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江蘇人民 作者:[澳]馮兆基 頁數:335 譯者:劉悅斌,徐硙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來最主要的潮流之一,也是中國自19世紀中葉以來仁人志士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以往史學界對中國追求民主的探索,多集中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于民國時期的民主運動著墨不多?!而P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尋求中國民生》作者馮兆基認為,中國民主運動最強勁的勢頭出現在19291949年間,這一時期中,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家,高舉起人權和憲政的大旗,以和平的非暴力手段,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的一黨專制。《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尋求中國民生》考察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民主思想形成的內因和外因,對這一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追求民主的歷史作了引入入勝的描述,為以后對這一時期中國民主運動的研究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馮兆基,現任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亞洲學講座教授兼主任,原籍廣東,幼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966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歷史系,1972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現代史,研究領域涉及軍事、政治、外交和知識分子,是國際知名的中國現代史專家。
書籍目錄
譯者的話
引言
第一章 獨裁政權
南京政府的性質
孫中山的訓政觀念
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孫中山的思想遺產
蔣介石的獨裁
蔣介石和立憲
結論
第二章 制定反抗議程:1921-1931年的人權問題
胡適的第一炮
羅隆基的人權概念
人權派的核心關注點
民主和“專家政治”
結論
第三章 國難:1932-1936年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回應
國難會議
對汪精衛(wèi)訓政觀點的評論
孫科的改良主義觀點
對新式獨裁的提倡
結論
第四章 捍衛(wèi)民主:1933-1936年
胡適的幼兒園政治
張奚若對自由價值觀的捍衛(wèi)
其他的民主觀點
訓政框架內的民主化
民主政治和獨裁政治是互相排斥的嗎?
修正民主政治
結論
第五章 一次夭折的民主試驗:1938-1945年的國民參政會
中日戰(zhàn)爭前夕的小黨派團體
國民參政會的組成
早期國民參政會
重新推動憲政
對國民參政會的評價
第六章 抗戰(zhàn)時期的民主思想
國民黨戰(zhàn)時民主修辭
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
少數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民主思想
對于民主的理解
結論
第七章 第三勢力:中國民主同盟(1941-1945)
中國民主同盟的組成
……
第八章 和平、民主、統(tǒng)一和建國:1946
第九章 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后立場
章節(jié)摘錄
至于說必須達到什么樣的條件,新式獨裁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這一問題沒有被充分考慮過。丁文江開列的四個條件是很不夠的,聽起來很儒家化。而且,正如張君勱所批評的那樣,這些條件適用于新式獨裁政府,但也適用于民主政府。①更糟糕的是,丁文江未能堅持法治,或設立用以遏制濫用職權、吏治腐敗和政治迫害的任何機制,他只是簡單地設想新式獨裁是開明的、仁慈的和負責任的。至于誰可以做這個獨裁者或最高領袖,蔣廷黻和丁文江幾乎都沒有提及蔣介石的名字,表明他們對他是有疑心的。胡適始終認為在中國沒有人具備如此卓越的才華以擔當此任,這迫使蔣介石承認自己不是那么自信能勝任此任。②錢端升或許是唯一的一位提及蔣介石是最佳人選的人,他的根據是蔣介石在過去這些年月里已經由一個軍人轉變成“享有崇高威望和廣泛支持”的偉大領袖了。③ 另外一個還沒有討論的問題是,考慮到一些難以控制的地區(qū)在猜忌重重地護衛(wèi)著自己的地區(qū)利益,怎樣才能把權力集中到政治中心,用什么樣的交換條件才能誘使這些地區(qū)向中央政府讓權?顯而易見,新式獨裁這種辦法絕對不夠有力,它是靠中國的混亂、分裂和內虛滋養(yǎng)著的,它對西方民主的缺點吹毛求疵,認為蘇俄和歐洲法西斯政權碩果累累。最重要的是,當南京政權遭到那些難以控制的地區(qū)的嫌憎時,它沒能表明它怎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比這更為重要的是,舊式獨裁已經失敗,它沒能表明它這個新式獨裁如何才能取得成功?! ?/pre>編輯推薦
馮兆基所著的《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尋求中國民生》討論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家中某些特定群體的思想和行為,他們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制度,按照自己對民主的理解來尋求民主。本書的目的有三:首先,探索這些群體對民主和人權的理解和提倡;第二,審視在20年問由思想闡述發(fā)展為有組織的政治活動的那場反抗運動的性質和復雜性;第三,研究在抗日戰(zhàn)爭中和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間派或第三勢力所起的作用。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