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河南人民 作者:周輿 頁數(shù):247 字數(shù):3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三國,是個大亂之世。但奇怪的是,自古至今幾乎沒人關注當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況,而只記得“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令后世無限向往的場景。自古以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亂,但亂得都不怎么精彩。漢初七國之亂,起得唐突,平得糊涂,景帝本來先怯了陣,最后卻靠梁王不清不楚地把亂平了;西漢末年之亂,亂得有點意思,還出了一位曠世英主劉秀,但要論起其間的故事,卻只有昆陽之戰(zhàn)可圈可點;西晉八王之亂,亂得荒唐,王爺們只知胡殺亂砍,徒使晉室走向滅亡;北朝數(shù)百年,亂得黑暗,五胡蠻族把中國北方拉入地獄;隋末之亂,亂得無趣,瓦崗寨上的那些所謂英雄放到三國中也就是黃巾余黨劉辟、龔都的貨色,幸而他們最后遇到了李世民才上了層次;安史之亂,亂得慘烈,只造就了一個唐明皇被迫殺愛妃的悲慘“愛情”故事和張巡靠吃人肉死守睢陽的“壯舉”;五代之亂,亂得亂七八糟,以至于司馬光寫史時連呼“亂之極矣”;北宋南宋之亂,亂得窩囊,最終華夏第一次全境淪陷于夷狄;元末之亂,亂得干癟,最后雖然出了個朱元璋,卻帶著一身小農(nóng)氣息,故事并不精彩;明末之亂,亂得可悲,無能的官軍讓流寇成了氣候,而成了氣候的流寇卻以殺人為樂、搜刮為能,落得江山讓外族收拾。在這無數(shù)的動亂中,要說亂得稍微精彩者,那就是一頭一尾了,即秦末之亂和清末之亂。秦末之亂,亂得不錯,盜版六國一時復起,各路英雄紛紛涌現(xiàn),可惜項羽、韓信這樣的英雄都有點“二”,結果讓劉邦這個“豎子”坐了江山,本來精彩無比的故事卻虎頭蛇尾、戛然而止。清末孫文之亂,亂出了新意,然而在炸彈開花、電報交馳的熱兵器時代,拼的是實力,最后也沒亂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佳話。兩千年來,亂來亂去哪次都沒有三國亂得美妙。三國之亂,亂得奇特,亂得變幻,亂得有章法,亂得有精神,亂得驚心動魄,亂得精彩無比,亂得博大精深,亂得讓人流連忘返,亂得讓人記憶猶新,真可謂越亂越美麗。那么,很多人不免奇怪,為什么三國之亂會亂得如此美麗?這當然是有原因的:一是,上流社會崇尚文化。黃巾之亂起,朝廷乃派資深大員鎮(zhèn)撫各地,他們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聲望。像董卓那樣的文盲加流氓的野蠻軍閥雖得逞于一時,卻不免早早出局的下場。而主導未來歷史的,是詩人政治家曹操,文人謀士茍或、茍攸、程昱、郭嘉、賈詡、徐庶、龐統(tǒng)、法正,文人政治家諸葛亮、魯肅,文武雙全的儒將周瑜、陸遜。歷史上的張飛其實文武雙全,書法不錯,也善繪畫。東吳大將呂蒙為了摘掉“吳下阿蒙”的文盲帽子而刻苦攻讀,終被孫權刮目相看。陳壽在《先主傳》上也特地為劉備寫了一筆,說他15歲外出求學,拜當時儒學大師和大官僚盧植為師,并在那時與同學公孫瓚結下深厚的友誼。這當然不是等閑的一筆,一是告訴讀者劉備不僅受過經(jīng)學的洗禮,不僅是半個儒生,而且?guī)煶雒T;二是劉備也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和人脈資源,并非一無所有的白丁。事實上這兩點比劉備那個可疑的宗親身份還要重要,在起家之初要是沒有公孫同學的鼎力相助,劉備未必可以成事。在這個戰(zhàn)火紛紛的時代,能夠涌現(xiàn)如此之多才智杰出的謀士就已經(jīng)很不簡單了,有趣的是三國時代還出了一大堆似乎與現(xiàn)實需要不相關的產(chǎn)品——詩人和文學家,其中最優(yōu)秀者被稱為“建安七子”,這還不包括老曹家的父子三人??梢姡菚r有修養(yǎng)有文化的社會名流始終占據(jù)著社會上層,并牢牢控制著社會風尚與歷史走向。文人治國,儒將領兵,是那時的正道,也是三國時代如此曼妙的根本原因。