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進士殿試策對名篇賞析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新曙  頁數(shù):367  
Tag標簽:無  

前言

  古代的讀書人,從考秀才開始,經(jīng)過級級考試,層層選拔之后,最高一級的考試就是殿試了。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并在皇宮大殿進行的考試,如宋代在講武殿,明代在南京奉天殿、北京文華殿,清代先在太和殿,后在保和殿。由于殿試在各級考試中規(guī)格最高,其目的和作用也就自然是不同尋常的,所選取的人才自然是國家的棟梁和希望,國家這座大廈也自然要這些人強有力地支撐起來,并使之興旺發(fā)達。殿試這一最高規(guī)格的考試,由“天子親策于廷”。其試題題型有一個從策問到詩賦,再由詩賦轉(zhuǎn)回策問的歷史變化過程。試卷文體也有一個由散文到律詩、律賦,再到散文的變化過程,最早在西漢時期的“舉賢良文學士”考對策,只是就當時的時務(wù)和帝王的國策是否妥當而提問與對答。到唐代早期的考試,多就時事政治或經(jīng)義史事提幾個問題,令應(yīng)試貢士回答??墒堑教浦腥~以后,詩賦之風大盛,省試文體也改策問為詩賦,對聲韻格律也提出了嚴格要求。直到王安石變法以后,廢止詩、賦、論三題,詩賦題就被永遠排除在殿試之外了,取而代之的則是重視現(xiàn)實的時務(wù)策,只考一道,試題是就當時時務(wù)而設(shè)問,因而又稱作策問或是策題。明清兩朝的策問,每策三道問題至五道問題,字數(shù)為二三百字,多至一千余字。殿試策問的內(nèi)容,先由內(nèi)閣預(yù)擬,在考試前一天呈請皇帝圈定,例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召讀卷大臣在殿試前一天到文華殿直廬密擬。先呈標目八條,每條四字(后改二字),由皇帝圈定四條,然后逐條撰擬,緘封呈閱。等皇帝圈定,讀卷官撰擬定后,讀卷官回赴內(nèi)閣,在監(jiān)試御史的監(jiān)督下,內(nèi)閣中書用黃紙書寫。晚上傳集工匠,在內(nèi)閣大堂刊刻印刷。護軍統(tǒng)領(lǐng)帶領(lǐng)護軍校等在內(nèi)閣門外嚴密稽查。到殿試日凌晨印刷完畢,再在考場行禮散發(fā),諸貢士列班跪受,然后就桌對策答題?! 】忌牡钤嚲韯t是按照策問的內(nèi)容逐條回答,因而稱為策對、對策、條對、議對,等等。而在漢代,則有對策、射策之分。對策就是對書于簡策上的各個問題、各條設(shè)問予以對答。而射策則是考生對書于簡策列置案上的試題,隨意取答。主持考試的考官按題目的難易程度和所答內(nèi)容定優(yōu)劣,上者為甲,次者為乙。《文心雕龍·議對》里說:“對策者,應(yīng)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瓕Σ哒咭缘谝坏怯梗洳哒咭约卓迫耸?,斯固選賢要術(shù)也?!北M管策試考卷有不同稱謂,但其內(nèi)容都是針對策問來回答,這倒是沒有什么不同的。

內(nèi)容概要

  古代的讀書人,從考秀才開始,經(jīng)過級級考試,層層選拔之后,最高一級的考試就是殿試了。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并在皇宮大殿進行的考試,如宋代在講武殿,明代在南京奉天殿、北京文華殿,清代先在太和殿,后在保和殿。由于殿試在各級考試中規(guī)格最高,其目的和作用也就自然是不同尋常的,所選取的人才自然是國家的棟梁和希望,國家這座大廈也自然要這些人強有力地支撐起來,并使之興旺發(fā)達。

