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浙江出版社 作者:徐斌,萬斌 頁數(shù):363
Tag標簽:無
前言
浙江這塊并不算太廣闊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眾多的文化名人。他們?yōu)槲幕膫鞒校鼮槲幕膭?chuàng)新,竭盡了他們的才智,取得了偉大的成果。據(jù)我們的粗略統(tǒng)計,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學家皆占全國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而現(xiàn)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蓋領(lǐng)域之廣更使人瞠目結(jié)舌!面對這么一塊豐厚的文化寶藏,今天如果不做點什么,豈不愧對先人!開辟鴻蒙,舊事難具論。但據(jù)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約在十萬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動。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勝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則透出了文明時代的曙光,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說。不過,與后來得到迅猛發(fā)展又逐漸被確認為華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勢地位明顯,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許就是這種弱勢地位的原因或者結(jié)果。盡管到西漢,浙江一帶仍被視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從較狹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經(jīng)能夠成為那曲多聲部合唱中的一個聲部了。春秋時期的范蠡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和企業(yè)家,同時也是一個洞明世事的經(jīng)濟學家。而王充,則以他的《論衡》震動了漢末的京兆。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兩宋時期的兩次從北到南的人口大遷徙,以及吳越錢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來得以繁茂的關(guān)鍵。這其間的安史之亂,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長的關(guān)節(jié)點。自此,浙江這塊美麗的土地開始得到大規(guī)模和深層次的開發(fā),優(yōu)美的山水給了藝術(shù)家、詩人,乃至高士高僧無盡的靈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國的注意。藝術(shù)家王羲之、王獻之、曹不興、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貴,文學家謝靈運、沈約、駱賓王、孟郊、寒山、拾得、羅隱、周邦彥,宗教界的智凱、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畢異、朱肱,都是對中國文化卓有貢獻的人物。南宋政權(quán)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國文化的舞臺中心進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這一表演一直延續(xù)到了清代。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后半期,浙江素領(lǐng)風騷,對中國文化貢獻卓著:在思想學術(shù)領(lǐng)域,涌現(xiàn)出永康學派陳亮、永嘉學派葉適等重事功、重現(xiàn)實的思想巨擘,他們的主張在今天仍然成為浙江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思想資源;王陽明的心學獨樹一幟,弓l領(lǐng)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黃宗羲對政治社會的深刻反思,擊中了傳統(tǒng)中國的根本弊病。而黃氏與章學誠,則為中國史學的重鎮(zhèn)。文學領(lǐng)域,則有陸游、朱彝尊、龔自珍等大詩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漁、袁枚等與市民階層有深刻聯(lián)系能道時代之先聲者,亦有劉基、宋濂、于謙等在政治領(lǐng)域大有建樹且文學亦可觀者。藝術(shù)大師也極多,如馬遠、夏珪、趙孟頫、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陳洪綬等,不僅為一代名家,亦可為后世垂范。諸多的藏書家、刻書家和文獻大家如范欽、嚴可均等為文化之邦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氛。在與海外文化的交流溝通上,浙江也處于領(lǐng)先地位:陳元赟、朱舜水為中國文化遠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李之藻、楊廷筠、李善蘭等則師法西方科技,開中國文化近代化之先聲。西風東漸,古老的中華從沿海泛起新浪。這一次在文化史上幾可媲美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國的發(fā)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紀再次放射出異彩。轉(zhuǎn)型期的文化大師,浙江有了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而魯迅更以其超凡的藝術(shù)感受力和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成為世界級的文化巨人。舉凡文學、藝術(shù)、教育、出版、學術(shù)、新聞,浙江無不人才濟濟,傲視全國,如茅盾、夏衍、郁達夫、吳昌碩、潘天壽、夏丐尊、張元濟、胡愈之、錢玄同、陳望道、邵飄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謂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興的科學技術(shù)界,浙江亦出類拔萃,有竺可楨、金寶善、姜立夫、嚴濟慈、童第周、趙忠堯等著名科學家。20世紀已經(jīng)逝去,但我們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發(fā)揚光大,再放異彩。因為時代需要,因為中國需要,我們更希望因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綜合學術(shù)機構(gòu),一方面以現(xiàn)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總結(jié)浙江文化發(fā)展的寶貴經(jīng)驗,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竭盡綿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設(shè)文化大省的號召下,我們毅然啟動“浙江文化名人傳記”系列叢書一百部這個我院建院以來最大的科研項目。通過為浙江文化名人立傳,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發(fā)展的總體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見賢思齊,努力進取。目前叢書正在陸續(xù)面世,我們一定團結(jié)各方力量,堅持學術(shù)標準,爭取近年內(nèi)完成這個浩大的學術(shù)工程。 本叢書共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紀五十部。本叢書中之文化名人,我們一般采取以下準則選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領(lǐng)域作出巨大貢獻,在全國有重大影響者。另外,喪失民族氣節(jié)者不入選,個別資料奇缺者亦暫不入選。其中選目,若有不甚恰當者,希社會各界批評指正。 本叢書從創(chuàng)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財政廳的正確指導和真誠幫助,得到了諸多學術(shù)界前輩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關(guān)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眾多文化名人的親屬及有關(guān)人士的無私協(xié)助。在此良好氛圍下,我們唯有在今后幾年焚膏繼晷,埋頭苦干,將這項工作盡可能做好,庶幾不負社會之公望!
