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下的新聞

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浙江人民  作者:付一鳴  頁數(shù):205  字數(shù):206000  

前言

在爆炸與血淚中奮進    當裝有700公斤炸藥的自殺式汽車炸彈在50米開外被引爆,我的房間和整個大樓如遭受大地震般撼動,屋內的玻璃門窗被震碎,崩到墻上、書桌、床上,散落一地;天花板不斷塌下,漆黑一片的濃濃煙塵中,無處可逃。    2009年10月25日的爆炸,是我在伊拉克常駐期間,距離死神最近的一次。雖然已經對爆炸、襲擊司空見慣,但那一刻,我才清醒地意識到:即便在安保森嚴的飯店駐地,死神依舊可能隨時降臨。在伊拉克,你永遠不知道危險在哪里,而我早已習慣了熟知的朋友遠去的笑容、被燒焦的汽車殘骸、尸體碎片和斑駁的血跡……    然而,對于戰(zhàn)地記者而言,恐怖襲擊的轟鳴正是常駐伊拉克的國際記者之間展開新聞競賽的發(fā)令槍。爆炸發(fā)生的數(shù)秒鐘后,我立即投入了現(xiàn)場報道中——沒有時間恐懼,新聞報道刻不容緩!    無暇顧及身處的危險,我和攝像師依靠應急燈的幫助,拍攝報道中國大使館的受損情況。為了搜集一手素材,豐富滾動報道,我又與攝像師奔赴爆炸點現(xiàn)場采訪:到處是血跡、被炸毀的汽車殘骸和燒焦了的尸體殘片,穿行其間,空氣中彌漫著汽油、血腥和燒焦尸體的味道。擁擠中,荷槍實彈的軍警、列隊駛來的悍馬軍車,頭頂不斷轟鳴而過的直升機,以及嚎啕哭罵的當?shù)匕傩?,使我緊張而悲憤;滿地血跡和燒焦的尸體碎片讓人下意識地惡心,卻又強迫自己面對。直到拍攝完最后一個鏡頭時,攝像師發(fā)現(xiàn),我竟踩在一截被炸斷的手指上……    就這樣,我在爆炸點鎮(zhèn)定地發(fā)回了《新華社記者直擊巴格達大爆炸現(xiàn)場》的系列視頻報道。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在我第一時間采寫的通訊《襲擊猝然而至,新華社記者臨危不懼——記駐伊中國外交官和新華社記者在巴格達恐怖襲擊后的48小時》一文的批示中,高度肯定了我在危局中的工作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    這場特大連環(huán)恐怖襲擊中,爆炸物近兩噸,致近千人死傷。我辦公和居住地所在的曼蘇爾飯店遭重創(chuàng):六層的中國大使館、八層的法新社、五層的中石油駐地均無一幸免。飯店里工作的兩名中國廚師在爆炸中受傷,驚慌失措地逃到使館求救?;璋?、煙塵彌漫的使館內,我的鏡頭記錄下外交官們在自救的同時為他們包扎鮮血直流的傷口。    劫后余生的人們是幸運的。如果爆炸那一刻,我房間玻璃門內的窗簾已經拉開,抑或是恰巧經過門廊,飛來的玻璃片和塌下的天花板可能致使我無法再繼續(xù)工作。    在伊拉克爆炸、襲擊無處不在的環(huán)境中工作,很多時候就是在賭自己的運氣。有朋友和同事不止一次問過我,面對爆炸等恐怖襲擊怕不怕?我給出的回答是:沒有時間害怕!作為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記者與其他世界性新聞媒體間的競爭時效,往往精確到0.01秒。更多的時候是在忙完一系列報道之后,回過神來,才有時間去“后怕”。還有朋友問我這樣奔赴爆炸現(xiàn)場,值不值得?我覺得,自身的安全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往往在突發(fā)事件襲來的瞬間,一名國際記者無法理性地衡量生命與新聞價值,誰都不希望在搶新聞中不幸受傷甚至犧牲,但如果能夠搶到了第一時效、第一現(xiàn)場,同時全身而退,那就值得!    沒有美聯(lián)社、路透社、cNN完備的硬件設施和強大的報道隊伍,沒有他們出行采訪時裝甲車、便衣保安甚至保安公司的“護駕”,也沒有在高薪刺激和完善的安保措施下活躍在一線的雇員隊伍,但為了搶時效、爭獨家、拼話語主導權,作為一名“80后”的戰(zhàn)地記者,我寧愿冒險,同當?shù)毓蛦T親赴現(xiàn)場,力圖為國際和國內的受眾帶去最權威、客觀的多媒體戰(zhàn)地新聞報道。伴隨著高風險的同時,在第一時間、第一現(xiàn)場,把一個個重大突發(fā)新聞事件的獨家多媒體報道做足、做精彩,是我這個年輕的新華社戰(zhàn)地記者全力奮斗的目標!     “80后”曾一度被誤讀為嬌縱溺愛、不懂得奮斗的一代,但這應該僅僅是一種偏見。作為其中一員,我深刻感受到在各個行業(yè)和領域里都有“80后”的崛起。而從事新聞事業(yè)的我,成為新華社外派的年輕記者之一,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在遙遠的巴格達譜寫了完美的篇章。很感謝新華社給予的這個難得的鍛煉機會,使我在那段充滿了血淚與動蕩的日子中,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更加成熟而堅定的新華社國際記者。    巴格達與北京,五個小時時差,卻恍若隔世。雖然伊拉克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事并沒有想象中的慘烈和漫長,但戰(zhàn)后直至今日的數(shù)年間,此起彼伏的恐怖襲擊、綁架、謀殺卻創(chuàng)造了二十一世紀最為慘痛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如今的伊拉克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之一,致命的危險如影隨形。    在這個硝煙彌漫戰(zhàn)場上,一場國際媒體的眼球爭奪戰(zhàn)也同時展開,來自中國和歐美數(shù)量龐大的國際記者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施展自己的魅力。戰(zhàn)地的特殊環(huán)境,也成就了我們鮮為人知的故事……

