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隱喻

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 王斯福  頁數(shù):395  字數(shù):350000  譯者:趙旭東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王斯福關于中國民間宗教的重要研究專著。他以60年代在臺北山街近三年的人類學田野研究為基礎,著重研究民間宗教組織是如何將分散的個人組織在一起的。他直接從民間宗教當中來理解中國社會的組織形式,講述在民間社會的生活實踐中,人們是如何通過隱喻這種修辭學途徑來模仿帝國的行政、貿易和懲罰體系的,揭示了燒冥幣、城隍崇拜等民間習俗背后隱含的帝國隱喻的邏輯——這也一直是中華帝國和民間社會之間溝通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指出,這種隱喻式的模仿并非對帝國科層結構的一模一樣的模仿,而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民間宗教正是通過象征性的隱喻方式展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發(fā)展力量的。

作者簡介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現(xiàn)為倫敦經濟學院(LSE)人類學系兼職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人類學理論與中國民間宗教、各文明之比較研究與歷史人類學。最近的出版物包括有其作為主編的論文集《制造地點:國家計劃、全球化與中國的地方反應》(Making Place: State projects, globalisation and local responses in China, UCL Press 2004)、與王銘銘合寫的著作《基層卡理斯瑪:中國的四種地方領袖》(Grassroots Charisma: Four local leaders in China, Routledge 2001),另外,還有最近發(fā)表在《皇家人類學刊》上的論文“論作為順從與過度交流的宗教儀式”('On religious ritual as deference and excessiv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007 vol 13 no 1 pp 57-72)。曾經擔任過英國中國研究學會會長(1999—2002),1996年至今為《人類學批判》(Critique of Anthropology)雜志主編之一,并在中國多所大學有過演講,包括北京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

