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三兄弟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黃喬生  
Tag標簽:無  

前言

一中國是一個盛產(chǎn)人物傳記的國度,史書中紀傳體卷帙浩繁。要說大手筆,還得推漢代司馬遷的《史記》,獨特瑰異,不可方思。單說一點,他常將人物合傳,例如《老子韓非列傳》、《孫子吳起列傳》等等;有時竟將異代之人合傳,例如《屈原賈生列傳》。為什么這樣W?大約如他自述所說,想“通古今之變”。用現(xiàn)在的說法,是做“縱向比較”。有一個“通”字貫穿,則史識自然不凡。至于其文風,發(fā)于情,肆于心,氣韻充沛,搖蕩感激,簡直是在做詩,讓讀者生出豐富的聯(lián)想,無窮的感慨。難怪魯迅先生贊為“絕唱”,比做“無韻之離騷”。家族是人類一個非?;镜脑兀祟惖暮芏嗷顒优c家族有關,人的一生受家庭、家族的影響很大,在宗法社會的古代中國尤其如此。吏書中本紀、世家之類名目,不一而足。一個家族內(nèi),甚至一家內(nèi)同時出現(xiàn)幾位杰出人才、權(quán)勢人物,并不罕見?;蕶?quán)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以及外戚專權(quán)、裙帶風盛,造就很多家族式名人顯赫一時。但如今多淹沒在歷史的舊賬本中,不大有人問津了。倒是飽學之士,文采風流,名篇傳世,膾炙人口,至今令人誦讀之下,不勝追慕。古代有三曹、二陸、三蘇、三袁……現(xiàn)代則有周氏兄弟。既然異代之人可以合傳,那么將祖孫、父子、兄弟或姐妹等具有親緣關系的人合傳也就不悖于體式了。然而不然,異代之人或多相同之處,親戚之間倒往往缺少合傳的理由,不能因為是祖孫父子兄弟姐妹就一定要捉在一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道路,也因此各有特點,各有自己的獨特貢獻。明代的三兄弟作家,所謂“公安三袁”(湖北公安縣人氏),大哥宗道,二弟宏道,三弟中道。學問文章各有造詣,皆足名家,但文學史上也只是重點推崇排行第二的宏道(中郎)。史書上也少見將三兄弟合傳的文字。本書所寫的三兄弟,依長幼順序,是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周建人,籍貫浙江紹興。他們生活在近現(xiàn)代社會從舊體制向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的時期。不斷的戰(zhàn)亂和外敵入侵,不斷的革命運動,出乎意料地造成了一個文化的繁榮期。就在這樣的時代,文壇上出現(xiàn)了兄弟文豪,意義重大,弓l動時人的注意,也受到后世文學史家的關注。三兄弟中,魯迅名聲最著,被譽為中國新文化的代表。他早年激烈反傳統(tǒng),掊擊舊物,張揚新文明。其實,二弟周作人何嘗不是如此。不過,實際上,他們同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當文學革命運動聲勢漸消,他們又都向傳統(tǒng)投去重新審視的眼光。排斥、揚棄、認同、回歸,是轉(zhuǎn)型期的文化人的必經(jīng)之路,雖然這種認同和回歸是有選擇的,就像西方的文藝復興所做的那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當周作人提倡小品文、推崇袁中郎的時候,他是否意識到自己和哥哥魯迅也像明代的袁氏兄弟一樣在文學史上是劃時代的人物呢?我們不能胡亂猜測,但可以看到,他在題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演講中,嘗試在他所處的時代和袁氏三兄弟所處的時代之間尋找連接點和可比性。他直接將新文學運動——他本人就是這成就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與明代的文學運動和袁氏兄弟等人的文學成就聯(lián)系起來。不但文學運動的主張和趨勢相同,就連很多作品也都很相似。然而,在他發(fā)表這次著名的學術演講的時候,三兄弟的關系已經(jīng)破裂。三弟建人不愿意依附兩個兄長,早已離開了兄弟聚居的大家庭,魯迅和周作人因為種種原因反目成仇。本來是聚居一處,兄弟怡怡,聯(lián)合譯書、著作,互相幫助,而且已經(jīng)有合譯的著作出版,不幸這勢頭剛剛開始就不得不結(jié)束了。周作人的演講在對新文學進行評價時,很少提到自己兄長的名字。本來,總結(jié)新文學的成就,是不能回避魯迅的,但他的長篇演講中只有一次提到大哥的名字。并且,對魯迅的文學成就,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幾乎沒有做什么論述;相反,對他自己的幾個弟子卻多加褒獎。