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星云大師,劉長樂 頁數(shù):173
Tag標簽:無
前言
佛教是中國信眾最多、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語言和理念融合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包容著佛教。中國是重“君子”輕“小人”的國度,“和尚”則常與“君子”相伴,互為師友?!吨芤住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效法天之日月星辰,從不間斷地剛健運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效法廣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寬厚、包容。佛教在中國扎根、開花、結果,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正是汲取了這許多的“君子”之精氣神,于是既有勇猛精進,“獅子林中獅子吼”的剛健,也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寬厚包容。于是一見高僧來了,你會感受到“一團和氣”,升騰起“一股和風”,所以叫做“和尚和尚,以和為尚”。本書的兩位作者——臺灣佛光山的星云大師和鳳凰衛(wèi)視的劉長樂先生,都是我的摯友。近年因都熱心張羅籌辦“世界佛教論壇”,便不時有緣一見。每每看見長樂先生,我會想起“大和尚”;看見星云大師,我又看到“真君子”。打開書卷,兩位高僧名士,兩位大師、大家,在那里娓娓而談,倍感親切。猶如溫暖的春風習習撲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聽著,悟著,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人間佛教,大家包容”。劉長樂先生和來自兩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員工,形成了華語媒體中獨特的多元態(tài)勢、融合道路和專業(yè)主義激情,放大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補、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的整合。十年飛翔,他們用大地背負著天空的理想,又用天空輝映了大地的期許。鳳凰的聲音,表現(xiàn)在話語權,生命的尊嚴,創(chuàng)造的喜悅,圓融共進之中。記得長樂先生告訴我,鳳凰衛(wèi)視的新大樓在深圳落成了。我說,“鳳凰”之“體”在深圳,“頭”在北京,“腳”則踏踏實實地踩在香港,故乃大鳥、奇鳥,中華吉祥之鳥。每每遇見這只吉祥鳥的領軍人物長樂先生,見他如此善于駕馭現(xiàn)代傳媒又如此熱心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如此深入地理解中國佛教的精神,我就不禁常生歡喜之心,常有“長樂”之念。星云大師少年立志——此生一切“為了佛教”。及至八十高齡,不懼跌跤斷骨,仍然云水行腳于全世界,到處講經(jīng)說法、隨緣度眾,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而大師所念茲在茲的,還有兩岸同胞的親情往來;所孜孜以求的,還有兩岸佛教的合作交流。前年,李瑞環(huán)先生手書一聯(lián),托我送給星云大師,聯(lián)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贝髱焼栁移湟馊绾谓庾x,我便引經(jīng)據(jù)典,議論一番:此句出自唐朝王維《終南別業(yè)》詩:“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崩钊瓠h(huán)先生特取其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句,書贈星云大師。如果按王維的原意,“行到水窮處”,其直白的意思是隨意而行,然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來。“坐看云起時”,乃心情悠閑之極。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閑、無心,如陶潛《歸去來辭》所說是“云無心以出岫”,且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但我理解瑞環(huán)先生的用意,當然不僅是詩與畫,而是“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晌蛱幨朗伦冎疅o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俞陛《詩境淺說》)而“水窮處”,似暗喻臺灣當局倒行逆施,山窮“水”盡?!霸啤眲t暗喻熱愛祖國、維護統(tǒng)一的力量正在興起,大有可為,且正合“星云”法師之“云”,《云水三千》之“云水”,讀來充滿親切鼓勵和熱情期待的意蘊。星云大師聽了這番解讀,點頭微笑。前不久我率國家宗教局代表團參加在東京舉行的“日中友好宗教者懇話會成立四十周年”慶祝集會,星云大師聞訊,專程從臺灣趕來,陪我同游日本人奉為“神山”的富士山,至“五合目”飲茶敘舊。我寫了一首小詩紀念當時的情景:“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一怒噴火山。無情未必真豪杰,尚留淚痕掛山巒。五合目外春尚寒,一飲君茶暖心間。異國更有思鄉(xiāng)苦,萬語千言卻無言。”我當時只是默默地看著大師,相視無言。現(xiàn)在讀了《包容的智慧》一書,不禁佩服長樂先生,到底是傳媒大師,鳳凰領軍,竟然引出大師這么多智慧語錄,而且當機對機,對答如流,妙趣橫生,回味無窮?!捌匠R粯哟扒霸?,才有梅花便不同?!边@里看得見的是月,嗅得出的是花,心悟的則是境——意境,禪境。佛界與傳媒界、高僧與名士的對話,在平易處交流,交流人生的歷閱,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意趣盎然,言近旨遠,讓我們于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動處觀照了明月。讀《包容的智慧》,我們大家真的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化機之妙;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請大家不妨一試。