內容概要

付一鳴所著的《炮火下的新聞》記錄了作者在伊拉克十四個月短暫而又漫長的日子里,在駐地遭遇過與迫擊炮彈擦肩而過;冒險前往遜尼派武裝小鎮(zhèn)調研當?shù)氐膶嶋H情況,十八天后小鎮(zhèn)便被自殺式襲擊者“血洗”,分社雇員的家屬被當場炸死;冒險飛赴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qū),報道大選;冒險“嵌入式”采訪外國保安公司的實地安保流程,“嵌入式”采訪伊拉克安全部隊接管防務權……
作者在《炮火下的新聞》中回望來時路,經歷了在伊拉克的種種,他和其他有著同樣經歷的前輩、同事以及同行們一樣更加珍惜生活;并且,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激情與活力。作者的人生似乎注定了與眾不同,也因此而更加波瀾壯闊、更加精彩。

作者簡介

付一鳴,1983年3月生于陜西省西安市,祖籍上海市。2005年7月畢業(yè)于西安外國語大學,進入新華通訊社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際部編輯,江蘇分社記者、巴格達分社記者,現(xiàn)任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英文臺(CNC)《聚焦》欄目責編、《國際觀察》和《聚焦》欄目主持人。
采寫的戰(zhàn)地新聞和參與制作的英語電視專題節(jié)目分別獲得2009年、2010年四項新華社優(yōu)秀新聞作品獎,并先后獲得“新華社十大海外出鏡記者”、“新華社優(yōu)秀共青團員”、“中直機關優(yōu)秀共青團員”等稱號。