同樣,魯迅晚年也很少評價周作人,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避嫌,另一方面不能不說是心存芥蒂。魯迅只有一次在答外國記者問時將弟弟的散文成就列為現(xiàn)代第一,其他差不多都是私下發(fā)表看法。魯迅和周作人失和后再未相見,作人和建人分離后也很少見面,即使見面留下的也只有不快和哀傷。他們無論如何克制,恩怨的波濤仍不免從文字中流露出來,后來的讀者從中不難揣摩他們的情緒變化和心路歷程。寫作三兄弟合傳的念頭來自我閱讀過程中的一點感想,乃是有感于兄弟之間這種恩怨和他們那差別很大的命運。閱讀了兄弟三人的著作,在兄弟之間進行比較,并且將他們與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其他作家做比較后,我愈加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對中國文學的杰出貢獻,愈感到有寫作合傳的必要。為歷史人物做傳,不是做詩。自忖沒有司馬子長的筆力,還是老老實實地從材料出發(fā),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為妙,寧可缺少文采。二本書的傳主既是這么多,再加上他們的親屬、朋友、老師、學生等等,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時間跨度超過百年。然而篇幅有限,只能集中記述三兄弟及相關人物事件,因此難免失之簡略。在努力為讀者提供一個較為全面地了解三兄弟的生平和思想的線索的同時,作者的主要意圖是強調(diào)他們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和影響。他們所進行的啟蒙活動,他們豐富的思想成果,他們那些文學價值極高的文字,他們的人生道路給予后人的啟示,都為今天和未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借鑒。中國文藝復興的道路,應該從他們那一代人的經(jīng)驗里尋找起點。我們向來把周氏兄弟這一代文化人看成啟蒙主義者,把五四運動比做西方的啟蒙運動。魯迅兄弟,還有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們,把當時的中國視為沒有一絲亮光的“鐵屋子”,屋里的人全都睡熟了,將要死滅。而他們自己有幸最先醒來,懷著救國救民的宏愿,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大聲吶喊,喚醒昏睡的人們,起來把鐵屋毀壞,獲得解放,從而享受自由和光明。兩個弟弟在魯迅的引導下,也都投身這項工作。但是后來,他們對啟蒙運動的結(jié)果感到失望,因為吶喊之聲如入荒漠,得不到回應。社會改造的巨大任務,錯綜復雜,非讀書做文章的人所能單獨完成。于是他們的角色從以救民于水火為己任的社會中堅,漸漸變?yōu)橐宰灾椭藶榍疤?、以獨善其身為必要條件、以改良人性和批評社會為奮斗目標的知識分子,取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tài)度。朝代更迭,往往帶來王綱松弛。戰(zhàn)國時代,群雄爭霸,百家爭鳴,產(chǎn)生了許多杰出的思想家,至今仍具有經(jīng)典價值。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產(chǎn)生巨人的時代。漢朝末年,國家分裂,又出現(xiàn)了自覺的文人群體。按照對這一時期文學深有研究的魯迅的說法,文人獲得了獨立意識和自由精神。魏文帝曹丕說“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被視為文藝獨立于政治的宣言。魯迅一生服膺魏晉文學,狠下過研究功夫,思想和文風都深受影響,以至于二十年代有人對他的學問文章下了這樣的評語:“托尼學說,魏晉文章?!保ā巴小敝竿袪査固澳帷睘槟岵桑?。在那篇著名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演講中,他深刻地揭示文藝與社會對立時文人的處境和心態(tài),到上海后發(fā)表的演講《文藝與政治的歧途》,對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做了精辟的闡述。直到晚年,他對魏晉文學中表現(xiàn)的獨立精神的高度評價也沒有改變。這兩個令人神往的時代過后,中國人一步步陷入科舉制度的圈套不能自拔。社會上人們普遍做著升官發(fā)財、作威作福的美夢,熱衷于建功立業(yè)的實際政治操作,而忽視了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有對政治實施監(jiān)督和批評的巨大作用。