曹操橫槊賦詩,曹植七步成詩,諸葛亮好為“梁父吟”,鐘繇開創(chuàng)“真書”字體,蔡邕的八分書被視為隸書的最高境界,周瑜精通樂律以至“曲有誤,周郎顧”的諺語淬千古……直到三國后期,這種風格還繼續(xù)保持,晉朝羊牯與吳國陸抗在襄陽對峙多年,兩人禮尚往來、殷殷相惜,根本不像是你死我活的敵手,而像一對時常唱和的詩友。二是,世家大族主導社會。盡管桓、靈帝昏庸,但還輪不到草民來管,各路豪強恰恰因鎮(zhèn)壓黃巾而起,歷史也最終證明未來是屬于他們的。面對大動亂的局面,那時許多人口以賓客、部曲或半農(nóng)奴的身份,投靠依附于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強勢力。而日益膨脹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也具有不小的政治獨立性,對地方割據(jù)勢力乃至朝廷也未必買賬。在一個大動亂時代,這未必是一件壞事。中央集權政治雖然瓦解了,但各地的老百姓并不是散沙一盤,得以被豪強勢力組織起來,如此可以有效抵抗流寇的騷擾以及野蠻民族的進犯。宋、明兩朝,由于專制主義高度發(fā)展,任何民間組織和民間力量的發(fā)展都被視為非法,結果宋人面對女真入侵,明人面對流寇肆虐,老百姓陷于無組織狀態(tài)而慘遭宰殺,終至亡國亡天下。在三國時代,由于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代替官府而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社會雖然被打成碎片,卻沒有被碾成粉末。人口雖然大量減少,但社會的文明成果卻被較好地保留下來。人口從數(shù)量上減少了,但從質(zhì)量上卻沒受到影響。如果衡量一下人才與人口的比例,事實上還有所提高。因此,由于世家大族的存在以及他們對優(yōu)良政治資源和文明成果的保護,三國之亂并沒有使社會陷入黑暗。這是三國時代,雖亂但亂得精彩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戰(zhàn)亂之后社會很快得以安定并在西晉迅速恢復的原因。三是君臣關系寬松開明。由于崇尚文化和世家主導兩個制約因素,最終立得住的群雄都具有較高的素質(zhì),何進、董卓、呂布那樣的莽漢很早就被淘汰了。雖是亂世,但各個割據(jù)勢力在政權組織方面都中規(guī)中矩,儼然和平之世的景象。同時,偏安一隅的各路群雄也沒有大一統(tǒng)君主硬氣的腰桿,因此對待臣下也比較開明寬松。而且那時似乎有一個雙向選擇機制,君擇臣,臣亦擇君,各路諸侯如果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滅亡就在旦夕之間,曹操、劉備和孫權的成功,首要原因就是他們在吸引和容納人才方面做得最出色。大亂之局,對各路諸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漢室之所以被架空,就是因為喪失了統(tǒng)治能力,假如諸侯也沒有這個能力,那為什么不能讓位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曹魏江山才被司馬氏所篡奪。曹家和夏侯家的后人太不成器,司馬氏替他們扛著魏國江山不是一天兩天了,等到曹爽想反擊時都力不從心了。而東吳和西蜀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東吳不得不防著周瑜和陸遜功高震主,孫權為了限制周瑜勢力的膨脹而忍痛將荊州借給了劉備,后來東吳又鏟平了陸家和諸葛家;而劉備則在臨終之時還在跟諸葛亮斗法,不僅遽然提拔李嚴以分諸葛亮的權勢,同時還以劉禪可讓位的話逼迫諸葛亮立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君權受到限制,臣下獲得較大的活動空間。這也是三國歷史佳話紛傳、精彩備至的重要原因。四是有效抵御異族進犯。三國之時,西羌、東胡等落后民族也趁亂向中原進犯。但由于上述原因,中原文化并未失墜,各地政治也得以很快重組,各地所重新組織起來的軍事力量甚至比過去的王朝軍隊還要強大。以至于在諸侯割據(jù)、三國分治時期,各路諸侯可有效抵御異族的進犯,甚至還趁勢向外征伐,拓展了華夏版圖。如魏武征烏丸,孔明平南蠻,東吳服南越、占臺灣。相反,西晉的八王之亂使世家大族遭受重創(chuàng),面對五胡入侵,中國北方無力抵抗,被徹底胡化,此中華之莫大悲劇。當留下了聞雞起舞這一著名典故的祖逖發(fā)起北伐時,他率領的隊伍不過是自己的部曲,而東晉朝廷在這時只充當了一個可笑的贊助商。