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瞿林東 頁數(shù):362
前言
我于1964年考上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師從白壽彝先生攻讀中國史學史專業(yè)。時隔一年多,“文革”開始,研究生的學習生活也就中斷了。當我重新開始學習、研究中國史學史時,已是20世紀70年代的最后二三年的事情了。我的研究興趣在中國古代史學領(lǐng)域,并把唐代史學作為學步的起點。1989年出版的《唐代史學論稿》,正是我學步的記錄。在后來的一些歲月中,我仍然以中國古代史學作為研究對象,并希望在前人和師長研究的基礎(chǔ)上,多少提出一點新的認識。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陸陸續(xù)續(xù)出版的幾本論著,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了我的這一心跡。20世紀中國史學,不是我研究的重點。但中國史學史作為一門專史。尤其是作為歷史學學科的一門專史,自應(yīng)努力做到上下貫通。對于我來說,盡管難以達到通識的境界,還是應(yīng)當把古今貫通作為努力的目標。我涉足于20世紀中國史學,始于1982年。那年,為了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我在白壽彝先生指導下,起草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一文。此文經(jīng)白壽彝先生改定,發(fā)表在《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1期。我在起草此文時,主要依據(jù)白壽.彝先生的兩篇文章,即《回顧與前瞻》和《六十年來中國史學的發(fā)展》(參見《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649頁作者附記)。因此,此文的主要觀點和基本思路都出自白壽彝先生,我只是做了一些充實資料和文字整理的工作。此文是較早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作出概括性評價的專文,在史學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后來,此文收入白壽彝先生主編的《史學概論》一書(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作為此書的第九章 。此后,我陸續(xù)寫了一些有關(guān)當代史學的短評和文章,如馬克思和歷史科學、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民族特色、怎樣評介西方史學、新中國時期的史學理論成就等等。
內(nèi)容概要
這本關(guān)于20世紀中國史學的論集,是作者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所撰寫的論文和評論的匯輯。全書的內(nèi)容,涉及作者對20世紀中國史學整體面貌的認識,對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中的理論成就的分析,對一些史學家治史道路和史學風格的探討,對21世紀中國史學如何進一步發(fā)展的期待等。凡此,可以用彰往察來,一家之言八個字加以概括,雖署為“散論”,仍包含有自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可供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者、中國史學史研究者以及史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瞿林東,男,漢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東人。1964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國史學史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于該系?,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中國史學史研究。著有《唐代史學論稿》、《中國史學散論》、《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史學的沉思》、《杜佑評傳》、《史學與史學評論》、《史學志》、《中國史學史綱》、《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chǎn)》、《中國簡明史學史》、《中國史學通論》、六卷本《中國史學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中國歷史文化散論》以及《史學導論》(合著)等書,主編《歷史•現(xiàn)實•人生系列》(七種)、《20世紀中國史學研究系列》、《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年刊)。撰有《中國史學的遺產(chǎn)、傳統(tǒng)和當前發(fā)展趨勢》、《略論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特點》、《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史學觀》等論文、評論200余篇。