這是中國思想畸形發(fā)展的結(jié)果,是深可痛心的。清末民初的學子,由于科舉考試的廢止,有些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或者曾參加而未考中(周氏兄弟正是如此),后來入新式學堂或者留洋求學,追求新的知識。確“相當一部分回國后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獲得了較大的自由度。在西方,大學是研究學術、批評社會和監(jiān)督政府的重鎮(zhèn),它產(chǎn)生或者包容各種思想、學說。五四時代,國立的北京大學就頗為“西化”,采取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教師在課堂上既可以講忠君愛國,也可以講無政府主義。帝制滅亡,共和脆弱,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政府頻繁更迭,在一向?qū)γ癖娝枷肟刂茋烂艿闹袊?,為知識分子提供了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使新文化運動得以發(fā)生和發(fā)展。周氏兄弟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為中國新文化的杰出代表的。魯迅雖然曾在政府部門任下級官員,但隨著文名漸隆,就感到越來越不適應官僚體制。后來又在大學兼職,負有教導青年的責任,更覺兩者難以兼顧。實際上他正因支持學生運動被當局罷免過官職。他后來終于棄政從教,就是想在比較自由的氛圍里做社會和文明的批評。當南方的大學被黨派斗爭的鮮血染紅、教員自由發(fā)言的權(quán)利受到威脅時,他就到了上海這個當時算是中國最自由的所在。一方面,大一統(tǒng)的局面到來后,租界因為有其特殊地位,成為專制統(tǒng)治不能肆無忌憚施展其威權(quán)的地方;另一方面,大量私人編輯發(fā)行的刊物和自由競爭的出版業(yè),形成了繁榮的文化市場,使得自由撰稿人可以在大洋場上賣文過活——雖然狀態(tài)比較艱苦。周作人除在大學任教外,還能通過寫作獲得報酬,不太為生計發(fā)愁。有了余裕,才能創(chuàng)作,才能耕種“自己的園地”。當基本生存條件受到威脅時,文化人的自主和自立性就消失了。周作人后來與日本侵略者合作,成為傀儡政府的高級官員,除了其他種種原因外,沒有起碼的生存保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三弟建人呢,因為沒有優(yōu)裕的生活,在大都市里為生存艱苦奔走,在著譯方面就難有兩個哥哥那樣的成績。而且,生活條件的差別也是最終造成他們兄弟分離的重要原因之一?,F(xiàn)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tài)在周氏兄弟身上體現(xiàn)得比較突出。在新舊交替時代,他們懷著濟世救民的愿望或者獨善其身的性情,在混亂的社會上掙扎謀生,尋找出路。因此說,周氏兄弟命運,具有典型意義。他們代表了批判意識,代表了文化人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這本是中國人文傳統(tǒng)中的稀缺物。而且,他們遇到的一些問題至今仍然困擾著我們,因此他們的思考和選擇對我們也有借鑒意義。像他們一樣,我們今天也在呼喚著文藝的復興。雖然文藝的繁榮不一定同社會發(fā)展同步,安逸的時代往往難以產(chǎn)生偉大的文學。常常是在戰(zhàn)亂、貧窮的時代,產(chǎn)生出激越的、血脈賁張的英雄人物,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文章。“文章中,我最愛用血寫成者。”這是德國作家、思想家尼采的名言。魯迅青年時代服膺尼采哲學,極喜歡這句話。而魯迅的文章也正是用“血”寫成的,人的聲音,真的聲音。這種時代的強音,大家都以不能復現(xiàn)于今日而苦惱。這種對民族先賢的崇敬,對現(xiàn)實的關心,對民族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時代的發(fā)展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不能強求。我們沒有魯迅,沒有那種有個性的,有勇氣的,敢于戰(zhàn)斗的知識分子,是我們時代的缺失,我們?nèi)匀恍枰@樣的戰(zhàn)士。