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大師談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蔭麟,呂思勉 著  頁數(shù):343  字數(shù):329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精選了著名史家張蔭麟、呂思勉著作中的經(jīng)典內(nèi)容,敘述了從上古時代至近代的中國歷史。全書文筆洗練,生動活潑,在述事的同時重點敘述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和活動,同時又富有思想內(nèi)涵和理論深度,讀者從中可以領略名家講史的恢弘氣度。

作者簡介

 
張蔭麟,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史才、史識、史學、史德兼?zhèn)洹?br />呂思勉,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和陳垣先生、陳寅恪先生、錢穆先生一起被推重為“現(xiàn)代史學四大家”。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第一節(jié) 商代文化
第二節(jié)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jié)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jié) 周代與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jié)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jié) 奴隸
第三節(jié) 庶民
第四節(jié) 都邑與商業(yè)
第五節(jié) 家庭
第六節(jié) 士
第七節(jié) 宗教
第八節(jié) 卿大夫
第九節(jié)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yè)
第一節(jié) 楚的興起
第二節(jié)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jié) 晉楚爭霸
第四節(jié) 吳越代興
第五節(jié) 鄭子產(chǎn)
第四章 戰(zhàn)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jié)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第二節(jié) 魏文侯李克吳起
第三節(jié) 秦的變法
第四節(jié) 經(jīng)濟的進步與戰(zhàn)爭的變質(zhì)
第五節(jié) 國際局面的變遷
第五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jié) 呂不韋與嬴政
第二節(jié) 六國混一
第三節(jié) 新帝國的經(jīng)管
第四節(jié) 帝國的發(fā)展與民生
第六章 秦漢之際
第一節(jié)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jié) 項羽與巨鹿之戰(zhàn)
第三節(jié)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jié)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jié) 楚漢之戰(zhàn)及其結(jié)局
第七章 大漢帝國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純郡縣制的重建
第二節(jié)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jié) 武帝開拓事業(yè)的四時期
第四節(jié) 武帝的新經(jīng)濟政策
第八章 東漢的復興
第一節(jié)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guī)模
第二節(jié) 后漢的政治
第三節(jié) 兩漢的制度
第四節(jié)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五節(jié) 兩漢的學術
第六節(jié) 佛教和道教
第七節(jié) 兩漢的社會
第九章 世家大族的魏晉
第一節(jié) 三國的鼎立
第二節(jié) 晉的統(tǒng)一和內(nèi)亂
第三節(jié) 南北朝的對峙
第四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第五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六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章 盛世隋唐
第一節(jié) 隋之統(tǒng)一與政治
第二節(jié)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三節(jié)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四節(jié) 隋唐的制度
第五節(jié)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六節(jié) 唐中葉以后的政局
第七節(jié) 隋唐的社會
第十一章 積貧積弱的兩宋
第一節(jié) 五代的混亂
第二節(jié) 宋的統(tǒng)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節(jié) 變法和黨爭
第四節(jié) 遼夏金的興起
第五節(jié) 宋和遼夏的關系
第六節(jié) 宋和金的關系
第七節(jié)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八節(jié) 宋的制度和社會
第十二章 迅速崛起的蒙元
第一節(jié)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chuàng)建
第二節(jié)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節(jié) 元的制度
第四節(jié) 元帝國的瓦解
第十三章 緩慢發(fā)展的明朝
第一節(jié) 明初的政局
第二節(jié) 明朝的殖民事業(yè)和外患
第三節(jié) 明末的政局
第四節(jié) 明的制度
第十四章 盛極而衰的清朝
第一節(jié) 明清之際
第二節(jié) 清初的內(nèi)政
第三節(jié) 鴉片戰(zhàn)爭
