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

出版時間:2005-8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頁數(shù):375  字數(shù):2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約瑟夫·A. 熊彼特(1883—1950)是20世紀最享有盛名的經濟學和社會學作者之一。斯威德伯格的這部新傳記對熊彼特坎坷傳奇的生活、他在政界和私人銀行業(yè)中的驚險經歷,以及對他的學術生涯都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研究和精彩生動的評述。本書是對熊彼特的學術性傳記,同時對他充滿悲劇、坎坷顛簸的一生也進行了詳盡的介紹。本書對熊彼特的作品進行了綜合評述,同時也介紹了一些第一手的新資料,包括熊彼特的信件和訪談錄。本書因此對熊彼特的諸多作品進行了清理和整合。斯威德伯格強調,熊彼特認為經濟學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調查,包括四個領域的內容:經濟理論、經濟社會學、經濟史和統(tǒng)計學。我們在本書中,不僅讀到對熊彼特著名的企業(yè)家理論的介紹和討論,而且還有對他的社會階級和現(xiàn)代國家理論的深刻分析。    本書應當成為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學科的學生和教師的指定讀物。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曾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現(xiàn)任美國康耐爾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

作者簡介

作者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為美國康耐爾大學社會學教授,涉獵范圍包括社會經濟學、經濟法律等等。他多年來對社會學頗有興趣,曾撰寫一系列詮釋古典社會學家如韋伯等人的著作,并著有多部社會經濟學著作及其他學術作品。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言 導論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第二章 早期經濟學著作 第三章 在政界 第四章 艱難的十年 第五章 經濟社會學的開拓者 第六章 在美國的日子 第七章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第八章 最后的歲月,最后的著作 附錄I 熊彼特私人日記中的格言 附錄II 熊彼特小說《霧中之船》(片斷) 附錄III 熊彼特的書信 鳴謝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使生活豐富多彩的觀念,這種豐富多彩的生活,應該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科學、藝術和愛?!爆F(xiàn)在,他又開門見山地補充了一句:“我所有的失敗都源于對這一計劃的遵循,而我的成功則歸因于忽略了這一計劃;集中注意對任何領域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熊彼特訪談”,《紅色哈佛報》,1944年    熊彼特從未寫過他自己,只在像上文所引的掌故和雋語中,偶爾觸及他自己的生活。稍后我們將會明白,這種使用掌故和雋語的做法本身就是富有意味的事實。事實上,使用掌故和雋語構成了熊彼特神秘人格的一條線索。然而,讓我們暫時把這個話題放在一邊,先介紹一些有關熊彼特早年生活的基本事實。為此,我們來看看熊彼特1934年致斯圖爾特·S.摩根的一封信。摩根是一位英語教授,他告訴熊彼特,他的一篇文章已經人選寫作課采用的一本作品選。熊彼特顯然為自己掌握英語的能力獲得承認而感到欣喜。畢竟,英語對他來說是第二語言(“在寫作和交談兩方面我混得還不錯”),為此他興奮地復信給摩根:    你想了解有關我本人的一些情況,好吧,從出生地來說,我是奧地利人,1883年生于一個叫特里施的小鎮(zhèn),那時屬于奧匈帝國的摩拉維亞省,它現(xiàn)在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在維也納接受教育,接著出于早就顯示出的一股沖動,大約有幾年我四處游學,從不同的立場研究經濟學。1909年,我開始在維也納大學開設經濟學理論講座,那一年,我還在捷爾諾維茨大學的經濟系謀到了教職,捷爾諾維茨當時是奧地利最東部的小城,現(xiàn)在已歸屬羅馬尼亞。1911年,我應聘到格拉茲大學,1913  1914年,我作為所謂交換教授前往哥倫比亞大學,這是我第一次認識了美國,從那時起我就愛上了這個國家。后來,我進入了政界,戰(zhàn)后出任了奧地利財政部長一職。1925年才重返學術界,接受了德國波恩大學的教授職位。1927—1928年,后又在1930年,我訪問過哈佛大學。1932年加入哈佛,成為該校的終生教授。我想,這差不多就是你想了解的我的以往經歷和生活樣式的全部資料了。①(P5-6)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約瑟夫·熊彼特固然對凱恩斯頗為不屑并大加批判,不過他仍舊是繼凱恩斯之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在最廣闊的領域內展現(xiàn)出天賦的經濟學家。本書對熊彼特其人及其作品均進行了出色的研究和評析,堪稱一部杰作。它一旦問世,必將成為一本不可或缺的經濟學參考書。    ——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    一幅對熊彼特這位可謂現(xiàn)代經濟學中的海燕者其人和其精神實事求是的高超素描。    一劉易斯·A·科索    斯威德伯格的這部著作屬于對一位重要的社會科學家的一流學術性傳記,堪稱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作品出色地突出了熊彼特令人難忘的成就和個性。    一蘭代爾·科靈斯    文筆優(yōu)美、蘊涵豐富、內容有趣……斯威德伯格的作品絕對不容錯過。    ——《時報高等教育增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熊彼特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熊彼特是一位優(yōu)秀的經濟學家,但同時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學家。在作者那里,把熊彼特的生活和學術生涯都完整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還給了我們一個真實的熊彼特,也真實地再現(xiàn)了他那時的生活場景。作者對資料地占有極其充分,反映了一位傳記作家和經濟學家的嚴謹態(tài)度。
  •   各方評論都不錯的傳記。
  •   書寫得好!翻譯得好!編輯排版好!凡學經濟類專業(yè)的學生都應認真閱讀此書!
  •   書室好書,就是裝禎不大好
  •   熊彼特是我最矚目的經濟學家之一,另一位是與之同時代的凱恩斯。矚目的理由不用贅述了,還是集中于這本書本身吧:

    本書雖然是我讀過的唯一一本熊彼特的傳記【是利用上衛(wèi)生間的時間讀完的,在衛(wèi)生間還讀完過克萊因的《數(shù)學:確定性的喪失》?!?,但是我真的很喜歡。一本書能在短短9章(算上“導論”)的篇幅里,將這樣一位經濟學巨匠的一生主要經歷及其學術貢獻闡述的這么精煉和準確,且如此富有趣味,的確很了不起。而且,本書作者安佳的譯筆也很好,畢竟安佳是有主流經濟學背景的。【她還翻譯過弗里德曼的《貨幣的禍害》,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恳陨蟽蓚€理由都讓任何對經濟學思想史和熊彼特本人感興趣的經濟學研究者不能不讀。

    讀完本書后,我對于熊彼特本身有兩點看法寫在這里:

    作者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傳記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經濟社會學家。因此,他把全書60%的篇幅都用來闡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核心思想,闡述的比較權威、比較準確;而將其余的篇幅用來講述熊彼特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家庭等瑣事。因此,我就從這兩個方面展開我的讀后感。

    首先,作者在闡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時候,將重點放在熊彼特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上,而不僅是專門講他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我覺得,也許是受作者自身專業(yè)背景(經濟社會學)和該書寫作時代(1990年左右)所限,他對“經濟社會學”這一學科概念、范式的闡述并不明確。我讀后的理解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經濟社會學”現(xiàn)在已經漸漸為主流經濟學中的新制度經濟學、新經濟史學、法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和發(fā)展經濟學所代替。畢竟,“經濟社會學”無論何時都是一個交叉學科構成的大雜燴;另一方面,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傾向仍是有增無減,所以我個人覺得作者在書中強調熊彼特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不如說是想強調熊彼特對經濟學自身發(fā)展趨勢的先見之明。他不僅先于別人看到了數(shù)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運用,還看到了經濟學研究所可能涉及的其他社會學領域——歷史學、法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這就涉及到如何評價熊彼特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了。在我個人看來:他對主流經濟學的貢獻更大,而非作者所講的“經濟社會學”。熊彼特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有三:首先,提倡以動態(tài)視角研究經濟學(體現(xiàn)在他的《經濟發(fā)展理論》和《經濟周期》兩部著作中);其次,科學的界定經濟學科的范式和方法并明確經濟學發(fā)展趨勢(體現(xiàn)在他的《經濟分析史》中);最后,為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經濟學解釋,涉及到所謂的“經濟社會學”領域(體現(xiàn)在他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