但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領域是寬廣的,我們的胸懷是博大的,我們的文化有多樣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中國現(xiàn)代新文化開創(chuàng)時期的四個主要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和周作人,除了陳獨秀后來從事實際的政治斗爭外,其余三個都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堅持不懈。尤其是周氏兩兄弟馳騁文壇,專心著譯,終生沒有中斷。他們的文學活動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影響了一大批人。一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如果沒有周氏兄弟,將是單薄和貧乏的。這些文化先賢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界域和維度,其業(yè)績對今天的思想文化建設仍發(fā)揮著極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呈現(xiàn)著多元化的趨向。魯迅不再是唯一的選擇,雖然他所達到的那個高度,我們今天仍然須仰視才見。同時,我們適應新時代的需要,豐富我們的精神領域,對其他的流派,如周作人的風格多進行研究和借鑒。其實,魯迅也正是在各種風格不同的交匯中,在不同思想流派的斗爭中發(fā)展自己的。因為有了周作人和胡適,魯迅的精神才顯出了其獨特的價值。因為如此,在這些文化巨人之間進行比較,將兩個兄弟進行比較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我覺得,將三兄弟合傳,是一個必要的嘗試。三有異同,比較起來自然就有趣,然而有時也難免尷尬和無奈。在周氏兄弟間做比較,容易下筆,但很難寫好。在魯迅和周作人生前,文壇就常常將他們并稱。兩兄弟失和后,比較也并未減少,甚至更多。周作人的投敵叛國,使兩兄弟的歷史地位有了極大的差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使周作人喪失了同魯迅相比的資格。便是有比較的文字,也多將周作人盡力貶低,以襯托魯迅的高大和完美。實際上,也正因為如此,兩兄弟之問就更有可比性:學識修養(yǎng)相近,但結(jié)局迥異;一個被譽為完美的圣人,一個則成為被打入冷宮的民族敗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周作人早期的杰出成就漸漸得到重視。研究魯迅,絕對不能繞過周作人。周作人不但為魯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而且他本人的業(yè)績和人生道路也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比較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對兄弟失和的起因的評論,就失之簡單和武斷。評論者大多沿著這樣的思路:周作人思想落伍,導致他同魯迅分手,因為沒有長兄的幫助和勸告,最終失足落水。魯迅的崇高地位和完美形象對周作人形成巨大壓力。在魯迅形象的參照下,周作人的一切好像都有了問題。比較是為了更準確全面地看問題,而不是比高下優(yōu)劣。中國文學史上,或褒李貶杜,或揚韓抑柳,鬧得不亦樂乎。對人品文章,可以有所偏好,只要有理有據(jù),不妨各抒己見。但不能排座次,呈意氣,強詞奪理,任意軒輊。褒魯貶周,或者相反,兩種傾向都應該避免。本書努力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客觀地評價周作人。多年來的思想解放和資料積累,為以這樣的態(tài)度寫作兄弟合傳提供了基本條件?,F(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一味斥責周作人自私自利、忘思負義了。1939年以后周作人背上了大漢奸的罪名,1945年成為被褫奪公民權(quán)的罪犯。應得的懲罰他自然必須領受,但不能把一切污水都潑到他身上。論人要顧及全面,不能因為后期的錯誤就連帶否定他的前期。對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多一些同情體貼。本書注重資料的選擇。現(xiàn)有資料中兩人親友的回憶文字雖然頗有參考價值,但也需要認真辨別。家務難斷,恩怨未泯,更有政治形勢等因素干擾,現(xiàn)存材料中需要分辨的眼光。當然,在大量的資料中進行選擇是艱難的工作,還有很多細節(jié)沒有很好地把握,不能不說是本書的缺憾。