內容概要
《包容的智慧》一書的作者是鳳凰衛(wèi)視總裁劉長樂與人間佛教的開創(chuàng)者星云大師。一位是傳媒界領軍人物,一個是佛界宗師,兩位作者的經(jīng)歷和事業(yè)看似毫無交集,但當他們就社會現(xiàn)狀、人生態(tài)度、企業(yè)管理等話題進行交流時,古老的東方哲學與現(xiàn)代的都市人生呈現(xiàn)出完美的交融?!栋莸闹腔邸芬粫?,是二人關于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對話的智慧結晶。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1927年出生于江蘇省江都。l2歲在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剃度出家。早年參學于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后被授記為監(jiān)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赴臺灣,1967年開創(chuàng)佛光山,并廣設全球數(shù)百道場,建立十多座佛教學院,成立出版社,圖書館、電臺,人間衛(wèi)視,美術館等,培育佛教人才,推動人間佛教。他提倡“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業(yè)?!敖o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書籍目錄
序: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有容 柏林墻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醍醐灌頂“一句話” 規(guī)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里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虛空包容萬有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二、伏惑 不給別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王道與佛法的沖撞 薪盡火傳,生命在于轉化 良知就是知恥、知愧、知恩 不能圓融人我關系,是最大悲哀 財富會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時的判斷:止于至善三、若水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在人群中實現(xiàn)使命 中國的禪學世界的視野 一天保有十分鐘的寧靜 為兇手立一塊祭奠的石頭 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四、度己 每天講三句贊美的話 持久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一切阻礙都是線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徑 文化血型與世界華人 對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信息多元遏制信息霸權 深入才有洞察,熱愛才能感動 自省者自強,自律者自尊五、變通 退步原來是向前 忍是智慧,忍是擔當 在沖突中學習 受保護的文化,榮耀與危險并存 真正的財富在自己的心里 寬可容人,厚可載物 寬恕讓未來變得開闊 善待資源,兜里不能老是揣著弓和箭六、多元 讓“平等”回歸人心 信仰可改變一國之精神格局 我們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禪者眼中,萬物皆美 中國的媒體是喜鵲叫,外國的媒體是烏鴉嘴 意識形態(tài)是一道墻,佛教則是門窗 瞻禮佛指,讓中國率先統(tǒng)一 文化沖突走向文化融合
章節(jié)摘錄
柏林墻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長樂先生:1989年8月,在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沖突的夏日,世界冷戰(zhàn)時代的標志物柏林墻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墻,音樂電視的10億觀眾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之墻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2001年9月11日,數(shù)十億人目瞪口呆地看著直播的電視畫面里,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向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后,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著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于“文明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邊。