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經(jīng)典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國維,朱自清,吳梅,聞一多,胡適 著  頁數(shù):267  字數(shù):272000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精選了朱自清、吳梅、聞一多、胡適、王國維的古典詩詞學(xué)著作及論文,全書自成一體,從了解詩詞學(xué)、欣賞詩詞作品的角度入手,詳細講解了詩詞的基本知識及演變歷史,勾勒了完整體系。編選角度將人文精神的灌輸及道德情感的熏陶放在特別顯著的位置,是廣大讀者尤其是詩詞愛好者的精良讀本。

作者簡介

 
王國維,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xué)術(shù)的結(jié)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xué)術(shù)的開創(chuàng)者”。

朱自清,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xué)者,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練。
吳梅,近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對古典詩、文、詞、曲研究精深。
聞一多,著名詩人、學(xué)者。主張新詩格律化,發(fā)表了許多有影響的新詩。

胡適,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詩人、歷史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詩的語言
 一 詩是語言
 二 詩與文的分界
 三 詩緣情
 四 組織
 五 傳達與了解
第二章 詩多義舉例
 一 古詩一首
 二 陶淵明飲酒一首
 三 杜甫秋興一首
 四 黃魯直登快閣一首
第三章 《唐詩三百首》指導(dǎo)大概
第四章 論平仄四聲
第五章 論韻
第六章 論音律
第七章 論作法
第八章 唐五代詞略
 一 唐人詞略
 二 五代十國人詞略
第九章 兩宋詞略
 一 北宋人詞略
 二 南宋人詞略
第十章 金元詞略
 一 金人詞略
 二 元人詞略
第十一章 明清詞略
 一 明人詞略
 二 清人詞略
第十二章 唐詩里的杜甫
第十三章 孟浩然
第十四章 賈 島
第十五章 人間詞話定稿六十四則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詩的語言一 詩是語言普通人多以為詩是特別的東西,詩人也是特別的人。于是總覺得詩是難懂的,對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態(tài)度,這實在是詩的一種損失。其實,詩不過是一種語言,精粹的語言。(一)詩先是口語 最初詩是口頭的,初民的歌謠即是詩,口詩的歌謠,是遠在記錄的詩之先的,現(xiàn)在的歌謠還是詩。今舉對唱的山歌為例:“你的山歌沒得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幾籮篼。籮篼底下幾個洞,唱的沒有漏的多?!薄澳愕纳礁铔]得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牛毛多。唱了三年三個月,還沒唱完牛耳朵。”兩邊對唱,此歇彼繼,有挑戰(zhàn)的意味,第一句多重復(fù),這是詩;不過是較原始的形式。(二)詩是語言的精粹 詩是比較精粹的語言,但并不是詩人的私語,而是一般人都可以了解的。如李白《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四句詩很易懂。而且千年后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因為所寫的是“人”的情感,用的是公眾的語言,而不是詩人的私語。孩子們的話有時很有詩味,如:院子里的樹葉已經(jīng)巴掌一樣大了,爸爸什么時候回來呢?這也見出詩的語言并非詩人的私語。二 詩與文的分界(一)形式不足盡憑 從表面看,似乎詩要押韻,有一定形式。但這并不一定是詩的特色。散文中有時有詩。詩中有時也有散文。前者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向你倨,你也不削一塊肉;向你恭,你也不長一塊肉。傅斯年后者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邱遲我們最當敬重的是瘋子,最當親愛的是孩子,瘋子是我們的老師,孩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向光明去。傅斯年頌美黑暗。謳歌黑暗。只有黑暗能將這一切都消滅調(diào)和于虛無混沌之中。沒有了人,沒有了我,更沒有了世界。冰心上面舉的例子,前兩個,雖是詩,意境卻是散文的。后三個雖是散文,意境卻是詩的。又如歌訣,雖具有詩的形式,卻不是詩。如: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諺語雖押韻,也不是詩。如:病來一大片,病去一條線。(二)題材不足限制 題材也不能為詩、文的分界,“五四”時代,曾有一回“丑的字句”的討論。有人主張“洋樓”、“小火輪”、“革命”、“電報”……不能入詩;世界上的事物,有許多許多——無論是少數(shù)人的,或多數(shù)人所習(xí)聞的事物——是絕對不能入詩的。