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風土詩

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鄭麗生 著  頁數(shù):167  字數(shù):161000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按時間順序解讀鄭麗生先生的七十多首福州風土詩,由詩來訴說并介紹福州的風俗民情,表達感情,妙趣橫生。

作者簡介

  鄭麗生(1912-1998年)是福建文史館館員,福州著名文史學者、民俗專家、詩人。生前著述宏富,據(jù)本館不完全統(tǒng)計,其各類著作達50多種。前兩年,福建文史館已為之整理出版《鄭麗生文史叢書》(上、下冊),收錄其著作14種,還計劃繼續(xù)整理出版他的其他著作。

書籍目錄

序一 盧美松
序二 楊凡
前言方炳桂
解讀說明門
為麗生作福州采風圖并題四
絕句何遂
贈麗生七律一首朱右白門
福州風土詩敘陳海瀛門
接春門
禳春
供歲飯
拜年
袈年
水仙
十番
猴戲門
喜年圖
接神門
人本命日門
元宵但看初八燈門
上采門
悅神
迎年
問謎
灶心橘
送燈
請花
有元宵無中秋
高腳
龍燈
放花
迎吳顏
迎尚書公
迎白馬王
驚蟄未屆雷先發(fā)四十九日不成天
蠶繭出世
拗九粥
過九
出丁
迎拗九王
拗九寒
二月
二月日子長糟菜填腹腸
土地誕
關(guān)蠣門
三月
懿旨菜
軒轅誕
玄帝誕
仙爺誕
三月臺
橫三
鰣魚
壓紙
清明寒
清明棵
犬戴柳
春筍
媽祖誕
娘娘會
泰山誕
迎泰山
四月
做夏
珠紅米菜瓜船
茉莉花趕頭水
采蓮
四月八
一葡雨一盆蛇
光齋
呂祖誕
藥王誕
大水
五月
討夏表
香包
肚爿
海味
午時茶
黃煙
午時書
普庵符
西湖競渡
臺江奪鴨
洗港
魯班誕
夏至日出火
六月
泗洲佛誕
六月初三雨
六月六犬洗湯
祭六爺
荔枝紅送丈人
西禪寺開園
大暑荔枝小暑鱟
風飚
禳疫
查夜門
請將游村門
擔福桶門
出海門
天君誕門
將軍誕門
補庫門
七月
秋烘門
結(jié)緣門
燒紙衣門
做半段門
施食門
上座門
普渡門
王爺誕門
地藏王誕門
八月
灶君誕門
栽秧門
養(yǎng)盆魚門
排塔門
起坎爿塔門
進香門
懺斗門
環(huán)塔門
香球門
賞月華門
元帥誕門
國姓王誕門
灶媽誕門
九月
九月烏
登高門
放紙鷂
祭九使
開堂門
十月
迎城隍
立冬門
畫眉勝會門
十一月
老郎誕門
搓丸門
搜粞門
占驗門
食雞柑門
十二月
筅堂門
烏龜進門來門
各家各主火燭小心
匯年料門
封印門
封箱門
雙價門
祭灶門
紅嘴綠鸚哥門
花面殼門
樣歷官歷門
新人糅門
分年門
謝冬門
燒火炮
芥菜門
躲債門
隔年飯門
春聯(lián)門
后記門