當親身經(jīng)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fā)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jié)。而恰恰是這些細節(jié),可能決定著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罢J識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著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星云大師:一位觀眾在鳳凰電視臺看了關于我與長樂先生的對話后寫道,“我不太明了的是,節(jié)目的名稱叫《包容的智慧》,但整個節(jié)目中并沒有怎樣觸及到智慧。但當我靜下心來思索時,突然開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嗎?對,智慧就是包容!”中國詞語意味無窮,包容不僅意味著平和、寬容,也經(jīng)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開眼閉,難得糊涂,吃虧是福。還講究忍讓、茍且、退守,即所謂的“妥協(xié)”。妥協(xié)是一條路徑,變通是一種境界。佛教本身就很會妥協(xié),有時妥協(xié)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叫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里只是為了奉獻、供養(yǎng),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yǎng)諸佛菩薩一樣。大家常說,讓一分山高水長,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人把戰(zhàn)勝對手當成成功的標志,其實,真正的制勝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敵為友。長樂先生: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fā)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后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產生了一些嚴重的沖突、分歧和對立。恐怖主義、自殺式襲擊、隔離墻、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zhàn)爭,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星云大師:許多宗教學者與文化學者都認為,佛教文化具備獨有的“包容性”,能廣泛順應人心與區(qū)域文化的差異。這種文化的特質,符合現(xiàn)在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文化發(fā)展,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來,佛指舍利分別來到臺灣及香港,造成各地萬人空巷,萬人爭睹的盛況,各種政治紛爭也暫時告一段落,顯現(xiàn)出華人民眾對佛教文化的普遍認同,無論政治立場再怎么對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彌陀、戶戶有觀音”。我曾經(jīng)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來形容社會現(xiàn)狀。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連動物都能和睦相處,何況人類呢?這對于思考目前的兩岸關系現(xiàn)狀是有啟發(fā)的。長樂先生:探討包容的智慧,我有許多問題需要大師開示,比如:1.包容的真義是什么?2.人類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3.辦任何事,困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這個偉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影響有多大?7.佛家講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tǒng)一和協(xié)調?8.中華民族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9.大眾傳媒對于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fā)揮何等功用?醍醐灌頂“一句話”長樂先生:大師身居佛門而辦報、辦電視臺,可以稱得上是“媒體人”;外界看我做媒體而熱心佛教文化,也算是與佛有緣了。我有幸聆聽過大師在萬人場館的佛法開示,深人淺出,生動活潑,堪為傳媒人的榜樣。記得您那次向信眾說過一些道理簡單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話”,會讓很多人受用終生。星云大師: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時在世界各地來去匆匆間,常有人要我給他一句話,希望對他的人生有所點撥。盡管行程綿密,時間緊迫,我總是盡力滿人所愿,因此多年來隨緣應機說過很多的“一句話”,現(xiàn)在也在徒眾與信眾之間流傳。例如:忙就是營養(yǎng);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藥;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才有價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人批評毀謗我們,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別人給我們的勉勵。