書籍目錄

序  在爆炸與血淚中奮進
上篇 我的新聞 我的戰(zhàn)斗
1 親歷“8·19”巴格達特大恐怖襲擊
一次襲擊千人死傷
一個人的戰(zhàn)斗
一石激起千層浪
恐怖爆炸襲擊網絡揭秘
地獄上空的彩虹
2 在動蕩與寂靜之間:硝煙中的伊拉克
巴格達:監(jiān)獄般的城市
杜盧伊耶之殤
附:杜盧伊耶的記憶碎片
戰(zhàn)火中的油田
附:石油誘惑:大國間的博弈
3 生與死的距離:新華社駐地遇襲
身處地獄般的現(xiàn)場
新聞報道:與時間賽跑
巴格達不眠夜
屋漏偏逢沙塵暴
大使館變成工地
4 不一樣的常駐:巴格達分社紀事
住在大使館
一個城市兩地協(xié)作
雇員抄襲風波
要安全,不要禁錮
美軍新聞自由?
下篇 我的朋友 我的對手
1 賈邁勒:我想吶喊,但卻失去了聲音
領先世界十秒
我想吶喊,但卻失去了聲音
用新聞記錄戰(zhàn)爭
2 雷瑟: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生存
我只是個美軍翻譯
想讓世界聽到伊拉克的聲音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生存
3 簡·奧拉夫:為新聞自由而戰(zhàn)
曾經唯一的西方記者
嵌入美軍采訪:性別不是問題
在當?shù)厝撕兔绹酥g
為新聞自由而戰(zhàn)
被誤讀的西方媒體
4 吉娜:我來,是為了見證
戰(zhàn)場上的東亞面孔
我來,是為了見證
這里的生活不簡單
“玻璃杯是半空的”
5 漢娜:游走在地獄上空
我有我的視角
游走在地獄上空
生活就是二十四小時的工作
后記 回望來時路:火舞歷程