章節(jié)摘錄

  今日拜讀方炳桂、方向紅父女二人為鄭麗生《福州風土詩》所作解讀,感覺很有意義。因為鄭老詩作本身極富情趣,語言通俗,內(nèi)容豐富,將福州歷史文化中的民間風俗以詩歌的形式進行敘述,亦雅亦俗,亦莊亦諧,有歌詠,有詮解,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造,讀后不僅增長知識,而且各有會心,啟迪智慧,激發(fā)想象。其詩風清新活潑,淺顯易懂,其注釋也簡明扼要,龍點睛?! ”M管如此,由于時代隔膜和社會變遷,鄭老詩中所述民俗事象,有的已不復(fù)存在,有的只存約略梗概,甚至有為后人曲解誤讀之處。有鑒于此,方老憑借豐富的民俗知識和深厚的驗積累,對鄭老的詩作進行認真而細致的解讀,對讀者領(lǐng)會“風土詩”的內(nèi)容蘊以及民俗事象的實際活動,會有進一步認識或具體了解。加上有陳友榮先生的配圖,既生動活潑,又增加生活情趣,從風與文風看,與民俗內(nèi)容切合,渾然一氣,相得益彰。這對宣傳福州民俗傳統(tǒng)與民間方言謠諺,也有積極作用。因為語言正是憑借俗事俗情而傳承播揚的?! ∴嶜惿祜l(xiāng)邦掌故、軼聞舊事,精于考證故實。今觀其舊作《福州風土詩》,愈發(fā)令人生敬佩之心。正如他的文友陳海瀛故館員所說:“麗生此作,亦有心人之所為。”前人何遂亦稱鄭著“寓考證于詩歌,亦難得之作?!本科涔剩谟卩嵗稀板溆诹鶗栐b之學,貫穿諸家”。他傳統(tǒng)學術(shù)功底深厚,又善詩文,故能作此詩著。今方老為詩作解,誠一大善事:一可使世人得以釋讀領(lǐng)會鄭老吟詠節(jié)序月令之作;二可使福州地區(qū)之風土民俗知識得以傳承弘揚。此皆不僅于保存史著有功,而且于傳播鄉(xiāng)俗有用。但既稱解讀,則有兩難,一難在對詩文的理解,二難在對舊俗的認識。古人云“詩無達詁”,何況是詮釋風俗之詩?以民歌頌風俗,古已有之,昉于《詩國風》;以詞記敘民事,如閩風越土之俗事,古亦有之,則散見于古書、舊著之中,麗生搜采而得,形于詩誦,益增解讀之難。方老父女雖用力勤劬,恐亦難免舛誤疏漏。因為,古人稱欲會詩人深心衷曲甚難,欲解古風鄉(xiāng)俗之本事意蘊更難,何況是時隔千載之下的后生晚學呢?古人戒慎于強作解人,蓋亦緣于此?! 》嚼蠟猷嵗铣鰰⒆鹘猓嗫胺Q功德如山的事。此書之出,仰鄭麗生之嫻于鄉(xiāng)邦掌故者及慕方老之熟于福州風俗者,諒皆會熱心閱讀。鄙意讀者觀書之后,必定各有會心,存疑不明之處,在所難免,欲求的解確詁,還望自查圖書,以求尋根溯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賴有人傳,亦賴有人勤讀與善解。方老命序,理難固辭,況于鄭老且義在同館乎?  壬辰年壬寅月  (作者系福建省文史館館長)  序 二  楊 凡  在鄭麗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由鄭老吟述,方炳桂和方向紅解讀的《福州風土詩》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市弘揚和傳承閩都文化,梳理和總結(jié)民俗文化意義深遠的一項工作,應(yīng)當引起各方的關(guān)注?! 「V輰γ袼孜幕芯康臏Y源深厚,早在1936年,吾閩先賢鄭振鐸就編著了《中國俗文學史》,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50年,鄭振鐸先生到福州尋訪長篇彈詞《榴花夢》的歷,至今還是福州文壇膾炙人口的佳話。建國以后,鄭麗生、張傳興、王植倫等先賢率前啟后,篳路藍縷,對福州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發(fā)展傳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陡V蒿L土詩》用詩歌的形式,內(nèi)容涉及福州的歲時節(jié)慶、物產(chǎn)風情、民風民俗,是以鄭麗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專家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全面梳理、形象描繪和生動解說,堪稱福州民俗文化的典之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chǎn)。  當代文明的進程對民俗文化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又是一個廣闊的平臺。