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道

出版時間:2006年11月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倪德衛(wèi)  頁數(shù):374  譯者:周熾成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曾經(jīng)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并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于成果的發(fā)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fā)展就把國內(nèi)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nèi)讀者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tǒng)地介紹海外的中學。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shù)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xiàn)時代所面對的決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zhàn)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fā)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入口。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于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家的東西。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集了美國漢學大家倪德衛(wèi)數(shù)十年的代表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其研究中國哲學的成果。在這些成果中,最值得中國讀者注意的是三方面:道德哲學研究成果、孟學研究成果、明清哲學研究成果。倪氏通過研究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漢字(甲骨文)來探討“德”的原始含義,并以點帶面地對中西道德哲學進行深入、細致的比較。作為西方出色的孟學研究專家,倪氏對孟子的唯意志論傾向的分析、對孟子之墨家思想來源的考辯、對孟荀關(guān)系的探討等都顯示出了過硬的功夫。另外,他對王陽明、戴震、章學誠等明清哲人的研究,也別具一格,尤其是在追溯戴、章之荀學淵源上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倪德衛(wèi) 譯者:周熾成 編者:(美國)萬白安 叢書主編:劉東倪德衛(wèi)(David S.Nivison)生于1923年,先后獲哈佛大學學士(1946年)、博士(1953年)。 從1948—1988年,在斯坦福大學教授哲學和古漢語。退休前,任Walter Y.Evans-Wentz東方哲學、宗教與倫理學講座教授,并同時任哲學系、宗教系、亞洲語文系三系教授。曾擔任美國東方學學會西部分會主席、美國哲學學會太平洋分會主席。利用甲骨文、金文、古代天文學以及《今本竹書紀年》等材料,多年探研夏商周三代的紀年問題,取得國際矚目的成果。代表作除本書外,還有《章學誠的生平與時代》等。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1致謝/1第一章 導言/1第一節(jié) 倪德衛(wèi)著作的特色/2第二節(jié) 論文提要/6一、中國哲學探索/6二、古代哲學/8三、最近的幾個世紀/12第三節(jié) 編輯方面的問題/15注釋/15第一部分 中國哲學探索第二章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德”/21注釋/35第三章 ‘德’的悖論/37注釋/51第四章 德可以自學嗎?/54第一節(jié) 對孟子的回顧/55第二節(jié) 茍子/56注釋/260第三節(jié) 新儒家/59第四節(jié) 清代/62第五節(jié) 總結(jié)/66注釋/68第五章 中國道德哲學中的金律之辯/71第一節(jié) 例子和差異/71第二節(jié) 《論語》中的?。?4第三節(jié) 馮友蘭論忠恕/76第四節(jié) 一種替代的解釋/78第五節(jié) 中國后來的解釋/81第六節(jié) 總結(jié)性的想法/87注釋/92第二部分古代哲學第六章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意志無力/97第一節(jié) 孔子/99第二節(jié) 墨子和孟子/10l第三節(jié) 荀子/105第四節(jié) 心與欲的模式/107注釋/111第七章 孟子的動機和道德行動/113第一節(jié) “自棄”作為一種“不為”的方式/114第二節(jié) 道德行為如何可能?“推”的概念/119第三節(jié) “一本”和“二本”的道德/125第四節(jié) “推”如何可能?/129第五節(jié) 對孟子的有限辯護/130一、道義論,還是結(jié)果論?/131二、立刻行動的問題/134三、我對我的感情負責嗎?/136四、后退問題/140第六節(jié) 比較/142一、莊子和荀子中的問題/142二、西方觀點的樣本/143注釋/147第八章 公元前4世紀中國的哲學唯意志論/152第一節(jié) “不得于言……”/152第二節(jié) 歷史的假設/155第三節(jié) 孟子與公孫丑的對話/156第四節(jié) 與莊子的比較/160第五節(jié) 墨家的唯意志論與告子/162注釋/166第九章 “二本”。還是“一本”?/168注釋/186第十章 《孟子·告子上》第三至五章中的問題/188注釋/206第十一章 《孟子·盡心上》第十七章 中的問題/209注釋/215第十二章 論《孟子》的翻譯/217第一節(jié) 譯者/217第二節(jié) 譯文/220第三節(jié) 準確性/225第四節(jié) 評價/244注釋/247第十三章 荀子論人性/249第一節(jié) 引言/249第二節(jié) 問題/252第三節(jié) 第一個假設/253第四節(jié) 解決方法/258第三部分 最近的幾個世紀第十四章 王陽明的哲學/265第一節(jié) 引言/265第二節(jié) 心學/266第三節(jié) 目標/268第四節(jié) 王陽明的世界觀/269第五節(jié) 王陽明的哲學心理學/272第六節(jié) 作為一種“道”的王陽明思想/274一、自我修養(yǎng)/274二、知/276三、工夫/278第七節(jié) 結(jié)論/282注釋/283第十五章 王陽明的道德決定:中國的“存在主義”問題/284第一節(jié) 中國的“存在主義”/284第二節(jié) 一些可見的不同點/287第三節(jié) 存在的苦惱/291第四節(jié) 王陽明道德決定的性質(zhì)/294注釋/300第十六章 章學誠的哲學/304第一節(jié) 新儒家的背景/307第二節(jié) 作為新儒家的章學誠/309第三節(jié) 章學誠的歷史理論/311注釋/315第十七章 兩類“自然主義”:戴震與章學誠/317第一節(jié) 引言/317一、戴震與章學誠/317二、問題/318第二節(jié) 歷史的問題/320一、紀事年表/321二、對紀事年表的評論/322第三節(jié) 評論性的問題/328一、六種理論/328二、荀子/330三、孟子/331四、戴震論孟荀/332五、章學誠論孟荀/335注釋/339參考文獻/341譯后記/370

