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查爾斯·漢迪 頁數(shù):216 譯者:周旭華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空雨衣》是與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經(jīng)典作品的最新版本。
我們并非天生要當有名無實的“空雨衣”:薪水名冊上的編號,經(jīng)濟學或社會學研究中的“原始材料”,某分政府報告中的“統(tǒng)計數(shù)字”。社會與組織形態(tài)的變革會對組織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努力工作的核心人員,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他們是否會像作者在《空雨衣》一書中所說的,遇到變成“空雨衣”的危險呢?
在本書中,查爾斯?漢迪為我們理清頭緒,無論組織與個人,應該如何去管理現(xiàn)實中的悖論,以及如何將“空雨衣”填滿。
作者簡介
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
當代最知名的管理思想大師,“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之一,管理界的預言家、哲學家,被譽為“大洋彼岸的德魯克”。
英國《金融時報》稱他是歐洲屈指可數(shù)的“管理哲學家”,如果說德魯克是管理學之父,那么查爾斯?漢迪就是當之無愧的“管理哲學之父”。
20世紀最具創(chuàng)見的組織行為大師,以“組織與個人的關(guān)系”“未來工作形態(tài)”的新觀念聞名于世。
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在殼牌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員;后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追隨本尼斯、阿吉里斯等大師進行組織研究;再后來他返回英國參與創(chuàng)辦了英國首家管理學研究生院——倫敦商學院。
書籍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迷思
今天,許多人很幸運,不需要為生存而工作??墒菃栴}來了,工作不是為了生存,那該是為了什么?一連串問題被提出來,各種各樣的答案也蜂擁而至。對許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場掙扎,是一個迷思。
第1章 我們在哪兒
第2章 當代九大悖論
第二部分 平衡悖論的三種方法
悖論令人困惑的原因在于,它要我們接受相互矛盾且同一時間背道而馳的事物,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與相反事物相安無事。其實,人生好比蹺蹺板,假如我們掌握事情的原理和竅門,知道相反兩端彼此的需要,那么無論居高居低都能順心。
第3章 S型曲線:持續(xù)成長的秘方
第4章 甜甜圈原理:核心與邊界之間
第5章 中國式契約:雙贏的戰(zhàn)略
第三部分 穿越悖論的八條蹊徑
我們不要變成“空雨衣”,它讓我們正視一件事:如何在較大的環(huán)境框架下,為個人的愿望與決策找到立足的空間。除非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能夠擔負起若干個人的責任,否則根本沒有希望穿越悖論。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改變組織結(jié)構(gòu),將更多權(quán)力下放給小單位與地方單位,以開辟出新的蹊徑。
第6章 雙重公民身份
第7章 逆向授權(quán)的藝術(shù)
第8章 超越利潤
第9章 新型企業(yè)
第10章 虛擬辦公室
第11章 人生四季之美
第12章 學習型社會
第13章 建立公平的計分卡
第四部分 找尋人生的意義
我們?nèi)际恰斑M化鏈”中的偶然。未來幾十年間,世界將會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地方,我們需要借助所能找到的一切助力,確認自己在世上的位置與角色。如果我們想找尋人生的意義,那么延續(xù)感、聯(lián)結(jié)感和方向感將是對抗迷思與無力的最佳解藥。
第14章 延續(xù)感
第15章 聯(lián)結(jié)感
第16章 方向感
章節(jié)摘錄
有位年輕朋友最近在倫敦一家銀行找到份頗為光彩的工作,某晚我請他出來小酌,他卻說:“晚上九點以前我下不了班?!蔽覇柕溃骸澳愕墓ぷ饕恢边@樣?”他答道:“那倒不是?!钡盅a充說:“我的同事希望我和他們一起多加會兒班,即使周末也不例外。我不能讓他們失望?!闭w說來,這是一份令人振奮的工作,而且薪水很高,只是極度耗神?! ∩娴墓健 ∫患掖笏帍S的老板曾簡單明確地歸納出自己的政策,他提出了一個“1/2×2×3=P”的公式,即在5年之內(nèi),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員人數(shù)減半,每人的薪水加倍,產(chǎn)量成為3倍,便是公司的生產(chǎn)力“P”(productivity)或利潤“P”(profit)之所在。也許并非所有公司都可以如此明確地套用這個公式,但類似做法的確非常普遍:好工作、高薪水、高業(yè)績,但人員更精簡。這種做法據(jù)說有助于增強組織的共識?! ∪欢@類工作并不適合所有人。對于希望在生活中多點空間做其他事的人來說,就不適合。無論男女,凡是希望照顧家庭者,接下此類工作都會相當辛苦。小孩固然可以托人看管,但照顧的品質(zhì)卻不盡如人意。一位身為人母的女性業(yè)務經(jīng)理說:“每次因公出國,我都堅持要公司支付我念睡前故事給孩子聽的越洋電話費?!比欢?,為人父母者所要做的,又豈止是在電話里念睡前故事? 一周工作70小時的確耗力傷神。雖然“效率”可節(jié)省部分時間,彌補一些精力的大量流失。但當效率運用不當時,只會落得心力交瘁。“被掏空”(burn out)這個詞能夠成為流行語有其根據(jù),絕非憑空產(chǎn)生。過去,人類以一生47年的時間來分攤10萬小時的工作時間,現(xiàn)在,“充實”的工作者,卻將這些工作集中在30年之內(nèi)。于是我們要問,真的有必要在一個肩頭擔子已不勝負荷的人身上增加工作量嗎?在高薪背后隱藏著某種風險。有時候,最沒保障的事似乎竟是提供一份有保障的工作。 在醫(yī)藥技術(shù)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八成可以活到75歲。假如每個人一生的工作時間是30年,那么幾乎人人在結(jié)束工作生涯后,仍然有25年的日子要打發(fā)。這25年不能算是真正“退休”,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此期間另創(chuàng)事業(yè)。心理學大師榮格相信,人生上半段是為下半段做準備。奇怪的是,如今絕大多數(shù)人都渴望擁有完整的后半生,但卻沒人為此做好準備,許多人平白浪費他們的下半輩子。一位朋友說:“我只希望和以前一樣?!比欢?,很不幸,我們不太可能繼續(xù)過一樣的日子?! ?/pre>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如果說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將其推而廣之,那么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yōu)雅和雄辯?! I導力大師 沃倫·本尼斯 漢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組織的基本模式將如何發(fā)展,工作生涯的未來將會怎樣,對于這些重要問題他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精辟回答。閱讀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觀點深深震撼了我?! 芾泶髱?湯姆·彼得斯 漢迪總是如此的優(yōu)雅,他是管理領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眾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稱翹楚?! 稄膬?yōu)秀到卓越》《基業(yè)常青》作者 吉姆·柯林斯編輯推薦
歐洲最偉大的管理思想大師,“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經(jīng)典作品。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