章節(jié)摘錄

1  親歷“8·19"巴格達特大恐怖襲擊    身處巴格達,危險與動蕩幾乎是家常便飯,而爆炸與恐怖襲擊則是其中帶給人無限傷痛和身心俱疲的加餐。作為一名戰(zhàn)地新聞工作者,從踏上伊拉克的土地開始,我每時每刻都在準備著迎接它的到來并應對其帶來的挑戰(zhàn)。但當恐怖襲擊真正來臨時,一切都是那么渺小和無助。在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后,繁重的工作卻成為了我唯一的救命稻草。我為新聞而堅守,我為工作而堅守,我為自己而自豪。    一次襲擊千人死傷    自2003年美軍入侵巴格達以來,伊拉克就以戰(zhàn)火和血腥一直處在國際新聞的焦點位置。而今,隨著駐伊美軍大批撤出,伊拉克安全部隊開始接管防務,政府對安全局勢信心滿懷,老百姓也似乎已經看到了多年動蕩的硝煙終將平息的曙光。    然而,這看似喜人的勢頭卻被一場空前的恐怖襲擊打個粉碎。2009年8月19日,是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血腥星期三”。兩起自殺式卡車炸彈襲擊目標直指巴格達市中心防衛(wèi)森嚴的伊外交部和財政部大樓,近一千三百人被炸死或炸傷。自此,安全形勢突然急轉直下,公眾對政府和安全部隊的信心遭到重創(chuàng)。更令人擔隴的是,恐怖襲擊背后錯綜復雜的國內和國際各方勢力的博弈逐步顯現(xiàn)。    那是我在伊拉克常駐期間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大爆炸的震撼。    8月19日,巴格達當?shù)貢r間上午11時許,我正在中國駐伊大使館及新華社巴格達分社中方人員駐地曼蘇爾飯店的房間內打電話,突然傳來一聲沉悶的巨響,根據經驗判斷應該是爆炸了,并且爆炸點很近。還來不及掛斷電話,就透過陽臺的落地門窗看到底格里斯河對岸騰起滾滾的白煙,高達百米。    也許是職業(yè)的本能反應,我頓時一陣激動,立刻抓起相機到陽臺上拍照,不停地按著快門,生怕拍得不好、不夠清楚。滾滾白煙持續(xù)了近兩分鐘。拍了差不多十幾張照片后,準備回到屋內往北京總社傳照片??墒莿倓傓D身進到屋內,窗臺的玻璃門還來不及關上,又是一聲“發(fā)自內臟的”巨大的悶響。這次的爆炸是如此之近,一股強大的氣浪撲在了臉上,并將我生生推后了兩步。耳朵頓時有點失聰,大腦一片空白,第一次感受到發(fā)自內心的恐懼,腦子里下意識閃現(xiàn)出2007年曼蘇爾飯店一層大廳遭自殺式襲擊的場景:不會是飯店又遭襲擊了吧?    陽臺玻璃門窗像是遭遇了地震一般,噼噼啪啪地作響,頃刻問一股濃濃的土煙夾雜著建筑物的碎片砸在了墻體和玻璃門上。我趕緊拉上玻璃門,一大股塵土卻從大門沖了進來。使館走廊傳來凌亂緊張的嘈雜聲,“雪豹”突擊隊的武警們奔向各個房間關上門窗和走廊兩頭厚厚的金屬防爆窗。這時爆炸激起的灰土已經潮水般涌入了大使館的整個空間。    混亂中,走廊傳來驚恐的聲音:“在飯店爆了!飯店爆了!肯定是飯店!”    大部分館員和武警都集中在了中間過道內,三堵防爆門的空間中。王旭宏代辦緊張地向雇員詢問情況,并讓其和飯店溝通。我趕緊回到房間,本能地又打開玻璃門向樓下查看究竟。這時,飯店周圍已經一片土煙,只看到兩名伊拉克軍警提著槍,從飯店旁的小路朝爆炸現(xiàn)場奔去。緊接著,外面?zhèn)鱽頂?shù)聲明亮而嘈雜的槍聲、警報聲,在巴格達上空激蕩。    當?shù)仉娨暸_不斷更新著外交部大樓及其周邊混亂的場景:濃煙滾滾,火光四射,驚慌失措的市民驚叫著亂竄;外交部大樓一面已基本被“毀容”,上百輛車子被炸成變了形的廢鐵,有的引擎還冒著火。使館由于距離爆炸點較遠(直線距離約500米),震波僅打碎了幾間房內衛(wèi)生間里陳舊的日光燈。王旭宏代辦說,館員和設施均沒有受損,且沒有接到中方人員遭到波及的報告。    通過之后雇員的核實,我們才得到確切的消息。