當兩個人比較時,就會發(fā)現(xiàn)過去單獨研究魯迅時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他們的人生道路,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他們的學問的來源等等。例如,對他們之間的分別,或者說,他們各自的獨特性,還缺乏足夠的分析。做為杰出的翻譯家,他們譯文的異同和得失如何,也是著墨不多的題目;做為語言大師,他們的文風有何差異等等,都有待進一步探討。便是人們議論很多的兄弟失和事件,作為兩個成熟的思想家發(fā)展道路上的必然性,我們是否充分注意到了呢?而這分別產(chǎn)生的后果,其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我們是否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呢?兩兄弟的失和,造成了另一條道路:周作人道路。他的留守,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后果十分嚴重。但這不得已中卻頑強地矗立起一種精神,那是我們文化傳統(tǒng)中的另一種堅強的東西在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種堅守因為結(jié)局的悲慘,竟被掩蓋了固有的價值?,F(xiàn)在我們回過頭去看,對這種文化姿態(tài),我們能不能給予一些同情理解呢?它能不能給我們一點啟示?這也是我寫作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兄弟合傳本身無疑就是在顯示,周作人和魯迅是有資格比較的,周作人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是值得重視的。并非因為他是魯迅的胞弟,才有與魯迅合傳的理由。四如前所說,魯迅是新文學的杰出代表之一,而不是唯一;他不是獨峰,而是多個山峰中的一個。擴大言之,我們甚至也不必要將魯迅和周作人看成現(xiàn)代文壇的雙峰,而要看到在他們之外,還有無數(shù)個山峰。這就是本書所想顧及的文化氛圍的“全體”,目的是使傳記內(nèi)容豐富,有血有肉。因此,增加一點文化背景的敘述是有必要的。循著這個思路,本書在敘述周氏三兄弟的成長過程時,在其環(huán)境和教育等方面用了較多筆墨,說明他們雖然接受了傳統(tǒng)教育,但又有雜覽的愛好,不從正門入儒家經(jīng)典的殿堂,而是“旁通”入野史筆記的“荒野”;不走科舉正路,而是將“靈魂賣給魔鬼”,進了教聲光電化的新學堂;不是重實用和現(xiàn)世利益地學法政軍警農(nóng)醫(yī),而是學“大而無當”的文藝,搞“窮而后工”的創(chuàng)作,并且搞科幻小說和科普文章這些壯夫不為的“小技”……而在敘述他們的業(yè)績時,也兼及其他學者作家、師長、同學、同事、朋友、學生,等等。將周氏三兄弟合在一起敘述,困難的確不少。合傳應該有的優(yōu)長,是要看它比兄弟三人各自的傳記多出些什么來。作者的著眼點,首先自然是在尋找三人之間有聯(lián)系的事實。而在三兄弟中,卻不能不更多地描寫魯迅和周作入兩兄弟的思想和業(yè)績的異同。這是事實,不能故意地將篇幅平均分配。建人沒有受過私塾教育,更沒有出洋留學,古文和外文基礎都不如兩個哥哥,成就也比兩個哥哥小得多。只是在兄長們的幫助下,他自學外語,勤奮譯著,也斐然有成。本書對建人的敘述,份量不多。但他自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他的生活與兩個哥哥的生活密切相關,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不可分離。他的存在,影響了兩個哥哥的生活和思想。在兄弟恩怨中,他扮演的角色并非無足輕重。而他提供的一些資料,對研究兩位杰出文學家有參考價值。從文學成就方面看,建人只起到陪襯的作用。而這種陪襯的地位造成的對陪襯人本身的傷害及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卻是不應該忽略的。至于一些頗有爭論的問題,例如兄弟生平中那些所謂的“謎”,讀者有理有由期待答案。遺憾的是,作者卻無能為力加以解決,并且也不能花太多的筆墨做徒勞的猜測和推斷,雖然那樣也許會有一點兒趣味。本書只比較如實地描述當時情況,介紹當事人各自的觀點及心理狀態(tài)。當然,本書也留下很多遺憾,有的地方描寫得詳細一些,有的則是粗線條的勾勒,存在輕重不勻的毛病。評論和分析,有時候詳細,有時候則一筆帶過,可能因此遺漏了重要意義的闡發(fā)。選材不恰當,剪裁不妥帖,責任在筆者,是無可推脫的。此外,對兄弟才能的差異的分析也比較少。魯迅擅長創(chuàng)作,周作人善于批評,一個是詩化的,一個是散文化的,分別相當明顯,本書雖然點到,但少以作品為例證,詳加討論,只能以“俟諸來日”自解了。