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效先 頁數(shù):1190
內(nèi)容概要
老子是道家鼻祖,也是我國第一個有完整思想體系的哲學家?!独献印罚ㄌ菩跁r稱《道德經(jīng)》)是道家群經(jīng)之首,又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體系的哲學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美而又博大精深的哲理詩?! ±献邮状螌o名實有,自然永恒,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道確定為萬物的本原和本體,提出了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最高范疇,把有意志有人格的上帝驅(qū)出了萬物本原的領(lǐng)地;第一次明確指出“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有無相生”“匣也”,將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確定為永恒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深刻地闡發(fā)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提出了道家“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人生價值觀和守柔用弱,“無為而無不為”的方法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民本思想,系統(tǒng)地闡述了無為而治的政治觀。他還以自己的道論為基礎(chǔ),對自然、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養(yǎng)生等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精辟而獨到的見解。老子被稱為中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當之無愧。他的哲學思想不愧為一座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江澤民同志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參觀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雕像時指出:“要多宣傳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要把民族文化的精粹整理好,宣傳好?!崩^承和開發(fā)老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牢固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開發(fā)智力,修身處事,做好工作,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
王效先,江蘇省邳州市人,與共和國同齡。早年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在江蘇省運河高等師范學校任教多年。先后擔任邳州市委辦公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紀委書記,徐州市賈汪區(qū)委副書記,新沂市委副書記,邳州市委副書記,邳市政協(xié)主席。
書籍目錄
卷首語一章·道之可道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三章·不尚賢四章·道盅五章·天地不仁六章·谷神不死七章·天長地久八章·上善似水九章·持而盈之十章·載營魄抱十一章·三十輻同一轂十二章·五色使人目盲十三章·寵辱若驚十四章·視之而弗見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十六章·致虛極也十七章·太上十八章·故大道廢十九章·絕智棄辨二十章·絕學無憂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二十二章·企者不立二十三章·曲則全二十四章·希言自然二十五章·有物混成二十六章·重為輕根二十七章·善行者無轍跡二十八章·知其雄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三十二章·道恒無名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三十四章·道汜乎三十五章·執(zhí)大象三十六章·將欲翕之三十七章·道恒無為三十八章·上德不德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四十章·上士聞道四十一章·返也者,道之動也四十二章·道生一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關(guān)于老子其人其書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道之可道[集解][文子]老子說:“做事情必須適應(yīng)變化而行動。變化產(chǎn)生于時機,知道時機的人沒有永恒不變的行動。所以道可以表述,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指稱,不是永恒的名?!保ā段淖印さ涝罚┲卫韲矣谐@?,以利民為根本。政治教化有標準,以政令能夠施行為好。如果對人民有利,沒有必要效法古代。如果能把事情辦得周到,不必拘泥于習俗,所以圣人的法規(guī)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禮節(jié)制度隨著風俗的更替而更替。衣服器械為了各自使用方便而制作,法令制度根據(jù)各自所適宜的情況而制定,所以改變古代的法規(guī)不能說不對,而拘泥于習俗并不值得稱贊。誦讀先代圣王的書,不如知道他們所講的話。知道他們所講的話,不如得知他們說話的依據(jù)。他們說話的依據(jù)是言語不能表述的。所以道可以表述,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指稱,不是永恒的名。(《文子·上義篇》)固定的、陳舊的東西不可沿襲,器械不可因循,前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可以變易,所以說可以指稱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遠古的五代帝王治理方法不同,但德澤覆蓋天下。夏禹、商湯、周文王三代帝王事跡不同,而名聲都流傳于后世。這是治理方法根據(jù)時代不同而變化的緣故。好比師曠調(diào)理五個音符,推移上下,沒有固定的尺寸來度量,但沒有不合適的。所以通曉音樂本性的人能彈奏樂曲,說話有根本法則在內(nèi)心主持,而知道方圓規(guī)矩、曲鉤直繩用處的人能夠治理眾人。所以前代帝王治理的方法不合適就廢除它,衰亡朝代的好事情就彰顯它,制定禮樂的圣人不被禮樂所限制,制作物品的人不被物品所限制,制定法令的人不被法令所限制,所以說“可以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文子·上禮篇》)[韓非子]凡是名分(主要指屬性)都是方圓、長短、粗細、堅脆的名分,所以名分確定下來之后,才可以表述。一定的名分都有存有亡,有盛有衰。物類的一存一亡,忽死忽生,開始興盛而最終衰亡,不可以叫做永恒。只有在開天辟地時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到天地消散時也不死亡、不衰竭的東西才能叫永恒。而永恒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夠改變它,也沒有固定的名分。沒有固定的名分,在于它是永恒的東西,因此不可表述。圣人觀察到道的玄妙虛無,運用它無所不到的作用,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道,這樣就可以論述了。所以說“可以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后記
《老子通》這本書的撰寫始于2003年,歷時六個春秋。寫這本書的初衷當然與自己的興趣有關(guān)。我在讀大學中文系的時候開始接觸《老子》,從那時起就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yè)后,在師范學校任教,曾有過研究《老子》的念頭。由于手頭缺少資料,又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未能如愿,但一直耿耿于懷,不甘罷休。后來調(diào)到機關(guān)工作,由于事務(wù)繁雜,這事一直擱了下來。直到進政協(xié)工作,時間稍有寬松,才把這項工作真正提到日程上來。世盛文盛,國學復(fù)興。改革開放以后,關(guān)于老子的資料和著作越來越多,對《老子》的解讀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真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這使我更加感到有弄通老子的必要,于是潛下心來開始了本書的撰寫工作。萬萬沒想到,只有五千多字的《老子》,我的校注解說竟寫了九十多萬字,用了六年時間。我深知,研究老子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憑自己的學識研老不易,真正通老更不易,但我相信老子的話:“強行者有志也?!绷曛校宜鸭烷喿x了大量的關(guān)于老子的資料,查閱了大量的工具書,到部分有關(guān)地方進行調(diào)查走訪。
編輯推薦
《老子通(套裝上下冊)》:校、注、解、評、論,融為一體校訂古今版本,撥亂返本歸真注譯通俗準確,便于登堂入門解析深得本義,白話集解淺近評說縱橫今古,益于處世立身論文富有新意,通曉其書其人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