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邵磊,梁白泉 頁數(shù):186
Tag標簽:無
前言
《江蘇文化叢書·風物系列》終于和廣大讀者見面了,這是江蘇建設文化強省、實施文化傳承展示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該系列計有《江蘇名鎮(zhèn)》、《江蘇名園》、《江蘇名宅》、《江蘇名剎》、《江蘇名街》、《江蘇名店》、《南京云錦》、《南京金箔》、《蘇州刺繡》、《蘇州桃花塢年畫》、《揚州漆器》、《宜興紫砂》十二種,基本囊括了江蘇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比較有代表性的各個方面。何謂風物,六朝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在《游斜川》詩序中說:“天氣澄和,風物閑美?!币灾卢F(xiàn)在的不少辭書仍然在將“風物”作“風光”與“景物”解,這當然是不夠全面的。唐宋以降,風物又加入了風俗與物產(chǎn)的內(nèi)涵,如《通典》、《太平御覽》等大型類書無不將風俗物產(chǎn)列入到“風物”的類別中。明清以后,“風物”的概念愈加寬泛,舉凡風光、民俗、方言、物產(chǎn)、古跡、軼聞等,無不納入到“風物”的范疇中。至如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詩中有“牢騷太甚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句,則泛指社會上各類事物以及諸色人等的心態(tài),這當然是更加自由而近乎浪漫的表述了。作為自然景觀與文化積淀的風物,往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對風物的研究,離不開對特定地域、特定群體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形態(tài)與生產(chǎn)方式的考察,此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江蘇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自古風物清嘉,秀麗宜人。境內(nèi)傍江臨海,平原遼闊,江河湖泊密布,東海、長江、太湖、洪澤湖在此匯集,蘇北沿海海景壯觀,蘇南水鄉(xiāng)風景婉約。江蘇風景兼江湖河海之美,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一瀉千里。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連云港海闊天空,太湖煙波浩瀚,洪澤湖碧波萬頃。以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王安石為代表的歷代詩人,在江蘇留下了許多謳歌山川秀美的不朽詩篇。江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我國文化遺產(chǎn)資源十分豐厚的省份之一。千百年來,江蘇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我們留下了像徐州楚王墓群、南朝陵墓石刻、蘇州古典園林、明孝陵與明城墻這樣聞名遐邇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蘇州刺繡和桃花塢年畫、南京的云錦和金箔、無錫惠山泥人、揚州的漆器和雕版印刷、南通風箏和藍印花布、宜興紫砂、常州梳篦、蘇州和揚州的盆景,以及素有“百戲之本”美譽的昆曲等,都是江蘇風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文化呈現(xiàn)出大發(fā)展大繁榮的生動局面,江蘇文化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文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江蘇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的目標,努力實現(xiàn)文化事業(yè)強、文化產(chǎn)業(yè)強和文化人才隊伍強,使江蘇文化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幾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文化戰(zhàn)線辛勤耕耘、奮力拼搏,取得了豐碩成果。全省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優(yōu)秀文藝作品和文化人才不斷涌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效顯著;文化產(chǎn)業(yè)加快發(fā)展,龍頭文化企業(yè)迅速崛起,全省文化實力明顯增長?!督K文化叢書·風物系列》的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設的又一個喜人收獲,期望它會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增進我們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覺意識,為江蘇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內(nèi)容概要