書籍目錄

譯者的話有關漢語術語和姓名翻譯的說明中文版序致謝第一章 歷史、認同與信仰第二章 年度的啟示第三章 官方崇拜與地方崇拜第四章 地方節(jié)慶及其崇拜第五章 香爐:交流與尊敬第六章 道教及其崇拜者第七章 翁公,玩偶的真理第八章 宗教的政治與政治的儀式參考文獻附錄一 什么是村落?附錄二 克里斯瑪理論與某些華人生活史的事例附錄三 三個政權之下的臺北城市寺廟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年度的啟示  每一位中國人都有可能參加的最普遍的節(jié)日莫過于春節(jié)。這是一年到頭交替時期舉行的節(jié)慶。除夕之時,人們都要返回家里,這表示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中國人很少有誰會對此感到有什么不自在。倒是有許多人,因為趕不回家而感到深深的遺憾。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在家里舉行慶祝,慶祝一個圓滿家庭的存在,預祝未來生活美滿?! 〈藭r也稱之為新春,或者“過年”。名稱上的這種變化多樣,體現(xiàn)出一套歷法的政治史?,F(xiàn)在所說的“新”年,是指月亮旋轉的年度周期,直到1910年為止,其一直是由掌控中華帝國的官僚機構所把持。另外還有一種長期存在的中國人的歷法。這種歷法是指依照太陽旋轉的周期來劃分出農業(yè)年度的節(jié)氣。作為農業(yè)人口,中國人有農歷和陰歷兩種歷法,并依此歷法來劃定他們慶典的年度周期。在帝制時代,這兩種歷法都屬于是標準的,其不管氣候、地理和莊稼的生長方式、當?shù)氐霓r耕生產以及它們初始的征候是如何的多種多樣。但自從那種政府統(tǒng)治結束之后,主導的歷法是現(xiàn)代太陽歷。  現(xiàn)在陰歷一年到頭交替的時節(jié)在民國的時候稱為“春節(jié)”。這是因為,陰歷的年度之交是在陽歷的年度之交以后,而且恰是在農歷的立春之前。官方所說的新年,是指歷法上的陽歷的年度之交而非過去的農歷。國家的陽歷是指已經成為普遍的國際標準的格列高利歷(gregoriancalender)。①在中國,它并沒有帝國傳統(tǒng)歷法的那種重要性。在17世紀,耶穌會的科學家建議皇帝,應當有天文學的觀察并要創(chuàng)立歷法,而不要追隨格列高利歷的統(tǒng)治。但在此三個世紀之后,中國還是接納了這種歷法,并使之成為了新傳統(tǒng)建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這樣的歷法,共和國民眾的年度紀念得以確定,就如在其他地方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一樣,所使用的都是現(xiàn)在在世界范圍內通用的這一歷法?! 〉?,中國政府體制的這種改變,還有隨之而來的歷法以及通過權威而確立的儀式情景的變遷,并非是將歷法以及年度更替當成有重大意義的政治事件來予以考量的唯一原因。這種情形,在帝國的、朝代的國家那里一樣能看到?!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帝國的隱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宗教入門的書,但不是有點凌亂,主線抓住
  •   好書,值得買,值得看。質量很好!
  •   十年功夫翻譯這本書,翻譯出來,似乎新書也有陳香。Stephan年輕時候因為“左”曾一度差點丟了飯碗,跑到臺灣后來又到閩南做田野,在中國東南這塊漢學人類學范式母地,鉆研“封建迷信”活動,字里行間充分可見英倫派的細致作風。據(jù)說這位老者,他的閩南話說得比漢語好,僅是這一點,令人敬意油然而生。
  •   對于有興趣深入了解20世紀80年代后期人類學發(fā)展后學術思想并對中國村落研究有興趣的朋友,非常推薦一讀
  •   書是出自名家之手,可是國內的學者的翻譯使整本書讀起來很晦澀,很難懂。期待新的翻譯版本。
  •   貌似翻譯上的問題?。?!看得累!??!
  •     如題,作為一個歷史系學生,斷斷續(xù)續(xù)翻了1周,一開始我就讀不懂序言,跳到第一章開始讀,還是讀不懂。估計是因為翻譯太爛以及本人完全不懂人類學術語,總之,大家選擇看之前需謹慎。
      以上!
      ...............................................................................................................
  •      整本書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被用于向美國讀者介紹關于中國民間宗教的一般性知識,不過穿插其間的大量臺灣田野記錄則十分引人入勝,典型的人類學著作,而在新增的第八章中試圖對民間儀式與政治間的映射關系作出更為整體性的解釋,并且這種解釋將應用于理解1949年之后的大陸和臺灣,甚至對當下作出有效解釋。也許對于他的田野點這種解釋是有效的吧。但是他提出的論述確實十分有趣,即1949之后各種活動及其“儀式”與傳統(tǒng)時代民間儀式間的關系——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前者,在不同的話語體系下,這使得民眾仍然保持了節(jié)慶以及藉此而維系共同體的權利。
       細部的處理當然是有問題的,比如對正一派的敘述,直接從漢代跳到了現(xiàn)在,這容易使人誤解正一是一個久遠而“真實”的譜系。當然,這是人類學著作,所以并不強求了。
       翻譯有若干費解的地方,有一些確實可能會造成對原著的誤讀。對其中一段做了訂正。
      原文:
