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試讀

出版時(shí)間:2012-8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劉光弼  頁數(shù):201  字?jǐn)?shù):124000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老子》八十一章,是老子思想與智慧的集大成,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修心養(yǎng)性、度命全身、經(jīng)世濟(jì)用的淵藪。兩千年來不同注釋者、解讀者不計(jì)其數(shù),有的看出權(quán)詐陰謀,有的看出天地原始、萬物根源,有的看出巫卜秘術(shù)。結(jié)果普通讀者讀《老子》,越讀越亂,越讀越遠(yuǎn)離當(dāng)初老子的真義,從書中取片言只語以為寶藏,曲解誤讀比比皆是。
   臺(tái)灣劉光弼教授浸淫傳統(tǒng)文化多年,對(duì)《老子》一書尤有心得,《老子試讀》一書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全書對(duì)《老子》八十一章逐一做了“試讀”和“注釋”,在“試讀”中,主要用現(xiàn)代人明白曉暢的語言講解本章的內(nèi)容和思想,在“注釋”中則加以必要的說明,略做征引,加深讀者對(duì)內(nèi)容的理解。劉光弼教授的講解深入淺出,即使沒有什么古文功底、對(duì)老子思想一無所知的人讀起來也不會(huì)有語言上的障礙和理解上的困惑。作者不追求新奇特,不故作驚人之語,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老子說了哪些道理,從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發(fā)和幫助。讀者靜心閱讀,自能從中體會(huì)出古人的心意,完善自我的生命。
本書收入“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百年精品叢書”,在臺(tái)灣重版數(shù)次,廣受學(xué)界和讀者的好評(píng)。本次出版,重訂版式,更適應(yīng)當(dāng)代讀者的審美和閱讀要求。