第四節(jié)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第五節(jié) 英法聯(lián)軍之役
第六節(jié) 晚清的政局
第七節(jié) 中日戰(zhàn)爭
第八節(jié)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九節(jié) 八國聯(lián)軍和辛丑條約
第十節(jié)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十一節(jié) 清代的制度
第十二節(jié) 清代的學術
第十三節(jié) 清代的社會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及近世
第一節(jié) 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二節(jié)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三節(jié) 二次革命的經(jīng)過
第四節(jié)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第五節(jié) 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六節(jié) 參戰(zhàn)的經(jīng)過和山東問題
第七節(jié)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八節(jié)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九節(jié) 國民革命的經(jīng)過
第十節(jié) 日本的侵略東北
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第一節(jié) 商代文化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后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殷墟出土的遺物,除了大批的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無數(shù)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萬片以上。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檔案。原來商人要預測未來的吉兇,或探問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塊龜腹甲間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間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鉆鑿,卻不令穿透,然后在鉆鑿處灼火,另一面便現(xiàn)出裂紋,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斷定鬼神或一種神妙的勢力對于所問的反應。所問的事情,有時連日后的“應驗”,就刻在兆的旁邊,這可稱為卜辭。卜辭的內(nèi)容以關于祖先的祭祀的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用牲的數(shù)目等;有關于氣象的,如卜雨、晴、風、雪等;有關于歲收的豐歉的;有關于征伐、漁獵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關于疾病、胎孕和夢征的;有所謂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無災害和于日間卜是夕有無災害的。還有別的事項這里不能盡舉。卜辭以外,甲骨文書中也有少數(shù)短短的記事,例如記頒發(fā)矛若干,某人取貝若干,某日某人入覲之類;又有田獵獲獸的記錄,刻在獸頭骨上的。甲骨文書全是商朝后期的遺物。根據(jù)甲骨文書、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遺物遺跡和后人關于商朝的記載,我們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寫如下。商人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要的生產(chǎn)方法。農(nóng)作物有黍、稷、稻、麥、蠶桑。卜辭中“卜黍年”、“貞卜問我受黍年”、“貞其登黍”的記錄很多,而此等處的黍字從未見有用別的植物名來替代的,可知黍為商人主要的農(nóng)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從糸的字的存在,證明絲織工藝的發(fā)達。有酒,以黍釀造。耕種全用人力。農(nóng)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蓋全以木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為二,歧頭上安一橫木,以便腳踏。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別是下端斜銳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約過于堅實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當是利用樹椏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銅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確知。漁獵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產(chǎn)副業(yè)。魚的種類不見于卜辭。獵品,除野豬、鹿、狼、兕、兔、雉外,還有象。商王田獵的記錄中,獲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頭的,獲豬有一次一百十三頭的,獲狼有一次四十一頭的。可見殷都附近的開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雞、豕外,還有狗。牧畜業(yè)之盛從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見,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頭的。馴役的動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馬、犬外,還有象。至遲在商朝末年,商人并且曾利用象去作戰(zhàn)。