長樂先生:大師說的這些簡單易懂的大白話,細細想來又飽含禪意。我在平日讀書和研究佛家經(jīng)典時注意到,中國傳統(tǒng)詩詞尤其是成語中關聯(lián)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腳踏實地,醍醐灌頂,將心比心,皆大歡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數(shù),蕓蕓眾生,出污泥而不染,種瓜得瓜,解鈴還須系鈴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門外漢,口頭禪等等,比比皆是。連綴成一篇文章都綽綽有余,它們已被大眾所熟知熟用,出處反倒不重要了,可見佛教與中華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獻佛,各顯神通。星云大師:確實,當西域佛教傳人東土之后,包容通融,從語言到思想,從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梢哉f,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從王宮貴胄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只要肯發(fā)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時代,八宗昌盛,競相發(fā)展,使得中國佛教繽紛燦爛,事理輝映,后來流傳到東亞各國,豐富了當?shù)匚幕瘍群?,直至今日仍歷久彌新??梢?,包容異己不但不會導致派系分歧,還能繁衍生機,形成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盛會。也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可見包容是因也是果。長樂先生:從細處看,是滴水穿石;往遠處看,是百川歸海。星云大師: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但禪并非佛教的專利品,可以說人間到處充滿了禪機。有學僧問趙州禪師:“怎樣學道?怎樣參禪?怎樣開悟?怎樣成佛?”趙州禪師點點頭,起身說:“我沒有時間跟你講,我現(xiàn)在要去小便?!闭f完,不理會那人的驚愕,開步就走,幾步后突然停下來,回頭微笑說:“你看,像小便這么一點小事情,還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嗎?”當然,參禪求道的大徹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過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覺悟,日積月累,就會豁然開悟。規(guī)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里星云大師:古往今來很多修道證悟的高僧大德,他們開悟的方法可以說千奇百樣,有的禪師看到花開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禪師聽到泉流蛙鳴而開悟,有的禪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后,回來見到庭院的悔花,終于開悟,說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币灿腥艘詤⒍U前后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后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當學惜時,經(jīng)常自言自語:“主人公,你在嗎?在,在!”不知者以為他瘋癲,知者了解那是一種深刻的禪修功 夫。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所以,看見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從此不必在那些傳言和捕風捉影里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了。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覺悟的人。
后記
一兩千多年前,兩位流浪者最終影響了三十億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力量。公元前六世紀,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人類中出現(xiàn)了專門以傳授知識和思想為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這時,一位流浪政治家從黃河邊走來,進入了歷史的視界。他周游各國,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為人處世之道。他就是孔子,天生具有民本思想,到處推廣仁義禮智信的人。他敞開課堂,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交納十條肉脯的見面禮,就可以入學。他先后招收弟子三千多人,這些人成為中國文化發(fā)展與傳承的主要干部。幾乎與此同時,在恒河流域的一棵菩提樹下,一位流浪思想家正盤腿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他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悉達多,也就是后來的釋迦牟尼。據(jù)說,在他冥想悟道的過程中,曾受到魔羅及他的三個女兒的誘惑。那三個女兒長相迷人,卻分別代表無知、貪欲和憎恨。