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1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鴻 頁數:212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懷疑,我懷疑這種虛構的生活,與現實、與大地、與心靈沒有任何關系。我甚至充滿了羞恥之心,每天在講臺上高談闊論,夜以繼日地寫著言不及義的文章,一切似乎都沒有意義。在思維的最深處,總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提醒我自己: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種能夠體現人的本質意義的生活,這一生活與我的心靈、與我深愛的故鄉(xiāng)、與最廣闊的現實越來越遠。我的故鄉(xiāng)是穰縣梁莊,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即使在我離開故鄉(xiāng)的這十幾年中,我也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它。它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無法不注視它,無法不關心它.尤其是,當它,及千千萬萬個它,越來越被看成是中國的病灶,越來越成為中國的悲傷時。從什么時候起,鄉(xiāng)村成了民族的累贅,成了改革、發(fā)展與現代化追求的負擔?從什么時候起,鄉(xiāng)村成為底層、邊緣、病癥的代名詞?又是從什么時候起,一想起那日漸荒涼、寂寞的鄉(xiāng)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邊緣忙碌、在火車站奮力擠拼的無數的農民工,就有悲愴欲哭的感覺?這一切,都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又是如何發(fā)生的?它包含著多少歷史的矛盾與錯誤?包含著多少生命的痛苦與呼喊?或許,這是每一個關心中國鄉(xiāng)村的知識分子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因此,我一直有種沖動,真正回到鄉(xiāng)村,回到自己的村莊,以一種整體的眼光,調查、分析、審視當代鄉(xiāng)村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的位置.并努力展示出具有內在性的廣闊的鄉(xiāng)村現實生活圖景。我希望,通過我的眼睛,能使村莊的過去與現在、村莊所經歷的歡樂與痛苦、村莊所承受的悲傷,慢慢浮出歷史的地表。由此,透視當代社會變遷中鄉(xiāng)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狀況和物理形態(tài),中國當代的政治經濟改革、現代性追求與中國鄉(xiāng)村之間的關系。一個村莊如何衰敗、更新、離散、重組?這些變化中間有哪些與現在、未來相聯系?哪些是一經毀滅就永遠不會再有,但對我們民族來說又非常重要的東西?
內容概要
作者多年深入農村,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家鄉(xiāng)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記錄下那些驚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強奸了八十二歲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過這些真實的“個人史”,展現了中國農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的現實危機。
該書再現了一個真實的鄉(xiāng)村。農村留守兒童的無望,農民養(yǎng)老、教育、醫(yī)療的缺失,農村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農村家庭的裂變,農民“性?!钡奈C,新農村建設的留于“形式”……當代中國農民的生存現狀在作者的筆下一一顯現出來。
通過此書,村莊的過去與現在、村莊所經歷的歡樂與痛苦、村莊所承受的悲傷,都將慢慢地浮出歷史的地表,我們會由此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作者簡介