《江蘇文化叢書·風物系列》終于和廣大讀者見面了,這是江蘇建設文化強省、實施文化傳承展示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該系列計有《江蘇名鎮(zhèn)》、《江蘇名園》、《江蘇名宅》、《江蘇名剎》、《江蘇名街》、《江蘇名店》、《南京云錦》、《南京金箔》、《蘇州刺繡》、《蘇州桃花塢年畫》、《揚州漆器》、《宜興紫砂》十二種,基本囊括了江蘇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比較有代表性的各個方面。本書是其中的《蘇州刺繡》。
書籍目錄
離騷引言第一章 吳中刺繡甲天下 一、描龍繡鳳豈無因 二、精細雅潔稱蘇繡 三、吳閶一度為繡市 四、刺繡流行看土風第二章 針神不讓天孫巧 一、蘇繡奪魁勸業(yè)會 二、沈壽仿真人物秀 三、楊守玉創(chuàng)亂針繡第三章 枝繁葉茂更新生 一、百花齊放展新姿 二、一鳴驚人蘇繡貓 三、復制超凡今古奇第四章 飛針走線憑觀賞 一、尺幅凝聚畫繡功 二、萬千靈氣人吳綾 三、集萬縷兮積千針第五章 推陳出新煥生機 一、絢麗多姿戲劇裝 二、奇葩三異嘆觀止 三、藝術科學展未來第六章 豐姿綽約遍江蘇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 二、蘇繡辟出新天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明僧紹與法度相繼亡故之后,僧朗繼振山寺。僧朗為高麗國人,諳熟經(jīng)律,尤其對華嚴、三論之學有精深的研究。僧朗大致在齊末梁初來到棲霞山,師事法度,但他所習的華嚴、三論之學卻不是來自執(zhí)無量壽信仰的法度,而是早先受自敦煌郡的曇慶師。由于僧朗在棲霞山弘揚般若三論而名震山邑,竟然驚動了梁武帝,遂于天監(jiān)十一年(512)遣諸寺僧十人前往棲霞山僧朗處咨受三論宗精詣,但除止觀寺僧詮外,其余九人競學無所成,僧詮也就無可爭議地成為僧朗的主要弟子。僧詮是一位重踐履的義學沙門,他不僅以弘揚般若三論為宗旨,還對當時流行的其他佛學宗派多有責難。他“橫行山寺,隨機引悟”,而且“大乘海岳,聲譽遠聞”,影響不凡。他對弟子們的約束有度,也體現(xiàn)了嚴厲的山門宗風。僧詮有徒眾數(shù)百,其中以慧勇、智辨、法朗、惠布四人最為知名,所謂“文章勇、領悟辨、四句朗、得意布”,是為“詮公四友”。在“詮公四友”中,弘揚、講解三論學最得力者當屬法朗。法朗講授經(jīng)論,能指摘義理,而且言氣挺暢、清穆易曉,深受陳后豐叔寶的敬重。自僧朗住持以后,原本有著濃厚無量壽信仰的棲霞寺,卻以三論義學的淵藪而名聲大振,基本上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攝山三論學,這使得一度深受小乘“成實論”壓制而沉寂的“三論宗”得以興盛起來。故后人譽棲霞寺為“三論宗”祖庭,亦可謂實至名歸。南朝以后,隨著佛教勢力不斷發(fā)展,寺院日益增多,以至到了唐代,天下寺院竟一度達到5358所,大大超過了前代。而攝山棲霞寺經(jīng)隋唐兩代增筑擴建,琳宮梵宇,飛檐相望,規(guī)模較南朝時更為壯觀,并逐漸發(fā)展為與濟南靈巖寺、荊州玉泉寺、天臺國清寺齊名的天下“四大叢林”之一。棲霞寺在唐初武德年間,為唐高祖李淵敕改為功德寺。至上元年間,唐高宗李治又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新的寺名飽含了對明僧紹高尚隱逸的人生態(tài)度的贊頌,至于“棲霞”二字則更是取自明僧紹的別號,棲霞寺遂由此創(chuàng)名。而山以寺名,棲霞山也從此廣為人知,攝山或■山的舊名漸漸很少有人提及了。值得一提的是,棲霞山自紗帽峰迤邐而上千佛嶺的唐代窟龕造像(圖040),從龕像組合、形制乃至藝術風格推斷,當即開鑿、雕鐫于此際。在此基礎上,并結合唐高宗李冶御制《明征君碑》事,可以推知,唐代在棲霞山紗帽峰至干佛嶺一線大量開鑿龕像,除了弘揚佛法外,大概還有紀念明僧紹及其在干佛崖經(jīng)始雕鑿“西方三圣”的用意。棲霞寺于會昌五年(845)遭武宗滅法后,旋于宣宗大中五年(851)重建,寺名“隱君棲霞寺”也被改稱為“妙因寺”。歷史上的妙因寺由于皇朝帝王更迭而多次改名。先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改妙因寺為普云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又改回為“棲霞禪寺”;到宋哲宗元祜八年(1093),棲霞禪寺又改賜為“嚴因崇報禪寺”;不久后,因皇太后高氏崩,又易名為“景德棲霞寺”,亦稱“虎穴寺”。