    他重視的“動態(tài)經濟學”,目前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經濟學家們新發(fā)展出來的數(shù)學工具解決了;他強調的經濟學科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學科理論和工具已經被現(xiàn)在經濟學家研究的實際所證實是有先見之明的了;唯其對共產主義社會提出的經濟解釋尚有待商榷。在此方面,他似乎不如他所崇敬的馬克思.韋伯有遠見,但是他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批判卻是很有力量的。

    最后,對于他這個人自身而言,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沒有在名望上超過凱恩斯,在我個人看來,不是由于他的學識,而是由于他那陰郁、悲觀的氣質徹底輸給了精力充沛的凱恩斯。他總是太過于重視別人的看法,而難以迅速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使得他的書往往篇幅過大,難以迅速出版和流傳;其次他性格中有一種本末倒置的傾向,總是在寫作時跑題,失掉了他原本的寫作意圖,導致了他很難精煉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由于陰郁、悲觀氣質而不能迅速、精煉表達自己觀點的學者,最后恐怕都難免會陷入熊彼特這樣的悲劇,盡管他真的是世界上最才華橫溢的人。
  •   文字很好,但是對于熊哥的生平與學術的陳述還是稍顯平淡。但作為國內并不多見的熊彼特傳記,還是推薦一看,作者的立場稱得上公正。
  •   熊彼特是我最矚目的經濟學家之一,另一位是與之同時代的凱恩斯。矚目的理由不用贅述了,還是集中于這本書本身吧:本書雖然是我讀過的唯一一本熊彼特的傳記【是利用上衛(wèi)生間的時間讀完的,在衛(wèi)生間還讀完過克萊因的《數(shù)學:確定性的喪失》。】,但是我真的很喜歡。一本書能在短短9章(算上“導論”)的篇幅里,將這樣一位經濟學巨匠的一生主要經歷及其學術貢獻闡述的這么精煉和準確,且如此富有趣味,的確很了不起。而且,本書作者安佳的譯筆也很好,畢竟安佳是有主流經濟學背景的?!舅€翻譯過弗里德曼的《貨幣的禍害》,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恳陨蟽蓚€理由都讓任何對經濟學思想史和熊彼特本人感興趣的經濟學研究者不能不讀。讀完本書后,我對于熊彼特本身有兩點看法寫在這里:作者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傳記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經濟社會學家。因此,他把全書60%的篇幅都用來闡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核心思想,闡述的比較權威、比較準確;而將其余的篇幅用來講述熊彼特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家庭等瑣事。因此,我就從這兩個方面展開我的讀后感。首先,作者在闡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時候,將重點放在熊彼特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上,而不僅是專門講他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我覺得,也許是受作者自身專業(yè)背景(經濟社會學)和該書寫作時代(1990年左右)所限,他對“經濟社會學”這一學科概念...、范式的闡述并不明確。我讀后的理解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經濟社會學”現(xiàn)在已經漸漸為主流經濟學中的新制度經濟學、新經濟史學、法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和發(fā)展經濟學所代替。畢竟,“經濟社會學”無論何時都是一個交叉學科構成的大雜燴;另一方面,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傾向仍是有增無減,所以我個人覺得作者在書中強調熊彼特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不如說是想強調熊彼特對經濟學自身發(fā)展趨勢的先見之明。他不僅先于別人看到了數(shù)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運用,還看到了經濟學研究所可能涉及的其他社會學領域——歷史學、法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這就涉及到如何評價熊彼特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了。在我個人看來:他對主流經濟學的貢獻更大,而非作者所講的“經濟社會學”。熊彼特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有三:首先,提倡以動態(tài)視角研究經濟學(體現(xiàn)在他的《經濟發(fā)展理論》和《經濟周期》兩部著作中);其次,科學的界定經濟學科的范式和方法并明確經濟學發(fā)展趨勢(體現(xiàn)在他的《經濟分析史》中);最后,為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經濟學解釋,涉及到所謂的“經濟社會學”領域(體現(xiàn)在他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他重視的“動態(tài)經濟學”,目前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經濟學家們新發(fā)展出來的數(shù)學工具解決了;他強調的經濟學科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學科理論和工具已經被現(xiàn)在經濟學家研究的實際所證實是有先見之明的了;唯其對共產主義社會提出的經濟解釋尚有待商榷。在此方面,他似乎不如他所崇敬的馬克思.韋伯有遠見,但是他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批判卻是很有力量的。最后,對于他這個人自身而言,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沒有在名望上超過凱恩斯,在我個人看來,不是由于他的學識,而是由于他那陰郁、悲觀的氣質徹底輸給了精力充沛的凱恩斯。他總是太過于重視別人的看法,而難以迅速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使得他的書往往篇幅過大,難以迅速出版和流傳;其次他性格中有一種本末倒置的傾向,總是在寫作時跑題,失掉了他原本的寫作意圖,導致了他很難精煉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由于陰郁、悲觀氣質而不能迅速、精煉表達自己觀點的學者,最后恐怕都難免會陷入熊彼特這樣的悲劇,盡管他真的是世界上最才華橫溢的人。 閱讀更多 ›
  •      熊彼特是我最矚目的經濟學家之一,另一位是與之同時代的凱恩斯。矚目的理由不用贅述了,還是集中于這本書本身吧:
      