內(nèi)容概要
《天地良知:馬寅初傳》由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斌教授所著,是“浙江文化名人傳記”系列叢書中的一部,亦是諸多《馬寅初傳》中新鮮出爐的一部,講述了蜚聲中外的著名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的傳奇一生。
作者簡介
徐斌,祖籍東北,生于華北,長在西北,自謂“三北”人。55歲。“文化大革命”十年,當過鉗工、車間干部、記者。1978年考入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續(xù)讀碩士研究生,專攻魏晉南北朝史。1985年進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從事歷史學、社會學研究,1992年起擔任《觀察與思考》主編。2002年至2004年任浙江工商大學雜志社社長,現(xiàn)為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50歲前,游走于記者與學者之間,《魏晉玄學新論》算是此段感悟的結(jié)晶。50歲后,專心治學、教書。先后承擔的省重點項目及出版的著作有:《論衡之人——王充傳》、《曠古書圣——王羲之傳》、《毛澤東在浙江》、《浙商三十年》、《王充與浙江文化精神》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啟蒙歲月浦口鎮(zhèn)的傳奇小子求學滬上北洋大學的高才生第二章 負笈西洋新學科新天地深造哥大經(jīng)典教材:《紐約市的財政》第三章 京師傳道沙灘名教授“知行”相得益彰所學貴在致用第四章 學界泰斗南下輔政關(guān)注農(nóng)民、土地問題振興中國經(jīng)濟學社第五章 經(jīng)濟構(gòu)想為國家經(jīng)濟立法《中國經(jīng)濟改造》應對戰(zhàn)時經(jīng)濟第六章 重慶風云抨擊當局戰(zhàn)時財政從息烽到歌樂山重新認識共產(chǎn)黨第七章 棄舊迎新反內(nèi)戰(zhàn)爭民主參與制定《共同綱領(lǐng)》穩(wěn)定新中國經(jīng)濟秩序第八章 出長北大按中央方針辦校推動思想改造運動率性坦誠的魅力第九章 新人口論在人口陡增面前寒暑三度探究竟振聾發(fā)聵的吶喊第十章 單身匹馬善待不同意見學術(shù)尊嚴高于天抗議“一家獨鳴”第十一章 寂寞黃昏心系國計民生畢生所學付《農(nóng)書》“文革”生死劫第十二章 歷史有情洗去沉冤喜度百年華誕他在叢中笑馬寅初大事年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啟蒙歲月浦口鎮(zhèn)的傳奇小子1882年6月24日(清光緒八年農(nóng)歷五月初九)午后,一樁奇聞在浦口鎮(zhèn)不脛而走:“樹記”酒坊老板馬棣生的繼室夫人為他生了個老五,出生的辰光了不得,馬年、馬月、馬日、馬時,合了相書上的“大吉”之相——“四馬齊全”?!八鸟R”者,駟也,乃拜相封侯之兆。此子生于馬家,更是“五馬齊全”?!拔羼R”者,《漢官儀注》日:駟馬,加左驂右驊。二千石有左驂,以為五馬。這是要出“千里馬”了,往少說也是個太守的官命。夫人臨產(chǎn),“四馬”已然明朗,馬棣生心里高興,約了一位懂命相的朋友到家小酌,希望能得一個吉兆。庭院中,一桿直立,日影的移動牽扯著眾人的心。正午時分,日影消盡,家人急報:主母生了一位小公子。朋友立起:等的就是這一刻呀!側(cè)轉(zhuǎn)身子,向主人道賀:“五馬齊全”,棣生公大喜了。馬棣生為新生兒取名“元善”,字尹初(后更名“寅初”,以寅初之名考入北洋大學),乳名阿元。元為狀元,亦為首善,利蒼生也。尹與元呼應,又與“五馬”配,含出將入相意。一百多年過去了,“五馬齊全”的佳話,至今為浦口人津津樂道。浦口鎮(zhèn)位于浙江省紹興府嵊縣(今浙江省紹興嵊州市)城關(guān)鎮(zhèn)東側(cè)。嵊縣古屬越地,秦以后屬會稽駿管轄。會稽郡地處東南沿海,物華天寶,素有“山水國”佳譽,嵊縣正是絕妙處。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群峰綿延,剡溪自南而北貫通全境。