三國之所以亂得精彩紛呈,文明沒有倒退,最主要是原因是,崇尚文化,豪強獨立,群雄開明,力挫蠻夷。其他之世,之所以亂得不夠精彩,甚至陷入黑暗,關鍵在于做不到上述幾條。做不到這幾條,或被無賴劉邦笑到最后,或被五胡所亂,或被黃巢、李自成、張獻忠那樣的起義者所擾,或被外族所滅。故曰:三國之精彩特出,非為無因,乃歷史之厚賜也。三國之亂,亂出了文化,亂出了血性,亂出了華夏民族的真性情,想不精彩,也難。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筆者多年研究三國的心得,寫的雖然是劉備的奮斗史,但對三國歷史也有全景式的描繪。特別是,重估和肯定了劉備的軍事能力及其對建立蜀漢的主導地位,揭示了東吳借荊州的驚人真相,還原了諸葛亮的本來面目。
作者簡介
周輿,原名孫光輝,當過軍官、講師、公務員,現(xiàn)供職于天津市某政府機關。喜歡游歷,跑遍東南西北,喜歡閱讀,藏書數(shù)千冊,喜歡思考,書稿數(shù)百萬字,喜歡有趣,最終定位于救贖與解脫。
書籍目錄
楔子:三國英雄數(shù)劉備第一章:起兵涿郡 第一回:漢室宗親 第二回:英雄之器 第三回:大樹樓桑 第四回:求學緱氏 第五回:嘯聚鄉(xiāng)里 第六回:起兵涿郡 第七回:輾轉(zhuǎn)青徐 第八回:何進惹禍 第九回:董卓進京 第十回:諸侯討董第二章:逐鹿中原 第十一回:發(fā)跡平原 第十二回:馳援郯城 第十三回:坐領徐州 第十四回:征戰(zhàn)廣陵 第十五回:反主為客 第十六回:三人小沛 第十七回:托身許都 第十八回:三人徐州 第十九回:鏖兵官渡 第二十回:轉(zhuǎn)戰(zhàn)汝潁第三章:困頓荊州 第二十一回:蟄居荊襄 第二十二回:遺夢隆中 第二十三回:如魚得水 第二十四回:南走江陵 第二十五回:兵敗當陽 第二十六回:定計柴桑 第二十七回:助戰(zhàn)赤壁 第二十八回:安身荊南 第二十九回:借取荊州 第三十回:陳兵拒吳第四章:夢斷白帝 第三十一回:應邀人蜀 第三十二回:攻取成都 第三十三回:割讓三郡 第三十四回:攻略漢中 第三十五回:兵臨襄樊 第三十六回:痛失荊州 第三十七回:折戟夷陵 第三十八回:托孤永安 第三十九回:夢斷祁山 第四十回:歸去許都后記:仁義也能得天下?
章節(jié)摘錄
作為開創(chuàng)一代帝業(yè)的蜀漢先主,劉備身上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沒有哪個開國帝王像他那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轉(zhuǎn)戰(zhàn)過那么多地方。而最具戲劇性的,莫過于他還擁有一個響當當?shù)纳矸荨适?。自然,“皇叔”這個身份是羅貫中硬塞給他的,歷史上的劉備的確是漢室宗親,但不是什么“皇叔”。一部《三國演義》是尊劉抑曹的,羅貫中為了美化劉備,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中讓劉備與漢獻帝攀了親,說獻帝讓人“取宗族世譜查看”,發(fā)現(xiàn)劉備是景帝第十八代玄孫,比獻帝還高出一輩,從此獻帝就對劉備一口一個“皇叔”叫著。歷史當然不是這么回事。從西漢景帝到東漢獻帝,一共出了二十位皇帝,但在輩份上卻只有十四代,獻帝劉協(xié)其實是景帝劉啟的第十四代玄孫。假如劉備是景帝的第十八代玄孫,那就比獻帝劉協(xié)整整低了四輩。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三國時代就不會冒出一位對“皇叔”,而只能多了一位劉“玄孫”。這顯然是羅貫中的疏漏,假賬都做錯了,劉備地下有知,鼻子肯定得氣歪了。劉備不是皇叔,卻是宗室。提起他的先祖,在西漢初年也很有名氣,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過他,《漢書》則為他立有專傳,此人就是漢景帝第九個兒子、漢武帝的弟弟劉勝。劉備這位先祖,曾被封到中山國(都城盧奴,位于今天河北省定縣),做了四十三年的中山靖王。這個劉勝王爺,放到兩漢四百多年歷史中,也是獨樹一幟的人物。他是一個風流才子,詩文都寫得非常漂亮。更與眾不同的是,他做了藩王后,從不過問地方政事,只知飲酒作樂,吟詩作賦。他的同胞弟弟劉彭祖做了趙王,勤勉政事,這個劉勝竟然還看不過去,對趙國的國相說:“我這個哥哥不咋地呀,既然做了一國之君,就要像做國君的樣子,怎么能每天辛辛苦苦地替臣下處理政事呢?你看我多好,每天就是聽聽音樂,看看舞蹈,抱抱美女,這才是人君之道呀!”