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編 史學總相 20世紀的中國史學 百年史學斷想 反思與進取——近20年中國史學發(fā)展的初步分析 20世紀中國史學及史學名著 《20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敘錄》題記第二編 理論探索 中國史學走向變革的宣言 唯物史觀與中國史學發(fā)展 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新中國史學50年的理論建設(shè) 關(guān)于堅持唯物史觀的幾點思考第三編 史家研究 20世紀初年梁啟超和章太炎的史學 繼承傳統(tǒng)與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學思想的時代意義 李大釗與《史學要論》 郭沫若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為紀念郭沫若誕生100周年而作 繼承侯外廬先生的學術(shù)遺產(chǎn),推進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建設(shè) 尹達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研究 擇善而固執(zhí)上下而求索——何茲全先生的治學道路和學術(shù)成就 重考證之功貴自得之學——為祝賀趙光賢教授90華誕而撰 白壽彝先生的學術(shù)思想和史學成就第四編 彰往察來 我看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 深入研究20世紀中國史學 中國史學:20世紀的遺產(chǎn)與21世紀的前景 關(guān)于影響21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的幾個問題 前提和路徑——關(guān)于中國史學進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附錄一〕中國史學史研究八十年〔附錄二〕理性地對待過去堅定地面向未來——瞿林東先生談20世紀中國史學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所謂“二病”,“其一,能鋪敘而不能別裁”,“其二,能因襲而不能創(chuàng)作”?!颁仈ⅰ笔侵赣浭?,“別裁”是指見識,鋪敘多于別裁,即記述勝過見識,使人苦讀史書而難得增長見識。這種現(xiàn)象是存在的,但不是絕對的。中國史家歷來重視“別裁”,從孔子重“義”到司馬遷的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從劉知幾所論“獨斷”之學和“才、學、識”三長到章學誠推重“史意”和“別識心裁”,反映了重“別裁”的傳統(tǒng)。歷史典籍的積淀,本是好事,但若處置不當,也會為其所累。梁啟超所論,提醒了人們應(yīng)當重視這個問題,是很有意義的。至于“創(chuàng)作”,梁啟超肯定了六位史家,即司馬遷、杜佑、司馬光、鄭樵、袁樞、黃宗羲,這是肯定了他們在紀傳體、典制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和學案體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其中鄭樵,是推崇其《通志.略》,似可看作是界于紀傳體與典制體之間的人物),對于其他眾多史家,梁啟超則一概否定他們的“創(chuàng)作”。其實,這里是大有思考余地的。第一,中國古代史家能有如此多樣的創(chuàng)造,為世界史學上所罕見,實為難得。這本是一大優(yōu)勝之處,應(yīng)充分肯定。第二,中國古代的其他史家,如劉知幾、章學誠、王夫之、顧祖禹、崔適等,近代史家如魏源、王韜、黃遵憲、姚瑩、張穆、何秋濤等,在各自的領(lǐng)域內(nèi)也多有創(chuàng)造;即使像班固、李濤、馬端臨等,在原有的體裁基礎(chǔ)上,也不是沒有任何創(chuàng)造。第三,“因襲”也有它的另一面,那就是歷史編撰的連續(xù)性,這種內(nèi)容和形式相統(tǒng)一的歷史編撰的發(fā)展,對于反映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文明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似不能認為“中國之舊史”是“不能創(chuàng)作”的“因襲”。如此看來,《新史學》對“中國之舊史”的批評(包括對正統(tǒng)、書法、紀年的批評),是不是不能成立呢?不。它的批評在整體上和方向上,是能夠成立的。今天來看待這些批評,自然應(yīng)采取分析的和辨證的觀點和方法,對于批評中的片面性應(yīng)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理解,而不必苛求于作者當時的認識。
后記
我在本書自序中提到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那篇文章,因論點與思路都出自先師白壽彝先生,故沒有收入本書,但它確是我心中永不忘卻的紀念。五年前,我寫了一篇題為《白壽彝先生和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文章,發(fā)表在《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在這篇文章的最后,有這樣一段話:“從愛國者走向馬克思主義者,這是20世紀一大批史學工作者所走過的共同道路。要成為一位博洽、專精而又滿懷卓識的史學家,這是只有那些勤奮、多思、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史學工作者才可能達到的境地。作為一個時期的史學建設(shè)的杰出的代表人物,這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史學家才能做到。白壽彝先生以自己畢生的勤奮和追求、理論和實踐,確定了自己在20世紀中國史學上的位置?!?009年2月19日是白壽彝先生百年誕辰,我愿以這一段話以及這一本小書,作為對白壽彝先生百年誕辰的紀念。本書所收錄的文稿,除訂正文字訛誤外,內(nèi)容和文句均一仍其舊,以存其真。此外,在體例上有兩點說明;一是有些文稿發(fā)表時原為尾注?,F(xiàn)均改為腳注;二是為了明確有的文稿撰寫的背景或具體緣由,故于這些文章的末尾增寫了“作者附記”。本書是一本專題性質(zhì)的論集,但因有些文章撰寫的時間相隔較遠,或論述的角度有所不同,或約稿者的要求有所不同,這些主客觀的原因,難免使有的文章在論述上可能存在不完全一致的地方,甚至也存在個別重復之處,對此,敬請讀者予以諒解。至于本書可能存在的某些疏漏和缺點乃至錯誤,我誠懇地期待著讀者的批評。
編輯推薦
《20世紀中國史學散論》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