      p157,Definition is by reference to the subject addressed, the second person.In Chinese religious rituals, there is a differentiation within the inclusive condition between thre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inscription, those of effect, repute and descent; that is to say, between second persons defined a) as guardians of territory or of fate, b) as heroes and c) as ancestors. Heroes and ancestors are the agencies of obligation and honour rather than effective response or instrumental result. By these three principles, Daoists are differentiated from masters of (historical or ancestral) ceremonial. In a more complex fashion, local or popular cults are also differentiated from both official and ancestral cults, as guardians of territory or fate through present effects.
      中文版:
      p177,界定所指涉的是受到呼喚的主體,即指第二個人。在漢人的宗教儀式中,在靈驗、名氣以及繼嗣這三種混在一起的歷史撰述中存在著一種分化;即是說,把后來的人界定為1地域或者是命運的保護者,2英雄以及3祖先。英雄和祖先是義務和榮耀的代言人,而非靈驗或者工具性的結果。通過這三項原則,就是把道士從(歷史性的或者祖先的)慶典的主宰中分化出來;并且以一種更加復雜的形式,以地域保護者或者以眼下的靈驗來啟示命運的姿態(tài),地方性的或者民間的崇拜也從官方和祖先崇拜當中分化出來。
      我的翻譯:
       第二方是界定所指涉的設定的主體。在中國的宗教儀式中的各種情形下,靈驗、名聲以及血緣三者在關于歷史的記述中都是相互區(qū)分的;也就是說,(神靈)相對于第二方來說,是a地域保護神b英雄以及c祖先。英雄與祖先更多地體現(xiàn)了聲譽和義務,而非靈驗或得到祈求的結果?;谶@三個原則,道士和(歷史的或祖先的)儀式主持者被區(qū)分開。在更復雜的情形下,大眾或民間崇拜與官方的、祖先的崇拜也互相區(qū)分,比如地域保護神或靈驗事跡。
  •     翻譯趙旭東這個人算是出名了。我在忍無可忍之下,專門人肉搜索了他。這個人,98年就博士畢業(yè),居然在講師的位置上熬了7年,才升為副教授。也難怪,如此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除了靠熬年頭混飯吃,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如果有可能,我想重新看看這本書的一些原版章節(jié)。
  •     在中國歷史的宏大敘事話語中,民間社會被湮沒在大一統(tǒng)的政治幻象里,仿佛在推行中央集權的古典專制時代,它完全被自上而下的建構,不存在任何自發(fā)形成的可能性。這種對于歷史的誤讀來自歷史書寫自身的局限。清末,梁啟超就提出二十四史本質上是帝王的家譜寫作,認為歷史視角永遠傾向于皇家與官方,而從來就漠視民間。
      這種誤讀導致的歷史幻覺即在于:民間文化在結構與實質上同國家主義文化處處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其實,在古典專制時期,不論哪朝哪代的民間社會并不會自覺地緊密團結在以王權為核心的士大夫階層周圍。王斯福在《帝國的隱喻》中提出的觀點是——民間社會的自我構建遵循著“地方崇拜”(local cults)的原則,即通過民間宗教的節(jié)慶、廟宇、儀式與血緣關系上的家譜、祠堂、拜祭等方式完成自我與族群的身份確認,最終以此在文化認同上劃定出地方崇拜的區(qū)域??梢哉f,這種地域性取決于民間自發(fā)的文化認同,而并不是官方強制實行的行政地域劃分。
      在王斯福看來,針對地域性的不同觀點是民間與帝國的裂隙所在。然而,這種分歧僅在內容上有所不同,民間文化與帝國文化實際上共用著同一個結構。因此,作者借用了語言學中語法結構具有隱喻功能的觀點,認為民間文化與帝國文化雖不同體,但是同構,民間社會正是帝國的隱喻,而民間宗教則是帝國政治文化的隱喻。
      帝國政治文化是王權崇拜與儒教文化的結合,民間文化則是祖先崇拜與道教文化的結合。限于該書副標題“中國民間宗教”的范圍有限,作者并沒有詳盡地論述祖先崇拜,只是略微提示了祖先崇拜與道教文化中的某些相似性。譬如,香火是兩者共有的意象。在祖先崇拜中,中國自古就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香火成為子嗣延續(xù)的隱喻。香火不斷,既是感恩于祖先的福蔭庇護,同時也表示祖宗的血脈不斷綿延而使得家族興盛。同樣的,在民間宗教中,城隍等地方性神靈通過享用香火,來為燒香者驅邪避難??梢哉f,香火在祖先崇拜與民間宗教中都起到了作者所謂的“靈媒”的作用——某種具有超驗性而能夠與神靈溝通的媒介。正是由于香火的作用,子孫與祖先、燒香者與城隍之間達成了孝敬與庇護的契約關系,并且,在共同遵奉某個祖先或城隍的基礎上,子孫與燒香者形成了平等的交往關系。這種縱橫交錯的人際關系就形成了地方崇拜的根基,而這種人際關系的邊界也就形成了民間社會的邊界。
      在祖先與地方性神靈的庇護下,民間自治險些幾乎形成。然而,這種模糊的邊界又顯得極不穩(wěn)定,只需按照既有的崇拜模式,將祖先替換成皇帝、道教文化替換成儒教文化,帝國就能輕而易舉地將民間瓦解于無形之中。帝國通過民間宗教這條隱喻的縫隙——孝敬與庇護的契約關系、等級制度森嚴的權力結構——滲透到了民間社會,從而逐步將地域的行政邊界與文化認同邊界合二為一,最終將民間社會收編國有。當然,在更多的情況下,民間宗教只是一個帝國的隱性政治結構,它對于帝國非但不具有對抗性,同時它們的趨同性還是不言而喻的。換言之,即便帝國不對民間施以招安的恩寵,民間社會也往往會像梁山好漢一樣,紛紛自告奮勇地放棄“地方崇拜”轉而向著“國家崇拜”投懷送抱。
      
  •   新浪資料庫去搜,有得下的~
  •   我看這本書也快看瘋了……
  •   這個……不知道是不是我想歪了,覺得可以影射現(xiàn)實啊。
  •   阿城很早就說過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