(兄為王,專代吏治事。王者當日聽音樂,御聲色。)趙王聞聽此言當即就火了,大罵道:“什么?他競然倒打一耙說起我來了?他每天只知沉溺酒色,驕奢淫靡,把輔佐天子、安撫地方、撫恤百姓的使命拋到腦后,他還有臉說自己是藩王!”(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事見于《史記?五宗世家》)除了喜歡舞文弄墨、耽于聲色,真正讓劉勝流芳百世的是他高度發(fā)達的生產(chǎn)力,光兒子就制造了一百二十多個,這個記錄高懸于兩漢四百多年歷史而始終未被打破,事實上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由于劉勝的貢獻,他所開創(chuàng)的“中山劉氏”成為漢代各宗室中繁衍最快、支系最多、宗族最大、后裔人口最興旺的一支。早在西漢中期,中山劉氏即以宗室人丁興旺著稱于世;晉唐以后,部分中山劉氏遷移到東南地區(qū),繼續(xù)繁衍壯大,以至今天東南地區(qū)的劉氏及海外劉氏,大都自稱是中山劉氏的后裔。如此看來,劉備這位三國英雄出自劉勝這一支,并不是偶然的。換句話說,在枝繁葉茂的中山劉氏誕生一位大英雄,從概率上看也是成立的。在劉勝眾多的兒子中,有一位叫劉貞的,被封到幽州涿郡做了陸城侯,成為涿郡這一支劉姓的先祖,劉備就是他的后裔。那時做個王侯,在享受歌舞和美女之外,也得向皇室盡些義務。他們除了要向朝廷象征性地貢獻當?shù)靥禺a(chǎn),還要交納一定數(shù)量的“酎金”。在漢朝,每年八月秋收已畢新酒釀成時,皇帝要在宗廟舉行大祭,飲酒祭祀天地祖先并與萬民同樂,此舉稱為“天子飲酎”(酎,音“咒”,意為醇酒)。遇到這樣的大事,同為劉室子孫的各路王侯也不能閑著,也要表示表示,要向朝廷貢獻黃金助祭,稱為“酎金”。在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的八月,陸城侯劉貞像往年那樣按照規(guī)定交上了酎金,不想?yún)s大禍臨頭。那一年,漢武帝正在對假冒偽劣產(chǎn)品進行“嚴打”,少府(皇室財務總監(jiān))查出竟然有一百零六個侯爺送來的酎金不是成色不足,就是缺斤短兩。漢武帝一聽雷霆大怒,立即下旨將這些侯爺削爵為民。這就是西漢歷史上著名的“酎金失侯”事件。而劉貞作為這一百零六個倒霉侯爺之一,此后便落戶在涿縣,做起了老百姓。其實,“酎金失侯”是漢武帝蓄意制造的一起冤假錯案。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沒替漢武帝隱瞞,原原本本描述了這件事的始末。原來在。這一年,齊國的國相卜式給漢武帝上了一道奏書,請求朝廷派兵征伐南越,而他愿意為這個偉大事業(yè)奮斗終生。漢武帝被這個愛國青年的言語深深打動了,于是龍顏大悅,立即賞他做了關內(nèi)侯,并賜黃金六十斤、良田十頃,同時還把這個決定昭告天下。漢武帝本以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天下的王公貴族肯定會摩拳擦掌、紛紛響應,為他的伐越計劃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沒想到王侯們一個個都裝聾作啞,競無一人響應。漢武帝龍顏大怒,本來早就看王侯們不順眼了,這一次更覺得不能再留著他們了,于是決意繼承景帝遺志,把削藩進行到底。為了治他們的罪,他令少府嚴加審核酎金,結果,少府不辱使命,還真的發(fā)現(xiàn)酎金都不合格,于是,一百零六名可憐的爵爺,因“莫須有”的罪名一夜之間都丟了爵位,淪為平民。眨眼之間,從西漢就到了東漢末年,劉貞這一支在涿縣踏踏實實、平平安安地生息繁衍了幾百年,但由于家道敗落,與草民無異,家譜也早早中斷了?!度龂萘x》里說劉家到了劉備的祖、父兩代才走下坡,而之前是代代封侯。其實,羅貫中正好把話說反了。自劉貞被貶為民以后,其后代無爵可承,沒有特殊功勛又哪里有機會復爵或新封?劉家自劉貞后代代為民,但到了劉備的祖、父兩代卻有了起色。劉備的祖父劉雄舉了孝廉,在兗州東郡的范縣做過縣令;劉備的父親劉弘也做過官,正史未載官名,看來最多是不值一提的縣尉、縣丞之類。陳壽在《先主傳》里說“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但實際上在劉備之前也不過祖、父兩代人做過官,“世仕”這兩個字用得有些夸張??梢?,陳壽對劉備真是厚愛有加,在任何細微處也不放過渲染的機會。