梁鴻,女,2003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致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文藝思潮研究。發(fā)表學術訪談著作《巫婆的紅筷子》,曾在《文藝理論與批評》《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南方文壇》《上海文學》《中國圖書商報》等學術期刊、報刊發(fā)表論文和專欄
書籍目錄
前言 從梁莊出發(fā)
第一章 我的故鄉(xiāng)是梁莊
夢回穰縣
“迷失”在故鄉(xiāng)
梁莊的如煙往事
一個村莊的生存鏡像
第二章 蓬勃的“廢墟村莊”
第一代打工者:還愿意在村莊蓋房子,那里才是家
我的族人:在黑色的淤流之上建立的幸福生活
老貴叔:磚廠是老百姓遭殃的鐵證
縣水利局副局長:我管水,我也只能讓孩子站在岸邊
第三章 今天的“救救孩子”
建昆嬸:王家少年強奸了八十二歲老太
芝嬸:我這奶奶活成了爹媽、老師和校長
五奶奶:老天爺,把我的命給孩子吧
萬明:梁莊豬場,教書育人
第四章 離鄉(xiāng)出走的理想青年
毅志:再也不去北京過那種非人的生活
菊秀: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就是理想
春梅:我不想死,我想活
義哥:我原來是被抓的人,現在咱是名副其實的企業(yè)家
光河:兒女的命換來了一幢房子
第五章 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閏土
清立:無論走到哪兒,刀不能離身
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墓地里
姜疙瘩:領回來的老婆最后還是跑了
清道哥:我這支書干了一輩子,可自己的家都沒管好
第六章 被圍困的鄉(xiāng)村政治
梁光正:我沒當過官,“政治”卻處處找我的麻煩
老支書:選舉給錢都找不來人
現任村支書:讓誰干這活就是讓誰累死
第七章 農村的“新道德”之憂
明太爺:我這一輩子算是叫“主”給坑了
煥嫂子:我是七仙女的命
巧玉:回來送前夫一程
趙嫂:現在不管孫子,以后還想不想活
萬會:在棺材里把骨灰撒成人形
第八章 鄉(xiāng)村的未來夢想
困在泥淖中的鄉(xiāng)村
他們在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里
梁莊的“華麗”轉身
寂寞的文化茶館和戲臺子
再見,故鄉(xiāng)!再見,媽媽!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建昆嬸:王家少年強奸了八十二歲老太2006年1月23日,縣公安局到鎮(zhèn)上高中把正在上課的王家少年帶走了。就是他,殺害并強奸了村里八十二歲的劉老太。此時,距劉老太被害已經將近兩年,距公安局駐村調查案件也已經有九個月。那九個月,村里的氣氛緊張、恐怖,其中幾個重點排查對象,包括村里的老單身漢錢家豁子、梁家光義因反復被查問而嚇得神經錯亂,瘋掉了。王家少年,依然每天早晨從家里去上學,晚上回來睡覺,沒有任何異常舉動。據當時上課的老師講,被抓的時候,王家少年非常平靜,沒有說話,也沒有反抗,還把桌子上的文具、書收拾整齊,好像早就等著這一天似的。得知這個消息后,梁莊的人們都震驚了,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咋可能是這個小鱉娃兒?!白白凈凈的小伙子,不多說話,看著挺面善的,也不像村莊其他孩子一樣逃學、上網、打游戲。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大家都還想著,王家終于要出個大學生了。王家,在梁莊第一次成為被關注的對象。而這一案件的曲折判案過程和之后被卷入的其他人更是在梁莊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2004年4月2日,梁家建昆嬸像往常一樣,早晨6點多起來做飯,和兩個孫子吃完后,把剩下的飯焐在爐子上,騎三輪車送孫子到鎮(zhèn)上小學上學,然后到鎮(zhèn)上的女兒家站一會兒?;氐酱謇?,去叫老母親吃飯。建昆嬸是從另一個縣嫁過來的,她的母親劉老太就她一個女兒,老了,成了五保戶,女兒就把母親接過來,住在梁莊。老太太極其要強,不愿意住在女兒家里面,說是怕外孫媳婦嫌棄,怕閨女夾在中間難受,就一個人住在路邊一個小屋里,那是建昆嬸看菜園時建的一個小屋。建昆嬸急匆匆地騎著三輪車,想著飯還在鍋上熱著,怕糊了,到路口就喊著:“媽,媽,吃飯了。”沒人應,她想著是不是老太太一個人先回去了,就回到家里,家里門也鎖著。建昆嬸又回到小屋,門鎖著,但感覺有些不對頭,雞還在屋里叫,人要是出去了,雞肯定會放出來的。建昆嬸趕緊找人撞門。門一打開,人們被屋里的景象嚇呆了:老太太身子朝著門的方向斜躺在床上,腳耷拉在地上,下身赤裸著,地上、床上、身上,到處都是血,頭旁邊有個磚頭,再一看,頭上被砸了一個大窟窿,雞還在旁邊啄來啄去地覓食。公安局來調查之后,確定為強奸案件,在老太太身上提取了精液,在房間里還發(fā)現了帶血的鋤頭、碎了的骨頭渣子等等。梁莊村像炸開了鍋,人人都義憤填膺,人人都想抓住那個傷天害理的強奸犯。
