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黃于 頁數(shù):272
Tag標簽:無
前言
據(jù)瑞典、印度學者統(tǒng)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這5164年間,世界上共發(fā)生戰(zhàn)爭14513次,竟只有329年是和平的。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幾千年來約有364億人喪生,約為當今全球總?cè)丝诘囊话搿K鶕p失的財富若折合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千米、厚10米、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一切戰(zhàn)爭,無論其性質(zhì)如何,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吞噬了許多人的生命,摧毀了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說,戰(zhàn)爭是對文明的摧毀?!? 然而,若真如和平愛好者所愿——這個世界從無戰(zhàn)爭發(fā)生過,那么毫無疑問,我們的文明史可能剛剛走到數(shù)百年或上千年前的階段,甚至還很難脫離蒙昧的時代。因為戰(zhàn)爭給各民族帶去的,除了死亡外,還有先進的科技——戰(zhàn)爭本身就是科技提升的主要動力。可以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戰(zhàn)爭就與文明形影不離,互相左右——文明差異導致了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推進了文明?!? 沒有東方中原王朝對匈奴的打擊,就不會有匈奴西遷事件,西羅馬可能就不會被蠻族所瓜分,西歐的格局乃至文明進程可能就不會是現(xiàn)在這樣;沒有工業(yè)革命后的西方國家敲開中國清朝的大門,可能東方“天朝上國”還處于閉關鎖國的自滿之中;沒有歐洲人的海外殖民戰(zhàn)爭,可能澳洲、美洲的文明史還得推后幾百年。一些學者認為,工業(yè)革命以前,是東方在用戰(zhàn)爭和血來影響西方,而工業(yè)革命之后,則是西方用殖民、革命來引領全球…… 戰(zhàn)爭總是充滿著前因后果……如果俄羅斯人沒有在西伯利亞向東擴張,直達太平洋,就不會有日俄戰(zhàn)爭,蘇聯(lián)紅軍可能就不會進入東北打擊關東軍;如果二戰(zhàn)前英國、美國沒有在亞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就不會與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產(chǎn)生沖突,也就不會有太平洋戰(zhàn)爭;如果一戰(zhàn)后英國、美國不阻止法國極度限制德國的做法,德國可能不會東山再起,可能就不會發(fā)生二戰(zhàn)……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在戰(zhàn)亂頻繁的中國,人們早早懂得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這句話用于形容世界戰(zhàn)爭史,再合適不過。無論戰(zhàn)爭的起源是仇、情,是宗教矛盾,還是純粹的利益,其結(jié)果都是民族陷于戰(zhàn)火,人受到壓迫。而從安樂中驚醒過來的人們,會呼喚人類求生存、求穩(wěn)定的共性,進而探索出一種新的、先進的模式,將亂局推翻重建。 新格局的組建,亦是新文明萌芽和發(fā)展的過程。后世所景仰崇拜的雄才大略者,多于此時橫空出世,如馬其頓之亞歷山大、古羅馬之愷撒,又如東方之秦皇、漢武,皆時代之英杰。他們用沾滿鮮血的雙手,打通一條條文明通道,推動了世界發(fā)展進程。亞歷山大十年血戰(zhàn)萬里行,他的輝煌勝利促進了東西方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為西方人打開了東方的大門,也為東方人敞開了西方的大門”;十字軍東征是一場浩劫,但同時刺激了西方商業(yè)發(fā)展和文藝復興的進程;一代“軍事藝術巨匠”拿破侖通過戰(zhàn)爭,使歐洲大陸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幾千年前,戰(zhàn)爭僅存在于部落之間,在古老的戰(zhàn)爭中,人們一對一地格斗。