書籍目錄

附錄清代進士試帖詩賞析序言焦桐入聽 得焦字 金姓(狀元)五月鳴蜩 得闌字 錢維城(狀元)門對浙江潮 得門字 王際華(探花)木從繩 得心字 李中簡(進士)燈緣起草挑 得挑字 達麟圖(進士)忽逢桃花林 得源字 潘恭辰(進士)春服既成 得春字 趙佑(進士)鶯聲細雨中 得淆字 莊培因(狀元)殘月如初月 得如字 王鳴盛(榜眼)夜雨滴空階 得空宇 陳圣時(進士)紫玉見南山 得山字 周升桓(進士)綺麗不足珍 得珍字 紀昀(進士)晁錯對漢文帝策董仲舒對漢武帝策(天人三策)吳師道殿試策賞析白居易殿試策賞析蘇軾殿試策賞析文天祥殿試策賞析趙秉忠殿試策賞析吳偉業(yè)殿試策賞析劉子壯殿試策賞析洪亮吉殿試策賞析張之洞殿試策賞析張謇殿試策賞析昆明池織女石 得明字 紀昀(進士)公而不明 得誰字 紀昀(進士)公而不明 得誰字(其二) 紀昀(進士)萬國衣冠拜冕旒 得朝字 徐振族荷瞎)雨到時 得荷字 蘇縫平秩南訛 得官字 李因培(進士)絡(luò)緯鳴 得鳴字 平圣臺(傳臚)笞笠聚東蕾 得成字 王太岳(進士)首夏猶清和 得猶字 梁國治(狀元)飲酎用禮樂 得飲字 沈拭(傳臚)飛鴻響遠音 得音字 萬廷蘭(進士)秋云似羅 得秋字 朱硅(進士)霜中能作花 得能字 范清沂清露點荷珠 得珠字 吳以鎮(zhèn)(進士)

章節(jié)摘錄

  第一層,策題一開始,武帝就講自己即位以來,一直感到‘任大而守重”,以至“夙夜不皇康寧”,“猶懼有闕”,說自己因感到責任重大而寢食難安,害怕有什么缺失,因而“廣延四方之豪雋”,并且還由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絮博習之士”到朝廷來,武帝“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舉行考試,希望“子大夫其精心致思”,認真回答所提出的問題,自己要親自過問并且親自閱卷。這一開頭,雖然是按格式要求所寫的客套話,但也表明,漢武帝要通過這次考試來尋找棟梁之才,尋求治國方略,以便自己更好地承擔“任大而守重”的國家使命?! 〉诙泳褪蔷唧w的策題內(nèi)容了。在這部分的文字里面,漢武帝一共提了六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和第六個問題文字較多,篇幅稍長,中間的四個問題都比較短。第一問里,武帝回顧了“五帝三王之道”的歷史命運。先是在五帝三王的時代,他們‘傲制作樂”,建立起一整套禮樂制度,“天下洽和,百王同之”。至虞舜及周文王周武王之時,韶樂等音樂已達極盛。后來圣王雖已沒世,但禮樂制度,‘鐘鼓管弦之聲”卻是經(jīng)久不衰,先王之道也沒有什么缺損。但逐漸到了桀紂之時,則情況大變,“王道大壞矣”。根據(jù)這樣的歷史演變狀況,在這“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途之士”等許多人想用先王的法令準則來幫助改變這逐步變得不樂觀的社會現(xiàn)實,可是,仍不能扭轉(zhuǎn)這樣的社會風氣,直至一天天惡化。武帝就發(fā)問:“豈其所持操或悖繆而失其統(tǒng)與?”這難道是因為他們堅持做的是錯誤的,背離了先王之道,因而失去了事物的頭緒和傳統(tǒng)了嗎?武帝的意思,實際是問,為什么五帝三王之時,社會局面穩(wěn)定,天子的統(tǒng)治地位也是穩(wěn)定的,而到后來就不能維持統(tǒng)治而直至被滅亡呢?是不是沒有堅持先王之道,與先王之道相背離,因而造成混亂的社會局面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代進士殿試策對名篇賞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