悉達多戰(zhàn)勝了她們,表示他已經(jīng)可以克服人性之中最難以克服的三大弱點,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他也領悟,只有健康的身體和愉快的心情,才是追求智慧的基本條件。智者總是孤獨的。兩位流浪者在短暫的人生舞臺上,各自上演著思考者的獨角戲。這是一種沒有回聲的孤獨,他們?yōu)樽约憾?,也為人間而思。在一次次沮喪、失意、不被理解、難以溝通的宣講中,在寒冷、酷熱、漫長得無以復加的長路上,他們不屈不撓地向學生和民眾講述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人生的看法。他們的思想像野草的種子一樣,隨風飄蕩,有的落地生根,艱難地生長;有的則煙消云散,不知所終。當時沒有人能相信,就是這兩位流浪者的智慧,最終奠定了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石。他們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至今滲透在東方人的言行中。孔子及其創(chuàng)立的儒學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軸;釋迦牟尼的佛教成為世界信仰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成為東方智慧的一處源頭。歷史的大河滔滔流淌,不舍晝夜,在求索真理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水乳交融,最終融為一體。二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也許比西方紀元還早。佛陀微笑著走進中土,大度地改變自己,誠懇地包容他人,終于成為中國文化的一根支柱,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并存的文化架構。后來,它的一些節(jié)日成了全民的快樂,它的特定語言成了全民的語言,它的某些觀念,成為國民集體無意識的一泓清泉。中國佛教尤其強調包容。倡導慈善親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摯誠簡樸,珍惜百物,看重因果等等。佛教的高僧們把中國佛教立為“二科”。一科針對“塵世”中的信徒,要求必具“奉上之禮,尊親之敬,忠孝之義”,這是標準的儒家的政治倫理;另一科是“出家修道”,在禮制上與世俗社會不同,但在“協(xié)契皇極,大庇生民”上,則與“處王侯之位”者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種佛教的出世主義被解釋為,在具體的政治形式、善惡是非上應當超越,而在涉及國家綱常、生民存亡上,決不含糊。所以才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才有棲霞寺在日本軍隊的南京大屠殺中解救數(shù)萬民眾的義舉。三什么是人間佛教?為什么會提出人間佛教?在人們印象中,佛教一直是出世的、消極的和不關心現(xiàn)實社會的。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亂象迭生,宗教界也出現(xiàn)了一片混亂與迷茫。太虛大師就在這時提出了佛教改革,主張自覺適應近代社會需要的主流,“從山林回歸人間”。太虛1890年生于浙江海寧縣長安鎮(zhèn)的一戶中產人家,1歲時做泥水匠的父親病逝,5歲時年輕的寡母再嫁他鄉(xiāng),他由外祖母撫育成人。他少時怯弱內向,16歲出家,學佛讀經(jīng)思維敏銳,記憶力和悟解力出眾,常被老法師們贊為法器。在20世紀30年代初,太虛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概念?!叭碎g”一詞包括全地球全人類?!叭碎g佛教”不是希望人們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中,人生佛教是其中心。他認為,佛教不應只關心死后的問題,應多注意現(xiàn)實的人生。他說:“人生,不論古今中外的宗教賢哲,總是教人為善,與人為善,向上進步以養(yǎng)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類共同的生活,以求安樂、和平。佛教于充實人生道德,極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為基本?!币源藶橹笇?,太虛在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中,或啟迪民眾,或周游列國,為國家民族鼓與呼,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四太虛大師,星云大師,一脈相承?!叭碎g佛教,就是擁抱眾生。”星云身體力行地繼承、光大了太虛的理念。星云大師用他自己直率雅致的方式,給人們講述了一個生命本質的故事:一位高僧大德的長者,踽踽獨行于一條最艱辛的山路上,攀登了一座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山,如今站在山頂,他向問詢的年輕人回答一路上來的心境:“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不是一步登天的?!迸赖缴巾敚厥鬃约旱哪_印卻是:“動容楊古道,處處無蹤跡。”鳳凰衛(wèi)視與星云大師結緣竟也是佛陀的引領:2002年2月22日至3月31日,中國政府以“星云牽頭,聯(lián)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授權,星云聯(lián)合臺灣佛教界共同達成恭請西安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來臺供奉協(xié)議。鳳凰衛(wèi)視經(jīng)過重重協(xié)調,對此項盛舉同步轉播,以“一月印三江,雷音震兩岸”的專題報道,使千載難逢的盛事唱響于海峽兩岸。海內外眾多華人同胞得以一飽眼福,同沾法乳滋養(yǎng)。