那時,部落之間的仇殺、械斗可謂頻繁。后來戰(zhàn)爭的范圍發(fā)展到城邦之間、鄰國之間,接著出現(xiàn)幾個國家結(jié)盟“打群架”,國境亦在這種結(jié)盟之下演化、擴大。在公元前,從兩河流域打到地中海東岸便可算遠征;公元后,從中原地區(qū)發(fā)兵攻西域很有難度。到了中世紀,有了蒙古鐵騎,有了縱馬歐洲大陸的探索,隨之有了新航路的發(fā)現(xiàn)和遠洋作戰(zhàn)。時至今日,機械化兵團可一日千里,超級戰(zhàn)斗機可隨時隨地出擊,核武器更是可以頃刻間讓整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灰飛煙滅。因而大型戰(zhàn)爭也從幾千年前的頻繁發(fā)生變?yōu)楹苌侔l(fā)生?!? 法國與英國自中世紀劃清界限后,便展開了數(shù)百年的糾纏,從百年戰(zhàn)爭中的糾結(jié)對抗,到七年戰(zhàn)爭的水火不容。一旦法國強大起來,英國就感到緊張,想扶持歐洲大陸的其他大國以制衡法國。而一旦法國衰微,英國人又擔心唇亡齒寒。一戰(zhàn)后英國反對過度制裁德國,欲留之以平衡法國,以及二戰(zhàn)時接納法國戴高樂流亡英國,兩國變得親如兄弟,便是活生生的例子。此外,日本在一戰(zhàn)時反對德國,二戰(zhàn)時卻又為了共同利益,結(jié)成同盟以牽制蘇聯(lián),亦是實例……在戰(zhàn)爭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敵意?!? 新勢力、新文明崛起了,這樣那樣的因素就會產(chǎn)生,以致將戰(zhàn)火強加于落后的一方。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應了中國那句流行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成就了霸業(yè)的帝國總是容易忘乎憂患,導致形勢逆轉(zhuǎn)。如此的循環(huán)往復,我們稱之為歷史的螺旋式行進。在縱橫萬里的亞非歐大陸上,或是南北美和獨成一隅的澳洲大陸上,數(shù)千年的帝國王朝爭雄更迭,無不遵從此律?!? 一個民族,一種文明,要么在戰(zhàn)爭中消亡,要么在血淚中成長?!?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世界史上的著名戰(zhàn)爭(如雅典與斯巴達的戰(zhàn)爭、波希戰(zhàn)爭、炎黃之戰(zhàn)、成吉思汗西征、美國南北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為線索,說明了戰(zhàn)爭貫穿人類史,戰(zhàn)爭決定人類史。行文通俗生動而又廣博深刻。
作者簡介
黃于,資深歷史愛好者,自由作家,
騰訊博客點擊量6000余萬。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雄跨歐亞非
1 地中海爭霸
第一個跨三洲的帝國——波斯
波斯人的進攻
希臘城邦內(nèi)斗
亞歷山大的時代
對話印度文明
馬其頓的滅亡和影響
2 羅馬絕唱
稱霸地中海
走進亞洲
三巨頭和帝國時代
羅馬分裂
西羅馬的滅亡
羅馬的延續(xù)——拜占廷帝國
3 阿拉伯帝國
伊斯蘭的崛起
對話大唐
塞爾柱帝國
4 蒙古旋風
橫掃亞歐
四大汗國
第二章 大漢之音
1 上古時期
難以追尋的中國古戰(zhàn)爭史
繁榮的春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
2 探索與擴張
秦皇一統(tǒng)
漢武遠征
隋唐一統(tǒng)
大唐征途
分裂與融合
農(nóng)業(yè)大國的戰(zhàn)爭特色
3 多難興邦
東亞局勢的變更
從鴉片戰(zhàn)爭到朝鮮戰(zhàn)爭
緣于地緣政治的戰(zhàn)爭
第三章 西歐的舞臺
1 走出中世紀
西羅馬廢墟上的歐洲
十字軍東征的禍與福
英法百年戰(zhàn)爭
奧斯曼帝國興亡
意大利戰(zhàn)爭和歐洲轉(zhuǎn)折點
三十年戰(zhàn)爭重新洗牌
2 歐洲人走向世界
伊比利亞的擴張主義戰(zhàn)爭
荷蘭人的黃金時代
英法的海外競賽
拿破侖沖破秩序
走向世界
俄國人的擴張史
3 西方主導的世界大戰(zhàn)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夜
走向戰(zhàn)爭
德國的復興
歐洲災難
從進攻蘇聯(lián)到意大利投降
羅斯福的苦肉計?