爆炸是由兩輛分別載有1.5噸和2噸爆炸物的卡車分別沖向了伊財政部和外交部并引爆的,共造成95人死亡,1203人受傷。第一起爆炸針對的是底格里斯河另一側的伊拉克財政部大樓,第二起爆炸則是針對巴格達市中心的伊拉克外交部大樓。    與以往的遍布伊拉克各地的爆炸襲擊不同的是,此次的自殺式襲擊目標直指政府辦公機構。裝載著2噸爆炸物的卡車競能突破禁令,明目張膽地行駛在白天的大街上,順利通過數(shù)道關卡后,成功在外交部大樓圍墻下引爆,令各方匪夷所思。要知道爆炸點是在伊拉克政府機構以及英美大使館所在的“綠區(qū)”旁邊,這里歷來是城中安保措施最為森嚴的地區(qū)之一。那載有整車爆炸物的卡車是如何成功地通過巴格達市區(qū)無數(shù)道關卡來到市中心實施爆炸的呢?    當時在和雇員以及使館的外交官們討論后,覺得有兩個可能:一是恐怖分子買通了所有關卡的安檢人員,從而得以順利通關;二是,爆炸物其實就藏在巴格達市區(qū)內,只不過是在周密計劃好的地點和時機進行了引爆而已。但這兩個可能的推測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伊拉克軍警中混有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已經滲透到了政府中。這其實是各方早已有的猜測,只不過這次襲擊能夠如此成功,更加證明了這種推測的可能性。    技術層面上,后來伊軍方得到的證據顯示,兩輛卡車內超過3噸的爆炸物由普通的硝酸鈉和化學肥料組成,其中還混有迫擊炮和火箭彈等武器。爆炸物被裝在多個玻璃纖維容器中,以降低安檢站爆炸物探測儀的敏感度。    襲擊發(fā)生后的幾天中,伊拉克民間因失去安全信心而怨聲載道,政界也掀起了口水戰(zhàn)——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相互指責染指爆炸或存在疏漏。警方也拘留了十名負責財政部和外交部兩個地區(qū)的安全、交通、情報以及軍方和警方官員,調查審問。接下來的新聞報道證實,伊拉克情報部門負責人穆罕默德·薩萬尼在收到政府的勸退信后被開除,并出走約旦首都安曼。    什葉派鐵腕人物總理馬利基指責爆炸制造者是“基地”組織和前總統(tǒng)薩達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一方面,“連環(huán)炸”和“大傷亡”是“基地”組織的特點;另一方面,對伊安全部隊中“滲透”了一些“妄圖破壞安全局勢”的遜尼派武裝和薩達姆黨羽殘余的質疑越來越多。    爆炸發(fā)生后的第二天,巴格達行動指揮部發(fā)言人阿塔深夜通過伊拉克電視臺表示,經過數(shù)個小時的搜捕行動,伊拉克安全部隊已經抓獲了涉嫌策劃和實施“8·19”巴格達市中心特大爆炸襲擊的恐怖組織,該恐怖組織與前總統(tǒng)薩達姆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有聯(lián)系。但馬利基和軍方一直沒有進一步透露被捕人員的背景和動機。爆炸后第三天,外交部長茲巴里公開表示,爆炸襲擊“很可能是得到了安全部隊的協(xié)助”,指出安全部隊中內鬼共謀的可能性。    巴格達安全部隊發(fā)言人卡吉姆·穆薩維少將更是認定肇事者與“鄰國(伊朗、敘利亞)武裝勢力”有聯(lián)系,試圖擾亂伊拉克即將開始的全國大選。但伊拉克輿論則認為,伊國內什葉派政治派別的內斗以及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政黨在大選前的角力和爭斗則更可能是罪魁禍首。    如果說飽受戰(zhàn)火的伊拉克人早已習慣了爆炸和襲擊,巴格達的“血腥星期三”則再次警示了“恐怖”的威力。即便此前整日報道爆炸襲擊等新聞事件,那場十八個月來最為血腥的襲擊,仍讓親身感受到其威力的我心有余悸。    P3-6