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方炳桂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學者,對福州民俗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進行了廣泛的演繹和生動的踐行,使民俗文化提升了節(jié)慶(拗九節(jié)),走向了鄰里(鄰里節(jié)),登上了講堂(閩都鄉(xiāng)學講習所),深入到學校(閩都文化傳承示范點),展示到電視屏幕和廣播空間(“攀講”欄目和“左海之聲”頻道),使福州的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明和諧交融,交相輝映,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和迷人風情。這其中,方炳桂先生既是倡導者,又是踐行者,更是講述者和推動者。對《福州風土詩》的解讀和踐說,正是方炳桂先生在城市文明建設(shè)和文化發(fā)展層面上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方面作出的又一貢獻?! 〗V菰婏L頗盛,我喜歡同光體的抑郁沉雄,也喜歡折枝詩的典雅靡麗,更喜歡福州竹枝詞的通俗浪漫。福州風土詩144首,每一首我都把它當做竹枝詞來讀,而對風土詩的解讀,又引起我對福州新民俗的思考鄭麗生(1912-1998年)是福建文史館館員,福州著名文史學者、民俗專家、詩人。生前著述宏富,據(jù)本館不完全統(tǒng)計,其各類著作達50多種。前兩年,福建文史館已為之整理出版《鄭麗生文史叢書》(上、下冊),收錄其著作14種,還計劃繼續(xù)整理出版他的其他著作?! 〗袢瞻葑x方炳桂、方向紅父女二人為鄭麗生《福州風土詩》所作解讀,感覺很有意義。因為鄭老詩作本身極富情趣,語言通俗,內(nèi)容豐富,將福州歷史文化中的民間風俗以詩歌的形式進行敘述,亦雅亦俗,亦莊亦諧,有歌詠,有詮解,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造,讀后不僅增長知識,而且各有會心,啟迪智慧,激發(fā)想象。其詩風清新活潑,淺顯易懂,其注釋也簡明扼要,龍點睛?! ”M管如此,由于時代隔膜和社會變遷,鄭老詩中所述民俗事象,有的已不復(fù)存在,有的只存約略梗概,甚至有為后人曲解誤讀之處。有鑒于此,方老憑借豐富的民俗知識和深厚的驗積累,對鄭老的詩作進行認真而細致的解讀,對讀者領(lǐng)會“風土詩”的內(nèi)容蘊以及民俗事象的實際活動,會有進一步認識或具體了解。加上有陳友榮先生的配圖,既生動活潑,又增加生活情趣,從風與文風看,與民俗內(nèi)容切合,渾然一氣,相得益彰。這對宣傳福州民俗傳統(tǒng)與民間方言謠諺,也有積極作用。因為語言正是憑借俗事俗情而傳承播揚的?! ∴嶜惿祜l(xiāng)邦掌故、軼聞舊事,精于考證故實。今觀其舊作《福州風土詩》,愈發(fā)令人生敬佩之心。正如他的文友陳海瀛故館員所說:“麗生此作,亦有心人之所為?!鼻叭撕嗡煲喾Q鄭著“寓考證于詩歌,亦難得之作?!本科涔剩谟卩嵗稀板溆诹鶗栐b之學,貫穿諸家”。他傳統(tǒng)學術(shù)功底深厚,又善詩文,故能作此詩著。今方老為詩作解,誠一大善事:一可使世人得以釋讀領(lǐng)會鄭老吟詠節(jié)序月令之作;二可使福州地區(qū)之風土民俗知識得以傳承弘揚。此皆不僅于保存史著有功,而且于傳播鄉(xiāng)俗有用。但既稱解讀,則有兩難,一難在對詩文的理解,二難在對舊俗的認識。古人云“詩無達詁”,何況是詮釋風俗之詩?以民歌頌風俗,古已有之,昉于《詩國風》;以詞記敘民事,如閩風越土之俗事,古亦有之,則散見于古書、舊著之中,麗生搜采而得,形于詩誦,益增解讀之難。方老父女雖用力勤劬,恐亦難免舛誤疏漏。因為,古人稱欲會詩人深心衷曲甚難,欲解古風鄉(xiāng)俗之本事意蘊更難,何況是時隔千載之下的后生晚學呢?古人戒慎于強作解人,蓋亦緣于此?! 》嚼蠟猷嵗铣鰰⒆鹘猓嗫胺Q功德如山的事。此書之出,仰鄭麗生之嫻于鄉(xiāng)邦掌故者及慕方老之熟于福州風俗者,諒皆會熱心閱讀。鄙意讀者觀書之后,必定各有會心,存疑不明之處,在所難免,欲求的解確詁,還望自查圖書,以求尋根溯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賴有人傳,亦賴有人勤讀與善解。方老命序,理難固辭,況于鄭老且義在同館乎?  