燃燒的太平洋
屬于美國人的世紀戰(zhàn)爭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雄跨歐亞非 在世界范圍內(nèi),人們公認的最早文明出現(xiàn)在亞洲西南部,即現(xiàn)今伊拉克南部地區(qū)——約在公元前3500年,由蘇美爾人主導的文明。從這時起,在歐、亞、非三洲相接的這塊廣袤土地上,長達數(shù)千年的文明沖突戰(zhàn)開始了,群雄代起,稱霸一時。正是在戰(zhàn)爭的推動下,西方文明從這里起源,東方文明在這里傳播交融——這里是現(xiàn)代文明的搖籃?!? 地中海爭霸 第一個跨三洲的帝國——波斯 在巴比倫、亞述等西亞強國之后,東方的波斯人登場了?!? 公元前6世紀以前,波斯人居住于波斯灣東岸的伊朗高原上,屬于印歐語系的一支,在公元前20世紀末由中亞一帶遷入,有10個部落。東面高山阻隔,南面汪洋,海岸線缺少港灣。早期的波斯,一度處于米索不達米亞東部的米底王國的統(tǒng)治下。 公元前585年,強國米底立國已經(jīng)有百余年,最后的王阿斯提阿格斯繼位,并把女兒下嫁給波斯貴族岡比西斯一世,后來生下了居魯士?!?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成為波斯人的首領,統(tǒng)一了波斯的10個部落。公元前553年,居魯士起兵對抗宗主國米底王國。征服米底王國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3年,公元前550年,波斯人攻入米底國都,正式建立波斯帝國?!? 曾與米底王國爭霸一時但后來簽訂和平協(xié)議的呂底亞王國擔心波斯進一步坐大,于公元前547年先下手攻打波斯,并且焚毀了攻占的第一座城市。隨后,居魯士前來與之交戰(zhàn),雙方互有勝負?!? 為了防止呂底亞方面增援,不久居魯士出乎意料地主動出擊,攻入?yún)蔚讈啽就?,與倉促應戰(zhàn)的呂底亞人決戰(zhàn)于國都郊外平原。呂底亞軍隊戰(zhàn)敗,被圍困于城內(nèi)。兩周之后,波斯軍隊攀爬絕壁,攻入薩迪斯,呂底亞王國滅亡,國土被劃分為兩個行省?!? 至此,從高加索到波斯灣、東至地中海的地圖上,只剩下新巴比倫王朝的國土沒有出現(xiàn)在波斯帝國的版圖上。此時的波斯帝國已然是西亞歷史上領土最廣闊的帝國。不過,居魯士并沒有急于吃掉嘴邊的這塊肉,而是轉(zhuǎn)身回到伊朗高原,開始征服東伊朗和中亞地區(qū)。 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王國正忙于出兵鎮(zhèn)壓敘利亞地區(qū)的叛亂,無暇東顧。而這正是波斯最好的出手時機?!? 居魯士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世界是部戰(zhàn)爭史巴比倫城以異常堅固而聞名,但因為內(nèi)部政治勢力分歧由來已久,與國王不睦的教會,竟然為居魯士洞開城門,并在其進入巴比倫的道路上鋪滿了象征和平的綠枝——數(shù)千年之久的兩河文明就這樣為居魯士獻上了豐富的營養(yǎng)?!? 雖然久經(jīng)禍亂,但巴比倫依然遠比其他國家富足,以至其一地就可供應居魯士大軍4個月的糧食,而帝國其他地方加在一起才夠供應一年中其余的8個月之用?!? 居魯士的成功在于,他執(zhí)行的是宗教寬容政策,允許被征服者供奉自己本族的神祇。這和新巴比倫的尼甲布尼撒相比,要更得人心,并且,這一政策被后繼者們貫徹下去?!? 這個政策對猶太人來說意義重大——半個世紀之前,憤怒的巴比倫人兩次進攻耶路撒冷,焚毀猶太圣殿,將猶太權貴和工匠擄回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而當猶太人哀嘆何時才能結(jié)束流亡生活的時候,卻得到居魯士的詔令,允許流亡埃及的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 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波斯的威脅總是來自東、西兩邊。在西線戰(zhàn)局穩(wěn)定下來后,公元前530年,居魯士親率大軍攻打里海東岸草原的馬薩格泰人部落。開始進展順利,擒殺了馬薩格泰王子。但隨后與馬薩格泰主力軍的決戰(zhàn)進行得異常慘烈,有東道主優(yōu)勢的馬薩格泰人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波斯幾乎全軍覆沒。居魯士陣亡,他的頭顱被馬薩格泰女王割下來,放在盛滿血的革囊里?!? 后來,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打敗了馬薩格泰女王,運回了其父的尸首。居魯士的遺體歸葬故都帕薩爾加迪(位于今伊朗法爾斯?。KA得了永久的尊敬?!? 200年后,滅亡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東征到此,不僅沒有毀壞居魯士的陵墓,相反還下令加以修葺。