàn),順其自然而為,順其自然做事,虛心探知不知的事,胸懷天道,包容天心,呼吸陰陽和氣,吐故納新,對陰氣俱關閉,對陽氣俱敞開,面對剛柔,當卷則卷,當舒則舒,面對陰陽,當俯則俯,當仰則仰,心與天同心,身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與萬物的玄機相通,無絕對的非,也無絕對的是。 夫形傷乎寒暑燥濕之虐者,形究①而神杜②;神傷于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復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以其寢不夢,覺而無憂。 【解讀】 ①形究。是說形體枯竭。②神杜,即精神堵塞。 老子論真人,說,大凡形體遭寒暑燥濕暴虐者,其形體的生機將趨于枯竭,精神也相隨而遭堵塞;大凡精神遭受喜怒思慮的禍患者,其精神的活力將趨于窮盡,而形體還會存有生機,故真人總是用心恢復本性,依靠精神與形體相互扶助而得以善始善終,所以睡覺不做惡夢,醒來無憂愁。 【小結】 老子論述圣人、至人、真人如何治國先治己,堅守道的五種形象。 孔子問道,老子日:正汝形,一汝視①,天和將至②;攝汝知③,正汝度④,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⑤,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⑥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解讀】 ①一汝視,一,可解為統(tǒng)一或?qū)R?,?lián)系老子對孔子的幾次談話,其意可能是勸孔子把視線集中到人民身上。②天和將至,這里的和,應讀he,同賀。其意是說,上天將為你祝賀。③攝汝知,知通智,其意是說,收斂起你的巧智。④正汝度,是說端正你的器量。度指器量或胸襟。⑤形若枯木,心若死灰,這是勸孔子自制、自靜、自清。⑥恢恢,寬廣貌。 孔子問道于老子,老子勸告孔子說,端正你的形態(tài),把你的視線專注于人民,上天將為你祝賀;收斂起你的巧智,端正你的器量,精神將為你守舍。如此,則德將為你美容,道將為你安居,你的瞳孔將似新生之犢那么清沏,無需探究其緣故,望你收斂驕氣和欲望,自制自靜,達到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的境界,實事求是,不曲解事物,自持大度寬廣,無心于用計謀,明白通達,能無智慧嗎? 據(jù)《史記》記載,孔子曾專程求教于老子,老子勸孔子“去驕氣、貪欲與妄想”,與本段問對相近。 【小結】 老子希望孔子行道,治國先治己,把自己修養(yǎng)成為圣人。 老子日:夫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于時,知時者無常之形,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書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書者也。

編輯推薦

《文子釋譯》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重印的武英殿聚珍版為藍本的。每卷之后,還加上了筆者的“思悟與心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子釋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挺喜歡,解釋很到位。
  •   74、75空白,78、79空白,82、83空白??尤?/li>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