后記

回望來時路:火舞歷程    2009年12月14日,是我任滿離開巴格達的日子。至此,我常駐伊拉克十四個月的戰(zhàn)地記者經歷最終完美地畫上了句號。    那一天是難忘的。望著陪伴了我十四個月的曼蘇爾飯店院內的椰棗樹、鐵絲網外渾濁的底格里斯河、河對岸被炸毀的建筑、頭頂不時低空飛過的直升機、遠處傳來的時隱時現(xiàn)的警笛聲、槍聲……不知該是厭倦還是留戀?,F(xiàn)實和夢境中會頻繁閃現(xiàn)過去的這段日子中,我冒險外出采訪、駐地多次遭襲等和死神擦肩而過的記憶片段,令依舊處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我膽戰(zhàn)心驚??粗炜罩械膰姎馐斤w機拖著長長的尾巴在巴格達上空不斷飛過,我的心似乎都已經被它帶出了這個陰郁的國度。十四個月的成績輝煌,但我卻已身心極度疲憊?;爻痰褂嫊r,每一秒鐘都是煎熬!    我最終選擇了巴格達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直飛航班。    離開的那天上午,一切都異乎尋常的平靜和迅速。我的大腦就像快速放映的幻燈片,這十四個月以來的一些記憶不斷閃現(xiàn),不知該歡喜還是難過,能夠感受到的情感似乎就只有麻木了。司機巴夏爾開著分社那輛破舊的馬自達汽車載著我開往巴格達國際機場。一路上,一座座熟悉的建筑、巴格達街頭持槍的軍警、一道道安檢站、高高的隔離墻,還有悍馬軍車……我沒有任何反應,只是呆呆地望著,一閃而過。巴夏爾一句話都沒說。對他而言,送走我們一任又一任中國記者已經成為了工作的一項內容。我們走了,他們的生活還要繼續(xù)。    和巴夏爾最后告了別,我的思緒似乎回到了十四個月前我剛剛來到這個國度的時間點上。當初為什么會選擇如此艱苦、危險的國度常駐?那是因為,冥冥中我覺得和這個神秘的國度有著一場注定的緣分:2001年9月10日我踏進大學校門,次日就遇上了“9·11”;接下來,“恐怖主義”、“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侯賽因”等名詞不斷闖入我們這些成長在和平繁榮年代的“80后”的視野。四年后,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新華社錄取,成為一名國際記者;又過了三年,我以戰(zhàn)地記者身份代表常駐伊拉克的唯一中國媒體,站在巴格達街頭親眼目睹戰(zhàn)后陷入動蕩的伊拉克,見證美軍撤出伊拉克這個歷史進程。    還記得母親在北京機場送別我時的囑咐:“很快,一年就回來了!好好鍛煉,做一名真正的國際戰(zhàn)地記者!”還能感覺到帶著母親戰(zhàn)地記者的理想飛離祖國,徐徐降落在巴格達國際機場;還回味著為了避免被武裝分子高射炮擊中,所乘坐的飛機以“螺旋式”下降以處在周圍美軍基地保護范圍內的驚心動魄——那次難忘的心靈與肉體的飛行……    只不過再次環(huán)顧巴格達國際機場,已經是物是人非。我已不再是之前那個對眼前這個陌生的國度充滿探索欲的熱血青年了,而成為了一名滿載著沉甸甸的戰(zhàn)地工作積累,更加成熟、穩(wěn)健的戰(zhàn)地記者。    背著三十多公斤重的行李,再次通過了機場外四道安檢,伊拉克航空破舊的波音737載著我向遙遠的北方飛去。    再見,巴格達!永別,伊拉克!    機窗外已是一片漆黑。我也已經精疲力竭,昏睡過去——不會再去擔憂飛機被武裝分子的火箭彈擊中,或者飛機老化而發(fā)生空難。一切擔憂似乎都顯得多余,需要做的僅僅是最后一次在這個國家的領空賭一把運氣,祈禱能夠安全抵達和平的世界。    輾轉難眠,向機窗外望去,浩淼而漆黑的沙漠上突然出現(xiàn)了一股股熊熊燃燒的火焰,像狂妄而自大的魔鬼,試圖吞噬漆黑中的一切。原來,這就是這個“浮在油海上的國家”的獨特景象:沙漠和油田上空的熊熊大火。看著這壯觀的景象,我還是有些激動。想起了之前了解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的伊拉克北部地區(qū),油田上空的大火競燃燒了上千年!這熊熊的烈焰,是邪惡,映照伊拉克這個因為石油資源而傷痕累累的國度;它又是能量,這些豐富的石油資源或許就是這個國家重建的動力。    四個多小時后,當我再次從昏睡中醒來,飛機已經開始緩緩下降。窗外的景象再一次使我驚呆了: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一個個黛色的小島被茂密的樹林覆蓋??罩械涅Z毛大雪灑向冰海和冰封的大地——千島之都斯德哥爾摩。這火與冰的強烈對比,是事實,又像是幻覺:短短睡了一覺,我終于再次回到了和平的現(xiàn)實世界!    從北京—迪拜一開羅一巴格達,再從巴格達一斯德哥爾摩一北京,這就是我伊拉克之行的完整軌跡。在鬼門關忙碌了十四個月,其間所發(fā)生的那些奇遇,有時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真實經歷過的!但每每回想起來,卻又像發(fā)生在昨天一樣清晰、激動、震撼。二十六歲生日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巴格達度過的,我想,這段獨特的人生和職業(yè)經歷也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還記得法新社記者邁赫迪與我分享他在伊拉克工作的人生感悟:他一直堅信:“不走運是一個職業(yè)錯誤”。