居魯士陵2500年來屹立不倒,在陵墓旁的一根柱子上,一段銘文至今仍清晰可見:“我是居魯士王,阿契美尼德宗室。” 居魯士顯然是一位有軍事天才的將領。但這只是他一個方面,也許更顯著的方面是他的寬厚傳遞的統(tǒng)治特征。他擊敗了企圖謀害他的外祖父,但卻讓外祖父和自己住在一起,頤養(yǎng)天年。他打敗了和波斯有世仇的米底帝國,但仍把米底國王當做一個帝王對待,對國王的忠告言聽計從。他還把歷代巴比倫國王擄掠來做奴隸的各民族的人釋放,并派軍隊護送他們回故鄉(xiāng),并以人力物力支援他們重建家鄉(xiāng)和文明。居魯士大帝是那個時代的奇跡,是一位絕對令人佩服的君主?!? 居魯士之子岡比西斯(公元前529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在腓尼基艦隊的支持下,于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希臘在北非的殖民地昔蘭尼以及利比亞自愿稱臣,帝國疆土繼續(xù)擴大。意猶未盡的岡比西斯派出兩支軍隊遠征埃塞俄比亞和西瓦綠洲,均遭到慘敗。后來,殘暴的岡比西斯在歸國途中暴卒。 雖然居魯士時期訂立了一系列的好政策以促進被征服各民族的融合,但畢竟時間過于短促,很難起到深入的作用。而一旦軍事強人消失,類似波斯帝國初期這種建立在軍事征服之上的松散行政聯(lián)合,必然發(fā)生危機?!? 而當岡比西斯還在埃及進行一系列戰(zhàn)爭時,國內(nèi)的帝國宰相高墨塔發(fā)動政變,巴比倫、埃蘭、亞述、埃及乘機獨立,脫離波斯。中亞和其他地區(qū)也不斷爆發(fā)反波斯人起義。 不過,歷史似乎注定要賜給波斯一個英雄以促成跨三洲帝國的延續(xù)——偉大軍事強人大流士在這時候出現(xiàn),于公元前522年9月殺死高墨塔,推翻偽政權,登上王座,成為大流士大帝,統(tǒng)治帝國達37年之久(公元前522年—前485年)?!? 大流士上臺頭兩年,迅速平定帝國各邦暴動,同時改革政策,劃帝國為23個行省,每省設總督,掌管行政、司法和稅收大權;另設軍事長官專管軍事,軍政長官互不從屬。他還規(guī)定各省年貢稅額,統(tǒng)一貨幣與度量衡制度,完成了從尼羅河到紅海的運河修建工程,確定瑣羅亞斯德教為帝國國教,等等?!? 大流士恢復了居魯士對隸屬民族實行寬待與保護的政策。他不僅重建古時的廟宇,贊助地方的一些教派,而且命令他的埃及總督同當?shù)厣畟H共同商討制定埃及法律,這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被征服地區(qū)的民族矛盾?!? 不過,這并不代表大流士會停止軍事擴張——公元前514年到公元前513年,大流士遠征黑海北岸的西徐亞人。西徐亞人實行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中,打敗了波斯人。但大流士的軍隊在歸途中仍占領了愛琴海與黑海交界的色雷斯部分地區(qū)。后又進而向愛琴海擴張,控制了希臘文化范圍內(nèi)的若干島嶼?!? 而在東面,大流士于公元前517年擴張到了印度河流域,中亞細亞也列入版圖。從此,波斯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帝國的版圖包括伊朗高原、中亞的大部分、印度西北的一部分、整個西亞(包括小亞細亞瀕海的希臘城邦)、埃及第一瀑布以北,以及歐洲色雷斯部分地區(qū)和愛琴海上的一些島嶼。 而從大流士一世起,波斯帝國形成了一個特有的制度——帝國的首都共有四個:蘇薩(原埃蘭國都)、??税退恰捅葌?、波斯波利斯,波斯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駐于每個都城?!? 大流士時代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那便是修建了貫通全國主要地區(qū)的交通網(wǎng)絡,稱為“御道”。它從薩第斯的西邊(今土耳其伊茲密爾東約60英里)出發(fā),向東穿過今土耳其的中北部,直到古亞述國的首都尼尼微(位于今伊拉克摩蘇爾),再折向南方抵達巴比倫(今伊拉克巴格達)。正因為如此,考古學家認為西段御道是亞述王時期修建的,而大流士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 在巴比倫附近,波斯御道分走兩條路線。第一條向西北再向西經(jīng)過埃克巴塔那走上絲綢之路。另一條路線繼續(xù)往東,經(jīng)過波斯首都蘇薩(在今伊朗境內(nèi)),然后往東南到達波斯波利斯。 沿途設置許多驛站和旅店,據(jù)說這最初是大流士為滿足其盡快吃到愛琴海鮮魚的愿望而設立的,但對于全國經(jīng)濟卻是意義重大。在御道上,波斯信差可以在七天內(nèi)走過2699公里。