后記
我常常想,生長于農村,家庭貧困而多難,我是有福的。它使我更深地體會到那掩蓋在厚厚灰塵之下的鄉(xiāng)村生活里某種內在的真實與矛盾,而這一真實與矛盾是一般意義的訪客所無法獲知的。它就類似于密碼,只有出生在這個村莊,熟悉這個村莊的道路、坑塘、田地,年年月月走過村頭那塊青石板,并在上面崴了無數次腳的人才能夠體會到。就一個以文學為生命的人來說,擁有大地、樹木、河流的童年,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運,生命因此更寬廣、敏銳.也更豐富、深遠。每當踏上故鄉(xiāng)的路,想起村頭那棵優(yōu)雅的槐樹,想起家門口那棵春天里總是開滿白色小花的老棗樹.還有那株開滿一束束紫色花朵的苦楝樹,微風輕來,那故鄉(xiāng)般馨香的味道;想起村莊后面長長的河坡,少年時代我每天從這里上學放學;想起下雨后那溝滿河平的大地,那深綠油亮的莊稼,那濕潤清新的空氣,這種回憶總是讓我感到幸福。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中國人在20世紀完成的,不過是一個產業(yè)資本從形成到過剩的歷史進程;而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完成的,則是一個金融資本因產業(yè)過剩而異化,并且必然走向過剩的歷史進程。在列強主導的資本主義文明階段,各色人等都不得不半推半就地“被”納入到歷史進程中,對于被西方列強秉持弱肉強食之大型貓科動物理性暴打了差不多一百年的中國人而言,我們失去了太多東西!這本書,寫梁莊,只是最近30年“被”消滅的40萬個村莊的縮影。但愿讀者不僅僅感受到其中的無奈! ——經濟學家、中國研究“三農”問題專家 溫鐵軍在優(yōu)美的散文抒寫中讀到了令人驚詫、震撼的中國現實;在殘酷、崩裂的鄉(xiāng)村中感受來自都市和欲望的社會擠壓。這是一部具有別樣之美的田野調查,又是一部與眾不同的紀實文本,更是一扇認識當下中國獨具慧眼銳思的理論之窗。從這里,正可以觸摸今日中國與文學的心臟?! 骷?閻連科梁莊質疑、修正了關于農村的種種通行定見。不曾認識梁莊,我們或許就不曾認識農村,不曾認識農村,何以認識中國? ——文學評論家、《人民文學》主編 李敬澤我希望,通過我的眼睛,能使村莊的過去與現在、村莊所經歷的歡樂與痛苦、村莊所承受的悲傷,慢慢浮出歷史的地表,并由此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壶?/pre>編輯推薦
《中國在梁莊》:還原一個鄉(xiāng)村的變遷史直擊中國農民的痛與悲有些中國在北京有些中國在重慶有些中國在西北有些中國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國在粱莊!農民=底層+邊緣+病癥?鄉(xiāng)村=民族的累贅+改革發(fā)展與現代化的負擔?溫鐵軍、閻連科、李敬澤傾情推薦每一個生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存在和個體情感,而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深深地印刻著這個時代的痕跡。堅守土地的農民:一年到頭,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卻仍然只能混個溫飽——“種地雖然免稅了,但是肥料、種子、人工在不停地漲價。種一年地下來,也只是落個‘原地轉’。”留守兒童:教育的缺失、父母的缺失,留守兒童在這里過著缺乏愛的“寂寞”生活——“我就是要玩游戲,讀書有啥用.將來還不是出去打工?”留守老人:年邁的身體還要照顧幼小的孫兒.他們渾濁的雙眼里飽含著希望——“六七十歲的老兩口,既當爹媽,又當老師、校長.能當好嗎?”進城的農民工:雖然身在城市,他們卻永遠都是異鄉(xiāng)人——“城市不是我的家,我們終歸還是要回去的?!?/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