壬辰年壬寅月 ?。ㄗ髡呦蹈=ㄊ∥氖佛^館長)  序 二  楊 凡  在鄭麗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由鄭老吟述,方炳桂和方向紅解讀的《福州風土詩》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市弘揚和傳承閩都文化,梳理和總結(jié)民俗文化意義深遠的一項工作,應(yīng)當引起各方的關(guān)注?! 「V輰γ袼孜幕芯康臏Y源深厚,早在1936年,吾閩先賢鄭振鐸就編著了《中國俗文學史》,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50年,鄭振鐸先生到福州尋訪長篇彈詞《榴花夢》的歷,至今還是福州文壇膾炙人口的佳話。建國以后,鄭麗生、張傳興、王植倫等先賢率前啟后,篳路藍縷,對福州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發(fā)展傳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福州風土詩》用詩歌的形式,內(nèi)容涉及福州的歲時節(jié)慶、物產(chǎn)風情、民風民俗,是以鄭麗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專家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全面梳理、形象描繪和生動解說,堪稱福州民俗文化的典之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chǎn)。  當代文明的進程對民俗文化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又是一個廣闊的平臺。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方炳桂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學者,對福州民俗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進行了廣泛的演繹和生動的踐行,使民俗文化提升了節(jié)慶(拗九節(jié)),走向了鄰里(鄰里節(jié)),登上了講堂(閩都鄉(xiāng)學講習所),深入到學校(閩都文化傳承示范點),展示到電視屏幕和廣播空間(“攀講”欄目和“左海之聲”頻道),使福州的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明和諧交融,交相輝映,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和迷人風情。這其中,方炳桂先生既是倡導者,又是踐行者,更是講述者和推動者。對《福州風土詩》的解讀和踐說,正是方炳桂先生在城市文明建設(shè)和文化發(fā)展層面上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方面作出的又一貢獻?! 〗V菰婏L頗盛,我喜歡同光體的抑郁沉雄,也喜歡折枝詩的典雅靡麗,更喜歡福州竹枝詞的通俗浪漫。福州風土詩144首,每一首我都把它當做竹枝詞來讀,而對風土詩的解讀,又引起我對福州新民俗的思考  ……

編輯推薦

方炳桂、方向紅父女二人為鄭麗生《福州風土詩》所作解讀,感覺很有意義。因為鄭老詩作本身極富情趣,語言通俗,內(nèi)容豐富,將福州歷史文化中的民間風俗以詩歌的形式進行敘述,亦雅亦俗,亦莊亦諧,有歌詠,有詮解,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造,讀后不僅增長知識,而且各有會心,啟迪智慧,激發(fā)想象。其詩風清新活潑,淺顯易懂,其注釋也簡明扼要,畫龍點睛。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福州風土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非常喜歡鄭麗生先生的作品,第一時間購入,,將相關(guān)內(nèi)容補充到自己的學位論文中。希望他的著作能繼續(xù)整理出版。
  •   讓我們看到了許多風土人情,想起了很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