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寫道:“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什么東西比這些波斯信差還要走得快了。” 大流士所改進的這一道路系統(tǒng)質(zhì)量非常高,一直沿用到羅馬時代。土耳其迪亞巴克爾有一座當時波斯御道使用的橋梁,到今天仍然存在。 由于交通發(fā)達,沿途又有驛站接濟和士兵保護,全國的貿(mào)易迅速發(fā)展起來。從小亞細亞海岸到首都只需要三天時間,在張騫通西域之后,這條大道便成了絲綢之路的西段?!? 大流士還執(zhí)行了促進海上貿(mào)易的政策,開辟海上航路,派艦隊探索印度洋,打通從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線,還開通了從尼羅河到蘇伊士的運河。他是第一個將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大水系連為一體的君主?!? 但大流士末年對希臘的入侵,從后世看來可算是一次失策?!? 公元前492年夏天,大流士派兵遠征希臘,挑起戰(zhàn)端,波希戰(zhàn)爭爆發(fā)。這次入侵受到了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的拼死抵抗,使波斯帝國不得不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希臘的戰(zhàn)爭?!? 到大流士死時(公元前485年),這場戰(zhàn)爭仍在激烈進行著。繼任者薛西斯繼續(xù)往希臘發(fā)兵,卻同樣成效不大。公元前449年,波斯海軍戰(zhàn)敗,雙方簽訂和約,規(guī)定波斯承認小亞細亞希臘各邦獨立,放棄對愛琴海和黑海一帶的統(tǒng)治?!? 歷時43年的波希戰(zhàn)爭使波斯國勢日趨衰弱,使希臘,特別是雅典的勢力日趨強盛。希臘擊退了波斯的西進,重新打開了通往黑海的航路,確立了希臘在東地中海的霸權?!? 公元前4世紀中期,位于希臘北部的馬其頓逐漸強盛,而伴隨著希臘曠日持久的城邦聯(lián)盟內(nèi)耗(以雅典為首的勢力與以斯巴達為首的勢力之戰(zhàn)),整個希臘的實力大大下滑。馬其頓伺機南下,于公元前338年征服了整個希臘,建立永久同盟,強大的馬其頓自然成為同盟領袖。 同盟會議還決定開始向波斯人反擊??墒钦旕R其頓腓力二世躊躇滿志地準備東征時,突然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22年在位)即位,于公元前334年率軍遠征波斯?!? 而此時的波斯帝國國內(nèi)矛盾重重,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等地苦于波斯的壓力,準備依附希臘人,以便爭取獨立。 如此境況下,亞歷山大的東征之旅來得十分順利。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軍隊攻入波斯帝國舊都波斯波利斯,大流士三世倉皇出逃,死于非命,波斯帝國滅亡?!? 波斯文化是由兩河流域文明衍生而來,波斯文最初來源于巴比倫楔形文字。崛起于落后部落的波斯帝國最愛做的便是吸收外來文化,無論是政治、典章制度,還是文學、藝術、神話、建筑,皆是如此?!? 希羅多德有言道:“波斯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喜歡仿效外國人的習慣。” 古波斯是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在世界五大文明發(fā)源地中,已征服了其中三個,逼近了第四個。風格各異的眾多文明第一次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君主的統(tǒng)治之下,借由居魯士時期所訂立的寬松民族政策,發(fā)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既為西亞、北非的古文明作了總結(jié),又為希臘、羅馬文明提供了鋪墊,其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可忽視?!? 波斯人的進攻 四大文明中的古希臘文明(又稱愛琴海文明),是最被歐美學者所推崇的——因為它是整個西方文明的搖籃,在地緣方面顯然比東方文明要更加親近。而羅馬文明,以及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甚至于工業(yè)革命早期,與古希臘文明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遠大于其他幾大古文明。 希臘地區(qū)最早的民族被學者統(tǒng)稱為地中海民族。約6000到5500年前,一批說希臘語的人從多瑙河來到希臘北方,經(jīng)過1000多年后,約在公元前2000年,他們進入巴爾干半島南端。