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尋蹤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高亞鳴  頁數(shù):142  字數(shù):1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戴逸教授是我國當代在海內(nèi)外有重要影響的著名歷史學家,尤其是對于有清一代的歷史,無論是在以其個人的研究成果開拓研究領域方面;或者是以其聲望與影響推動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而論,都建樹豐碩,貢獻卓著,實處于執(zhí)牛耳的翹楚地位?!妒泛ほ?戴逸傳)》是戴逸先生的傳記。
《史海尋蹤(戴逸傳)》從戴逸先生幼年起生活環(huán)境,其在少年、青年時代走過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乃至于逐漸形成了性格、志趣、理想、愛好、對其日后人生道路的選擇,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本書由高亞鳴著。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人生底色
 1.書香氤氳
 2.小人書大世界
 3.曲折求學路
 4.少年俊彥
第二章 名校抉擇
 1.初進交大
 2.重考北大
 3.投身學運
 4.離開北大
第三章 史學之舟
 1.奔向解放區(qū)
 2.學術始航
 3.近代史教學與研究
第四章 歲月有痕
 1.結緣清史
 2.禍從文起
 3.干校生活
第五章 潛心著述
 1.回到北京
 2.積淀學術
 3.領軍清史研究
第六章 曠世巨著
 1.筆耕不輟
 2.源遠流長
 3.共襄盛舉
 4.十年磨一劍
第七章 清史人生
 1.治學境界
 2.難忘師德
 3.讀史有味身忘老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相傳,常熟地名的由來源于年年豐收的萬頃良田。常熟別稱虞城,因城內(nèi)有山名虞山,商周之際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葬于此而得名。虞山像一頭臥著的水牛,南與靈秀的尚湖相伴,舒展而伸人城內(nèi)。有詩曰:“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睋?jù)《史記》記載,虞仲為殷末周族領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為避位與兄太伯來到吳地,與民同耕,人鄉(xiāng)隨俗,斷發(fā)紋身,立為句吳。太伯無子,后由仲雍繼位,是為吳君。仲雍是吳文化的始祖,他把中原的先進農(nóng)耕技術和文化帶到了吳地,使天下常熟,常熟天下。先祖的恩澤,為世代常熟人民樹立了榜樣,也為常熟文明、常熟文化開啟了優(yōu)良傳統(tǒng)。    言子墓沉靜于虞山的蒼穹之間,沉靜于數(shù)千年的天地之間。言子就是孔子的學生子游,勤奮好學,將早期儒學傳播南來,沉積和豐富了常熟的文化底蘊。文氣的一脈相承歷代可見,歷代名人輩出。如明清之際領袖東南文壇的錢謙益;曾受到清康熙皇帝御賜褒獎、因追隨者甚眾開啟“虞山派”的清初杰出的山水畫家王暈;開創(chuàng)了根植江南、傾動京城的“蔣派”花鳥畫,清朝康熙、雍正年間著名的花鳥畫家蔣廷錫;一身而為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晚清名臣、大學者翁同穌……城內(nèi)的進士第、狀元坊令人相熟相頌。源于崇文尚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shù)貧v代藏書家不勝枚舉,自明代藏書家趙用賢、趙琦美父子的“脈望館”,到錢謙益晚年所建的“絳云樓”,翁氏家族延續(xù)六代的“翁氏藏書”,城東郊古里村更有一座江南著名藏書樓鐵琴銅劍樓彌漫著經(jīng)年書香。    古人常在二伏天或重陽節(jié),視天氣朗然,設幾案,置群書其上,以曝其書。紙墨精湛,觸手如新,展卷悅目,是藏書家的追求,亦是讀書人的追求。東門大街家家戶戶的門楣上,臨照著煦暖的陽光。時光的日腳指向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曝書時日,深紅的木樓,木櫥木柜,樓上樓下,滿眼都是線裝書冊,綠樹掩映間,散發(fā)著紙頁之間的氣味。瞬間刺鼻的書味,或濃或淡,飄散于整條街巷的上空。