星云大師與劉長樂相識結緣。佛經(jīng)描述釋迦牟尼佛的氣度與教化眾生的風范時,常以鳳凰王來形容?!洞髮毞e經(jīng)?清凈陀羅尼品》說:佛沒密跡力士宮殿。猶鳳凰王還住靈鷲山?!抖仁榔方?jīng)》說:樹心一切智,堅住足飛行,如鳥獨游行,慈愍為明曜。教化如鳳凰,眾生無能逮,拔度生死海,立志上泥洹。描繪出佛陀的一種和美寬闊的氣質與光彩。鳳講和美,佛講大愛。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星云大師與長樂先生的共同體會是: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歷史、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是連接全球華人的一座橋梁。五2007年是佛光山開山40周年,適逢星云大師80高壽,他宣布“封人”,即所謂的“閉關”。自許80歲以后的人生仍要多為佛教、大眾做事,將不再有公開性的演講,把更多時間用在閱讀、寫作上。“封人”之前,大師前往歐洲進行一個月的“弘法之旅”,在梵蒂岡與教宗會面,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演講“融合與和平”,聽眾超過千人。2006年12月在香港紅勘體育館的四場佛學講演,聽眾更是多達四萬。在中山大學為鳳凰衛(wèi)視《世紀大講堂》錄制的演講《般若的智慧》,被稱為“收山”之作。帶著崇敬的心情,鳳凰衛(wèi)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先生于2007年元月11日前往佛光山,與星云大師進行了幾次對話。冬日佛光山,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氣息,蒼林掩映著廟宇,盈盈檀香和潺潺溪水,裊裊梵音和蒙蒙天光,交織在一塊人間凈土中。星云大師與長樂先生相向而坐。人們看到兩位的相貌,皆嘆“與佛有緣”。身著迦裟的星云大師辦報、辦雜志、辦電視臺,堪稱“媒體中人”。一襲中式衣衫的劉長樂由于對佛教文化的推崇和熱心,亦算與佛有緣。二位智者,各具視野,款款道來,已見包容。談中華文化,談人生履歷,談生死意義,談現(xiàn)代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包容”。大干世界,蕓蕓眾生,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智慧的典籍,浩蕩如煙海,但仔細想想,“包容”二字堪已囊括。包容修的是心,包容煉的是心,心一點一點擴大,大到能包太虛,能盛宇宙。如果說做人、成功要靠智慧,包容就是智慧的藝術。六一位被尊稱為“撒切爾夫人”的英國女性無意中的一句話刺痛了我們。她說,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耙驗橹袊鴽]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薄拌F娘子”的本意是批駁中國威脅論,但卻在不經(jīng)意間說出了一個事實:一個真正的大國,不僅僅是靠給世界貢獻多少GDP,它還必須在文化、思想、人類的價值觀上,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的力量。那么,我們到底有沒有真正能夠影響世界的價值觀呢?包容的哲學,和諧的目標,就是我們貢獻給當今世界的具有“傳染性”的學說?!昂汀笔侵袊幕瘋鹘y(tǒng)的基本精神。佛家講究眾生之和,道家講究天地之和,儒家講究人倫之和。其中佛教之“和”,更是經(jīng)典。佛教十善,以不殺為首;佛教五戒,列戒殺第一。作為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一種宗教,它要求對所有生命個體都采取慈悲有加的態(tài)度,強調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反對所謂“先進”文化征服“落后”文化,反對以文化信仰名義動用暴力。畢加索用和平鴿和橄欖枝精妙地概括到達和平的途徑。中國人用“包容”含蓄地指明實現(xiàn)和平的方法。包容有五個層次:——兼容。異中求同,同中容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交流。加深理解,消除誤解,取得諒解,增進共識?!獙υ?。尊重差異,不唯我獨尊,不制造麻煩,不加劇對抗。——共處?!凹核挥鹗┯谌恕??!M步。要進步而不要倒退。當年,清王朝強行在漢族中推行滿族服飾,引起了激烈的對抗,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嚴苛與血腥。但是,百年過后,漢滿服飾的融合,造就了美麗典雅的旗袍。慘烈的血色之花結出了線條柔美的果實。同理,東西方的文化沖突與交流必然會給我們許多陌生、許多痛苦、許多難以忍受的觀點、方法和態(tài)度,但是,當我們主動或被動地去容忍或接納時,結果就總會出人意料?;厥讝|西文化沖突與磨合的歷程,似乎可以這樣認為:方式是堅硬的,結果是柔和的;妥協(xié)是困難的,利益是共享的;容忍是痛苦的,收獲是圓滿的。每一種生存都有生存的道理,我們感謝贊同我們的人,也敬重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他們是鏡子和鞭子,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臉上的灰塵。
編輯推薦
傳媒大亨與佛教宗師的對話。人間講和美,民事求包容?!栋莸闹腔邸芬粫区P凰衛(wèi)視總裁劉長樂與人間佛教的開創(chuàng)者星云大師二人關于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對話的智慧結晶。心胸有多大,事業(yè)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擁有就有多少。傳媒大亨與佛教宗師的對話。人間講和美,民事求包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