然而,有些問題是不能等待的。我們的時代還能不能產(chǎn)生周氏兄弟這樣文豪?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究竟應該怎樣傳承?從三兄弟的成長經(jīng)歷和杰出業(yè)績中,能否尋找一點線索、得到一點啟示呢?黃喬生2007年11月10日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周氏三兄弟:周樹人 周作人 周建人合傳》是國內(nèi)第一部魯迅三兄弟的合傳。一家兄弟見證歷史風云。時間跨度從從魯迅出生(1881年)到周建人去世(1984年),歷時103年。百年之間,歷經(jīng)清朝的衰微,民國的動亂,日本的侵略,新中國的成立。這段歷史深刻影響了他們的命運。東游日本,致力新學,他們的文化成就一時傳為美談。不料變故突生,先是周作人魯迅因家事恩斷,后周作人失足成為漢奸,周建人與之決裂,三兄弟兩次失和,是中國文學界的損失,也是民族危機的反映。
《周氏三兄弟:周樹人 周作人 周建人合傳》詳述了他們的求知歷程和文化貢獻,對其恩怨變遷也有獨到而謹慎的求證。
在魯迅和周作人生前,文壇就常常將他們并稱。兩兄弟失和后,比較也未減少,甚至更多。周作人的投敵叛國,使兩兄弟的歷史地位有了極大的差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使周作人喪失了同魯迅相比的資格。便是有比較的文字,也多將周作人盡力貶低,以襯托魯迅的高大和完美。實際上,也正因如此,兩兄弟之間就更有可比性;學識修養(yǎng)相近,但結(jié)局迥異;一個被譽為完美的圣人,一個則成為被打入冷宮的民族敗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周作人早期的杰出成就漸漸得到重視。研究魯迅,絕對不能繞過周作人。周作人不但為魯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而且他本人的業(yè)績和人生道路也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而三北周建人,雖然文學上沒有取得大哥和二哥那么高的成就,但要談到魯迅和周作人,依然無法將他繞開。三兄弟中,周建人扮演的角色并非無足輕重。

作者簡介

黃喬生,1986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供職于北京魯迅博物館。長期從事魯迅、周作人以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并編輯“回望魯迅”“回望周作人”等從書。主要著作有《陳天華》《自然與人生的盛宴》《走近魯迅世界》《西方文化與現(xiàn)代中國婦女觀》等,另有譯著多種。

書籍目錄

序言/1引子/1第一章  出生于官宦人家/6屬于“臺門貸”/點翰林/祖父的仕途第二章  童年和八股文/14“阿官來了”/啟蒙老師/三味書屋/難不倒的八股文第三章  在紹興的風情中成長/29趣味相投的兄弟/永遠的紹興風情/難忘的鄉(xiāng)鄰人物/坐吃山空第四章  家族的衰?。?3祖父入獄/病中的父親/兄弟反抗惡勢力/沉迷于神話故事第五章  唯有讀書是出路/59雜覽旁通/望子成龍/父親病逝/周作人的初戀第六章  少年新生活/75魯迅離鄉(xiāng)上新學/鬧劇般的新學堂/四弟夭折/接觸新思想/少年兄弟情誼/周作人離鄉(xiāng)求學第七章  日本留學與剪辮子/98魯迅赴日/大口呼吸外國空氣/尷尬的辮子/走進翻譯/棄醫(yī)從文/無奈的舊婚姻/周作人到東京第八章  思想和文學的饕餮之徒/122浸淫于東京的書店/師從章太炎/翻譯的理想/兄弟合譯小說/夭折的《新生》/第一本翻譯集問世第九章  回國/144杭州任教的魯迅/周作人的日本/周建人的第一筆薪金/紹興的革命/《懷舊》第十章  尋找現(xiàn)實的支點/160對故鄉(xiāng)的絕望/日本媳婦/周作人回鄉(xiāng)/迷茫的魯迅第十一章  北平——新的開始/176一切都是新鮮的/關鍵人物蔡元培//復辟風波/北大教授周作人/群英薈萃第十二章  文壇雙星/192英豪間的思想沖撞/《新青年》大展拳腳/新舊大論戰(zhàn)/耀眼的思想光芒/沉淀后的全面釋放/五四運動第十三章  雙峰并峙/209舉家遷離紹興/北京八道灣11號/《阿Q正傳》/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并行/解放婦女思想/關注女性獨立意識第十四章  兄弟反目之謎/235兄弟失和/周作人的薔薇夢/大哥的關懷/病中的思考/壓抑的保護傘/自由的論戰(zhàn)/關于兄弟失和的猜測第十五章  彷徨人間/267幻滅之感/“宴之敖者”/《弟兄》/孤獨的行人/苦悶的過客第十六章  《語絲》——兄弟精神的通道/282《語絲》的大影響/女師大風潮/“攻周專號”/最黑暗的一天第十七章  愛情與革命/297許廣平/犧牲品朱安/被攻擊的愛情/革命以及思想革命/魯迅在廣州/魯迅到上海第十八章  上海和北平/325革命的惡性循環(huán)/繼承與發(fā)揚/左翼與《駱駝草》/小品文的爭論/這樣的戰(zhàn)士第十九章  魯迅逝世/350大哥去逝/兄弟對日本的態(tài)度/固守北京的周作人/周作人遇刺之謎/周作人與周建人第二十章  度盡劫波/366審判周作人/周作人的“不辯解”/屈辱中離開/周建人的道路