南宋初年,金兵大舉南下,并于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三、四月間與宋軍激戰(zhàn)于棲霞山腳下的黃天蕩,而據(jù)清人厲鄂《攝山雜詠》詩句有“奈何完顏軍,卻落付劫燒”云云??梢姉妓略饽舷陆鸨俾?。金人尊崇道教,而道釋不兩立,搗毀、焚燒棲霞寺以及寺后干佛崖的佛教造像也是很自然的。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干佛崖至紗帽峰的山路石壁上雕鑿了自己崇奉的道教天尊像(圖041),并在造像旁刻了“大金國”字樣的款題??赡苁鞘鲁鰝}促,鑿刻淺顯,加之山石風化,已經(jīng)看不太清楚了。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荒蕪寥落了近三百年的棲霞寺再次得到重建,至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已是金碧輝煌,光耀無殊,其宏偉壯觀更勝于前。這其中,固有山寺住持三空法師、明通法師“共協(xié)中興之力”,而一大批潛心向佛的宦官鼎力資助,廣種福田,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四十九年(1784),清高宗弘歷五次南巡駐蹕攝山,造訪游覽山中的名勝古跡,并陸續(xù)寫下了百余首紀游詩,山寺因而聲譽大振,遂有“第一金陵明秀山”之譽。棲霞寺的下院衡陽寺,位于棲霞山西南秦家邊南象山之陽。初名為寶城寺,后廢。唐天祜二年(905),徐溫即寶城寺基改建衡陽資福禪院。寺院內(nèi)有南唐時期的石經(jīng)幢(圖042),經(jīng)幢上刻有“大唐”國號,字畫道美。關于衡陽寺的創(chuàng)建,當?shù)赝林H有“先衡陽后棲霞”之說,然寺內(nèi)齊已、牟儒二上人《重開衡陽寺古跡詩》碑中有“古跡重聞一朗興”云云,另據(jù)清人甘熙《白下瑣言》載:“南朝朗法師結茅于此,有衡陽神女聽經(jīng),因名?!笔^“朗法師”即僧朗。僧朗為法度弟子,繼踵先師接掌棲霞寺,可見所謂“先衡陽后棲霞”之說,并不可信。至于寶志和尚在此出家大概就更是附會之談了。明萬歷六年(1578)三月,有倪公甫、吳允兆二人登攝山同游,“日夕同憎上下巖壑,隨所得紀之。與清柏、法通往衡陽寺。寺近陽山湖,其登陟之趣,雖讓傘嶺。而四面回合,雅稱幽靜。門外二石幢,南唐時所立,殿內(nèi)石爐,鐫'宋宣和五年癸卯造'諸字,工制奇絕,色質(zhì)澤潤。僧房內(nèi)佛、菩薩三尊,傳為海外人所遺,然不可知矣”。朱偰先生曾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期間多次登臨攝山,考察棲霞寺及其下院衡陽寺,并拍攝了一組照片。其中反映衡陽寺的照片共有五張,除了衡陽寺全景外,還有石獅、僧人墓塔等。20世紀50年代后期,衡陽寺僅存三個僧人,以種地和做小生意為生,寥落不堪,但寺內(nèi)石刻文物經(jīng)統(tǒng)計仍有18件(圖043),一度由南京市十月人民公社磷肥廠負責看管,今皆已散失無存。
后記
江蘇的古剎名藍,歷來各有其特點。大抵南京與鎮(zhèn)江的寺院,往往伴隨著城市的政治命運而沉浮,其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無不與封建帝王、名臣或佛教史上有數(shù)的高僧大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是垂范千古。蘇錫常一帶的寺廟,則以人間天堂的湖山勝境和深邃蘊藉的詩韻鐘聲而名揚中外。與之相比,揚州的寺廟似乎更流于世俗化,與禪門標榜的出塵之境多少有點格格不入。清人詩中有“揚州不合高僧住,手折梅花獨渡江”句,不知歷史上鑒真和尚近乎執(zhí)著的浮海東渡會不會也與此有關。俱往矣?,F(xiàn)今江蘇境內(nèi)的寺廟早已混元一統(tǒng),在那些清一色的殿堂建置里,即便是刻意想找出點與眾不同的物事,恐怕都是徒勞的。只有一麟半爪的殘存古跡和與之相關的典故舊聞,不免還讓人唏噓流連,一唱三嘆……本書早在去年歲末即已完稿,今付梓在即,根據(jù)出版社的統(tǒng)一要求,還需有一篇后記。只是書稿完成忽忽逾半載,曾有過的一些新鮮感已逐漸消退,卻突然被告知還要整出一段煞尾的文字來,倒真有些勉為其難了。好在對后記的內(nèi)容長短倒也沒有什么硬性規(guī)定,權以此寥寥數(shù)語充個數(shù),并藉以表明,我原本并非好古之徒。需要說明的是,書中所收南京、鎮(zhèn)江寺廟的舊影,多取自朱偰著《金陵古跡名勝影集》(商務版);有關蘇州寺廟的圖片,有不少選自陳振剛主編的《蘇州佛教文化》一書。最后,謹向為本書的編寫提供過幫助的周平、朱元曙、管秋惠、徐業(yè)海、周新月、梅寧、王光明、周保華、符瑩、許長生、邰建勝等諸位先生致以深深的謝意。邵磊2008年6月9日
編輯推薦
《蘇州刺繡(彩色圖文版)》:在明代《姑蘇志》中,有“精細雅潔,稱蘇州繡”的評語。其精細雅潔,來源于吳地文化的熏陶。就其人的性情而言,蘇州婦女的委婉、纏綿、精細、靈巧,在其日夜操作的女紅刺繡過程申。自然而然地融入?yún)俏幕奶刭|(zhì)。這就是蘇州的女紅文化,是物質(zhì)精神兼具的民間手工藝,也是蘇州人心靈手巧及性情形成之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