但他們并沒有從正面指出哪些字句是可以入詩的,而且上面所舉出的事物未嘗不可入詩。如邵瑞彭的詞:電掣靈蛇走,云開怪蜃沉,燭天星漢壓潮音,十萬燈船,搖蕩火珠林?!对佪喆愤@能說不是“詩”嗎?(三)美無定論 如果說“美的東西是詩”,這句話本身就有語病;因為不僅是詩要美,文也要美。大概詩與文并沒有一定的界限,因時代而定。某一時代喜歡用詩來表現(xiàn),某一時代卻喜歡用文來表現(xiàn)。如,宋詩之多議論,因為宋代散文發(fā)達;這種發(fā)議論的詩也是詩。白話詩,最初是抒情的成分多,而抗戰(zhàn)以后,則散文的成分多,但都是詩?,F(xiàn)在的時候還是散文時代。三 詩緣情詩是抒情的。詩與文的相對的分別,多與語言有關(guān)。詩的語言更經(jīng)濟,情感更豐富。達到這種目的的方法:(一)暗示與理解 用暗示,可以從經(jīng)濟的字句,表示或傳達出多數(shù)的意義來,也就是可以增加情感的強度。如辛稼軒的詞: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這詞是辛稼軒和他兄弟分別時作的,其中所引用的兩個別離的故事之間沒有橋梁;如果不懂得故事的意義,就不能把它們湊合起來,理解整個兒的意思,這里需要讀者自己來搭橋梁,來理解它。又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完全是用暗示的方法,表示讀書才能明理。(二)比喻與組織 從上段可以看出,用比喻是最經(jīng)濟的辦法,一個比喻可以表達好幾層意思。但讀詩時,往往會覺得比喻難懂。比喻又可分:1.人事的比喻:比較容易懂。2.歷史的比喻:典故比較難懂。新詩中用比喻的例子,卞之琳《音塵》:綠衣人熟稔的按門鈴,就按在住戶的心上;是游過黃海來的魚?是飛過西伯利亞來的雁?“翻開地圖看”這人說。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是那條虛線旁那個小黑點。如果那是金黃的一點,如果我的坐椅是泰山頂,在月夜,我要猜你那兒,準是一個孤獨的火車站。然而我正對著一本歷史書,西望夕陽里的咸陽古道,我等到了一匹快馬的蹄音。在這首詩里,作者將那個小黑點形象化,具體化,用了“魚”和“雁”的典故,又用了“泰山”和“火車站”作比喻,而“夕陽”、“古道”,來自李白《憶秦娥》:“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也是一種比喻,用古人的傷別的情感喻自己的情感。詩中的比喻有許多是詩人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們從經(jīng)驗中找出一些新鮮而別致的東西來作比喻的。如:陳散原先生的“鄉(xiāng)縣醬油應(yīng)染夢”,“醬油”亦可創(chuàng)造比喻。可見只要有才,新警的比喻是俯拾即是的。四 組 織(一)韻律 詩要講究音節(jié),舊詩詞中更有人主張某種韻表示某種情感者,如周濟《宋四家詞選敘論》:陽聲字多則沉頓,陰聲字多則激昂,重陽間一陰,則柔而不靡,重陰間一陽,則高而不危。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具聲響。(二)句式的復(fù)沓與倒置 因為詩是發(fā)抒情感的,而情感多是重復(fù)迂回的,如《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這幾句都表示同一意思——相隔之遠——,可算一種復(fù)沓。句式的復(fù)沓又可分字重與意重。前者較簡單,后者較復(fù)雜。歌謠與故事亦常用復(fù)沓,因為復(fù)沓可以加強情調(diào),且易于記誦。如李商隱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也是復(fù)沓,但比較的曲折了。新詩如杜運燮《滇緬公路》:……路永遠使我們興奮,都來歌唱呵,這是重要的日子,幸福就在手頭。看它,風一樣有力,航行綠色的田野,蛇一樣輕靈,從茂密的草木間盤上高山的背脊,飄在云流中,而又鷹一般敏捷,畫幾個優(yōu)美的圓弧,降落下箕形的溪谷,傾聽村落里安息前歡愉的匆促,輕煙的朦朧中,溢著親密的呼喚,人性的溫暖。有時更懶散,沿著水流緩緩走向城市,而就在粗糙的寒夜里,荒冷而空洞,也一樣負著全民族的食糧,載重車的黃眼滿山搜索,搜索著跑向人民的渴望:沉重的橡皮輪不絕的滾動著,人民興奮的脈搏,每一塊石子一樣,覺得為勝利盡忠而驕傲:微笑了,在滿足而微笑著的星月下面,微笑了,在豪華的凱旋日子的好夢里……一方面用比喻使許多事物形象化,具體化;一方面寫全民族的情感,仍不離詩的復(fù)沓的原則,復(fù)沓的寫民族抗戰(zhàn)的勝利。

編輯推薦

《大師經(jīng)典:詩詞修養(yǎng)?大師談》編輯推薦:字字珠璣、句句經(jīng)典,是入門者及研究者“不可多得之力作”,匯集朱自清、吳梅、聞一多、胡適、王國維等大師精粹作品,具有學(xué)科建設(shè)的奠基意義,系統(tǒng)介紹了詩詞的作法 及歷代 代表人物和作品,并對詩詞的源流傳承和詩詞的利病得失做了精當點評,最新插圖典藏本。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師經(jīng)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這本書裝幀很好,內(nèi)容有深有淺,都是大家之談,很好
  •   細細讀,靜靜品!看看與以前讀的書有什么不同,期待中!
  •   小時候就喜歡古典的辭賦,看到當代大師的指點,收獲不小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