作者簡介

劉光弼,臺(tái)灣國學(xué)大師,海外研讀《道德經(jīng)》第一人。筆名真光、孟良、王基甸,浙江蘭溪人,1925年生。1952年度高等考試優(yōu)等品格,歷任報(bào)刊、期刊社長兼主筆,大專院校講師、副教授、教授。著有《星光集》《仰天廬文集》《東西方文化主流之融合及儒釋道之比較》《中華文化經(jīng)傳簡介》《宗教統(tǒng)戰(zhàn)論叢》《國家安全學(xué)》《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等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第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第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
第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
第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一〇
第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三
第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
第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
第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
第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
第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 二四
第十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六
第十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
第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〇
第十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
第十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六
第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三九
第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 四一
第十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 四三
第二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 四五
第二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 五〇
第二十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 五二
第二十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 五五
第二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 五八
第二十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六〇
第二十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六二
第二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六四
第二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六七
第二十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七一
第三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七四
第三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 七七
第三十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八〇
第三十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第三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八五
第三十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七
第三十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 八九
第三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 九二
第三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 九五
第三十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 九八
第四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〇一
第四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〇三
第四十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〇六
第四十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〇九
第四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一
第四十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三
第四十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五
第四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七
第四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九
第四十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二一
第五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二三
第五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二六
第五十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二九
第五十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三二
第五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三四
第五十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三六
第五十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三九
第五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一
第五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四
第五十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七
第六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〇
第六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三
第六十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五
第六十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七
第六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九
第六十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二
第六十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四
第六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六
第六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九
第六十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一
第七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四
第七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六
第七十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八
第七十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〇
第七十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二
第七十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四
第七十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六
第七十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八
第七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〇
第七十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二
第八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五
第八十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二〇〇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試讀  “道”的本體是深?yuàn)W莫測(cè)的,如果可以用一般的言語來講解的“道”,那就不是宇宙本體自然規(guī)律恒久不變的真道了。“名”的實(shí)質(zhì)是微妙不顯的,如果可以用一般的言語來形容的“名”,那就不是事物內(nèi)涵、至理真相永遠(yuǎn)不易的至名了。無狀無象,無以名之,是為天地形成的本始;有動(dòng)有靜,有所運(yùn)行,是為萬物創(chuàng)生的根源。故而當(dāng)澄澈思慮,常處于“無”,才能由內(nèi)心觀照領(lǐng)悟宇宙真道本體之奧妙;守靜待變,常處于“有”,才能由內(nèi)心體會(huì)明白天地至理運(yùn)用之無涯。這“無”和“有”兩者,名雖互異,卻是同出于“道”。一為道之體,一為道之用,都可說是奧妙莫測(cè)的。奧妙莫測(cè)到了極點(diǎn),那“道”的一切變化奧妙均在其中,毋庸他求了?! ∽⑨尅 ?ldquo;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句,原為王弼之?dāng)喾?。及宋,王安石以為名由形生,有形始有名,既稱無,何得有名。乃改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筆者以為上一句已說明名可名,非常名。既非常名,乃指道之用而言。如此全文貫通,先后一氣,而不至捍格難入,詰屈聱牙。讀古文求其融會(huì)貫通,得其精要,為第一義。不必要標(biāo)新立異,故奇其說。故而筆者仍以王弼之句讀為宜,而采王說。按“徼”字可作邊際解,故注譯為“無涯”?! 〉诙隆 ?ldquo;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試讀  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人人都想掠美據(jù)為己有,則人心丑惡豈不由此而生。天下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人人都想攫善各善其善,則社會(huì)爭(zhēng)競(jìng)又何得安寧,一旦巧取豪奪紛起,故為不善了。其實(shí)天下萬物的事理,根本是有無相互發(fā)生,無才能陪襯有;難易相輔相成,難才能顯其易;長短相比相形,有短才有長;高下相較相傾,有下才成高;音樂強(qiáng)弱相配相和,才能和諧悅耳;步武前后,相從相隨,才能先后一致。又何必分別美丑、善惡;何必計(jì)較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強(qiáng)弱,前后。故而何庸自擾,爭(zhēng)競(jìng)不休,攘攘不安。所以圣明之人體悟大道,順應(yīng)自然,不爭(zhēng)不攘,以“無為”的態(tài)度來處世,不憑一己之得失利害的觀念。并且躬踐實(shí)行,以身感召,用“無言”的方式來教化,不憑一己的好惡主見的意念。天地滋生萬物,孕育生長,悉聽自然,并不加干預(yù)。萬物延生,上天并不據(jù)為己有;萬物作育,上天并不恃為己能,萬物充塞天下,上天也不居其功!正因?yàn)樘斓赜钪嬷娴溃怯泄Σ痪?,所以才能恒久不變,永遠(yuǎn)不朽?! ∽⑨尅 ?ldquo;不辭”,范應(yīng)元本作“不為始”。敦煌本,亦同。畢沅考據(jù):古“始”與“辭”同音,可能為假借之誤,為求文義暢通,筆者乃從畢說。于此作不加言辭解,故訓(xùn)為不加干預(yù)?! 〉谌隆 ?ldquo;不尚賢,使民不爭(zhēng);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試讀  不崇尚名位,可以減少一般人民妒忌爭(zhēng)逐之心;不貴重難得之財(cái)寶,可以祛除一般人民為盜強(qiáng)得之念。如果沒有貪求的欲念,則可使民心不亂,社會(huì)安寧。所以圣明之人治理天下,決不鼓舞貪欲妄念,要凈化人民的心思;決不迫使鋌而走險(xiǎn),要充裕人民的生活。決不助長  投機(jī)取巧,要抑止人民的機(jī)詐;決不疏離純樸生活,要使人民勞動(dòng)筋骨。假如能使人民經(jīng)常保持無求無貪,純樸自然,那么別有用心的奸詐之徒,就無法鼓煽利用人民,而不敢有所作為了。故而用“無為”之治的影響,是深長久遠(yuǎn)的。若能保持民心的純樸社會(huì)的安寧,那天下就沒有治不好的了。  注釋  按尚賢之賢,寒山云:“尚賢,好名也。名為爭(zhēng)之端。”故不作賢德之賢解,而訓(xùn)為名位聲望也。按實(shí)其腹,無饑無饉,乃指充裕民生言也。弱其志,心志為智力巧詐之出處。老子以為“智慧出,有大偽”,“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是為機(jī)詐之智,而非真知之智。故弱其志,乃削弱抑止人心志之機(jī)智偽詐而言也?! 〉谒恼隆 ?ldquo;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試讀  道的本體是浩瀚空虛的,而道的運(yùn)用是沒有窮盡、永無止境的。(盈,盡也。不盈指沒有窮盡,永無止境)它深?yuàn)W莫測(cè)如同深淵;好似本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根源與主宰。道是隱而不顯,非外在可見;是純而不亂,非繁瑣紊雜;是光明和諧,非曖昧晦暗;是萬有一體,非標(biāo)新立異,故作特殊。深潛無形,無蹤無跡,卻又似乎無所不在。我不知道這一個(gè)道究竟如何產(chǎn)生。也許在天地主宰萬有之先,沒有宇宙之前,已先有道了?! ∽⑨尅 〉罌_,傅奕本作盅,沖為盅之假借。說文解字:“盅,器虛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盅乃形容道之中空虛渺,故筆者以為作浩瀚空虛解。按萬物之宗者,萬物之宗主也。故為萬物之根源與主宰?! ′J,是鋒芒外露也。故挫其銳,作隱而不顯解;紛是繁瑣復(fù)雜。解其紛,作純而不亂解;塵,乃世俗也。同其塵,指混同世俗,萬有一體,道即在萬物之中。而不標(biāo)新立異驚世駭俗,故弄玄虛,故作特殊也。誰之子者,指由何而創(chuàng)生也。帝,上帝也?!吨杏埂罚?ldquo;郊祭之禮所以祀上帝也。”《詩經(jīng)》:“上帝臨汝,毋貳爾心。”《說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萬物之始也”。故帝,作天地萬有主宰解。道似即為天地主宰,卻又在宇宙萬有之先?! ?hellip;…

媒體關(guān)注與評(píng)論

    做人應(yīng)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qiáng)。    ——俄國大文豪 列夫·托爾斯泰    中國人相信的是道,這種道教的思想實(shí)際上在中國的三種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運(yùn)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規(guī)律,是一種統(tǒng)一的和自發(fā)的行動(dòng)。世界萬物和每一種變化都有它內(nèi)在的必然性,都是部分的協(xié)同的合作來促進(jìn)一個(gè)整體。    ——歐元之父、諾貝爾獎(jiǎng)得主 羅伯特·蒙代爾    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于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huì)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jīng)爛掉的大樹。說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詩人的,誠然不錯(cuò);但是它至少也同樣強(qiáng)烈地是方術(shù)的、科學(xué)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mdash;—英國生物學(xué)家、科學(xué)史家、兩次諾貝爾獎(jiǎng)得主 李約瑟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huì)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gè)層面上,對(duì)我們這個(gè)時(shí)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性質(zhì)。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xiàn)在人類的面前?!   ?mdash;—耗散結(jié)構(gòu)理論創(chuàng)始人,比利時(shí)學(xué)者、諾貝爾獎(jiǎng)獲得者 普利高津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píng)論、評(píng)分、閱讀與下載


    老子試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píng)論 (總計(jì)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píng)論、評(píng)分,PDF格式免費(fèi)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hà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