每年此際,陽光從久遠的時光跋涉而來,和暖無風,心境明朗,曝的是宋元刻本,曝的是歲月如歌。這一天,愛書者必傳承著先祖的儀式,在堂前敬上一炷裊裊的清香。這一天,和鄉(xiāng)間麥收季節(jié)有幾分相似,道路和麥場上家家戶戶晾曬麥子,人們的臉孑L和空氣中飛揚著豐收的紅暈?;蛟S,兩者本來就相差無幾,精神食糧和果腹之物有時是可以畫上等號的。    這一天,東門大街25號的歸家大院也格外熱鬧,當?shù)氐奈娜藢W士都到戴家一聚。歸家大院因清康熙十八年己未科狀元歸允肅而得名,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隔壁是錢謙益和柳如是的房屋榮木樓?;趾甏髿獾臍w宅,四開間兩搭廂、前后四進的大宅,屬當時中西結合的大院。戴良耜一家便租住歸家老宅門,他教過私塾,平日廣結文人墨客,后官至常熟縣財糧局長直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正值壯年的戴良耜為人寬厚,向有濟天救世之心。歸宅構筑龐大,抬腳跨步間移步換景。寬大、進深的走廊,可以遠眺的大露臺,那是觀賞、聚會、游戲、乘涼的好去處。站在露臺上,可以看得見大東門、小東門,甚至可與虞山東嶺之巔的辛峰亭遙相對望。屋蔭下,幾案,書冊,竹椅,清茶。文友相聚自然離不開書,斜對門是鐵琴銅劍樓主人瞿氏在城內(nèi)的住宅,書香或濃或淡繞于鼻尖,瞿家的寶貝早諳熟于彼此心間。瞿氏所藏多宋元舊刻暨舊抄之本,偏重正經(jīng)正史,尤其尊經(jīng)。就瞿氏藏書版本而言,多為宋元珍本、孤本及未經(jīng)見之罕見本,如所藏稀世罕見的醫(yī)學古籍《玉函經(jīng)》為海內(nèi)孤本。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等影印《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續(xù)古逸叢書》,瞿良士為叢書編刊提供了所藏宋元古籍珍本81種作為影印底本,成為當時《四部叢刊》諸編所采錄的私家藏本之冠。這也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彼時,暢所欲言之際,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叫喊聲一陣高過一陣。戴良耜尚未上學的兒子戴秉衡卻抱著一部書,安靜地橫看豎看。秉衡小手撫書頁,神情異常專注,像是在端詳書中奧妙。眼前的一幕讓在座的文士彼此相看,又頻頻點著頭。卻見秉衡憨憨一笑,口水順著嘴角流下來。那可是家藏圖書,戴良耜寬慰一笑,一把抱起兒子和書,在兒子的大腦門上親了又親。耳濡目染中,戴家的幾個孩子都喜歡寫字看書,尤其是幼小的秉衡,平時最愛跟在父親后面,最愛跟去到對門的瞿家,甚至跟著父親走上好幾里路,去古里村的鐵琴銅劍樓尋訪書香。在父親與瞿家閑談之際,秉衡便轉(zhuǎn)動在一架架藏書前,發(fā)黃的書籍安靜地躺在架子上,屏息間傾聽好像有輕聲細語,原來是讀書人在與書籍傾心交談。更有專門供人讀書的房間,清茶相伴,一冊在握,天上人間。這種讀書的魔力令秉衡好奇萬分,吸引著秉衡無數(shù)次去追尋。每次借書、還書,父親都會展開一塊藍色的棉布,用大手平鋪于桌子上,仔細地把書疊于布上,然后對角包裹好,再輕輕地按一下,就像抱著嬰孩一樣緊緊地擁于懷中,父親這種專注而神圣的神情給秉衡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多少年后,已是滿頭銀絲的歷史學家戴逸(原名戴秉衡)回首往事,都會想及幼時的這一幕。在飄滿書香的街上,無數(shù)人文薈萃化為對書的專注與執(zhí)著,在戴逸當年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神圣的種子。P1-4

編輯推薦

清史大家戴逸——以堅實的文史哲功底為底蘊,沿著“逆向回溯”的治學路徑結緣清史,可謂大器早成、中年蹉跎、晚年達至巔峰,成就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學術大家?!熬刻烊酥H,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之言,正是謙遜的史學家心向往之的清史境界!    戴逸教授治史數(shù)十年,成就斐然,尤長于清史、近現(xiàn)代史。《史海尋蹤(戴逸傳)》是戴逸先生的傳記。本書由高亞鳴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史海尋蹤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