城關(guān)鎮(zhèn)上下5公里的河段內(nèi),新昌江、長樂江、黃澤江三條支流,依次匯入,水光山色,透碧一片。東晉永嘉后,南渡的衣冠大族,為剡溪風光迷醉,紛紛置田興園,王羲之、支遁、許詢等把退隱居所選在了黃澤江畔的金庭,謝安再起的“東山”,坐落于小舜江流入剡溪的交匯口。風流才子謝靈運,把心愛的始寧墅安放于“東山”與金庭之間。名士領(lǐng)袖的到來,文化巨匠的駐足,使這里成為六朝山水詩的發(fā)祥地,儒、道、釋三教交融的第一塊平臺。至唐代,名流接踵而至,留下佳句無數(shù)。李白放歌:“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倍鸥Τ烈鳎骸柏呦N秀異,欲罷不能忘。”裴通贊日:“越中山水奇麗,剡為最?!贬涌h風光,是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摯愛,筑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此地經(jīng)濟繁榮,人文鼎盛,人才輩出。秀美山水養(yǎng)育的不僅僅是人文氣質(zhì)、審美情趣,古越人在與海侵搏斗求生存的過程中,也錘煉出尚武好勇、務(wù)實爭勝的習性,《漢書》作者班固謂:“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有劍,輕死易發(fā)?!贝朔N傳統(tǒng),在嵊縣人身上打下倔犟、認死理不拐彎的烙印,每逢亂世,多有揭竿而起者。馬家并非土生土長的浦口人,但老家亦地屬浙東文化圈——紹興小皋埠。根據(jù)《效學樓述文》和馬氏宗譜記載,浦口馬氏的遠祖虞姓,是舜的后代。五代十國間,唐大書法家虞世南九世孫虞天佑的第四子虞團,入續(xù)馬氏,賜名馬繼宗,字湘水,舊譜稱“團公”,拜后周大學士。元朝時,團公十一世孫馬方,字卓峰,號樂古,游會稽至唐大詩人、大學士吳融故里(今紹興孫端鎮(zhèn)吳融村),見此間山清水秀、俗厚風淳,遂舉族徙居。馬方即為吳融馬氏始祖。馬方喜詩詞,好音律,崇尚詩書傳家,在吳融建書堂,藏書數(shù)千卷,故吳融民風皆好文藝。馬氏繁衍茂盛,明代時已為紹興三大姓氏之一。譜載馬方生六子(《紹興縣志》記載為七子),名德潤、德祥、德良、德常、德亨、德明。德祥“文英堂”下二十三世孫馬子明,清乾隆初年生于吳融,遷居紹興小皋埠,是為浦口馬氏小皋埠的始祖。紹興人有句俗話,叫“麻雀、豆腐、紹興人”,意思是紹興人的足跡遍及各地。紹興人崇陶朱之學,重商業(yè)、手工業(yè)。馬氏在紹興歷十余代,從耕讀、行醫(yī)轉(zhuǎn)而重視商業(yè),至馬子明、馬文燮兩世以善釀致富。馬子明的孫輩分家時,留在小皋埠的以居住地分為前馬家和后馬家。兄弟20人中唯老八繼續(xù)讀書行醫(yī),創(chuàng)“延壽堂”,浙江名中醫(yī)馬???、馬壽康即是八房一脈。余皆以釀酒為業(yè),分散在紹興、蕭山、上虞、嵊縣各地開設(shè)了數(shù)十家“釀酒作坊”。紹興名酒“香雪”、“善釀”、“加飯”、“谷粹”皆源自馬氏酒坊。道光年間,“文英堂”二十三世孫馬子道從吳融遷居浦口,創(chuàng)立“馬萬興”商行。馬子道侄子馬大良、馬大敬也相繼遷居浦口,創(chuàng)“馬茂記”和“馬坤記”酒坊。咸豐五年(1855),小皋埠馬氏分家,“文英堂”二十六世孫馬賡良亦移居此間,創(chuàng)立“馬鈺記”,營業(yè)大盛,名聞四方。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進入浦口,“馬萬興”、“馬茂記”、“馬鈺記”房子被燒光,從此一蹶不振。分家后的紹興馬氏酒坊風光不再。同治年間,“文英堂”下二十六世孫、16歲的馬棣生也追隨堂兄馬賡良遷居浦口。馬棣生,名慶長,字棣生,以善釀著稱。到浦口后,先以賣米賣鹽為生,后辦酒坊。因酒坊建在柏樹林下,名之“馬樹記”。后又有“馬文記”,還兼營絲繭,生意頗為興隆,儼然浦口鎮(zhèn)上有頭有臉的人物。浦口歷史悠久,農(nóng)耕桑種,民風純樸。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浦口有六里,有五百人家,并夾浦而居,列門向水,甚有良田?!蓖砬鍟r,遭受“長毛之亂”折騰后,又在“同治中興”恢復元氣,經(jīng)歷著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最后的輝煌。東部四明山一帶出產(chǎn)的蠶繭、茶葉,順著黃澤江漂流而下,匯聚浦口,再發(fā)往杭州、紹興、寧波乃至上海,為遠近聞名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陸碼頭,商賈云集,檣帆相連,貨物吞吐不息,卸下食鹽、白糖、布匹等日用品,運走糧食、木柴、蠶繭、紹酒等土特產(chǎn)。