       本書雖然是我讀過的唯一一本熊彼特的傳記【是利用上衛(wèi)生間的時間讀完的,在衛(wèi)生間還讀完過克萊因的《數(shù)學:確定性的喪失》?!浚俏艺娴暮芟矚g。一本書能在短短9章(算上“導論”)的篇幅里,將這樣一位經濟學巨匠的一生主要經歷及其學術貢獻闡述的這么精煉和準確,且如此富有趣味,的確很了不起。而且,本書作者安佳的譯筆也很好,畢竟安佳是有主流經濟學背景的?!舅€翻譯過弗里德曼的《貨幣的禍害》,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恳陨蟽蓚€理由都讓任何對經濟學思想史和熊彼特本人感興趣的經濟學研究者不能不讀。
      
       讀完本書后,我對于熊彼特本身有兩點看法寫在這里:
      
       作者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傳記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經濟社會學家。因此,他把全書60%的篇幅都用來闡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核心思想,闡述的比較權威、比較準確;而將其余的篇幅用來講述熊彼特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家庭等瑣事。因此,我就從這兩個方面展開我的讀后感。
      
       首先,作者在闡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時候,將重點放在熊彼特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上,而不僅是專門講他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我覺得,也許是受作者自身專業(yè)背景(經濟社會學)和該書寫作時代(1990年左右)所限,他對“經濟社會學”這一學科概念、范式的闡述并不明確。我讀后的理解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經濟社會學”現(xiàn)在已經漸漸為主流經濟學中的新制度經濟學、新經濟史學、法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和發(fā)展經濟學所代替。畢竟,“經濟社會學”無論何時都是一個交叉學科構成的大雜燴;另一方面,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傾向仍是有增無減,所以我個人覺得作者在書中強調熊彼特對“經濟社會學”的貢獻,不如說是想強調熊彼特對經濟學自身發(fā)展趨勢的先見之明。他不僅先于別人看到了數(shù)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運用,還看到了經濟學研究所可能涉及的其他社會學領域——歷史學、法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這就涉及到如何評價熊彼特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了。在我個人看來:他對主流經濟學的貢獻更大,而非作者所講的“經濟社會學”。熊彼特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有三:首先,提倡以動態(tài)視角研究經濟學(體現(xiàn)在他的《經濟發(fā)展理論》和《經濟周期》兩部著作中);其次,科學的界定經濟學科的范式和方法并明確經濟學發(fā)展趨勢(體現(xiàn)在他的《經濟分析史》中);最后,為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經濟學解釋,涉及到所謂的“經濟社會學”領域(體現(xiàn)在他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
      