劉備(字玄德),在家境好轉(zhuǎn)的時候,于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出生了。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劉家的家底還沒有攢多厚,劉備的父親劉弘?yún)s早早死去,劉家又淪為赤貧。但畢竟劉家“曾經(jīng)闊過”,而且劉備幼年也經(jīng)歷過中興局面,他少有大志以及好“聲、犬、馬”(偏偏無色)的愛好,也事出有因。假如東漢時代參加工作也要寫履歷的話,那么劉備一定得這樣寫——出身:干部家庭??隙ú粫憽柏毾轮修r(nóng)”、“城市貧民”或“小手工業(yè)者”??傊?,少年時代的劉備應該是見過一些世面的。作為窮苦讀書人的張角,僅僅是引出主角的龍?zhí)?,真正的主角跟他們是不一樣的。張角做的是“破”的工作,他們一開始就沒想過如何“立”,他們的“蒼天當立”立得其實非??尚Α6懿?、袁紹、劉備、孫堅這樣的人物,一出場就是世家子弟或官宦子弟,他們在原有的社會結構中可以獲得晉身之階,他們跟這個社會沒仇,他們不是帶著仇恨走進歷史的,歷史需要由他們來完成“立”的工作。在其他亂世,歷史之所以陷入黑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那時蹦跶的都是張角之流的人物,其集大成者就是明末的闖、獻二人,而沒有真正的英雄出現(xiàn)。與闖、獻相比,外來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倒更像英雄,而他們的子孫也更像世家子弟,當時的天下不交給他們還能交給誰呢?
后記
劉備的江山,不是哭來的,而是依靠仁義得來的??兹谥浪娜柿x,危難時向他求救;陶謙知道他的仁義,將徐州拱手相讓;曹操和袁紹知道他的仁義,待為上賓,委以重任;劉表知道他的仁義,沒有不收留的理由;孫權知道他的仁義,偌大的荊州說借就借;劉璋知道他的仁義,不計血本,邀他入蜀;刺客知道他的仁義,沒有下手,輸誠而去;老百姓知道他的仁義,舍命相隨,生死與共;將領們知道他的仁義,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在歷史上,守成之君,有行仁義的,但靠仁義創(chuàng)業(yè)的,不多,劉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仁義,不是刻意為之,其實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對人對世的寬容和不忍。手握殺伐之權的人,如果具有一顆不忍之心,就完全可以用仁義二字來稱贊他了。仁義的人,也不是不能做狠事,關鍵要看怎么去做,是不是盡量仁義為懷。劉備從劉璋手里拿過西蜀,此舉未必就是不仁不義,關鍵是看他到底怎么拿的。在取西蜀的過程中,劉備對得起“仁義”二字。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次治亂循環(huán),給老百姓帶來的徒然是苦難。在這個前提下,有著一顆仁慈之心的劉備,在當時被老百姓視為救星,在后世則被當做仁義之君,這的確令人深思。2008年12月
編輯推薦
《江山豈是哭來的(正說劉備)》:與家底雄厚的曹操以及繼承父兄基業(yè)的孫權相比,劉備打天下是最不容易的,他能夠在那個群雄紛起的時代打出一片天地,不是靠那個可疑的漢室宗親的名頭,而是靠自己“折而不撓”的艱苦努力。 劉備無疑創(chuàng)造了一個草根打天下的神話。三國歷史如果以劉備的視角來寫,也許最能得三國之味,因為從劉備身上,我們更能體驗到憑借一己之力打出屬于自己天下的那份豪情以及三國時代特有的變幻與神奇。 那么,劉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以怎樣的身份和準備走進那個即將到來的亂世之中呢?他究竟抓住怎樣的機會,創(chuàng)造出一翻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呢?請跟隨作者的筆,走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去細細品味先主劉備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歷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