章節(jié)摘錄

《(孟子·盡心上)第十七章的問題》討論了在文本中的十七個字。這是倪德衛(wèi)方法論的一個好的例子,這種方法論意味著,他認真地研究了前人的翻譯和注,然后提出解釋的假設。但是,他也指出,我們不必做前人學術(shù)成果的奴隸,因為,倪德衛(wèi)個人的看法是:所有前人的解釋都沒有覺察到該段的意義。《論(孟子)的翻譯》對目前的《孟子》英譯進行了批評性的論說(倪德衛(wèi)也討論了古典的中文注釋和翻譯為其他語言的譯文)?!睹献印钒讼鄬σ锥墓艥h語,也包含了很多“有疑問”的部分。倪德衛(wèi)審視了譯者和注者如何處理這兩方面的實例。倪德衛(wèi)的討論反映了在數(shù)十年的教學和研究中對《孟子》文本的盡情的投入,并且也是對出自倪著前面的文章的多種見解的整合。通過認真閱讀本章,讀者能夠?qū)W到大量關(guān)于古漢語的知識,對于任何翻譯《孟子》的人或者追求理解倪德衛(wèi)談到的大量段落的任何一段的人來說,這種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在《荀子論人性》中,倪德衛(wèi)說到了在孟子之后的另一個主要的儒家哲學家的一種明顯的緊張。荀子也許以主張人性惡而最為有名。這顯然是對以人性為善的孟子的猛擊。但是,荀子也說,使人和“鳥獸”區(qū)別開來的是:人有義[通常翻譯為“正義之心”(senseofright—eousness)]。但是,如果人(作為人的資格)有正義之心,那么,難道茍子不是說人性畢竟是善的嗎?

