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年3月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 城山智子 頁數:250 譯者:孟凡禮,尚國敏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由于當時各國都已紛紛擺脫銀本位,世界貨幣體系由金本位主導,而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幾乎唯一仍采用銀本位的國家,因此當世界上其他國家作為商品的白銀價格發(fā)生波動。就會對中國的金融和經濟生產帶來直接的沖擊。本書通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棉紡業(yè)、繅絲業(yè)在大蕭條中的表現(xiàn)具體演示了這種傳導效應。當終于無法承受這種;中擊之時,國民政府不得不積極地進行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這場由政府主導的幣制改革,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的挑戰(zhàn)。盡管以擺脫銀本位的法幣改革初時頗見成效,但外匯儲備始終不足、對財政金融管控不力,都為中國經濟后來更大的混亂埋下伏筆。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城山智子 譯者:孟凡禮 尚國敏 注釋 解說詞:唐磊
書籍目錄
譯者的話導論銀本位的中國: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大眾預期與金融危機市場、政府和貨幣體系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lián)系:兩次危機及其后本書結構上卷通貨膨脹與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經濟趨勢第一章銀本位: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國中國的銀本位作為貨幣或商品的白銀作為白銀交易商的銀行:平價與市場匯率白銀價格及其對中國貨幣供應的影響小結第二章工?化的到來: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紡織業(yè)棉紡業(yè)繅絲業(yè)小結第三章公司負債:資本積累問題資本積累:企業(yè)家的初始問題尋求貸款與銀行貸款合同條款債務與公司管理小結下卷蕭條年代,1931—1937年:經濟與政治的轉變第四章農村崩潰農產品價格的下降農村地區(qū)的貿易狀況農村金融機構的崩潰農村的崩潰:一個城市問題小結第五章工業(yè)蕭條繅絲業(yè)棉紡業(yè)小結第六章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城市繁榮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8月銀行延誤清償: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小結第七章應對危機:1935年11月的幣制改革幣制改革的外交背景1935年11月4日的幣制改革從大蕭條中復蘇小結2第八章成就與局限:經濟政策與國民政府再考查繅絲業(yè)的復蘇棉紡業(yè)的復蘇農村金融的重建小結結論銀本位與中國的工業(yè)化貨幣體系的政治經濟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陷入困境的銀行也請求政府支持。1935年6月,三家最大的私營銀行,寧波商業(yè)儲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和中國實業(yè)銀行,由于不能兌現(xiàn)鈔票,每家都從政府那里得到了500萬元的借款。政府將每家銀行的負責人都替換為自己人。對金融系統(tǒng)的改組來說,1935年6月是一個轉折點。據當時關于中國經濟的權威出版物《金融與商業(yè)》指出,較之以前,錢莊和銀行在運作上同政府的聯(lián)系更多,彼此間的業(yè)務往來也更為密切。為防止整個金融系統(tǒng)崩潰,政府為陷入困難的銀行注入資金,顯然,政府對經濟已經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金融危機是由銀價上漲引起的,政府對金融部門的干預只是小修小補。為了克服危機,政府必須要處理被證明是非常棘手的銀本位問題。小結這場危機表明,中國在國際銀價下跌中顯得十分脆弱。信貸的萎縮、資金高度向城市銀行集中、資本的國際流動都是對困境的理性反應。只要人們試圖通過利用國內外白銀的自由交易來減少損失,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huán)就不會終止。當通貨緊縮的壓力增加時,通貨膨脹時期形成的信貸關系就無法繼續(xù)維持。但是又沒有一個機構能夠制止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huán)。
后記
本書翻譯分工如下:導論、唐磊、孟凡禮譯;上卷(第1-3章),尚國敏譯;下卷(第4-8章)及結論,孟凡禮譯。全書由唐磊統(tǒng)校。限于譯者水平,本書難免舛錯之處,祈請方家指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