從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起,逐漸建立了一大批的城邦國家。較強的有梯林斯、皮羅斯、邁錫尼、格拉斯、雅典等,邁錫尼發(fā)展最快最猛,成為當時希臘諸邦的老大?!? 古希臘一直是城邦制,直到被羅馬人統(tǒng)一,直接原因是它的地理特點——地小山多,多島嶼,各城邦之間雖有盟主存在,但實力不足以一統(tǒng)天下——從邁錫尼到千年后的雅典,都沒能絕對統(tǒng)一過。不過各城邦之間的文化基本相同,這也是不同時期各種同盟存在的必要條件?!? 強大起來的邁錫尼,在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之間,聯(lián)合希臘諸城邦發(fā)動了特洛伊戰(zhàn)爭。特洛伊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處于歐亞之交的小亞細亞尖角上。這是一個海峽城邦,往北,通向黑海,南面是愛琴海和地中海,如果希臘城邦想在陸地上向亞洲擴張,那么特洛伊是跨過海峽后的第一站?!? 希臘諸城邦當時還處在銅器時代,其武器裝備水平不足以攻破堅城。特洛伊戰(zhàn)爭打了10年,其結(jié)果是特洛伊城破,但這場戰(zhàn)爭也消耗了邁錫尼的國力。隨著北方希臘人(多利亞人)的入侵,以及天災等原因,邁錫尼滅亡了?!? 在戰(zhàn)爭的作用下,煉鐵技術從小亞細亞傳入希臘,使得希臘諸邦的農(nóng)業(yè)水平得到提升。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500年間,希臘文化圈里,建立了幾百個城邦國家?!? 但由于島國居多,耕地資源極為有限,以至希臘開始探索最古老的殖民方式——在地中海沿岸發(fā)展了數(shù)量可觀的殖民地,建立殖民子邦。這些子邦采用母邦的制度,政治上是獨立的。有記載的子邦有139個?!? 從實力上講,當時希臘世界較牛的城邦依次是雅典、斯巴達、科林斯。而殖民子邦中實力較強的則有意大利半島南部的敘拉古、馬賽,黑海南岸的西諾普,以及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咽喉要地拜占廷——翻開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當時整個希臘世界可以稱為島國,而其勢力范圍大大超過如今的希臘——包括現(xiàn)今的黑海沿岸、小亞細亞西岸一大塊地盤、西西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甚至意大利南部,皆在古希臘人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 說古希臘是公元前4世紀之前的地中海霸主,毫不為過?!? 斯巴達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之前的200多年里,一直保持著軍事和體育方面的優(yōu)勢地位。純正的斯巴達人只有9000多人,但他們統(tǒng)治著將近4萬的自由民和20萬的希洛族奴隸?!? 但斯巴達人的成功僅止于此——由于實行全民軍事化管理,對文化教育不予重視,所以在長達百余年的戰(zhàn)爭中,斯巴達于文化上對希臘文明并無太多建樹?!? 斯巴達的兒童屬于國家財產(chǎn),體格有缺陷的嬰兒在出生時就會被處死,而那些被視為身體強壯的男孩,滿七歲就會被送到公育機構(gòu),由青年指導員帶領,集體進行軍事訓練。蘇格拉底的學生塞諾封曾說過:“斯巴達人是所有希臘人中最健康的,他們中間有希臘最美的男子、最美的女子。” 希臘諸城邦之間從沒停止過糾紛,而從公元前776年,希臘各邦齊聚奧林匹斯山,開辦第一次奧運會,希臘人有了共同的活動和紀年。奧運會舉行了500多年,直到羅馬征服希臘后才終止。奧運會是 希臘人的一個重大活動,活動期間禁止戰(zhàn)爭。 就在希臘諸城邦于不停的糾紛中發(fā)展成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輝煌海上霸主時,西亞的兩河流域文明發(fā)生了重大格局變化:先是伊朗高原上的米底人聯(lián)合復興的新巴比倫,滅掉了亞述人;幾十年后,崛起于米底人老窩的波斯人只用了三年,便將米底滅亡在居魯士的鐵腕下?!? 居魯士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便于公元前546年,滅亡了赫梯王朝被海上民族滅亡的同時建立起來的呂底亞王國?!? 這讓波斯看到了走向地中海的廣大前景——跨過狹窄的海峽,他們可以在歐洲大陸上自由奔騰?!? 但是在居魯士時期,波斯并沒有向地中海的霸主動手,而是把槍口對準了新巴比倫以及東部的中亞地區(qū)。直到大流士上臺后,波斯人才向希臘砍出第一刀?!? 公元前513年,波斯第三代國王大流士帶領大軍跨過海峽進入歐洲,北征黑海,但戰(zhàn)事不利,歸途上,順手拿下了色雷斯人?!? 