商人已有鑄造青銅銅錫合金器的工藝,鑄造工場的遺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銅液十二三公斤的陶制煉鍋,有銅制的型范,有銅礦石,有煉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遺物中有銅制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制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骨角制的兵器也許是僅作明器用的。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上懘硕螘r,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jù)他人參觀民國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于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huán)柱為軸而旋轉(zhuǎn),盂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此外殷墟銅器之可注意的有盤、壺、鏟、勺、漏勺、筷子等,還有戰(zhàn)士戴的盔。殷墟的陶器包括種類繁多的飲器、食器、盛器和烹飪器,其質(zhì)地有灰色、紅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細陶和一種經(jīng)高度燒加釉的陶;其紋飾多數(shù)是刻劃的。細陶的紋飾極復雜,其母題有動物形,幾何圖案和圖案化的動物形。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藝在殷墟的遺跡也很豐富,舉其特別可注意的:有鑲嵌綠松石的象牙鴟尊;有一種雕紋的也有繪紋的骨制玩器,仿佛后世“如意”一類的東西,長形略曲,其花紋為龍、鳳或蟬形,偶或嵌著綠松石;有各種式的佩玉,或作圓圈,或作半圓,或作長筒,或雙龍相對成一圓形,或兩魚相對成一半圓,或狀人物、人面、獸頭、虎、兔、象、鸮、燕、鴿、魚、蛙、蟬、長尾鳥、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體雕刻品,狀人物、虎、龜、鸮、蟾、雙獸等,以供陳設之用的。從狀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遺物,我們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當時一部分人的服裝是交領、右衽、短衣、短裙、束帶、其鞋翹尖;知道當時女人臉上涂朱;頭飾極復雜,左右兩鬢或額間的頭巾上綴一綠松石砌成的圓形物;頭發(fā)中間束一骨圈;發(fā)上戴雕紋嵌綠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兩枝,多的幾十枝;笄頭雕各式各樣的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四五十種獸頭和花紋;她的頭飾比頭還高。關于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jù)。在殷墟曾發(fā)現(xiàn)版筑的遺跡,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處基址作長方形,四圍有許多大石卵,其相互間的距離,大略相等。這些石卵大約就是柱礎,原來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長三十公尺,寬九公尺,石柱礎之外,并有銅柱礎十個。殷墟絕無磚瓦,房頂想必是用茅草編成的。古人所謂“茅茨土階”,大約就是商朝宮殿的寫照。又發(fā)現(xiàn)一座純黃土筑成的大臺基,面向正南,與羅盤所指的完全相合。臺基前十幾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臺基的四周,遺下好些整副的野豬骨,可見這建筑必是和祭祀有關的。又掘出若干長方的坎穴,有階級可上下,中有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惭▋?nèi)周圍用硬土筑成,鐵一般堅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個坎穴。這些坎穴是否與上說的版筑柱礎同時,不能確定。但我們知道,遠距商朝亡后三四百年,還有貴族的地下宮室見于記載《左傳》,則商朝后期之有這種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從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宮內(nèi)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亞字形,原是木構(gòu),木料已腐化無存,卻剩下木構(gòu)上所裝的各種立體石雕,作獸頭、雙面、牛頭,鳥、獸等形的。又從墓中的遺跡推之,可知原來墻壁的內(nèi)面是嵌鑲著許多紋飾和涂著紅色的。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馬、牛馬或象駕的車。除普通的車外,又有兵車,其形式大略是輿作半圓形,由后升降,一轅駕四馬,兩服兩驂,與后來周朝的兵車無多差異;這是從殷墟發(fā)現(xiàn)的銅質(zhì)車飾推知的。據(jù)卜辭的記載,商人出征有時遠行至三四十日。上面講的是商人的“物質(zhì)文明”。其次要講他們的社會組織,可惜后者的資料遠不如前者的詳晰。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為一社會的單位。每族有一名號,即所謂“氏”。所以后來商朝亡后,新朝把商遺民分派給新封的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給魯國;以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等七族分給衛(wèi)國。卜辭記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戰(zhàn)的;例如“令斿族寇周”,“令多眾子族從犬侯寇周”,“命五族伐羌”等。姓和氏的分別,商朝當已有之。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比較后起的族號。因為族人的繁衍,一族可以分成許多族,而散居異地。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其特殊的族號,謂之氏。姓字甲骨文及周金文皆作生,不從女。以生為姓者,溯生之所從來也。古人名與姓氏不并舉,因為在比較原始的社會里,互相接觸的人,以同姓氏為常,自無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種習慣直至春秋時代猶然。