       他重視的“動態(tài)經濟學”,目前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經濟學家們新發(fā)展出來的數(shù)學工具解決了;他強調的經濟學科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學科理論和工具已經被現(xiàn)在經濟學家研究的實際所證實是有先見之明的了;唯其對共產主義社會提出的經濟解釋尚有待商榷。在此方面,他似乎不如他所崇敬的馬克思.韋伯有遠見,但是他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批判卻是很有力量的。
      
       最后,對于他這個人自身而言,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沒有在名望上超過凱恩斯,在我個人看來,不是由于他的學識,而是由于他那陰郁、悲觀的氣質徹底輸給了精力充沛的凱恩斯。他總是太過于重視別人的看法,而難以迅速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使得他的書往往篇幅過大,難以迅速出版和流傳;其次他性格中有一種本末倒置的傾向,總是在寫作時跑題,失掉了他原本的寫作意圖,導致了他很難精煉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由于陰郁、悲觀氣質而不能迅速、精煉表達自己觀點的學者,最后恐怕都難免會陷入熊彼特這樣的悲劇,盡管他真的是世界上最才華橫溢的人。
      
  •     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本熊彼特傳記,當然,實際上我只看過兩本關于他的傳記,另外一本是“開門”,好像是他在美國的一個學生寫的。
      
      之所以覺得這本書更勝一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覺得來自瑞典的作者可能更好的理解了熊彼特——一個極度復雜的人——也正如他許多著作中的學術化的、繁復的語言所體現(xiàn)的那樣。熊彼特無疑是一個學術天才,他的企業(yè)家理論至今仍然為形形色色的人所津津樂道,他的“創(chuàng)造性毀滅”說——一個很有熊氏風格的觀念,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被經濟增長理論家們模型化,從而正式進入頂級刊物。不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熊彼特“的其他方面,如他短暫而徹底失敗的從政生涯,非常慘痛的投資失敗經歷,他的愛情經歷。當然,我們也肯定可以從其他的傳記里看到這些,但只是大概(類似于正史)。而這正是這本傳記的優(yōu)勢,借助作者對熊彼特日記的研究,對歷史檔案的梳理以及和熊彼特生前好友、學生的交談,另外還有語言上的優(yōu)勢(作者熟悉歐洲語言和歐洲人的思維方式),作者給我們展示了部分熊彼特在這些大起大落中的內心世界,或許,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來說,本書帶給我們的更像是一次偷窺的經歷,或者,至少說是看娛樂小報某某大明星小道消息的經歷吧。
      
      如下細節(jié)特別吸引我,他的喪妻喪母之痛以及他的奇特的、半宗教式的反應,他在二戰(zhàn)時候作為一個旅美奧地利人的焦灼和苦惱。當然,也包括他和韋伯在咖啡館激烈辯論直至大聲爭吵的插曲,以及他費盡心力寫作1000多頁的著作“經濟周期”的經歷和當他覺得自己的作品不被認可,學生們都一股腦地被凱恩斯的通論吸引過去時表現(xiàn)的失望和急躁。
      
      此外,本書最后提供的熊彼特格言的摘錄也很有意思。反正在我看的時候,有時候會輕聲笑笑,再搖搖頭或者點點頭。
  •   熊彼特熊彼特
  •   熊彼得很準確的預計了經濟學的發(fā)展,例如數(shù)學在經濟學上的應用、對經濟史的重視、重視經濟學對其它社會科學影響(看他對馬克思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來)但感覺他沒有凱恩斯那種克瑞斯瑪?shù)镊攘Α?/li>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