后記

本書作者倪德衛(wèi)(DavidShepherdNivison)生于1923年,先后獲哈佛大學學士(1946年)、博士(195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在華盛頓擔任日文翻譯。在哈佛大學期間,他受業(yè)于楊聯(lián)陛與洪業(yè)先生,跟從他們學習中國史學和中國哲學史。自1948—1988年,倪德衛(wèi)在斯坦福大學教授哲學和古漢語。退休前,他任沃爾特·伊凡斯一溫茲(Wal‘terY.Evans—wentz)東方哲學、宗教與倫理學講座教授,并同時任哲學系、宗教系、亞洲語文系三系教授。倪德衛(wèi)的早期論文著重研究中國哲學中的知行觀(后來方克立對此問題又有專門研究)。他的代表作《章學誠的生平與時代》出版于1966年,并在次年獲巴黎高等學院所授予的PrixStanislas—Julien大獎(此獎首次頒發(fā)于1875年,授予理雅各的五卷譯本《中國經(jīng)書》;嗣后,洪業(yè)、AuthurWaley、EdwinO.Reischa’uer、饒宗頤先后獲得過此獎)。倪德衛(wèi)曾擔任美國東方學學會西部分會主席、美國哲學學會太平洋分會主席。他的著作包括論文集《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1996年)和同年出版的其祝壽文集《中國語言、思想和文化:倪德衛(wèi)與他的評論者》。自1971年起,倪德衛(wèi)開始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寫作,利用這些資料以及所謂偽書今本《竹書紀年》,探研夏商周三代的紀年問題,并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出版了有關(guān)這一問題的中英文論文。他對三代紀年進行了全部重建,其年代與中國政府資助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所發(fā)表的年表完全不同。

編輯推薦

《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家之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海外中國叢書中的漢學著作看了不少,就這本的翻譯最差了。應該說,該叢書的翻譯在國內(nèi)居于前列。我一直都比較信任該叢書的翻譯,因此沒仔細翻看該書的內(nèi)容就買了。但不知怎的,這本書的翻譯,不論是對原作者思想的把握還是語言表達,都讓人不知所云。說不忍卒讀,殆不為過。本人曾讀過倪德衛(wèi)的《章學誠的生平及其思想》,由這本書看,原作者的水平雖然不能說頂尖,但其詳實的文獻資料、細致的分析,仍大有其可觀之處。本來我對《儒家之道》抱有較高的期待,沒想到被翻譯糟蹋成這樣!建議將該書重譯。
  •     米蘭昆德拉曾批評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認為其忽略了肉體的真實感,在他看來,牙疼比我思更真實,他的命題應該是“我欲故我在”吧。
      儒家哲學,也有類似于“我思故我在”的命題,更準確點,應該是“我德故我在。”如孟子認為不忠不孝的人就是禽獸,這個命題就是“我德故我在”。
      但儒家的生活經(jīng)驗很豐富,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很多人都比較討厭道德,而更喜歡女人的乳房。道德經(jīng)常被人冷落,而乳房的真實感卻至死難忘。連孔子這樣的大圣人也頻頻發(fā)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br />   這樣,儒家就陷入了非常矛盾的處境中,一方面他宣揚道德是美麗的東西,而另一方面,人們卻總對道德不太感冒。
      倪德衛(wèi)覺察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著,他把它稱之為“意志無力。這里人的理性與欲望之間出現(xiàn)了裂縫,理性喜歡道德,而肉體討厭它。
      道德總是對欲望進行著安排,試想哪個有尊嚴的東西想被其它的東西安排呢,所以肉體的革命與反抗是自然的。
      除了“意志無力”的考察,倪德衛(wèi)認為儒家道德哲學還有一個致命的悖論。在千變?nèi)f化的道德理解中,服務與犧牲是道德的本色內(nèi)涵。如孔子的“居之無倦”,孟子的“推恩”,今天的“為人民服務”都強調(diào)道德的無私性,奉獻性。
      但是儒家的道德論證并非如此的純粹與單純,而是往往帶有政治利益的色彩的。如“仁者無敵”,“德不孤,必有鄰”,“得民心者得天下”等,都是講道德能帶來政治上的好處。這樣,儒家修養(yǎng)道德的動機就變得不純潔了,到底是為了奉獻社會呢?還是想從中獲得好處呢?這就是倪德衛(wèi)所注意到的儒家的“道德悖論”。
      如果政治人物認識到道德的修養(yǎng)是有利于自身統(tǒng)治的,那么在潛意識中,他的修德的行為就不可能是奉獻了,而是一種想要獲得好處的自私,而毫無高尚性可言。
      倪德衛(wèi)對于儒家的論述主要從這兩個問題入手,行文的主題很明顯,思路清晰,點到了儒家道德哲學缺陷的關(guān)鍵,值得一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