意思是,如果你這個人本身就不是很有運氣,那么最好別選擇當記者,更不要選擇當戰(zhàn)地記者。因為這個職業(yè)往往就是“刀刃上舔血,在賭運氣”。而我慶幸,自己是幸運的那一個。    在極其危險和枯燥的日子里,我沒有選擇杞人憂天,更沒有選擇終日膽怯,而是從容地選擇了去拼命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在那種地獄般的非正常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下不至于精神崩潰,才能在“一個人的戰(zhàn)斗中”挺過來。    在伊拉克十四個月短暫而又漫長的日子里,我在駐地遭遇過與迫擊炮彈擦肩而過;我冒險前往遜尼派武裝小鎮(zhèn)調研當?shù)氐膶嶋H情況,十八天后小鎮(zhèn)便被自殺式襲擊者“血洗”,分社雇員的家屬被當場炸死;我冒險飛赴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qū),報道大選;我冒險“嵌入式”采訪外國保安公司的實地安保流程,“嵌入式”采訪伊拉克安全部隊接管防務權……    我常常將戰(zhàn)地記者稱作“火中舞者”,因為他們是在職業(yè)成績和自身安全這根鋼絲上尋求平衡的現(xiàn)實派藝術家。這個舞臺上有中國記者、伊拉克記者,還有西方記者。在這場新聞合作戰(zhàn)中,也許我們的角度、看法和報道方式截然不同,但也正如此,我們能夠在整體上為全球受眾展現(xiàn)出一幅完整的圖景,盡量做到新聞報道的客觀與公正。    由于我出色的綜合表現(xiàn),我被評為“新華社十大海外出鏡記者”;我對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遭恐怖襲擊波及的現(xiàn)場視頻報道,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廣泛采用,不斷滾動播出;我做的電視新聞《新華社記者直擊巴格達大爆炸現(xiàn)場》以及消息新聞《巴格達市中心發(fā)生自殺式爆炸我使館和分社受嚴重沖擊》分別以“最佳獨家報道”和“最佳時效報道”獲得兩項2009年的新華社優(yōu)秀新聞作品獎。    為了鼓勵更多的新華社電視記者的出色表現(xiàn),新華社音視頻部全體同事寫下了長達三十三頁的感言:《無所畏懼:新華社記者的職業(yè)本能》,學習我以實際行動詮釋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精神”。伊拉克,這個曾經令無數(shù)記者望而卻步的國度,如今已成為新華社眾多年輕記者向往實現(xiàn)職業(yè)理想的熱點地區(qū)。因為,在很多青年人眼中,巴格達已不再僅僅是危險的代名詞,而更是實現(xiàn)新聞職業(yè)理想與個人價值的選擇。我回國后,新華社《記者看天下》欄目制作的對我的訪談節(jié)目《在動蕩與寂靜之間——巴格達分社記者付一鳴》成為了新的一批批新華社年輕記者奔赴世界各地從事新聞報道的教學片,鞭策著更多的"80后”、“90后”記者們承載者自己的理想和勇氣,為攀登一個個人生的高點而不斷奮斗。    回望來時路,二十六歲的我經歷了如此種種,我和其他有著同樣經歷的前輩、同事以及同行們一樣更加珍惜生活;并且,我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卻注入了更多的激情與活力。我的人生似乎注定了與眾不同,也因此而更加波瀾壯闊、更加精彩。    能夠代表新華社將自己的熱情和理想揮灑在戰(zhàn)火紛飛、動蕩不堪的伊拉克,我感到十分榮幸!作為一名“80后”戰(zhàn)地記者,能夠在這樣一片沃土中如魚得水,以一名中國國際記者的身份在戰(zhàn)場上見證一個個重大的國際歷史事件,我感到更加自豪!    此時此刻,接替我的新華社記者們依舊時刻奮戰(zhàn)在伊拉克新聞的第一線。我想用自己的筆和心聲記錄下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戰(zhàn)地奮斗歲月。不僅僅是展現(xiàn)一名年輕"80后”戰(zhàn)地記者的工作生活,因為那段猶如陷入地獄般的艱苦危險歲月,有我自己的奮斗,有伊拉克雇員的協(xié)助,也有西方媒體同行的精彩。但我更多的是想用戰(zhàn)地國際新聞人最真實的故事,為那些仍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祈禱和平與安寧。

編輯推薦

付一鳴所著的《炮火下的新聞》真實記錄了一位80后記者,在持續(xù)的炮火和動蕩中經歷生死考驗。作者用常駐伊拉克14個月的親身經歷,講述與硝煙共舞的國際戰(zhàn)地記者們鮮為人知的故事。驚心動魄采訪的過程,親眼目睹的慘烈場景,以及身為記者的職業(yè)堅守都在這里展現(xiàn)無遺。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炮火下的新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