章節(jié)摘錄

“我心里難過,不知怎么就發(fā)起脾氣來了?!毙值芊纯箰簞萘φ翂巯矏蹐D書,但苦于缺少買書的錢,因此想到一個笨辦法,即見到好的內(nèi)容就抄下來。玉田叔祖那里有一套二十卷的木版小本《唐代叢書》,又叫《唐人說薈》,輯錄唐代傳奇和筆記。他對這書很感興趣,就借了來,選抄了其中的幾種,計有陸羽《茶經(jīng)》三卷,陸龜蒙《五木經(jīng)》和《耒耜經(jīng)》各一篇。這一抄就上了癮,從此愈抄愈勤。后來又湊了兩塊錢,買一部《藝苑捃華》,共二十四冊,再后來是明抄本的《說郛》。兩個弟弟,特別是櫆壽,跟他的年齡相差不多,在一起玩得來。有一個時期,他們最喜歡玩的是演戲。孩童期是想象力特別發(fā)達的年齡,而且模仿欲正強,單是把現(xiàn)實中、書本上的事搬演一遍,也會給他們極大的快樂。最普通的是過家家,因為大街上看到的結(jié)婚儀式既很排場,又顯得喜氣洋洋,很能感染兒童的情緒。從家到三味書屋只有很短的路程,但其間卻有一個奇特的風景。有一家的主人長得有些怪,頭大身矮。他的家里又養(yǎng)著一只不經(jīng)常見的山羊,學生們不知道這是養(yǎng)了防火災的(按迷信的說法),都覺得這山羊身上有些神奇的味道。三味書屋的學生里有一個偏偏身體很長,與這家的主人正好相反,雖然他的頭跟平常人差不多,但同身子比起來就顯得很小了。這兩個人的奇怪形象在他們的腦子里發(fā)生了聯(lián)想。而且環(huán)顧四周,他們竟發(fā)現(xiàn)了更多怪相。新臺門里一個長輩,因為久吸鴉片煙的緣故,極瘦,兩肩聳立,仿佛在大衫底下橫著一根棒似的。把這幾個怪異的人物連在一起,演成戲,豈不是很妙嗎?于是就在有兩株桂花樹的院子里,兄弟們演起童話劇來?!按箢^”就被想象成兇惡的巨人,他帶著他家的山羊,把守著巖洞,平時出來擾亂行人,“小頭”的同學和聳肩的長輩,就用各樣的法術去征服他。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魯迅和周作人生前,文壇就常常將他們并稱。兩兄弟失和后,比較也并未減少,甚至更多。周作人的投敵叛國,使兩兄弟的歷史地位有了極大的差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使周作人喪失了同魯迅相比的資格。便是有比較的文字,也多將周作人盡力貶低,以襯托魯迅的高大和完美。實際上,也正因如此,兩兄弟之間就更有可比性:學識修養(yǎng)相近,但結(jié)局迥異;一個被譽為完美的圣人,一個則成為被打入冷宮的民族敗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周作人早期的杰出成就漸漸得到重視。研究魯迅,絕對不能繞過周作人。周作人不但為魯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而且他本人的業(yè)績和人生道路也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而三弟周建人,雖然文學上沒有取得大哥和二哥那么高的成就但要談到魯迅和周作人,依然無法將他繞開。三兄弟中,周建人扮演的角色并非無足輕重。

編輯推薦

《周氏三兄弟:周樹人 周作人 周建人合傳》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周氏三兄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還不錯的,如果想多點了解三兄弟,或者三兄弟之一的,都可以看看
  •   作者也算是周作人研究的專家了,這書對了解周家三兄弟有些幫助.
  •   在國人心里,私德可以忽略,大節(jié)卻是不容有失的......
  •   真的不知道為什么中國人這么恨周作人!
  •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敘述非常到位,介紹非常全面,評價非常公正。特別是對兄弟反目解說得非常清楚,令人信服?!拔膲p星”、“雙峰并峙”寫得尤為精彩。很值得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