色雷斯的位置極為重要——扼守亞洲進入東歐的要道。加上已經(jīng)在手上的小亞細亞,波斯人控制了愛琴海往黑海的唯一海上商路——這讓地中海霸主感到十分緊張?!? 00波斯人對希臘下手的理由是——希臘人支援了波斯人的占領地米利都。 按居魯士時代的習慣,這種行為絕對要打殺威棒?!? 上臺20多年的大流士依然沒有發(fā)動全面的波希戰(zhàn)爭,而是在公元前492年派其女婿越過海峽,先找希臘北面的馬其頓打了一架,使其成為波斯盟友。如此,波斯的陸軍軍事力量可以直接從陸地上打到希臘門口?!? 接下來的一步是瓦解——公元前491年,大流士充分利用希臘各城邦之間既對立又合作的矛盾關系,派出使者至各城邦游說,致使整個希臘對東方波斯充滿了恐懼?!? 但有兩個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對這種赤裸裸的恐嚇給予了強烈的回應?! ⊙诺湔匍_公民大會,隨后處死了使者?! 〉剿拱瓦_的使者,則直接被國王克里奧墨涅斯推入井中——是的,《斯巴達300勇士》里上演的是里奧尼達將他推入井中,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為了情節(jié)能簡單化,導演直接把國王改成了里奧尼達,而這兩個人實際上是親兄弟。 克里奧墨涅斯賄賂了神廟祭司,但丑聞很快被公開。里奧尼達將他的這位兄長關起來,隨后宣布克里奧墨涅斯自殺?!? 面對雅典和斯巴達的挑釁,大流士采取了第三步行動——公元前490年,人數(shù)多達5萬的大軍乘600艘艦船,開往希臘。 穿過地中海東邊的羅德島,波斯海軍并沒有直擊雅典,而是攻擊雅典北部的厄勒特里亞,六天而下。隨后,波斯海軍越過海峽,在馬拉松登陸——這里是雅典的門口?!? 顯然這時候在海上決戰(zhàn)已經(jīng)不可能,雅典只能在陸上與波斯的海軍對陣。 傾其所有的雅典人集結(jié)了1萬人的部隊,在波斯軍隊到來之前,搶占了馬拉松平原的高地,封鎖了通往雅典的陸路。隨后又得到兩個好消息:一是北方的盟邦普拉提尼派出1000名重裝步兵來援——距離雅典很近;二是斯巴達援軍將在節(jié)后趕來——10天之內(nèi)?!? 1萬余人對陣5萬,兵力相差太多?!? 不過,明明占據(jù)優(yōu)勢的波斯人卻沒有急于進攻——波斯軍明知數(shù)天后斯巴達援兵將至,為何不趁其到來之前一舉滅了雅典軍? 事實上,波斯軍在打的是另一個算盤——打算用部分兵力在馬拉松拖住雅典人,另一部分部隊在后方登船,從海上直擊城內(nèi)空虛的雅典?!? 如果此時雅典軍后撤,波斯軍必然從后掩殺,不但救不得雅典,連小命都不保。 只有正面一拼,才是出路?!? 不過,盡管波斯軍隊人多,但他們留在馬拉松的部隊缺少騎兵,主要是輕型步兵。而希臘方面雖然兵力懸殊,但主要是由重型步兵組成,并且有小山作為天然側(cè)翼掩護?!? 當重型步兵的側(cè)翼得到保護時,他們簡直就是輕型步兵的天敵?!? 拼死一搏,雅典人取得了馬拉松戰(zhàn)役的勝利——追擊到海岸的雅典人俘獲7只戰(zhàn)船,波斯軍隊死亡6400人,希臘方面重裝步兵僅損失192人。而波斯人分兵海路直搗雅典的計劃,也隨著雅典軍隊的迅速回防而告終結(jié)?!? 馬拉松之戰(zhàn)對希臘方面而言是非常有鼓舞作用的,但這一次失利在波斯王眼中卻根本算不上慘敗,也就是撓撓癢的級別,卷土重來只是時間問題。但重新組織戰(zhàn)爭的大流士還沒出兵,公元前486年,臣屬國埃及發(fā)生叛亂,大流士決定親征,可身體已經(jīng)撐不住了。這位鐵血大帝共計在位36年,死于公元前486年?!? 繼位的薛西斯很快便搞定了埃及叛亂,然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對希臘的征服計劃中??伤f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場戰(zhàn)爭,間接導致了波斯帝國走向衰弱?!? 整個帝國被動員起來,一條在馬其頓的運河的開鑿,還有跨海峽的浮橋,把希臘人看傻眼了——這兩個工程之龐大,完全超出了希臘人的理解范圍。 這一次會是什么樣規(guī)格的戰(zhàn)爭,只有薛西斯明白?!? 雅典方面預感到,面對人力物力強大的波斯,只有最大限度地擴編自己的海軍,才有可能應戰(zhàn)。泰米斯托克利強烈要求建造200艘戰(zhàn)船,但這個要求對于當時的雅典而言,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供給是個大問題。直到公元前483年,民眾方同意建造100只戰(zhàn)船。但在最后關頭,面臨著波斯大軍壓境的情況下,200只戰(zhàn)船的目標終于達成?!? 然而,這時希臘許多城邦在面對波斯人時,態(tài)度是搖擺不定的——反正從居魯士開始,對征服地的政策就比較寬松?!? 但雅典人和斯巴達人卻不能搖擺不定——當初帶頭和波斯叫陣的正是他們。而僅憑雅典人和斯巴達人,顯然不足以和信心滿滿的薛西斯對抗——必然把希臘諸城邦聯(lián)合起來,才有希望?!? 