后記
這本書的寫作,讓我感受到“緣分”的神奇。半年以前,馬老“直道而行”的風范,雖令人景仰,但因?qū)P薜年P(guān)系,于他老人家一生的事跡,僅知乎大概。眼下,一部20多萬字的《天地良知——馬寅初傳》竟從筆端流出。寫作如此順暢,若非閱讀、思考中生命潛能的激活,又豈敢想像。2007年8月,《曠古書圣——王羲之傳》問世后,“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編委會和浙江人民出版社與我商量,希望我能接著承擔《馬寅初傳》的項目。猶豫之間,我尋來《馬寅初全集》和已出的幾本傳記,了解資料情況。閱讀中,沉睡的記憶、深埋的感情此起彼伏,產(chǎn)生了欲罷不能的沖動。不少朋友聞訊后,都好心地勸我注意休息,身體第一。我感謝他們,但內(nèi)心的呼喚還是占了上風。1953年11月25日,我出生于北京東華門外北河沿國家計委大院中。不久,全家隨計委機關(guān)遷往三里河新居。懂事后,父母告知,北河沿的出生地就是當年的北大三院。1988年12月,我赴京參加“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理論討論會”期間,曾前往位于北河沿的民政部探望摯友李汀,他指著辦公室說,這里原來是北大三院。我旋即跑到院中,東走西瞧,思物尋根。當我獲知“五四”前后馬老在北大的任教處即北大三院時,心里驀然一震:不才天生該寫此傳。馬本初在馬老洗冤過程中說過一句不客氣的話:“近二十年來,馬寅初不是早被人們遺忘了嗎?”這又勾起我塵封已久的一段往事。1977年初,“文化大革命”剛結(jié)束,我還在新華社甘肅分社工作。一天,突然看到政文組老記者宋政厚辦公桌的玻璃板下新?lián)Q了一幀周恩來接見青年學生的老照片,身邊立著一位笑容可掬的老者。我問老者是誰,老宋系北大法律系50年代的畢業(yè)生,他自豪地說:“我們的老校長馬寅初呀!”我喃喃自語:“馬寅初?好像沒聽說過。”老宋瞪大眼睛,“你連馬寅初都不知道?”當時,我算是一眾年輕人中小有名氣的知識廣博者,但對馬寅初卻聞所未聞,可見馬老被“遺忘”之深。由此,我對馬老冷宮歲月的孤寂頗有感悟,腦子里蹦出了這一段的基調(diào)——寂寞黃昏。1985年,我進入浙江省社科院。是時,岳父夏公然著手為沙孟海出版大型畫冊——《翰墨生涯》。他身體很差,只能在家中慢慢拍照。沙老的作品、圖章,件件國寶,經(jīng)手他人不能放心。于是,這件工作就由年長于他、已逾古稀的沙老女婿張令杭承擔。數(shù)年之久,張老每星期都要來家里幾趟,辦完事后,總愛與我聊聊,話語投機,便說結(jié)了“忘年交”,稱我“小弟弟”。馬老是他永恒的話題,他說,此生最大的幸事,即是在馬老身邊當秘書主任。言及于此,每每泣不成聲。這淚水,包含了幾十年的辛酸。他給我看了馬老的親筆信,浙大為馬老祝壽的集子《百年大壽》也贈過我一本。讀完我發(fā)表的論文和報告文學,張老更多地談起馬老的過往,似有讓我代筆記錄的意思。怪我當時懵懂,未能領(lǐng)會老人的厚意。這段經(jīng)歷,不時地映現(xiàn)于腦海,在切身體驗到什么叫做“患難之交”、“道義之交”的同時,一步步走進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感情世界:他們的寬容,他們的善良,他們的苦難,他們的無奈……一有所知情的我若不承擔實錄的責任,再隔一代,這把“辛酸淚”,只怕會被視作“滿紙荒唐言”了。在“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叢書”中,我寫了兩位古代賢哲:王充和王羲之。他倆都活動于寧紹平原,剡溪兩岸。