以姓氏冠名乃是有了五方雜處的大都市以后的事。商民族以一個王室和它的都邑為核心。這都邑商人自稱“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間,這“天邑商”曾經(jīng)六次遷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間五遷皆不出今山東的南半和河南的東半;最后的二百七十余年是在殷,即安陽的殷墟。商王統(tǒng)屬著許多部族的君長,即他的“諸侯”。原則上他們對商王的主要義務,是當他需要時,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戰(zhàn),此外也許還有定期的貢獻。這些諸侯的來源,大抵是本來獨立部族的君長,為商王所征服的,或震于商朝的威勢而自愿歸服的;似乎還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給自己的臣下或親族而建立的。商王對各諸侯的控制能力并不一致,諸侯對商朝也叛服不常,他們彼此間也不永遠是和平的友侶。卜辭里每有商王命這個諸侯去伐那個諸侯的記載。諸侯領土與王畿之間,民族和文化的關系疏密不一。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與王畿的人民是屬同一民族,或原來雖不屬同一民族,而已經(jīng)與商人同化的,這些可以概稱為商人;但也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在語言習慣上皆與商人相異,而始終對商人保存著“非我族類”之感的,例如當商朝末年居于涇渭流域的周人。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傳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弟可傳,然后傳子。但傳末弟之子抑傳其先兄之子,似無定制;多數(shù)是傳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爭位釀成王室的大亂。最后的四傳皆是以子繼父,似乎已鑒于舊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諸侯的繼承法是否也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無從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繼承,始終是以子繼父的。在商朝的勢力范圍以內(nèi)和以外散布著許多文化遠較商人落后的游牧民族,不時寇略商朝或其諸侯的領域。商朝后期的最大外敵是西北的鬼方其根據(jù)地蓋在山西北部及陜西的北部和西部。歷史上記載商王武丁曾對他用兵至三年之久。此外卜辭所記商人的外敵還有好些,但其中除羌人外都與后來的歷史失了連絡。卜辭所記商人對外戰(zhàn)爭,用兵至多不過四千、五千,俘虜至多不過十五、十六,但這些似乎不能作代表的例,因為卜辭曾記一次殺敵二千六百五十六人。戰(zhàn)爭所獲的俘虜,當有一部分是用作祭祀的犧牲,卜辭中屢有人祭的記錄。但那不是常見的事。大多數(shù)俘虜當是用作奴隸。卜辭中有奴、奚、臣、仆等字皆是奴隸之稱。奴隸除用執(zhí)賤役外,當亦用于戰(zhàn)爭,卜辭中有“呼多臣”伐某方的記錄,似是其證。又有所謂“耤臣”和“小耤臣”,似是奴隸之用于耕作的。商人的商業(yè)已發(fā)展到使用貨幣的階段,他們的貨幣以一種咸水貝為之,小塊的玉器似乎也用為貨幣。從殷墟的遺物可以推知殷都一帶商業(yè)之盛。銅器、玉器和綠松石飾品的原料都非近地所有;占卜用的消費量甚大的龜也是異地所產(chǎn);咸水貝也是如此。特別是玉和貝必定是從遠方輾轉(zhuǎn)販運而來的。關于商人的社會狀況,我們所知僅此。其次要估量他們表現(xiàn)于生產(chǎn)方法以外的智力。甲骨文書包涵單字約五千,可識的約一半。這些文字雖然形體上與今字大異,但已識的字都可依照一定規(guī)則譯成今字。其意義及用法大體上與今字不殊,習慣的保守性真是可驚的。除形體外,甲骨文字與今字的差異有兩點可注意:(一)帶有圖像性的字無論物體的寫生或動作性態(tài)的喻示,每隨意描寫,但求肖似,沒有定構(gòu)。例如龜字,或畫正面,或畫側(cè)面,或畫尾,或不畫尾,或畫兩足,或畫一足。又如漁字,或畫一魚,一網(wǎng),一手;或只畫一魚,一手;或畫四魚在水中;或畫一魚傍水。(二)在意義的分別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為詳細。例如駕馭之馭,或從馬,或從象,因所馭不同而異字。又如牧字,或從牛,或從羊,因所牧不同而異字,又如一獸的雌雄,各有異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兩性,此外馬、羊、豕、犬、鹿等,各于本字的邊旁或底下加匕或土,以別雌雄。

編輯推薦

《大師經(jīng)典:中國歷史?大師談》編輯推薦:經(jīng)典、權威的國史教材,長期作為大學教材和青年“自修適用”讀物,暢銷八十年,史學大師張蔭麟、呂思勉寫給大家最有趣的中國歷史入門書,簡潔優(yōu)美的文字,淹博專精的學問,透徹通達的思想與識見,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 。最新插圖典藏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歷史大師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與其它出版社的呂思勉的出內(nèi)容重復很多
  •   以史為鑒,中國五千年歷史,不只是事實,更多的是反思
  •   這本和國學大師談比,語言能接受了。
  •   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要多讀讀歷史了,從這本開始
  •   潔優(yōu)美的文字,淹博專精的學問,透徹通達的思想與識見,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這個商品不錯
  •   經(jīng)典,不過太過省略!
  •   買了這么多書 快遞不給力啊 出貨也慢唉唉唉 但是書是我喜歡的 不錯
  •   書的內(nèi)容很好 有見的 大師風范 就是不一般
  •   適合大人看 大師將歷史舉輕若重
  •   一直想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這本書介紹得挺詳細的。
  •   包裝尚可,內(nèi)容不錯
  •   集中各家所長吧,那個時代的人已經(jīng)遠去,劉下我們還沒有完全繼承。
  •   這個系列不錯。但是喜歡其中的一部分。
  •   很多內(nèi)容晦澀難懂 沒有很有意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