希臘城邦此時分散成700多個,在斯巴達或逼或誘的行動下,只有不到30個城邦到斯巴達參與同盟會議——會議決定海軍、陸軍都由斯巴達人指揮,斯巴達國王里奧尼達是聯(lián)軍總指揮?!? 公元前480年春,薛西斯浩浩蕩蕩領兵出發(fā),作戰(zhàn)部隊的士兵在30萬左右,作戰(zhàn)船只1207艘,運輸船只3000艘左右。于某種程度上,薛西斯似乎是希望借一種龐大的壓倒性氣勢來征服希臘——這次出征,整個像一次帝王出巡?!? 為了征服希臘,薛西斯賭上了整個帝國的命運——只是,他可能沒有意識到這點。當然,薛西斯的這種想法并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直到這個時候,希臘的一大部分城邦還在搖擺不定?!? 薛西斯的大軍一路作秀,直到錯過最佳進攻季節(jié),最后的大敗,在此時已經(jīng)埋下伏筆。希臘聯(lián)軍共有271艘戰(zhàn)船,其中雅典方面是127艘?!? 斯巴達方面又開始糾結(jié)——這時候正是奧運會期間,而數(shù)百年來,奧運會期間是不能打仗的,這是祖訓,也是“神的旨意”。但是斯巴達人背負著聯(lián)軍總指揮的名頭,如果盟主都不出戰(zhàn),那么眾盟邦誰還肯出力? 代兄繼位的里奧尼達決定,帶領自己的300名精銳親兵前往溫泉關。不管后世對這300名勇士如何溢美,但此時斯巴達國內(nèi)的戰(zhàn)斗意志明顯是不堅定的——只有300人,而且國王都上了?!? 開奧運會時不能打仗?大敵當前時,這個理由太牽強了?!? 里奧尼達帶著300名精銳以及300名奴隸,一路上有5000名盟邦兵力加入。出了伯羅奔尼撒半島后,傾向于投降的底比斯派出400名主戰(zhàn)派士兵。最后,里奧尼達帶著約7000人到達溫泉關?!? 初次交手,希臘死士勇猛異常,波斯軍很難啃下這塊骨頭。后來波斯軍找人帶路,迂回繞行至溫泉關后面,使希臘守軍腹背受敵,難以堅守?!? 而似乎在出征前,里奧尼達就已經(jīng)作了最壞的打算,根本就沒想過回頭——他是國王,又是聯(lián)軍總司令,一旦回頭,整個希臘將兵敗如山倒。 但溫泉關擺明了是守不住的——所以保存力量是有必要的。里奧尼達命令其他城邦的士兵全部撤退,只留他的300名親兵還有300名奴隸留守。鐵司佩亞的700名志愿兵在里奧尼達的魅力光環(huán)下,決定陪伴英雄追求光榮;底比斯的400人因為是反對派,回去沒有出路,也決定留下。最后只有來自伯羅奔尼撒聯(lián)盟城邦的士兵撤退?!? 里奧尼達這個拼死一搏的決定令薛西斯震怒,以至在人海戰(zhàn)術滅亡這些拼死之士后,違背波斯人一貫的傳統(tǒng),把戰(zhàn)死的希臘人的頭顱割下,掛在路邊的木棍上,包括國王里奧尼達?!? 雖然里奧尼達戰(zhàn)死,但溫泉關一役,從戰(zhàn)略上看是有意義的——它成功拖住了波斯大軍,為聯(lián)軍主力的集結(jié)和駐防贏得了時間?!? 當然,還有更寶貴的戰(zhàn)爭精神財富——整個希臘世界受到鼓舞?!? 進入希臘半島的波斯軍隊進展十分順利,橫掃希臘半島各邦,大有一統(tǒng)半島之勢。公元前480年秋,雙方海軍在雅典西南的薩拉米灣展開決戰(zhàn)。靈活機動的希臘海軍充分利用地形優(yōu)勢,將波斯600多只巨型戰(zhàn)船誘入狹窄的海灣,重創(chuàng)300余只,而己方僅損失40余只。波斯海軍無心再戰(zhàn),匆匆撤回,薛西斯亦歸國。 從此,波希戰(zhàn)爭局勢反轉(zhuǎn),雖然希臘半島上仍有波斯軍隊駐守,但進攻方卻轉(zhuǎn)成了希臘人——波斯人還要同時面對國內(nèi)的民族起義。希臘人乘勝追擊,進一步解放愛琴海上和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城邦,使整個希臘世界擺脫波斯統(tǒng)治,免除波斯的威脅。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締結(jié)和約,承認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的獨立,不再派軍艦進入愛琴海,波希戰(zhàn)爭遂正式結(jié)束?!? 希臘波斯戰(zhàn)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不僅使希臘各邦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尤其使雅典達到空前的繁榮,遂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礎。而波斯人繞過愛琴海沿岸進入歐洲的進軍路線,其過程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響遠遠超出波斯、希臘的范圍——而這是此前的古文明國家都沒有嘗試過的?!?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