王充屏居下游章鎮(zhèn),王羲之的歸隱之所,則在支流黃澤江畔。馬寅初的故鄉(xiāng)嵊縣浦口,恰恰位于黃澤江與剡溪的匯合處,距章鎮(zhèn)、金庭各不過二三十里,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風土人情一脈相承。2003年春赴金庭途中,我特地到浦口馬寅初故居參觀,在院里盤桓許久。那一刻,我留戀不舍,浮想聯(lián)翩,感慨良多,覺得自己與馬老貼得很近,似觸摸到他律動的脈搏。種種“緣分”牽著我迅速進入寫作狀態(tài),然四個月就要完稿,實在是太緊了。我只有勉力為之,把《馬寅初全集》帶在身邊,得空便翻,不少開會時間也派作寫稿改稿了。無有閑暇的日子又持續(xù)了一個學期,但在與馬老的神交中,收益遠比付出多。馬老對我的感動,大大超越了以往“愛國”、“諍友”之類的頌揚,他一生在不同時代始終守望的獨立思考、言論自由和公開批評價值,正是國民精神中最稀缺的元素。好幾位朋友得知我在寫《馬寅初傳》時,不約而同地關(guān)切道:現(xiàn)在批馬老《新人口論》的那一段能如實反映嗎?還不到時候吧;近些年出版的馬老文集,或多或少還存在內(nèi)容被刪節(jié)的情況;有的作品引用馬老文章,把“響應譚震林主席的號召”,改為“響應毛澤東主席的號召”,將馬老轉(zhuǎn)述赫魯曉夫言論中的“赫魯曉夫”字樣去掉后加以改編,叫人費解……如此等等,都讓我感慨,馬老當年抗議的“一家獨鳴”之思想陰影有多么深重。其實,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環(huán)境已然改善,文化人自守精神桎梏,又何談思想創(chuàng)新!這更映襯出馬老精神的彌足珍貴。如期交稿了。聊可自慰者,這算得上一本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以今天的視角解讀馬寅初的傳記。但畢竟倉促,段落結(jié)構(gòu),遣詞造句,均不免潦草;性格的錘煉與展示亦欠火候,這又給我留下無以釋懷的遺憾。浙江省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會會長、馬寅初紀念館館長徐愛光女士,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紀念館辦公室主任、馬老的侄孫馬大成先生,充當了我的顧問和“活字典”,他把自己積累多年的資料毫無保留地拿出來。每一章的進展,我都與之溝通、商量,碰到吃不準的地方,隨時咨詢,常常一日數(shù)問,疑難無不迎刃而解。最后,他又負起了審稿責任??梢哉f,這部書稿通篇滲透著大成的心血。受惠如此,豈是“感謝”二字可以擔待。人文學院的同仁們,在這個學期里給了我特別的關(guān)照,大量行政方面的事務(wù)各有分擔,平時則于我“避而遠之”,大家笑日“徐老師消失了”。正是這個“消失”,為我換來專注寫作的心境。我的老師、新華社記者田恒江先生,退休后在杭州師大任教??次疫B續(xù)著書,他適時鼓勵、安慰,更盡自己所知為我搜索資料。書稿殺青,田老師已返蘭州,令人好不思念。這是夫人夏小梅四年內(nèi)敲打的第四部書稿了,致謝的話說了多遍,再說,便有江郎“詞”盡之嘆,還是一切皆在不言中吧。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百歲期頤,學界泰斗。桃李滿園,循循善誘。深謀遠慮,國家人口。松柏長青,謹以為壽。 ——許德珩馬老最喜愛的詩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他光輝一生的最好寫照。 ——季羨林
編輯推薦
《天地良知:馬寅初傳》作為“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其中一冊,詳細介紹了馬寅初的啟蒙教育、留學經(jīng)歷、學術(shù)成就、經(jīng)濟思想及遠見卓識的新人口論。蜚聲中外的著名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教授,一生歷經(jīng)三個朝代,跨越一個多世紀,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